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庚生‖关于村志编写的几个问题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4/03/01|浏览量:643

自2018年8月全县村志编纂工作动员会议召开以来,至今已有五个多年头了。全县首批有36个村的村志编修已经启动。前几年通过对全县各镇(街道办) 修志工作的走访调查和一些村志初稿的审阅和评审稿的评审,基本了解到目前村志编纂中存在的问题,也看到村志初稿质量的基本状况。好的方面有三点:

一是按照村志纲目搜集资料并进行初稿撰写,村志内容材料基本统一;二是资料搜集不遗余力,特别是体现村志特色的村落氏族和人物介绍名录等受到编修人员的重视,资料翔实。三是编修人员刻苦钻研精神保证了志书的编纂质量。

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有三个:一个初稿入志资料短缺,不到位,特别是生产队、家族、人物资料等不全。二是村志内容和镇志、县志内容关系尚未处理好,因村志内容是与镇志内容同类,有的村志大量抄录镇志内容,混淆界线。三是结构和文字表达上的问题,主要新手,小目设置不规范;语言不简洁,不合志书记述体要求。

下面就如何做好资料的搜集使用和写好初稿谈几个问题:

640.jpg

、关于有乡镇建置的所在地村有关资料的入志问题   

   从解放初到2018年,全县乡镇几经撤并。1949年6月人民政府接管民国政府时,全县设有17个乡镇。1950年5月县政府调整划小乡镇规模,设38乡2镇。1956年2月撤并为3镇17乡,撤销21个乡建置。此后区划调整不大,到1984年调整为3镇21个乡。到2002年撤并为11个镇,又撤销10个建置乡镇。2009年撤并调整设3街道6镇,又撤销3个建置乡镇。这些撤销的乡镇政府所在地均转置为行政村,共118个村,建置过乡政府的村有20多个村;目前仍是建制镇所在地的村有6个村;约有80多个村为未建置过乡镇政府的纯农业村。这些曾经建置乡镇的村、现仍为建置镇所在地的村,除1956年撤销的外,一般都形成商业中心,特别是2002年后撤销乡镇建置的村,都建立城镇居民委或社区、以及各类乡镇级的机构,承担过乡镇级事务。这些乡镇级的内容资料如何入志,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原魏塘、西塘、干窑三个大镇除外,其他有过乡镇建置的村,其村所在地小镇城市居民社区并入同名村志编修,相当于村志中一个自然村或撤并前的行政村为单位给予记载入志()。这样做既符合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又可将小镇的建设和商业服务业完整地给予历史性介绍,一般不提倡单独编修集镇社区志。希望各镇() 政府做好协调工作。

(二)村域内乡镇政府建置时有的乡级机构、事务、人物等,如中学、卫生院、供销社、信用社和邮电所等应在有关章节给予适当记载。这是地情历史资料理应入志,如不入志,村所在地发生的地情历史就成了空白。再说这些乡镇级的资料也不是居民社区的资料,况且随着城镇化推进,村建置向社区建置转变,到时候村和社区合并是一种必然趋势,放村志里记述是一种明知之举。现在仍为镇政府所在地的村,凡属镇级的(),镇志中已记述的,村志中可以少记或不记。如县城魏塘镇不记县中学、县医院一样。

(三)关于乡镇籍人物资料的入志问题。无论是以传略、介绍,还是名录形式入志的人物,他的出生地在现有村域内的都应入本村村志。如果一些历史人物,或当代人物的出生地明确在小集镇的,或者没有明确出生地,只知道集镇周围区域的,也应记入与集镇同名村志中。当然也不能因为居民社区不入村志而放弃集镇人物的入志,也不能将有明确的非本村域内人物记入本村村志。

(四)全县村志纲目基本按建置过乡镇政府的村志来设置的,比较全面,但是80多个无小集镇的纯农村,纲目中有些资料比较少,或者没有的,则此纲目内容可删去,或合并。如商业,可以并入工业章;邮政、电信与广电可合并为一章;金融、税务章中可删金融机构内容。各村根据本村特点进行调整,还可以增加具有本村特色的内容。当然,不能因为搜集不到资料而随意删去某些章、节、目的内容,这是不可取的。          

