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苗蛮文化——中华文明三大源头之一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4/01/03|浏览量:508

中华文明有三大主要源头,华夏文化(也称河洛文化)、东夷文化与苗蛮文化。三者均有各自独立的发展路线,又互相影响,且各自发展出独特的文化特征,只不过在后面的“统一”战争中,东夷与苗蛮均失败了,华夏文化一统天下,失败者的历史又被胜利者书写,甚至连名字被归于“反贼”一类。

苗蛮文化

苗蛮集团的活动范围,用《战国策》的话说;“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彭蠡即鄱阳湖,洞庭即洞庭湖,衡山即今安徽霍山县南岳山,大概范围就是今天的湖北湖南江西一带。

1.png

这部分本土文化应该用“三苗”称呼,后因为东夷蚩尤部战败,部分东夷文化南下与“三苗”融合,诞生出极为特殊的“屈家岭文化”,“三苗”就被称为“苗蛮”。

另外,关于“三苗”这个称呼,是华夏文化对“三苗”的称呼,不是“三苗”的自称。“三苗”很有可能指的是这一大片区域内三个最大的部族,他们分别以“龙,虎,鸟”为图腾,其中“虎”可能就是商朝时的虎方,其后裔就是后来的蛮族、濮族、巴族。

除了这三个比较大的部族外,还有“庸、蜀、羌、鬃、微、卢、彭”等等,这些民族还参与过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誓师大会。

苗蛮文化发展脉络

苗蛮文化源头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即“彭头山文化——皂市下层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长江中游龙山文化(石家河文化)——殷商文化”,再之后就是楚文化了。这些“文化”均出现在三苗活动范围,且上相互继承的,所以能算一个独立的文化体系。

2.png

彭头山文化

为长江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8300—9000年,得名于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

彭头山中出土了相对粗糙的陶器,里面有夹杂了大量的稻谷、稻壳,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痕迹。除此之外,此地发现有“二次葬”的墓穴。

以前就写过,陶器,是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墓葬,证明当时人类已发展出“文明”。因为修墓葬是人类想象死后世界的产物,当人类没有“死亡”概念时,对尸体就会如动物一般,是不管不顾的。

皂市下层文化

为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因湖南省石门县皂市遗址下层遗存而得名,主要分布于洞庭湖周围,年代为距今8000~7000年。

湖南石门县皂市遗址相当特殊,它的历史痕迹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东周,之前的遗址被后面遗址所压,所以称“皂市下层”。

皂市下层文化,继承自彭头山,发展上更进一步,陶器中出现红陶,黑陶,白陶等,色彩多了,陶器外的花纹也多了。除此之外,江汉地区水气降水较多,建筑上全是地面式,不是江浙一带半干拦式的,这一点比较有意思。经济上除农业外,还兼渔猎。

大溪文化

大溪文化距今约6400~前5300年,因重庆市巫山县大溪遗址而得名。大溪文化分布很广,西至川东,东互湖北中部,南抵洞庭湖北岸,北达汉水中游。

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些文化多是沿河而动,相互之间是有继承关系的。

3.png

大溪文化最有名的是红陶,其外表为红,里面为灰黑,这已是一种比较高的技术了。

红陶是利用氧化反应,将陶胎中的铁转化为三价铁,器表便呈红色。而灰陶则是利用还原反应,把陶器中的氧抽出来,即采用封闭式烧制,出来的陶显灰色。

大溪文化能如此做,说明它已有相当量的“闲置”时间,可以做其它事。

除红陶外,大溪文化居民以稻作农业为主。地上建筑的屋内有大量的稻草、稻壳,还有石刀,陶刀等,稻谷的去壳的工具杵和臼等。


屈家岭文化


屈家岭文化年代距今约5300-前4600年,因1955-1957年发现于湖北省京山市屈家岭而得名。

屈家岭文化比较特殊,它是一个新文化系统。

屈家岭文化的陶器主要是泥质黑陶和泥质灰陶。圈足器发达。凹底器较多,这是同时期的其他文化所缺乏的。再就是连间式住房,既有自身独特特点,又与同时期其他地区的同类建筑形式相近似。

4.png

另外就是彩陶纺轮,如图。说它特殊是因为屈家岭文化中的彩陶纺轮又多、又轻巧,江汉地区的纺轮也有,但大多相当粗糙,数量又少。而屈家岭的东西比过去有一个质的提升。

除了纺轮外,还有蛋壳彩陶也很精美,但就找不到相应原型。

所以后人猜测,有其它文化大量进入江汉地区,推进了技术的发展。大规模文化交流,只有可能是战争引起的举族迁移,符合这种情况的只有东夷文化的蚩尤部族南下。

石家河文化

石家河文化因发现于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遗址而得名,距今4400~3900年,它承袭屈家岭文化演变而来,是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古老文化。

石家河文化的墓葬中,随葬品以陶器为主,生产工具极少。这间接说明石家河时期已出现阶级分化,统治阶级可以脱离生产活动。

石家河文化葬中还见有拔牙与猎头风俗。我国境内拔牙风俗最早的可溯源到北辛文化居民中,也就是在传说中的东夷集团里兴起的。如山东汶上县东贾柏村发掘的二十三座墓中,除去七座儿童墓和一座迁出墓,余下的l5座墓共有人骨十七具 ,拔除侧门齿者竞有十具。

石家河文化中的拔牙习俗见于房县七里河遗址,并且这种拔牙习俗一直保留至今云贵川的一些少数民族之中。

猎头习俗是指砍下敌人头,将之作为战利品带回来。这种习俗来自华夏与东夷,比如“黄帝杀之,身体异处,故别葬之”,蚩尤被砍头,只能用“猎首之风”来解释。

再之后就进入到商周时期。

只不过东夷文明的这次融合,给江汉大地带来极重要的改变,这也是后来的楚文化,楚自己称“帝高阳之苗裔兮”,是祝融的后代,原因在此。

(信息来源:网络,历史长河边上的磨坊)

世界朱氏网编辑部

2024年1月3日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