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郓城姓氏来源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5/01/28|浏览量:1018
1990年郓城县姓氏266个,详见下表:
笔画,姓氏,合计:
二,丁、刁、卜,3个。
三,于、万、马、山、门、卫、乞,7个。
四,王、文、牛、毛、亓、户、卞、车、方、邓、孔、尹、亢、井、仉、仁、木,17个。
五,宁、司、代、田、申、巨、左、史、白、龙、叶、玄、甘、皮、冯、丛、平冉、边、卢、仝、尼、艾、仪、石、母,26个。
六,刘、闫、安、吕、任、华、孙、乔、江、许、朱、毕、仲、庄、巩、齐、师年、各、米、权、邬、同、纪、邢、祁、汤、伟、阮、伊、吉,31个。
七,张、杨、杜、何、李、苏、邱、宋、汪、邴、吴、沈、邵、陈、辛、侣、轩冷、陆、严、芦、连、谷、邹、沙、岑、初、迟,28个。
八,苑、范、孟、庞、周、郁、罗、武、季、林、郑、明、单、金、岳、官、苗宗、画、和、苟、郎、国、松、尚、岱、屈、房,28个。
九,柏、柳、胡、郝、荣、赵、钟、修、侯、段、施、宫、姜、祝、费、胥、姚、贺、欧、染、宣、将、饶,23个。
十,徐、秦、诸、耿、聂、贾、顾、夏、柴、钱、倪、殷、高、郭、唐、桑、晁晋、晏、袁,20个。
十一,黄、曹、盛、戚、梅、崔、康、梁、隋、符、鹿、章、扈、密、商、常、萧、盖、龚、姬,20个。
十二,彭、韩、葛、程、傅、焦、鲁、童、温、曾、谢、渠、蒋、富、舒、储、董、智,18个。
十三,满、詹、蒲、甄、睢、雷、鲍、楚、解、窦、路、诸、靳、腾、新,15个。
十四,熊、赫、廖、蔺、蔡、管、翟、谭、裴、禚,10个。
十五,腾、樊、颜、潘、潭、黎、臧,7个。
十六,薛、燕、霍、穆,4个。
十七,戴、鞠,2个。
十八,瞿、魏,2个。
复姓,端木、欧阳、皇甫、赫连、轩辕,5个。
公元961年(宋建隆二年),疏通了五丈河(即今宋金河),水运复兴,郓境从河南、江苏、安徽、河北、山东东部等地迁入晁、吴、殷、芦、祝、丁、梁、刘、孙、杨、徐、戴、燕、魏、边、张、施等20余姓。这些姓氏的后裔,现大都分布在程屯镇的晁楼,陈坡乡的吴堂,大人乡的大人、殷垓、大潭乡的柳河涯、芦庄,玉皇庙镇的祝桥、五岔口,丁庙乡的丁庙,双桥乡的双桥、梁土囤、刘垓,武安镇的孙林、卜州营,常庄乡的后粮厂,徐垓乡的杨庄,丁里长乡的徐河口、戴庄、燕庄,郓城镇的魏路口,蒋庙乡的南边庄等村庄。元朝时期,从湖北、江西、河南、安徽、河北及山东青州、登州等地迁入张、罗、梁、樊、陈、田、唐、苏、常、杜、丁、董、赵、王、宋、吴、冯、石、龚、仲、袁、华、卜、周、徐、彦、马、薛、侯、李等30余姓。这些姓氏的后裔,现在分布在杨庄集乡的唐店、冯庄,陈坡乡的石堂、于阁,张营乡的张营、薛店,大人乡的仲楼,大潭乡的袁楼,张鲁集乡的陈庄,武安镇的华营、飞集、周庄,常庄乡的柳条圈、徐庙,五界首乡的彦张庄,丁里长乡的南王庄、马垓,郓城镇的五里王垓,三屯乡的苏集,八里庄乡的侯店,王井乡的李杭、马家楼等村庄。
