钟肇鹏:略谈道教史的研究与编写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3/12/26|浏览量:433

中国道教史.png

钟肇鹏

道教史的研究至今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第一,从事道教研究的人员少,力量也比较单薄。其次就资料来说,经过抉择加工比较系统的道教史资料还没有。第三,研究成果不多。由于过去对道教史上许多问题,很少展开讨论;有些专题不仅未深入进行探讨,甚至尚未涉及。因之不管从资料上或研究成果上,可以凭借的东西都不多。在这方面,道教史的研究不仅不能同中国哲学史相比,就是比起佛教史来也大为逊色。

前两年,我曾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专业的同学讲授过两次中国道教史课程,因此对道教史的研究和如何编写一部系统的、完整的道教史有些初步的设想。我认为,道教史研究的范围和内容,应当包括三个方面:(1)道教的源流,应讲明道教及道教的各种流派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变化。(2)道教的理论,这是属于思想史、哲学史研究的对象,也即是道教思想史。(3)道教的经典,这属于文献学、目录学研究的范围,编写道教史应该对一些重要的经典作专题研究。现在把一些初步的想法写出来供参考、讨论。



道教的源流应该讲清楚道教的起源、发展、流派变化和衰颓的过程。

关于道教的产生,首先应讲明:道家和道教的区别与联系。道家是先秦诸子中的一个学派,其代表作是《老子》和《庄子》。《老子》书为战国时老子后学所编辑。《庄子》书是庄子学派论著的结集。《老子》和《庄子》虽然都讲唯心主义的“道”,但是老子和庄子毕竟是哲学家,所讲的是哲学而非宗教。这里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见解:一种是把道家和道教混为一谈,认为老子既是道家的创始人,道教奉他为教主,所以老子也是道教的创始者。另一种看法认为老子和道教本来毫无关系,老子同道教的关系,纯系后世道教徒的依托。这两种说法,看来都不符合实际,有它的片面性。前者大概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把道家和道教等同起来,这是不对的。另一种则是道教传统的看法,认为老子是神,从上古以来历代出现,道教是自古就有的,显然这种宗教传说是不足征信的。后者断言老子与道教毫无关系,完全是后代道士的附会和捏造,也缺乏辩证的观点。即使承认以老子为教主出于道士的依托、附会,但为什么道士不去依托、附会其他的人,譬如孔子、墨子,而要去依托、附会老子?也应讲清这个原因。何况《老子》中本来就有“长生久视之道”(59章)。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里也说:“以其修道而养寿。”王充《论衡·道虚篇》里也讲到当时有人说:“老子之道,为可度世。”凡此诸说,远在道教出现以前,道士们正是吸取了这些说法,才推出老子为道教教主的。

其次,应讲明形成道教的诸多因素。道教是产生于中国本土的宗教,它虽出现在后汉时代,但究其渊源则是综合吸取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意识。如原始宗教的巫术迷信,神仙家的服食炼养、辟谷延年,养生家的导引行气之术,传统的祭祀鬼神,战国时的阴阳五行说,汉代的谶纬神学以及先秦道家的虚无清静之说等等,互相杂糅,并同老子联系起来,正如刘勰所说:“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灭惑论》)形成原始道教。

原始道教的兴起,最早出现的是一些教团。最有名的是北方的太平道和南方的五斗米道。太平道奉《太平经》为经典,倡言“黄天太平”,曾掀起波澜壮阔的农民大起义,一举推翻了汉王朝。太平道遭到地主武装的镇压而转入地下,后来与五斗米道合流。五斗米道创于后汉张陵(即张道陵),以符水为人治病,奉《老子》为经典。张道陵号为天师,故这派又称天师道。魏晋以后,五斗米道盛行,并得到士族上层人士的崇信。晋朝葛洪著《抱朴子》论证神仙的存在,并认为炼服金丹是长生成仙的唯一秘诀,创立了贵族的金丹道。还有大概出于晋代的灵宝派,奉元始天尊为教主,以《灵宝经》为首经。南北朝时,由于政治局势的分裂,道教也分为南北。北魏道士寇谦之在嵩山修道七年,自称太上老君授予他天师之位,并传给他《云中音诵新科之戒》,“宣吾新科,清整道教”。寇谦之对道教的改革主要有:(1)废除天师道向道众征收租米税钱及天师的世袭制度;(2)反对“男女合气”之术;(3)新天师道虽也讲“服食闭炼”,但认为成仙升天之道,以斋醮礼度为首;(4)新天师道“兼修儒教,佐国扶民。”因之寇谦之得到北魏君主和宰相的支持,尊他为“国师”,道教在北魏盛极一时,是为北天师道。南朝刘宋时,道士陆修静“祖述三张,弘衍二葛。”(释道宣《叙齐高祖废道法事》)他把天师道与金丹道结合起来,并认为道教与佛教“殊途一致”。吸取佛教仪式编著斋戒仪范百余卷,为道教制定较完整的科仪,改变了早期道教里那些原始粗野的成分。陆修静又结集道经,加以编辑整理,分为“三洞”,为以后《道藏》的分类编目奠定了基础。这一派称为南天师道。

