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与长山朱氏家风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4/02/20|浏览量:1869
朱振波
摘要:范仲淹,北宋杰出名臣,原籍苏州,却在命运的安排下于山东原长山县朱家度过了近二十年的青春岁月。他凭借自己的崇高品德,树立了优良的家风,制定了严格的义田制度。这不仅使范氏子孙得以继承优秀的家风,还成为朱氏家族世代效仿的人格典范。尤其是他精心编撰的《家训百字铭》,为朱、范两家千年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引,确保了优良家风的延续与传承。
一、追本溯源
在华夏大地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无数家族的故事,它们如诗如画,记录着代代相传的荣耀与精神。许多家族凭借着代代相传的优秀传统与家风,历经数百年甚至千年,依然屹立于世。原长山县朱氏便是这样一个家族,他们家族的故事充满了传承与奋斗的精神。这个家族深受古老齐文化之熏陶,继而成为齐鲁地区的望族。他们的故事,就像一部描绘家族兴衰、弘扬齐鲁精神的史诗,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人性的温度。
长山朱氏祖先原居邾国(现山东邹城峄山一带),后因战乱避祸移居于於陵邑。据中国姓氏考证,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封曹侠于邾。从此,曹姓的主支就从山东定陶古曹国一带迁徙至山东邹县,在这里开疆拓土,建立了历史上的邾国及其分支小邾国。这支曹国遗民继承了东夷邾氏族的蜘蛛图腾,以国号为姓,自称为邾氏。
楚灭邾后,将亡国邾君及部分被俘王室成员强迫迁离邾国,迁徙到楚国内地的邾城(今湖北黄冈黄州乡禹王城)居住。邾城即因邾国遗民于此而得名,汉朝还于此设置了邾县。邾亡后,大批邾国王族成员和普通邾人,则主要向北或西北逃亡,因为北面的齐、鲁和西北中原诸国,在当时都是楚国的公开或潜在的敌人。其中,特别是邾国北邻鲁及齐国,更成为邾国遗民的主要避逃、分布之地,而其中有一支以邾字去掉邑旁以“朱”为氏为姓的邾国后裔,迁逃至今天的长山朱氏所在地范公村,这里归当年齐国所有,属后来西汉时的於陵邑管辖。
於陵城即今天邹平县临池镇古城村一带,距离长山镇范公村(原名河南村或老南关)约30华里。北宋以前朱氏已在原长山县孝妇河南岸定居,这个家族中,有一位令人敬仰的人物,他就是范仲淹的继父朱文翰。
朱文翰于端拱二年中已丑科陈尧叟榜进士,因前人姓名不详,故长山朱氏后人在修谱时复推朱文翰为长山始祖。北宋全国第一座范文正公祠的创建者,宋虞部员外郎知县事邑人韩泽,在他为范公祠建成而写的《新建范文正公祠堂记》曾有这样一句:“故文正公范希文之于於陵者”。
二、朱文翰与范仲淹
在朱氏家族的发展历程中,范仲淹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范仲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岳阳楼记》让世人见识了他的才华。朱文翰于989年考中进士后,被任命的第一任职务便是平江府推官,任职期间由于妻子初氏因病亡故,幼子无人照看,生活无人打理。于是,于993年续娶了范仲淹的母亲谢氏。
此时范仲淹的母亲谢氏也是困顿不堪,艰难度日。自嫁给范仲淹的父亲范墉后,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日子,特别是范仲淹的出生,为这个的家庭增加了许多乐趣。然天有不测风云,自范墉从真定成德军节度掌书记任上转徐州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后,因病体劳累,兼风寒相浸,终至一病不起。卒时,仲淹虽云2岁,实尚在襁褓之中,1周岁不到。谢氏随携范墉前妻所生子仲温,背仲淹,扶柩归苏州吴县原籍,然族人独留仲温,弃仲淹母子不顾。万般无奈,在范墉下葬后,谢氏于墓地不远咒钵庵中暂且栖身持服,与人浆洗缝补勉强糊口度日,如是者三年,其间辛苦可想而知。
这些从范母去世后,范仲淹上书朝廷的《求追赠考妣状》中说得非常明白:“窃年臣襁褓之中,已丁何怙,鞠养在母,慈爱过人,恤臣幼孤,悯臣多病,夜扣星象,食断荤茹,愈二十载,至于其终。又臣游学之初,违离者久,率常殒泣,几至丧明。而臣仕未及荣,亲已不待,既育之仁则重,罔极之报曾无,夙夜永怀,死生何及!”