二、关于县志、镇志与村志中可共用资料的入志问题

村志是省、市、县、镇、村五级区域地方志中最低层一级志书,从志书内容分类来看基本相同,从每类的实际内容看又有着包含和被包含关系,上一级志书包含着下一级志书的內容,下一级志书有着与上一级可共用的内容资料。现就村志如何釆用镇志、县志中材料提两点看法。

(一)村志与县志、镇志共有内容资料的使用    

共有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历史性的材料,如建置隶属沿革,包括古代()、民国、解放后,凡是镇一级历史沿革和隶属关系都可用,只需补充村以下内容;另外,县志、镇志中大事记,历史事件,各村共有的,如各个时期的政治运动,经济体制变化等,其时间、背景等就可以用镇志或县志的材料。

二是地域性、地方性资料,如自然环境、地质、地貌、土壤、气候、河流、资源,农业耕作制度,禽畜、水产养殖品种、技术等,同一个镇、甚至全县基本相同的,应该都可以拿来记载,但涉及到規模数据绝不可照搬,否则就犯了越界错误。当然也特殊的,如大云曹家村的地热,姚庄、干窑、西塘等一些镇、村富硒土壤资源等,有的村就可以拿来记载入志。

 三是地方传统文化,如方言、传说,生产、生活习俗,生产、生活用具等,镇内相同的较多,大都可以用来记入村志,当然一些边界上村庄,也有不同的习俗、方言等,应该仔细挖掘,重点记述。

四是政策性材料,如计划生育,建房、用地政策,体制改革、合作化、土地改革、社会保障等,建议在交代背景和基本政策时可参照镇志的,但重点是各村在此政策下具体实施的情况,要有本村事件事物的最终结果的记述,不能笼统拿全镇情况充当本村的情况入志。

(二)县志、镇志与本村有关的内容材料的入志问题

主要包括事件和人物两个方面:

一是县志、镇志中记述发生在本村的重要事件,村志中应该要写,否则,县志、镇志所记的人和事就沒有源头。如1950年9月,全县集中在魏塘长秀乡和翁村乡土改工作搞试点;如1991年7月8日,江泽民总书记到西塘沈道村视察灾情、慰问灾民等。另外,如本村获全国、全省性重大奖励等等。凡是县志、镇志大事记等处有记载本村事件的都应入村志。要将两部县志、一部镇志的大事记好好查阅一下,千万不能漏掉。

二是县志、镇志中所记载的本村人物,包括传略、名录等,村志中必须记述,不能遗漏。特别古代人物,如枫南村应包括枫泾南镇的人物,如清代状元蔡以台,枫泾南镇人。1995年版县志中没记蔡以台,但清光绪县志中有记,清嘉兴府志中有记,如果枫南村漏记,等于否定了嘉善籍状元。另外,如朱学范民革创始人,也是枫泾南镇人,枫南村志中要记。唐代名相陆贽是当时苏州嘉兴陆庄人,最近故宫博物院王素研究员考察证实现惠民曙光陆庄就是陆贽故里, 好在已出版曙光村志中有记述。但是他的族孙陆扆是唐代状元,没有记,当然他出生可能在长安,这次修志嘉兴市志补遗中陆扆是嘉兴唐代苏州嘉兴陆庄人,要求我们考证。其它如丁栅屠家浜丁宾,明代工部尚书;明代思想家袁了凡,1995年版县志上是魏塘镇人,现新研究成果其祖籍陶庄袁家埭人;吴镇祖籍陶庄陶家池人;这些人在村志中都要有记载。另外,新县志的人物传略,人物名录,包括副处级以上党政干部和副高以上科技人员,村志中应以人物介绍入志,这些都不能漏掉。

