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说之西域诸国——上篇
大同理想ll正本清源说之西域诸国——上篇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5/02/01|浏览量:443
正本清源说之西域诸国——上篇
2010年7月,李娟出版了散文集《我的阿勒泰》。2024年5月同名电视剧首播,再次带火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下简称新疆)旅游热。5月18日,中国东航恢复执行“上海浦东-新疆喀什”直飞航线,至此东航在新疆共有乌鲁木齐、阿勒泰、阿克苏、博乐、库车、库尔勒、克拉玛依、喀什、和田、莎车、伊宁、图木舒克12个航点。而这些航点则可以通达疆外的上海、北京、江苏、云南、陕西等8个省市11个航点,平均每周起降航班达240余架次。
喀什,这是个让我无法释怀的地名,虽然没有去过,却仿佛神交已久。只因为老祖先班超曾经战斗生活过的地方,就足以令我对其充满神奇的吸引力,梦里无数次跨过叶尔羌河,踏入疏勒国界,进入盘橐城,一页页画面,接连飞过。那城上有我汉家使者,胸存壮志,指挥若定,通西域,镇邦国,战沙场,纵横捭阖,威服万里之外,这是一个真实的传说。
定远传奇,名不虚传!
汉使班超,率三十六骑通西域,服五十余国,是真的吗?
西域究竟有多少国?班超又真正去到哪些国呢?
细数西域诸国,再探班超足迹。
不妨先看看中国地理的大致分布。地大物博,山河纵横,长江黄河,水系发达,水资源非常丰富,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也难道全,一时不能廓清,暂且放在一边。不说水,便言山,山虽多,主体清晰可寻。自西向东,一条当中主线横向划过,昆仑山脉连着秦岭,再挽着淮河,刚好分出南北方。横轴线以北,中有祁连山、贺兰山与太行山相隔,北有天山山脉、阴山山脉与燕山相通,西北端是阿尔泰山,东北端是大小兴安岭与长白山。横轴线以南,中有巴颜喀拉山与大巴山齐肩,南有横断山脉、巫山、雪峰山与武夷山对望,西南端是喜马拉雅山脉,东南端是南岭。当然还有孤悬海外的台湾山脉与南海诸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不容置喙。
西域诸国主要分布在天山山脉与昆仑山脉之间,东接河西走廊,西出葱岭(帕米尔高原与天山山脉、昆仑山脉西段、喀剌昆仑山脉东南段、兴都库什山交汇形成的巨大山结处,今新疆西南部,连接塔吉克斯坦东南部与阿富汗东北部。据《西河旧事》载“葱领山,其上多葱,因以为名。”领,同“岭”,《西河旧事》一书已佚,曾为很多重要文献所引用,如《史记索隐》、《太平御览》等)入中亚,主要位于今天新疆的南部,称为南疆。而天山以北至阿尔泰山之间为新疆的北部,称为北疆。知晓这些地理位置,那么班超的活动轨迹,则主要是在今天的南疆区域和北疆部分区域,但其影响力早已超出新疆,远达中亚乃至欧洲的罗马。
按清朝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开雕由杨书霖编《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五十•遵旨统筹全局折》载:“(光绪三年,即公元1877年,六月十六日)区区愚忱,实因地不可弃,兵不可停,而饷事匮绝,计非速复腴疆,无从著手,局势所迫,未敢玩愒相将。至省费节劳,为新疆画久安长治之策,纾朝廷西顾之忧,则设行省改郡县,事有不容已者。”
按民国赵尔巽主编《清史稿•列传•卷一百九十九•左宗棠》载:“(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正月,条上新疆建行省事宜,并请与俄议还伊犁、交叛人二事。”
晚清左宗棠收复新疆,屡次上折奏请新疆建省事宜,并基于天山山脉,分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故而沿用至今。南疆多沙漠戈壁,环塔里木盆地与塔克拉玛干沙漠,以维吾尔族为主,偏农耕,干旱少雨。北疆多高山草原,环准噶尔盆地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以哈萨克族为主,偏游牧,温润多雨。
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对于汉朝时人来说,从广义来看,所有经河西走廊出玉门阳关以西的国家都属于西域,其中有很多国家分布在中亚、西亚、乃至欧洲。而从狭义来看,主要有西域都护府所直接管辖的,才是臣服汉朝的,属于实际控制意义上的西域国家,包括南疆区域和北疆部分区域。因此这里统一认知,本文所言的西域诸国,单指狭义西域而言,属西域都护府所管辖,以免强辩分歧之嫌。