朱文翰由于原配初氏的去世,既要忙于公事,又要照顾幼子,也是困顿不堪。于是,在热心人的撮合下,朱文翰与谢氏走到了一起,年少的范仲淹也从此走进了朱家。“朱说”便是范仲淹4岁随母改嫁朱文翰后的曾用名。
进士家庭的人脉与教育成就了青少年朱说(范仲淹)。同时,范仲淹后来的行为与思想又影响促进了朱氏家族的发展。身为朱氏家族的一员,朱说(范仲淹)在考上学究后,有幸拜访了后担任谏议大夫的同乡人姜遵,并得到了姜遵的赞誉。在司马光的《涑水记闻》中记载:“范仲淹,字希文,早孤,从其母适朱氏,因冒其姓,与朱氏兄弟俱举学究。少瘠,尝与众客同见谏议大夫姜遵。遵素以刚严著名,与人不款曲。众客退,独留仲淹,引入中堂,谓其夫人曰:‘朱学究年虽少,奇士也。他日不唯为显官,当立盛名于世。’遂参坐置酒,待之如骨肉,人莫测其何以知之也。年二十余,始改科举进士。”
1004年,16岁的朱说(范仲淹)被朱文翰带到淄州任上读书,在这里朱说(范仲淹)拜继父朋友崔遵度和同为州官的张蕴为师,向崔公学琴识易,向张公习剑。
按万历《淄川县志》记载:“崔遵度字坚白。本江陵人,后徙淄川。太平兴国间,举进士,授著作佐郎,李至荐之出知忠州。景德初,改为编修。遵度与物无竞,淳淡清素,掌右史十余岁。仁宗诏宰相择耆德有学术之士,曰:‘遵度力学有士行,时称长者。’遂命为王友,加吏部兼谕德使契丹,卒赠工部侍郎。有文集二十卷。”
大中祥符元年(1008),崔遵度受命与路振同修当朝皇帝真宗的《起居注》,被进为博士,后再授崔遵度为左司谏。九年时,赵祯以寿春郡王开府,真宗命宰相择选耆德方正、学术之士,进为赵祯老师。大家共同举荐崔遵度,称其致力于学,有名士德行,时称长者。此时,崔遵度已63岁,被任命为户部员外郎,赐服金紫,又赉袭衣、犀带、缗钱。赵祯得崔遵度为师也非常高兴,特作七言诗宠之。并且对左右幕宾言到:“侍从讲授、记室等人皆郡王府下属,所以我接受他们的稽首或叩拜礼仪,崔遵度不同,我视为宾友,故应按宾友之礼,我当对其答拜。”从此,郡王府中公文、信函等一应文字皆交由崔遵度总管负责。当赵祯被立为太子后,朝廷又加封崔遵度吏部兼左谕德。
青年朱说(范仲淹)能得到后来成为宋仁宗老师的崔遵度教授,可谓是“名师高徒”,可惜二人师徒缘分太浅,后因崔公的升迁离开淄州,难再得崔公教诲。而同为老师的张蕴是一位正直方正,有责任心,勇于担当的人物,在朱说(范仲淹)未拜师前,便听说过张蕴的故事。
范仲淹在经略环庆路时,曾前往环州进行巡边,对环州的防御进行部署,在马岭镇孔夫子庙见到了一块庙碑,知是自己尚少年时在淄州跟随学剑的监押张蕴所建,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而写下了《书环州马岭镇夫子庙碑》。在碑文提到张蕴当年在淄州时的事迹。在咸平二年(999)的冬天,契丹全军侵入高阳关,四处劫掠。他们越过坚冰封住的河况进攻淄州(淄川)和齐州(济南)。当时,张蕴正是淄州的兵马监押,与刺史商议对策。刺史和州府官员及百姓都打算逃往南山避难。然而,张蕴却按剑而起,面露怒色,坚决反对弃城而逃:“我们怎能放弃城池,委曲求全,一旦大军溃散,只会相互劫掠。契丹尚未到达,我们的百姓已遭受残害。如果刺史真的出逃,我必杀之以儆效尤。”因此,无人敢再动摇。随后,张蕴号召百姓登城守卫,日夜不懈。数日后,契丹撤退。州人欢喜庆祝,并称:“若非张公英明果断,我等将成为他人的鱼肉。”此事在《宋史·列传·张掞传》中亦有记载。书中描述张掞为齐州历城人,其父张蕴在咸平初年曾任淄州兵马监押。契丹入侵时,游骑兵已逼近淄、青地区,州人欲弃城而逃。然而,张蕴挺身而出,拔刀守护城门,力促加强防备。最终,游骑兵离去。郡守却心生忌惮,企图将张蕴的功绩占为己有,反陷其于罪。然而,张蕴并未因此怀恨在心。