(三)村志与县志、镇志一些同类内容的取材记述问题

主要表现在党、政、社团组织机构及组织活动情况的记述问题。基层党组织章,原稿只设党组织创建发展、党组织换届选举和党组织的重大活动三节,换届选举内容太少不足以一节,可并入第一节,而党员的发展和教育管理这一基层党组织的基础材料却沒有入志;所以,此章改设为党组织创建发展,党员()、重大活动和党代表四节,将人物名录中党代表移入党组织章。村级组织章,实际上有行政性、自治性、经济性三种组织形式,原稿设六节,囊括所有最基层的行政和经管组织。现依镇志设人代会节的形式,村志村级组织中加设人民代表节,记述出席县、镇以上人代会代表。社会团体章,原稿设四节这是参照镇志设的,但是资料偏少,建议仅保持农民协会、共青团、妇女联合会三节;协会节删去,其它有关内容:计生协会可并入人口章计生节,老年协会并入“民政”戓“保障”章,因为涉及內容少,又于两处记述,合并为好。

三、做好村志中特有内容的资料搜集工作

村志是五级区域地方志中最低层一级志书,村志所记述内容应该是县志、镇志内容的细化和延伸,细化是对原镇志中村级资料的细化,如村务管理、体制变化等;延伸就是村级以下包括生产队()、自然村落、姓氏家族,家族成员、乡贤名人、大学生名录等关于千家万户、百姓群体的有关资料给予记载。目的为了记录几百年来乃至上千年来的最基层的乡村社会组织结构和现代农村文化教育发展的面貌,留下我们的根脉给后人。下面就这些特有内容如何捜集资料记载入志提出一些意见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关于村落及氏族传人入志问题。这是镇志第一章建置区划中的一节自然村落。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原始村落正在消亡,我们嘉善县据2008年调查,2048个明清时期就存在的村落消失了312个,占16%,到2018年肯定超过这个数。所以村志中将这一节扩大为一章村落氏族,设村落和氏族二节,实际上是以村落为节,节下分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村落介绍,包括1.方位(所在行政村)、2.四邻、3.地形、4.区划、5.集聚沿革、6.姓氏家族构成等, 每部志书村落介绍必写;二是较大规模家族简单介绍,要求每部志书都应记载村落氏族,每个村七八户以上氏族都应单独介绍。关于如何记述大家族,建议:1. 首先交代此氏族最高长辈姓名,如名字不详,即为第二代某某之父;2. 第二代全部兄弟、女儿的姓名全部入志;3. 第三代,以第二代的每一兄弟为一支记载第三代传人姓名;4. 第四代、或第五代,不分分支,只记姓名,统称为第一代长辈某某某的第五代传人、或第二代长辈某某的第四代传人。第一代有姓名的一般记到第四代即可。家族中各代传人,除第一代记姓名、住地外,第二代起一般只记录姓名、传人住地、工作单位、职务、职称一般不用记,避免与人物介绍、名录中内容重复。

关于家族资料的调查可通过编辑上门调查,或者让家族本家自撰3至4代家谱报村志编辑室。

(二)关于村务管理章的内容资料安排。村志纲目中设村务管理一章,主要目的是记录农村公社化25年和村委会建立34年来集体经济的管理情况,作为历史不能光靠几个数据、姓名,要有事件的真实情况的写照。本章原设计三节,根据编辑中反馈意见,现调整为五节。分为生产管理、分配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村务监督。这一章书面资料难以寻找,如分配、财务账册都在大队、生产队会计处,村档案中可能未保存;生产管理、资产管理等只能通过调查才获得,所以建议走访或召开健在的生产队长、生产队会计座谈会,并向会计征集账户账册等会计资料。至于村务监督这一节主要记述村民委期间对村务的管理和监督情况。另外,希望每个村将生产队某一年的基本情况通过列表形式记录下来。列表分项:队名、户数、人口、劳动力、耕田数(人均数)、居住地()。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见到一本村志有生产队规模的记录,这个生产队组织到目前为止还是农村中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单位。