南北天师道的形成,标志着道教进一步与封建统治结合起来,从此道教更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关心和支持。陆修静的再传弟子就是梁代著名的道士陶弘景,他建立了茅山道派。陆修静和陶弘景都贯通三洞,是道教中很有学问的人。关于这一段应着重讲明天师道的发展变化及灵宝、上清各派的源流和特点。

唐宋为道教的兴盛时期,唐宋两朝都崇奉道教,这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封建统治者的扶持和重视。李唐王室自称为老子后裔,故道教在唐代颇受殊宠。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诏以道居佛先,道士女冠列僧尼之前。高宗乾封元年(666年)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上元元年(674年)采纳武则天的建议令王公百官皆学习《老子》。唐玄宗设崇玄馆,以道士为宗室,并亲自为《道德经》作注疏。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令士庶家藏《老子》一本,贡举加试《老子》策。(2)大肆营建道教宫观。开元二十九年(741年)诏令两京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老子庙遍及全国各州郡。(3)编修《道藏》。唐玄宗时辑成《开元道藏》。宋朝的《天宫宝藏》、《万寿道藏》都是由皇帝亲自下诏编辑的。(4)道教学者辈出:唐代如孙思邈、成玄英、司马承祯、吴筠等,五代时有杜光庭、谭峭、陈抟等,北宋时如张伯端、陈景元等,都是有学问的道士。这一时期在道教的修炼和教义上也是一个转折的关键,外丹黄白术渐替,内丹说兴起,日益发展。

南宋以后出现了许多新的道派,在教义上都有所革新,在道教史上是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些新道派有:

(1)“全真道”,由金代道士咸阳人王重阳创建。全真道不侈谈神仙长生,其特点是汇通三教,主张三教合一。所谓“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教人读《孝经》《心经》《道德经》。以神气相结、识心见性即是神仙,故修道之本贵在清心寡欲,清静自正。全真道在元以后,成为道教里的最大教派。

(2)“太一道”,由金代道士汲郡人肖抱珍所创,以传授太一三元法箓,故名“太一道”。“太一道”虽从符箓派中来,但它把道家的柔弱谦下同儒家的孝友仁慈结合起来,“笃人伦以翊世教”。

(3)“真大道教”,为金时沧州乐陵人刘德仁所创。本名“大道教”。其教旨是会合三教,把《老子》的“清静无为”、“少私寡欲”与儒家的忠孝诚信等伦理道德结合起来,但不言飞升化炼,神仙长生。主张柔弱谦下,安贫乐贱,以苦节危行相尚,力耕而食。

(4)“净明道”,是南方的新道派,始于南宋何真公,至元时刘玉真而大盛。净明道主张“返真还元”,“方寸净明”(《净明忠孝全书》),“以孝弟为准式,修炼为方术”(《太上净明法序》)。这派的特点是提倡儒家的伦理思想,以忠孝为本,故又称“净明忠孝道”。净明道又吸取佛教“普渡众生”之说,主张融合三教。

南宋以来,这些新道派的共同特点是:1.主张三教合流,以道为主而吸取儒、佛,道教儒学化的倾向颇明显。2.提倡儒家的伦理道德和修养方法,受宋代理学影响。

元明以后,这些教派都并入“全真”及“正一”两大道派。全真道士出家,住宫观清修。正一道即天师道,道徒有家室,不住宫观,以符箓斋醮,驱鬼降神,祈福禳灾为业,称在家道士。明清以来,道教没有什么新的发展,近代更日、益衰微。

