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夷文化中的“神话”人物——少昊、太昊与蚩尤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4/01/03|浏览量:544
正因为东夷文化没有“自己的史书”,导致后人想“研究”东夷文化时,只得从华夏文化记载中去探寻。这就又出现一个问题,华夏相对东夷是战胜方,战胜方在叙述战败方历史时,一定是按照战胜方的观点去写的。
这就导致东夷文化很“杂”,“杂”到可能与大家的常识相矛盾。
五帝传说
《史记》中的五帝分别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他们是上古时代五位最具影响力的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但在《礼记》与《周礼》中上古五帝分别是;太昊、炎帝、黄帝、少昊与颛顼。
《史记》是西汉时的史书,而《礼记》与《周礼》是先秦时代的书籍,它们反映的是更早的传说。
关于“五帝”的定义比较合理——上古时期最具影响力的部落或者部落联盟首领。东夷文化中的太昊与少昊能入选并不奇怪,因为东夷部落在上古时代本就是与华夏部落相等的势力。
司马迁选华夏集团的五位首领为“五帝”,这也相当正常,因为东夷的话语权已越来越小。毕竟从西周起,东夷文化中最强的诸侯国是徐国,而徐国在春秋末期已被吴国灭亡。
东夷文化除了少昊与太昊外,还有一个首领称为帝俊。
帝俊是东夷先民原始宗教信仰中的最高神(天神),也是东夷部族公认的宗神(祖先神)。他的传说多见《山海经》,相当零散。
《山海经·大荒经》中说帝俊有两个妻子,一个名叫羲和,生了十个太阳;另一个名叫羲常,生了十二个月亮。他还有一个名叫娥皇的妻子,生了一个叫做三身的国家。
帝俊与五彩鸟交朋友,五彩鸟就是皇鸟、鸾鸟与凤鸟,就是传说中的凤凰。帝俊有许多儿子,其中有两位名为后稷和台玺。
等等等等……。
其实细看这些资料,会发现帝俊与帝喾还有舜的资料是重合的。这就是后人对“传说”的重新组合,用神话学家袁珂的话来讲;“帝俊呢,是战败民族的上帝,情景不免要黯淡些,关于他的神话恐怕多半都散失了,只剩下些不很连贯的片段,但就目前剩下的这些不很连贯的片段来看,也可以推想到当时这位东方上帝的声威的煊赫了。”
少昊
昊,又写作“皞”、“眸” 或“皓”等,“昊”的原始义是“天上的太阳”。上古时代,部落联盟的首领称呼与太阳有关,也是古人对太阳崇拜的一种反应——“夏殷之际,东方一有太昊、少昊两大族 。太昊、少昊者,非人名也,犹曰大太阳神、小太阳神耳,是两族之图腾也。”
少昊,是东夷部族传说中的领袖,赢姓,核心活动范围在山东一带。曲阜就有“少皞之墟”的说法。少昊部是一个大型部落联盟,以鸟为图腾,其部落首领皆以鸟名。
东夷后裔国郯国郯子访问鲁国时,有一段记载。
秋,郯子來朝,公與之宴。昭子問焉,曰:「少皞氏鳥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大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鳳鳥氏,歷正也;玄鳥氏,司分者也;伯趙氏,司至者也;青鳥氏,司啟者也;丹鳥氏,司閉者也。祝鳩氏,司徒也;鴡鳩氏,司馬也;鳲鳩氏,司空也;爽鳩氏,司寇也;鶻鳩氏,司事也。五鳩,鳩民者也。五雉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為九農正,扈民無淫者也。自顓頊以來,不能紀遠,乃紀於近。為民師而命以民事,則不能故也。
记载虽不可靠,但东夷确实有许多以鸟命名的氏族部落。这些大量的部落有共同的特点,意味着他们确实属同一集团,有一个共同的首领。而以“鸟名”作为分工,则说明少昊部落已经有了社会分工,虽然并不彻底。
少昊部最为奇怪的点在于他出生在东方,却是“西方之神”,这与秦人对少昊的崇拜有着密切关系。《史记》记载;“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为主少皞之神,作西畤、祠白帝。”
秦人自称为伯益之后,而伯益是虞舜时期东方夷人的重要代表人物,为少昊之后。大概是少昊部落与华夏部落的冲突中,一部分部落向东迁,越迁越远,迁到陕西一带定居。
太昊也是东夷部落首领,与少昊是相对的。大与小是相对,根据古代习俗,小留本地,而大则迁居异地,太昊氏是迁居异地的。比如河南淮阳的太昊陵,也是“陈,太昊之虚也”,大概就是太昊氏迁移过来的。
太昊部落在河南东部生活繁衍,衍生出许多部落。《左传》载;“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大皞与有济之祀。”任,宿,须句,颛臾是太昊的后裔,世代居住在济水流域,他们以太昊为祖,祭祀的河流为济水。
这部分人又与西南地区交流频繁,或者说因为被华夏部落压制,不得不往西南地区迁移。而西南地区是三苗集团活动的地域,也是伏羲的神话传说流传的西南地区,大概在现豫陕川鄂湘交界的广大区域内。
三苗集团与东夷集团交流的同时,也将太昊与伏羲互不相干的两个部族崇拜的祖先神,合二为一,成为太昊伏羲氏。
《逸周书》说“昔天之初,诞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昊,以临四方,……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
“蚩尤宇于少昊”,说明少昊部与蚩尤部有密切的关系,并且“轩辕战涿鹿,杀两皞、蚩尤而为帝。”两皞即太昊与少昊二大部落,他们是站在蚩尤这边的,那场大决战决定着中国二大文化的存活。
蚩尤输了,作为失败的一方,形象自然好不到哪去。不过蚩尤虽输,其背后的东夷势力却不好治理,所以《太平御览》 “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不宁,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弧伏。”黄帝为平复天下(东夷)动乱,还是得用蚩尤的名义安抚东夷。
另一种解释是弗洛伊德 《图腾与禁忌》说的 “ 一些民族则找到一种方法,将死去的敌人转变成守护神、朋友和恩人。”蚩尤应该就属于这种。
总之,东夷部族是一个十分庞大的部落联盟,五帝中的舜也与东夷有关系,《孟子 ·离娄下》 “ 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孟子这样说是因为舜的某些特征也与帝俊有关,比如舜的妻子娥皇与女英,帝俊也有一个妻子名娥皇。
说到底还是文化上的融合,让双方的英雄神话人物赋予相同的特征。这种特征会在强势文化一方流传下去,弱势一方则被迫消失。
( 历史长河边的磨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