(三) 关于人物介绍资料的征集。县志、镇志都没有设人物介绍,这是一大遗憾。特别是镇志,入志名录規格竟与县志差不多。为更好保存当代人物资料,我们将副科以上领导干部、副高以上科技人员以人物简介载入志书,说不定几十年后成为村志、镇志、甚至县志的续志编纂时所寻觅的人物材料。在世人物介绍材料,特别是到退休年龄的人,基本上与列传人物相当,只是不作任何评价,内容包括五个方面:读书学校专业学历、工作单位职业职务职称、党派代表委员兼职、科研成果、奖励荣誉等。目前,各村志的人物介绍编写上主要存在材料单薄,资料不全的问题。当然大多数征集对象积极配合的,不愿配合极少数,关健是征集工作不到位。所以,我提出一定要与征集对象建立微信好友关系,通过网络将征集表送到对象手中,并按表格要求提供详细真实资料,一次不足,再次补充,直到滿意为止。如果光靠对征集对象家庭的走访、询问,资料的全面性、真实性恐怕都难以做到。作为人物介绍最基本的学习、工作简历,任职、职务、职称和获奖情况这三项一定不能少。

(四) 关于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入志资料征集。为了展示家乡崇文尚教文化所结出的丰硕成果,我们在村志纲目人物章中设置《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名录表》,现从上海出版的几部村志中看到,他们都将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名录表放在教育章,并单独设节为人才培养或大学教育,觉得有道理,所以建议移至教育章。这个表我们提共两个列表方案:第一个表列项: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入学时间、就读院校、学历学位、工作单位;第二个表列项: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就读院校、最高学历、毕业时间、工作单位。差别是入学和毕业时间,入学时间強调参加高考的第一次全日制学历,而毕业时间強调的最高学历,改革开放后提高学历的途径多样,更能反映当今的教育状况。各村根据获取资料的可行性选择,不作一刀切。另外,最后一项工作单位,在教育章中可以删去,这一项征集的目的主要用于人物章中的人物名录表中,能够进入名录的肯定是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所以有了此项资料即可一表两用。关于学历人员资料搜集,可以通过家庭调查、发函征集,还有一条路就是从县教育局各年高考录取档案中査找本村籍学生录取情况。

(五) 关于人物名录个人资料的征集。村志纲目人物章中的名录入志对象包括三类人:一是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实际就是介绍人物之外,股所级职务和中级职称及以下的人员,采集资料主要有六项: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出生地、工作单位、职业职务职称和荣誉;二是县级及以上劳动模范及其他各类先进人物;三是村里的企业法人、能工巧匠、文化达人、非遗传人等。原人物名录中安排乡镇级及以上党代会、人代会代表入志,现调整为:乡镇级及以上党代会代表移至基层党组织章,单独设一节,人代会代表移入村级行政组织章,单独设一节,这样调整较为合理。记述方式也不同人物名录,人物表设项为:届次、任期、代表姓名。

(六)关于户主名录的入志问题。 村志是写老百姓的书,从外地已出版的村志看大多将村民家庭人员编纂入志。入志形式有三种:一种所有家庭人员每人一行、一种记全家人姓名每户一行、一种只记户主姓名。我县村志曾推荐后两种方式入志。现为避免因家庭隐私引起不必要麻烦,今天统一改为户主姓名入志。表格列两项:村民小组(生产队) 名(组别、队别)、户主姓名,每一村民小组(生产队)一大行。户主名录表以每一合并前行政村为一表,在标题中注明村名,可知户主所在村的村民小组(生产队)的隶属关系。村民家庭户主入志以志书下限年户口簿为准,也可以生产队时期某一年为准,但全村必须统一。户主名录表一律放在村级组织章末,作为附录入志。这是从公社化开始至今60多年、农村居民的以家族和邻居组成的最基层的社区组织,现正开始走向消亡。

最后,关于资料搜集问题提出三点意见:

一是征集或调查资料上签字。在资料征集中,如果上门釆集的,资料必须由口述者签字,或者由釆访者签字;如果发放资料征集表的,本人签字,打字也可。本人不但要知晓,而且要认可。资料存档,以备查考。