按司马迁撰《史记•大宛列传》载:“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之……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窴、扜鰛及诸旁国。乌孙发导译送骞还,骞与乌孙遣使数十人,马数十匹报谢,因令窥汉,知其广大。”
西汉武帝刘彻派张骞出使西域,为的是联合大月氏,以断匈奴右臂。月氏曾是草原一方之雄,由于被匈奴打压,一部分南迁至祁连山一带,与羌人杂居,称为小月氏。另一部分西迁至伊犁河上游,又遭乌孙攻击,一直退到葱岭以西的大夏,称为大月氏。大月氏先王被匈奴所杀,头颅被制成饮器,冤仇难报,有此过节,故张骞是经西域去寻的大月氏。非常不幸,张骞在途为匈奴所掳,囚十余年,却也待之不薄,赐妻生子,然张骞持汉节不失,逮着机会,与堂邑氏胡奴甘父逃出,居然走到了大宛。大宛慕汉,助骞,送之康居,再辗转入大月氏。不想大月氏占领大夏后,觉着地美宜居,天下无贼,生活安逸,且汉东路远,又无报胡之心,早已忘却先祖之仇,婉拒张骞。张骞待了一年,无功而返,返程途中,再次为匈奴所禁,又是一年春去也,所幸匈奴内乱,趁机逃出,这次还带走了原先的胡妻,往返一十三年,终得归汉。武帝拜骞为太中大夫,骞详言西方诸国。
其中所言大宛、乌孙、康居、大月氏、安息、大夏等国,皆在中亚、西亚一带,非后来的西域都护府管辖,因此均不属狭义西域,此处略过,后面详述。
张骞又言身毒(读音yuān dú,今印度,不属西域)在大夏东南数千里,大夏与蜀贾通商,非经西域、匈奴,而由身毒过往,路通少寇,武帝乃复事西南夷,始通古滇国。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张骞以校尉(秦朝设立,次于将军,汉承秦制,武帝时设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八校尉,以卫京师长安)随从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因曾两囚匈奴十余年,颇知其地水草路径,大军乃得不为所困,故封为博望侯。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张骞以卫尉(秦朝设立,九卿之一,汉承秦制,守卫宫禁)随从李广出右北平(战国燕置,秦时治所设于无终县,今天津市蓟县,辖境包括今辽宁建昌、建平县以西、内蒙古赤峰市以南、河北围场、隆化县及天津市蓟县以东地区。西汉时移治平刚县,今辽宁凌源县西南)击匈奴,大军中伏,伤亡惨重,骞后期当斩,出钱赎为庶人。博望侯不过一年,直接转为平民。
数年后,武帝再次询问张骞,骞因说乌孙,王号昆莫,与匈奴互有攻伐,若与汉结,则断匈奴右臂,大夏诸国,招可立至。武帝遂拜骞为中郎将(秦朝设立,统领皇帝侍卫,如虎贲郎与羽林军,汉承秦制,增设五官、左、右中郎将,戍卫皇宫与京师安全),率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数万,金帛巨财,多持汉节二次出使,以联乌孙,旁通他国。乌孙贪财,既远汉,畏匈奴,王老不能定,且有子十余人,太子早亡,而嘱其子岑陬于王,王乃以太孙岑陬为太子。昆莫有子大禄,为人强悍,率万余骑别居,恨不得太子之位,遂集昆弟谋叛。昆莫恐大禄杀太子,令太子率万余骑别居,自备万余骑以守,国一分为三,王不能自专以约骞。张骞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窴、扜鰛等国,乌孙派向导与翻译送骞回汉,使者至汉,乃知汉朝广大。张骞归汉后,拜为大行(大行令简称,掌迎宾客,朝拜礼仪,后改名为大鸿胪),位列九卿,一年后卒。乌孙使者归国上报,昆莫乃益重汉,前番通大夏诸国副使亦携宾归来,西北国始通汉。
张骞凿空,贵在两次通使,打开西域门户,外交诸国,奠定基础,而后出使者皆称博望侯以取信,外国亦信汉。
按班固撰《汉书•西域传》载:“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波字应该有误,当为陂,多音字,此处读pō,引申为循的意思,循河,即为沿着河流之意)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廷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
自张骞始开西域,后骠骑将军霍去病击破匈奴右地,浑邪王、休屠王降汉,其地遂空,乃筑烽燧于令居(汉武帝元鼎二年,即公元前115年,初置县,今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西北部与武威市天祝县交界处)之西,置酒泉郡,徙民居住,又分置武威、张掖与敦煌共四郡,据守玉门关与阳关。武帝欲得汗血宝马,令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师征伐大宛,西域震恐,多遣使贡物,汉使西域者亦赏赉有加。