青少年朱说(范仲淹)在成长时期能得姜遵、崔遵度、张蕴等能臣饱儒、忠义之士的教诲,对其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后来去醴泉寺的划粥断齑、励志苦读,及后来的睢阳书院衣不解带、冷水沃面,更是范仲淹效仿古圣贤如颜回等人的自励行为。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参加科举考试,登蔡齐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成为进士 ,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从此,朱氏家族成为远近闻名的父子“双进士”家庭,奠定了家族发展的基础。
范仲淹在功成名就后,亦未忘记继父朱文翰的悉心教诲和抚养恩情,庆历五年(1045年)四月四日,上疏《乞以所授功臣勋阶回赠继父官奏》:
“念臣遭家不造,有生而孤,惟母之从,依之以立。继父故淄州长山县令朱文翰,既加养育,复勤训导。此而或忘,己将安处?伏遇礼成郊庙,泽被虫鱼,伏望以臣所授功臣阶勋恩命回赠继父一官。”
奏后,朝廷恩命赠其继父朱文翰太常博士,赠朱文翰原配初氏恭人。
范仲淹63岁时,知青州府,特绕道赴长山探望父老乡亲,长山父老闻讯,敲锣打鼓出迎十里,范仲淹见状,激动不已,下马大礼参拜长山父老,后此地取名为“礼参坡”以示纪念。后范仲淹特作诗一首以纪念此事:
长白一寒儒,荣归三纪余。
百花春满路,二麦雨随车。
鼓吹罗前部,烟霞指旧庐。
乡人莫相羡,教子苦读书。
范仲淹在长山盘桓数日,为安顿朱氏族人,仿苏州义庄特置义田四顷三十六亩(436亩)。其子范纯仁知齐州时,再赴长山置祭田一顷三十亩(130亩),此事康熙《长山县志》有记。
三、初心不改
范仲淹去世后十三年,尚书虞部员外郎,上骑都尉韩泽知长山县事。上任伊始,与官员们到地方考察都保乡役,在走访过程中来到了长山城南的河南村,了解到了范仲淹青少年时期在长山生活和学习的历史事实后,叹“范公功烈如此其显,何久而不为之祠。”村人说“久有是心,叹爵位者未尝注意。”于是,很短的时间内,范公祠就建成竣工。礼部命苏州范氏派人前来主持奉祀事宜。49年后,范氏因事复归苏州,从此,长山朱氏开始负责奉祀范公祠,至民国初年方取消奉祀生任命。
长山朱氏家族自宋以来,不忘初心,以弘扬儒学为己任,以伯祖范公为榜样,为地方发展尽心竭力,涌现出了很多代表性的人物。明代当推朱望为榜样。
朱望,字民表,明英宗十三年戊辰成岁贡,考授通判,敕授承德郎。他为政识大体,遇事敢言,义方教子,人咸敬之。他的儿子朱继贞,庠生,宪宗成化二十年,山东大旱,朱继贞出麦千斛赈灾。孝宗宏治五年,山东大饥,再次出粟千石赈饥。长山县令新郑人郭绶旌其门曰:“孝义流芳”。孙子朱衣受父辈影响,热心地方公益事业,被称之为“善人”。他担负起传承保护建设范公祠的历史传统责任,与生员王国生、吴君宠等重修范公祠。
清代更是人才辈出,不但有文进士朱龙光、举人朱麟符,还有武进士朱德裕。朱氏族人不但参与了历史上范公祠的17次修建,还修桥辅路,利益乡人。甚至祖孙几代维护一座桥的通行。
长山城外,孝妇河水,每至夏秋时节,时有山洪暴发,阻隔两岸。平时,百姓冒险涉水过河,时有意外发生。康熙年间,朱涌倡建石桥。建成后,四十年,被冲毁。其子朱廷棕再次重建。后,其众孙又在朱廷棕所建基础上外扩数尺,使更加坚固,更耐洪水冲击。
朱肇晋,幼年丧父,恪遵母教,能自树立,二十岁考中秀才,入北京国子监读书,候选训导,例授修职佐郎。其殚心经术,尤喜周易、汉史,在教育学生上,不拘泥于为章句学,要求活学活用,时时勉以实用,因此门下弟子多有所成就。其本人更是天性方正耿直,淡泊名利。地方有善举,更是挺身任之。如筑河坝,捐地建宗祠,募修县署,封禁山林等等,其谋划长远,期于必成。
由于朱肇晋的巨大贡献,母因子贵,妻以夫荣,在母亲七十周岁的那一天,山东省提督学政翰林院编修记名御史吕公,偕地方官员奉旨旌表,为其母送来了“贞怀天鉴”的牌匾,并例封孺人。
民国成立,朱氏家族朱丹书出任长山县议长,教育家朱焕章出任视学所所长,积极倡导妇女解放,并出任周村两等女子小学校长。
朱孟武在“五四”运动时期,与邓恩铭等在济南组织学生游行,遭到军阀马良的追捕。后为抗击日本侵略,在组织游说胶济沿线军队时被捕入狱。