二是严格审查,防止不实。我们县志人物资料征集表上注明附证件照片,而且加盖单位公章,现在村志就免了。为防止不实,最好村领导和编辑审查一下,比如假学历,当然一般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真的造假,到出版了才发现,那么我们的志书真实性受到质疑,会造成不良影响。另外,在人物传略、人物介绍的入志条件,运用的材料和传略中所作的评价等都应严格审查,确保真实可信。

 三是如果调查征集资料不到位,最好进行补课,争取资料全面征集到位。由于第一次编村志,缺乏经验,比如入志内容,参考已出版村志逐步完善,有些内容最初纲目没有列入,有些内容虽列入了,但不够明确,给大家搜集资料带来困难。如果还未征集的,或征集不到位的,希望组织人员,一般每个合并前行政村至少有一名村干部负责此项工作,争取征集到位。村志编纂是百年大计,尽可能减少遗憾,消灭错误。现在我们对村志价值感觉一般,几十年后村志的价值就会显现出来。    

四、分志稿撰写的基本要求

根据初稿审阅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主要谈一下写好初稿的一些基本要求。

(一)章首、节首小序。每章均设章首小序,它不同于新闻稿的“导语”,也不同于论文的“摘要”,它是对全章各节内容的概括介绍,又称章首概述。基本写法是以时间为纵,综合记述各类(各节)内容,要让读者看到本章事物发展基本脉络和阶段性节点。如第一章村域建置,它的章首小序应记述本村建置隶属的历史沿革。但是又不能将第一节内容搬到小序中,而从大处着眼,仅记古代、民国、解放后、2018年几个节点上隶属情况即可。再如工业章,应将解放前工业手工业,解放初工业、乡镇企业、私营工业、2018年工业情况几个节点记述,构成工业发展脉络。关于节首,一般不设小序,也可以设小序,节首设小序的一般该节有多个分目,需要小序加以概括综合,给读者有事物纵向发展整体感。

(二)目以下内容的记述。这是志书的主体,也体现志体写作特色的关键所在。具体写法:

1.以时间为径,每句话都从时间开始记述,因为任何事物发生、发展都以时间来分阶段的,且每个阶段发展都是以时间为顺序的,所以我们不用倒装句,如“发生于某年某月、建于某年某月”。同时也不用插叙、倒叙形式来进行补记、加记事物发展情况。

 2.记述中内容资料和文字切忌重复。一是概述和分述之间不能同句重复,虽然大的内容相同,但是,概述(章首小序)是综合性內容用概括性语言记述,而目以下分述是具体内容的记述,不能用粗线条概括性语言。二是目与目之间、节与节之间、章与章之间不能有相同资料,一个资料只能在一处出现,发现重复情况一定要调整位置或将资料的不同内容分两处记述。如村务管理章中的分配管理和居民生活章中粮食配给和劳动分配,从大方面看內容相同,但具体涉及资料运用就不同了。从管理角度讲,主要记述分配原则和比例,生产的粮食和获得的经济收入在国家、集体、社员之间是如何分配的;而生活章中社员粮食分配的依据和比例,以及历年分配到粮食数量,劳动工分计算,单个劳动日的分配额,以及社员家庭收入,人均收入等体现的是社员的收入水平,而不是如何分配,它和后一节村民消费支出相对应。 

 3.事物记述的内容要精练、文字要简洁,切忌内容庞杂、表达噜嗦。例如村落氏族章中家族的记述,每族的支脉最多记4代、第一代、第二代可分别记,谁传谁,第三代、第四代的人合起来记为第三代孙,第四代孙即可。不必如家谱那样每个分支连续下去。

4.志书记事只记事件发展过程和结果。所以关于“目的意义”,“专业知识”(行业)一般不作记载。志书记事不问因果、不加评论,也不是传授专业知识的教材。如有志书把一些历史、社会常识编辑入志书是不可取的。如什么叫“三皇五帝”“五湖四海”等。