明朝为开垦荒地,自1368年(明洪武元年)至1424年(明永乐二十二年),大批山西、河南、安徽等地人迁入郓城。其中来自山西洪洞县的姓氏有刁、唐、李、智、魏、翟、高、康、侯、邵、杨、黄、于、许、朱、郑、符、陈、蔡、张、付、米、薛、任、商、邓、霍、仲、罗、王、潘、芦、姬、葛、隋、苑、冯、窦、饶、丁、徐、宫、闵、梁、金、蒋、谭、姚、林、邱、武、江、刘、倪、孙、舒、宋、贾、吴、韩、牛、袁、郁、孟、何、甄、尹、彭、石、宴、戴、乞、燕、程、焦、纪、渠、鹿、顾、秦、安、董、郝、姜、阎、马、周、樊、辛、雷、汪、楚、房、曹、范、鲍、赵、季、郭、卜、肖、庞、田、储、常、乔、苏、聂、蔺、门、鲁、夏、杜等122姓。明洪武初年,丞相徐达奏设济宁、临清卫,济宁卫郓境姓氏又增加了唐官屯的唐姓、扈官屯的扈姓、大屯(原名王文光屯)的王姓、张武屯的张姓、张官屯的张姓、元庙集(原名修俸仪屯)的修姓、丁官屯的丁姓、随官屯的随姓、于官屯(原名陈有功屯)的陈姓、傅官屯的傅姓、吕月屯的吕姓、徐屯(原李隆屯)的李姓、车楼(原彭荫绪屯)的彭姓,同时增加了临清卫高彦屯(现划归嘉祥县)的高姓、刘官屯的刘姓、王官屯(原名张问屯)的张姓。明朝时期,除山西洪洞县外,从山西其它县和山东青州等地,以及从江苏、河北、河南、安徽、江西、四川、浙江等地陆续迁入邢、陈、史、郑、吕、罗、杨等50余姓。清朝顺治和康熙年间,皇帝鼓励开荒,外县、外省人继续向郓境迁移。来自山西洪洞县的有张、刘、高、侯等姓,来自河北的有王、吕、杨、刘等姓,来自河南的有侯、石、陈、宋、孔、焦、吴、史、吕等姓,来自山东兖州、青州、单县、济宁、曲阜、寿张、高密、滋阳、汶上、冠县、鄄城、巨野等地的有颜、王、程、陆、孟、张、邢、师、杨、孔、朱、艾、郑、胡、鲍、李、段、何、龚、魏等姓。清末,郓城氏族大姓以樊、侯、李三姓为冠。1990年人口普查,全县姓李、刘、王者最多。
民国时期和建国以后,除了工作调动和联姻,从县外迁入一部分姓氏外,没有从外地迁入较多的姓氏。
据陈坡乡徐庄村《徐氏族谱》载:徐祖之姓始于伯益,益佐舜有功,封于徐国,因国为姓,历夏、商、周为诸侯,后移居左彭城。始祖宣,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迁居郓西南冷庄河西岸徐垓村,生二子,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长支圣高分居徐庄。据丁长乡单垓《单氏族谱》载:单氏原姓姬,周成王之子,封邑于单(今单县),遂以邑为姓氏,改姓单,明初单氏祖避兵乱来郓。据李集乡军李村《李氏族谱》载:李氏原为复姓轩辕氏,始祖轩辕斌明初在朝为官,奉旨去梁山平乱落居郓城,后因奸臣陷害,为避免灭门之祸,故将轩辕改为孙、轩、李三姓隐居四方。武安镇张英庄张氏,本姓藏,其兄弟八人,七人在朝为官,后触法被抄家,家人匿名改姓张。郭屯镇林集端木氏(原籍河南省睢县),明洪武年间(1368—1398)迁居郓城汉石桥,端木泰在朝为镇殿将军,犯全家抄斩罪,明永乐二年(1404年)其兄端木荣为避难从汉石桥迁至赵王河之阳建村,并改姓为木,后觉不妥,又改姓林,以姓氏取村名林集,到清代端木姓始恢复。据陈坡乡黎桥《黎氏族谱》记载:李氏原姓马,明初马氏从四川成都迁居山东郓邑洪福寺北马庄。明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率军渡江,其祖马鼎石兵败被俘,子孙逃亡,不敢姓马,借黎民百姓之意,改姓黎。五界首乡苏楼苏氏原系蒙族,元末明初,其祖四处奔逃,被明军围堵在药材地中,追问其姓,遂指苏子(一种药材),明军信其言,放行,自此姓苏。李集乡北张堂村张姓,原姓曲,后招赘于附近刘集张姓,后代即为张姓。
(世界朱氏网编辑部)
2025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