综上所述,整个道教史可分为五段来写:

1.道教的渊源和形成(先秦的道家思想,中国古代原始宗教和迷信,东汉时道教的形成);2.道教的发展时期(两晋南北朝);3.道教的兴盛时期(隋唐至北宋);4.道教的革新时期(南宋金元新道教的崛起);5.教派的融合和道教的衰微(明、清、近代)。


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基本的信仰就是“道”。道教的“道”与老子之道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可以说道教是继承了老子的道而又加以宗教神化的。道教认为“道”是先天地生,为宇宙万物的本原。《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教也认为道生气,气生万物。“道”是清虚自然,无为自化,所以修道的人只有清静无为,恬淡寡欲,才能体道。这些可以说是道教吸取了老子之道,同《老子》思想大体一致。但是道教认为老子是“道”的化身,从上古以来,历代降生于人间。在伏羲时号郁华子,神农时号九灵老子,祝融时为广寿子,黄帝时为广成子,颛顼时为赤精子,帝喾时为禄图子,尧时为务成子,舜时为尹寿子,禹时为真行子,殷时为锡则子,在周则为守藏史[1]。这些对老子的宗教神化,显然出自道教徒的编造。

道教的理论是唯心主义哲学,所谓“道”是根于无而始于元。太无是未始之始,所谓“太无”、“元始”、“妙一”、“道”等等都是穷究本原终极之词,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最高的哲学范畴。由太无之道产生三元,三元化生玄、元、始三气,形成三清境,即玉清境清微天,上清境禹余天,太清境大赤天。元始天尊就住在清微天,灵宝天尊即太上道君住在禹余天,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住在大赤天。这就是道教“一气化三清”之说。三清天之下还有32天,三清天之上还有大罗天,真是天外有天。这些天上都居住着神仙。除天上之外,地上也有神仙居住,神仙住的地方叫洞天福地,故有36洞天,72福地之说。

神仙思想是道教的中心思想。道教的信仰,修炼的目的就是为了长生不死,成为神仙。神仙本是中国古代幻想中的神话传说,在《山海经》《楚辞》《庄子》里都有记载。秦汉时期的方士更加以渲染鼓吹,形成所谓“方仙道”。道教继承了“方仙道”,肯定了神仙思想,加以论证,并提出修仙的途径和各种修炼的方术。一般宗教都有一个彼岸的世界,如象基督教的天堂,佛教的极乐世界,认为只要在生虔诚修持,死后的灵魂就能升天。只有道教认为人可以不死,肉体就能成仙,白日飞升。《西升经》说:“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因之道教竭力追求长生不死之道,提出各种修炼的方法,如服食辟谷,导引行气,存神诵经等等。最主要的修炼方法之一是炼丹。道教的丹法分为外丹和内丹。外丹就是把一些矿物质如丹砂、雄黄、磁石等放在炉鼎之中烧炼。经过若干次的化学反应,据说就可以炼成“金丹”,吃了能使人返本还原,长生不死,故又称“还丹”。葛洪说:“九转之丹,服之一日得仙。”还丹“服之一刀圭,即白日升天。”(《抱朴子·金丹》)但是,这些金丹大药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因为这些矿物质往往都含有剧毒。许多迷信神仙的人,辛辛苦苦日夜炼丹,炼成之后,吃了金丹,不仅不能延年益寿,反而中毒身死。汉代的古诗就说:“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晋代的葛洪在《抱朴子·论仙篇》里,企图从理论上论证神仙的存在。他说《列仙传》中记载有大量的神仙,历史上记载仙人的也不少,说明神仙在历史上是存在的。有人说大家都没有见过神仙。他说人们不见不知的事很多,何况仙道奥微,自然不是常人所知的。有人说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怎么会有不死的神仙。他说天地就是无穷的,无始无终的,可见也有例外。神仙是超理智的,自然不能以一般常理来判断。最后葛洪归结到信不信神仙是由于人的禀赋和命定的。他说上士命中注定成仙,可以不加修炼自然成仙。中士笃信神仙,但须勤加修持,才能成仙。下愚的人是不信神仙,也不修持的,所以这种人与仙道无缘,永远也不能成仙。那么,谁不信仙道,谁就是下愚的人。葛洪虽巧辞善辩,但是他的神仙理论毕竟经不住推敲和实践的验证。唐代道教盛行,好些皇帝迷信神仙,如宪宗、穆宗、武宗、宣宗都是服丹药中毒而死。五代时,南唐李昇命道士史守冲等炼金石为丹,李昇服丹中毒,临死时才醒悟了,嘱咐他儿子齐王李璟道:“吾服金石欲延年,反以速死,汝宜视以为戒。”(《南唐书·烈祖本纪》)所以宋以后外丹术愈来愈不为人们所信。