5.资料要做好整理和取舍工作。新手送来初稿,有不少还停留在资料长编阶段。形式上还是条目式记载,内容上未加以取舍。如“以事记人”,志书记人有两种,一种是人物篇,立传、介绍、名录,我们都有个标准,符合标准的入志。还有一种“以事系人”,因事而记人,虽然与事件有关,不一定所有有关的人都记。如乡村卫生所医护人员、乡村中小学教师,是否工作过的,不管任职一年二年通通记载入志,这个就没有必要。建议除了各级领导外,有一定技术职称或作较大贡献同志给予入志,其他人就不一定要入志了。毕竟村志不是专志,况且有些单位本身属于乡镇级,如乡镇中学、卫生院,非属于村级机构管辖的。

(三)一定要做好分志的统稿工作

 一般村志总有2~3人撰稿,即使是1人撰稿,全部单章初稿完成以后,也要进行统稿合成。统稿分三步走:第一步,撰稿编辑对自已的每一篇组稿进行全面审稿和完善;第二步,如有多人编辑,可以相互交换审稿,提出意见;第三步,由文字功底比较好的编辑一人从头到尾进行统稿。统稿工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纲目的调整完善、材料的填缺补漏、内容的删削精简、语言的整理规范,其他还包括志首各项和各章分志中的相关内容,如时间、数据、计量单位等的统稿审核,确保在表达上的一致性、正确性。(“如何做好村志合成稿的统稿修改工作”另有材料)

五、志首、志末各要项的撰稿

(一)序言

序言就是著作写成之后,对其写作原因、内容、体例等加以叙述及对其作品的评论和有关问题的阐发等。一般分为自序、他序(上级领导、本籍专家、名人)和代序等。行政地域性志书,一般由主要领导作序,为自序。根据一般志书内容特点,自序是说明志书编修目的意义,介绍全志基本内容,综说利弊得失,总结经验教训,并可加适当评论,亮明观点,起到“以序开篇,统领全书”作用。村志的序,一般开头即说明志书的成书和作用意义,接着记述本村的历史社会经济发展概况,特别是对本村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主要特色,社会事业发展情况,下限年的基本情况,获得先进荣誉称号等等。最后对志书出版和编纂人员工作表示赞赏和感谢。并提出对本村经济社会发展前景的展望和期盼。一般在500~800字左右。    

(二)关于志首图照的排序和图照说明、

排序:先以大类排序:村容村貌、政治、基建、经济、文化、社会生活。

村容村貌:每部村志拍摄下限年及之前拍摄的现代村容村貌照片2~4张。

政治类:1.领导到访:以领导的职位从高到低排序,职位相同者以到访时间为序,先在职者后离职者;2.考察组或检查组也以级别为序;3.党支部、村民委开会、集体学习、或其他党团组织活动的照片。

基础建设类:1.小集镇(村部)建设:旧的里弄、街道、村部、礼堂,新的街道,商店、市场、村部,新农村建设;2.交通:公路、村道、桥梁、河道、农船、码头等。

经济类:1.农业水利设施,农业综合开发,耕作方式,种养业,捕捞业,农产品,农机具;2.工业:企业外貌、车间、产品,手工业、家庭工业等;3.商贸服务业:商店、超市、旅游等。

文化类:1.学校设施、教育活动;2.文体设施,文体活动,传统民间文艺,现代民间文艺,文化作品,文物和古迹;3.卫生和广电:卫生院、卫生室、合作医疗、农民健康,广播、电视、通讯。

社会生活类: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衣、食、住、行等方面),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宗教。

最后1.先进荣誉(奖牌照片)。2.地图(从标准地图中截取,不用示意图):(1)县内区位图(下限年);(2)镇(街道)区位图(包括隶属变动时期);(3)村行政区划图(下限年)(图内注明自然村、村民小组位置);  (4)卫星图、航拍照图。

照片说明:1.事件发生的时间,或拍摄时间(如建筑物);2.事件发生的地点,村、村民小组,企业、家庭等;3.事件名称,国家级领导称视察,省级以下领导属地方领导称考察或调研;4.人物照片,主要人物须注明姓名、职务外,还应注明照片中身处位置;5.历史照片、重要事件照片应注明摄影者或提供者姓名。6.说明文字末尾不用标点“。”。    