抗战时期,朱舒忱投笔从戎,任我党邹平县和长山县县长。朱德胜等多名族人加入我党领导的抗日队伍,在保家卫国,与日寇的战斗中壮烈牺牲。
巾帼不让须眉,“一马三司令”之一马天民的妻子朱明,在丈夫被日寇杀害后,毅然继承丈夫遗志,投身于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中。
长山朱氏家族以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着家族的文化精神。他们的善举和初心感染着周围的人,让更多的人热爱这方热土,及这方土地上的历史和文化。在这份坚守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家族的荣耀与责任,也看到了一个地方的骄傲与希望。
四、《范仲淹家训百字铭》与《长山朱氏家训》在长山朱氏家族中,家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精神传承,是他们生活的准则和行动的指南。这些家训包括爱国、忠勇、读书、尊老爱幼、廉洁、正直、奉献、诚信等方面。这些家训的传承,不仅让家族成员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规范,更让这个家族成为了文化世家的代表。
在《范氏宗谱》中有《家训百字铭》: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
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
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
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
敬长与怀幼,怜恤孤寡贫。
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
字纸莫乱废,须报五谷恩。
做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
处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
儿孙坚心守,成家种义根。
长山朱氏在学习《范氏家训百字铭》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长山朱氏家训》:
做人当爱国,忠勇表丹忱;
多读圣贤书,品德教子孙;
四海五湖志,永怀中国心;
尊老亦爱幼,怜惜孤寡贫;
儿孙孝为先,积德做善人;
敬业重廉洁,正直以修身;
处事讲奉献,诚信是根本;
顶天立地志,无愧一世人;
子孙应自强,立志报国恩。
长山朱氏家训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信仰和力量。它激励着朱氏家族的后代们不断前行,追求卓越,为国家、为社会、为家族做出更大的贡献。
如今,长山县朱氏依然传承着朱文翰留下的家风和精神。在家族的后代中,有许多人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他们铭记着祖先的教诲,不断奋斗着,追求着自己的梦想。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让我们汲取家训的智慧与力量,传承优良家风,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朱振波,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历史学会会员,滨州市作协会员,第十四届邹平市政协委员、文史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