外丹的衰微给内丹术的发展和兴盛提供了条件。内丹不用药物,把人体比作炉鼎,以人的精、气、神作为烹炼对象,比做药物。内丹家以精、气、神为“三宝”,称为“上药三品”。用神去运转精、气,如象在炉鼎内烧炼药物一样,使精、气、神在体内凝结成丹。内丹说本于道教精、气、神的理论。这个理论是道教汲取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精、气、形、神的理论加以综合、提炼、发展而成,最早在《太平经》里提出。《太平经钞》说:“三气共一,为神根也:一为精,一为神,一为气。此三者共一位也,本天地人之气。”“故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它认为精、气、神三者本是一个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即是人体——“形”。精、气、神都以形体为住宅,寄托其中,这就是“三者共一位”。所以要求长生不死就应当保持精、气、神与形体的统一,道教认为这样就可以长存。但是事实上形体是不可能长存的,所以道教后来又改变了说法,既然形体象个住宅,精、气、神只是寄托其中,那么住宅损毁、腐朽,精、气、神自然可以离开住宅而独立存在。这就自然地导出形体主死而精神主生。形体是躯壳,可以死亡,这叫“尸解”,而精神则可以长存,这正与宗教哲学形谢神不灭的理论相合。这是道教理论的变化。这一变化很重要,使道教在教义理论思想上更臻完善。按照道教的理论,宇宙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人也不例外。道本虚无,精、气、神也是由道派生的。精、气、神互相结合,聚而成形,就产生了人。人就是精、气、神的统一体。炼丹是个逆转过程,就是使人返本还原。内丹的修炼过程就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复归于道。故《金丹大要》云:“精气神三物相感,顺而成人;逆则生丹。何谓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虚化神。神化气,气化精,精化形,形乃成人。何谓逆?万物合三,三归二,二归一。知此道者怡神守形,养形炼精,积精化气,炼气合神。炼神还虚,金丹乃成。”炼内丹当然不可能使人长生不死,成为神仙,但内丹学说在理论上能够贯通起来,首尾一致,自圆其说。在实践上,如导引行气就是把体操、保健按摩与气功结合起来,内外结合,注意心理与生理上的锻炼。这些修养功夫若能够持之以恒,的确可以起,到保健强身、防病治病的作用。所以内丹理论算是道教思想中的最高理论,值得深入地发掘和探讨。

其次,要讲清楚道教的哲学思想,对道教理论中的许多范畴、概念也应进一步加以研究。过去讲道教和编写道教史,对这点都注意不够。道教理论中一些重要的范畴、概念如守一,、元始、重玄、元精、元气、元神等等都应进行归纳、分析,作比较系统的研究,才能看出:(1)这些范畴、概念最早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某书或某人)提出来的,它的基本含义怎样。(2)这些范畴、概念有什么发展变化。道教中不同的道派对这些范畴往往各有不同的解释。例如对“守一”的解释和功法就不下百余种,由于解释的不同,所以在修炼功法上也不相同。(3)通过对这些重要范畴的分析研究,才能区别其同异,判断其是非、优劣。


要编写一部多卷本的系统完整的道教史,对于道教的一些重要经典应当分别进行深入钻研。道教的经书很多,并不是书名题为“经”字的,就算经典。若要划个范围,可以定两条:(1)具有原始性、理论性、纲领性和权威性的著作。(2)道教各派的首要经书。根据这两个标准来看,如太平道所奉的经典《太平经》既是原始道教的著作,又具有理论性和权威性。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是丹经之祖,号为“丹经王”。上清派的《黄庭经》,灵宝派的《度人经》,还有五斗米道的著作《老子想尔注》,葛洪的《抱朴子内篇》是金丹派的要籍,崔希范的《入药镜》,张伯端的《悟真篇》是内丹派的重要著作。这些书虽不题“经”名,但却具有经典的重要性,应作专题研究论述。