 (三)凡例

凡例一般是指书前说明本书内容或编纂体例的文字,志书的凡例就是志书的编辑说明。它主要阐明编纂志书指导思想、编纂体例、行文规则、事实考订、资料来源等情况。一般在志书编辑之前就应确定的编纂规范。凡例分为通例和特例两类,通例即全志各篇普遍遵循的规范,特例即本志或某篇分志特别制定的编纂规范。为此,参考了中指组制定的全国名村志凡例,并根据全县村志纲目所确定的内容制定“嘉善县村志凡例”。此凡例基本都是通例,各村志编辑室可在此基础上增设特例,如人物篇等,最终制定本村村志的凡例,当然也可以照录全县统制凡例,不增设特例。

(四)志首概述,又称综述,或总述

概述是总揽全志,揭示兴衰起伏,沟通内外联系,彰明因果关系的综合性记述体裁,是全书的纲,读志的向导。其主要作用是把横排分类记述的分志,站在不同高度勾勒出不同层次事物发展的脉络和概貌,反映不同事物联系、特点和优势。一般采用“鸟瞰式”方式,只看到大事物和它们的联系。根据以往县志、镇志编写的经验,概述一般都分段撰稿。一为综合性介绍,包括地理方位、历史和现状,村庄特色,下限年概况(土地、人口、人均收入)和全村取得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等。二为经济发展,农业从古代到当今发展状况,其他工业、商业、旅游服务业等发展情况;三为基础建设,包括道路建设、村庄整治、水、电、燃气、广电、通讯等从无到有发展变化;四为文化、教育(人才培养)、卫生、体育、居民生活;五为文明建设,文明村、文明家庭、文明风尚,先进荣誉;最后结束语,取得成果的原因和对未来的展望。

(五)大事记

古人说“变古而书”,即记有“变化”事,不论数量、规模引起的面貌变化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都应记载入志。入志大事大致分为三类:一为重大政治运动。政治制度、生产关系、经济体制变革的事;重大工程建设,重要政策法规施行、村级机构设置和人事调动、重大天灾人祸等。二为生产力发展。重要科技、各行各业出现新生事物(何时有电灯、电视机、手机等);新的社会风尚、新的思潮传播;各类新型组织开始建立(合作医疗、农房集聚、垃圾分类、环卫组织等)。三为对社会震动大,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件。如突发英雄行为,或是恶行为,舍己救人、重大刑事案件等等。只要有存史、资治、教化作用的事都可写。当然也不能把常事(如乡干部走访到村)、琐事、无价值的事也搜集入志。在写作上要做到三点:一是一事一记,一个条目只能记一件事,即使同一天发生的两件事也要分别记。二是事件的完整性,亊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当事人、过程、结果等记事要素要齐全。为了记事完整性,可以采用本末体记事,即事件的结束,虽然相隔较长时间,可以移至发端时记。三是文字表达必须用完整语句,有主语、谓语、宾语,明确主体,少用无主句。    

 (六)编后记

后记是志书编纂审定之后,由编辑者所写的后记,它是编者对志书编纂工作从开始到完成的整个过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一般而言,编后记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记述修志始末,这是后记的重点。要简要记述修志的缘起,人员选配,建立组织、制订计划;要介绍志书从资料搜集、初稿形成、志书评审、到出版稿校对的全过程。二是记述志书的指导思想、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肯定修志的重大成果,对存史、资政、教化等重大作用和对后世的贡献。三是修志工作得到村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和县、镇指导小组的指导、采编人员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怀(可具体到人),并表示感谢等。四是修志过程中的深刻体会和独特感受,并欢迎读者提出批评建议。

最后,就志书的编辑出版提四点建议和要求:

(一)关于全县村志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问题。

由县政府发起的全县118个村普修村志,所以初步定名为“嘉善县村志丛书”。为此,我们要求做到三个统一:

1.纲目内容统一。按照全县统一制定的纲目内容,除了本村确无纲目设定的内容资料外,一般不要漏缺。就志书內容来看无详志和简志之分,无公开出版和内部出版之分。    

 2.编纂组织和志书序言的统一。县建立村志编纂工作指导小组和县村志编纂工作指导小组办公室,镇建立村志编纂工作领导小组,村建立村志编纂委员会和村志编辑室。为此,志书序言设有两种,一是县分管领导、分管部门主要领导作总序一、总序二,二是村主要领导作自序,一般不作他序、代序。

3.版式、印刷、装帧统一。这里主要強调三点,一是版本大小,16开本787*1092(比镇志A4纸小一号);二是纸质硬封面;三是封面印刷:在“某某村志”之上加印“嘉善县村志丛书”一行小字,在“某某村志”之下印有“某某村村志编纂委员会编”,封面底线之上为出版社名;四是封面图案:全县统一设置为水乡人家(也可以用本村航拍照片),底色为天蓝色。其他排版印刷方面均按出版志书规范要求执行。出版、印刷业务建议由各镇统一组织协调。县里不作规定。

(二)关于志书初稿、评审稿的送审问题。

各村志编辑在志书初稿形成后进行第一次审稿即为初审,初审以自审为主,一是编辑之间互审、二是村健在老干部和现任领导审阅。初审主要审查内容资料的漏缺和材料的真实性。同时,初稿送镇和县村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审阅,集中送县村志指导小组办公室3本。初稿送审的要求有三个:一是志书內容基本到位,包括志首图照、目录页码、概述、大事记、各章分志,必须装订成册;二是纲目体例基本规范,如章首有小序、节下有分目、目下加工成文,不能还停留在条状资料长编状态;三是语言文字运用基本规范,语句通顺,无错别字。初审稿修改后就形成评审稿。评审稿以县、镇组织的村志评审小组评审为主。评审稿送审要求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全书从编纂组织机构、序言到后记(可暂缺)所有入志内容必须全部到位,凡是能搜集到的资料基本已收尽。二是书稿结构体例上符合志体规范,图照、纲目、表格等制作规范。三是语言文字运用规范,表达简洁,用词得当,语句通畅,无错别字。

 (三)关于充分发挥县志、镇志和村志样稿的示范效用。

志书编写有规范可循,这是先辈传下来,当然新时代有创新。目前编写村志最好的样板就是县志、镇志,特别是镇志的每一章都可以学。县、镇、村三级地方志,只有内容层级上不同,其他体例、结构形式、文字表达都可套用。村志编纂大家都是第一次,为了内容上提供学习参考,少走弯路,我们组织各村志编辑室推荐比较成熟志稿以供大家学习。目前已有9章样稿发到网上,如果已完成组稿,则按此样稿修改,如尚未组稿则按此样稿组稿。今后在志稿评审中,就依此为标准,也是作为村志丛书的统一标准。以后,将继续推出样稿,希望大家都按照样稿进行修正完善,大家都这样做,那么每一部嘉善村志的质量都会得到保证,从而提高整套《嘉善村志丛书》质量水平。另外,这次会议后,向每个村发送清光绪县志(1894年出版)(影印本),是解放前最后出版的一部县志,下接95版县志。光绪志中的区划、地图、村落,河、浜、港、湾、兜等自然环境,庵、庙、寺等佛、道场所都有详细记载,可作村志编纂时参考。    

(四)关于各镇(街道)加強对村志的指导问题。

随着全县第二批村志编纂开始,全县118个村全部进入志书编修工作。各镇须加強对村志的编纂指导,这里提出两点要求:一是建立镇(街道)村志指导小组办公室,聘请指导员,可由文化站领导、原镇志编辑、或现村志编辑担任。在镇(街道)村志编纂领导小组领导下,做好第一批村志的评审和第二批村志的启动及编纂指导工作。二是由镇(街道)村志领导小组办公室发起建立镇(街道)村志编纂QQ群,负责将县、镇关于村志编纂信息及时传达到每一个修志村,以确保全县村志编纂工作顺利进行。

640 (1).jpg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