最后要谈谈关于道教史的资料。道教史的资料有《道藏》,敦煌道经,金石资料,道教名山宫观等几类,简单介绍一下:

(1)《道藏》是包罗道教经、论史料的一部大丛书。自唐以后,宋、金、元、明历代都编修《道藏》,可是宋、金、元、藏都已亡佚。现在只存明正统《道藏》及万历《续道藏》共5485卷。正、续《道教》共有1400多种书,包括道教的教义、理论、经典、流派、人物和名山宫观、科戒仪范等,总之是研究道教史必需的、首要的资料。但是明《道藏》所收的道书并不完备,且不说明朝以后的许多道教著作它不可能有,就是明以前道书遗漏的也不少。如很有名的葛洪《神仙传》,《道藏》里就未收。

(2)敦煌道经:清末以来发现敦煌石窟所藏各种文字的经卷、文书4万多卷,其中大部分是佛经,但也有少量的道经。据日本大渊忍尔编的《敦煌道经目录》所著录还有80余种,这些都是唐以前的写本,对于考订校勘古道书是很珍贵的资料。其中还有一些已亡佚的道经,如《老子化胡经》《明威经》等都是研究道教史上很重要的典籍。

(3)道教金石资料。有一些道教史的资料保存在碑刻和金属器上面,这部分资料比较分散,搜集和查阅也不方便,但这部分资料也很重要。近人陈垣从20年代就注意搜集这类资料,编为《道家金石略》一书,从汉到明所收金石文字凡千余篇。这部书即将出版,有了它,道教的金石资料基本上都具备了。

(4)道教的名山宫观。金石和名山宫观都算是实物资料。道教的名山宫观里保存着许多可贵的资料。如宫观中的师承源流、清规戒律、金石碑刻等。大的宫观还刊印道书,这些都是研究道教,尤其是编写明、清和近代道教史的重要资料。又如宫观中的造像、壁画是研究艺术史的资料;宫观的建筑、沿革是研究道教宫观历史和建筑史的资料。要发掘名山宫观的道教史资料必须进行调查研究。30年代,日本小柳司气太在白云观住了一段时间,做了调查,编纂成《白云观志》即其一例。

掌握资料要求全面,要做到百分之百,无一遗漏,是不可能的。但是做到:(1)占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资料。(2)重要的资料没有遗漏。经过努力,做到这两点则是可能的。搜集了资料,还不等于掌握。所谓掌握,是要消化了解,使资料为我所用。道教史的资料,比起其它的历史资料有个麻烦的地方,就是道教的许多书籍既无作者,也无时代。比如有的题为元始天尊、太上老君授。所以要运用这些资料,就得先下一些考证功夫,辨其真伪,考其时代、作者。文献之不足征,由于时代之不可考。一部书籍要是撰人和时代都不详,这一资料就失去了历史价值。例如《太平经》是一部卷帙庞大的道教经典,但此书不题撰人,不详时代就很难应用。经过考证这部书并非一人一时之作,但为后汉时的作品,则是信而有征的,这样就具有原始道教经典的价值。又如《老子想尔注》,过去对这书的作者说法不一,时代也难于肯定,经过考订,《老子想尔注》是五斗米道的重要著作,出于张陵、张鲁之手,这部书在道教史上就具有了重要价值。道教里还有一些扶乩降神之作,我们把扶乩的人和时代考出,那么这书的作者和时代都清楚了。如陶弘景编辑的《真诰》托为魏夫及众真之作,实为东晋杨羲、许谧扶乩之作,所以此书是杨、许及陶弘景等的集体创作。世传吕洞宾的一些著作也有不少出于扶乩。道教史资料有这些复杂的情况,运用这些材料前,就不能不加以辨析选择。总的来说,道教书籍中糟粕不少,可是经过抉择整理的著作则很少。若能精选一部分有价值的道书加以校勘、标点或加以注译,整理出来加以刊印,不仅对教史的研究很有用,在中国学术史、文化史和文献整理上也是有价值的。

(信息来源:网络)

世界朱氏网编辑部转发

2023年12月26日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