宣帝时,遣卫司马监护鄯善以西数国,及攻破故师,分其国为车师前、车师后与山北六国,汉独护南道,未能尽顾北道,匈奴尚不自安。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匈奴日逐王先贤掸反叛单于,率众降汉,汉使郑吉迎之,宣帝封先贤掸为归德侯,郑吉为安远侯,乃使吉并护北道,号曰都护,郑吉为西域第一任都护。汉罢西域童仆都尉,徙民屯田于北胥鞬(亦作白棘、白苏、白力、蒲昌、必残、辟展,今新疆吐鲁番市鄯善县一带,后于塔里木盆地西北边图木舒克市北荒漠发现屯田遗址),屯田校尉归属都护。都护监察乌孙、康居诸外国,如其有变,立告京师,当抚则抚,当击则击,治所设于乌垒城(本为乌垒国都,后为都护治地,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东北小野云沟附近),距阳关二千七百三十八里,为西域之中央。元帝时,复置戊己校尉,屯田于车师前王庭,匈奴东蒲类王兹力支率众一千七百余人来降,都护遂分车师后王之西为乌贪訾离国,使居之。
故自宣元后,单于臣藩,西域臣服,其土地山川、王侯户数、道里远近,遂得翔实,以下为诸国简述。
为了让大家了解后面要说的距离,这里先得说清楚一个长度单位——里。
里来源于周朝的井田制,是一个面积单位,方一里合耕地九百亩,九宫格每格一百亩,边长各三百步。井田制废除后,里由面积单位转为了长度单位,一里为三百步。周制八尺一步,秦制六尺一步,汉承秦制,基本差不多,那么一步多长呢?按考古发现,秦及汉初使用的商鞅量尺、西汉末年王莽新朝的铜斛尺与东汉建武初年的铜尺,测量一尺约为0.231米。通常所说的七尺男儿,也就是1.617米,按陈寿撰《三国志》载“(诸葛亮)身长八尺,容貌甚伟”,诸葛亮八尺,则有1.848米,确实很帅。按此计算,秦汉的一步合六尺约为1.386米,三百步约为415.8米,一里即为415.8米,比今天的1里或1市里(等于500米)要少84.2米。
因此班固的《汉书》中提到较多的距离,一百里相当于今天的41580米,为41.58公里,一千里相当于今天的415800米,为415.8公里,开车跑长途的人想必有概念了。但下文所推算今天的公里数,不等同于高速的线路里程计算,两者不能直接画等号,古代的大部分距离,一般按照马的行程推理,因此基本上都是估算,有些出入较大,不好太过较真。
1992年5月,江苏省扬州市甘泉乡的一座汉代古墓,出土了一件王莽时期的青铜卡尺, 包括固定尺、活动尺、鱼形柄、导槽、导销等,其固定尺通长13.3厘米,固定卡爪长5.2厘米,宽长0.9厘米,厚0.5厘米,属于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扬州市博物馆。由于该青铜卡尺与今天的游标卡尺几乎一模一样,完全超越想象,很多人开始猜想王莽可能是一位穿越者。
(江苏省扬州市博物馆珍藏之青铜卡尺)
然而,无独有偶的是,在山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同样珍藏有一件考古出土的东汉时期矩尺,青铜制,长11.6厘米,有刻度,分五格,每格约2.31厘米,正合汉尺长的一寸,故称之为“五寸矩尺”。该矩尺与青铜卡尺如出一辙,应该说当时都基本有通行的矩尺,包括西汉初的商鞅量尺发展而来,可见据此认为王莽穿越,当属无稽之谈。
(山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珍藏之“五寸矩尺”铜尺)
一、婼羌(读音ruò qiāng,属羌族,婼是羌族的一个分支,故称婼羌。位于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南部,1959年更名为若羌县),王号胡来王,东距阳关一千八百里(约748.4公里,四舍五入保留一位小数,后续同近似),距长安六千三百里(约2619.5公里),位在西南偏僻处,西接且末,西北近鄯善,出阳关第一站,约有450户,人口1750人,军队500人。其国随牲畜逐水草而居,不种田地,依赖鄯善、且末之粮谷供给,有山产铁,可自制兵器,如弓、矛、服刀、剑、甲等,以维吾尔语为主,后为鄯善所并。
二、鄯善(读音shàn shàn,别名辟展,位于今新疆若羌县境内的罗布泊西部和西南部一带),原名楼兰,王城治所都扜(yū)泥城,王下有辅国侯、却胡侯、鄯善都尉、击车师都尉、左右且渠(读音jū qú,源于匈奴语,冒顿单于时设立,为中下级领兵官,《晋书•四夷列传》载为“沮渠”,其官职名消失后,变成复姓姓氏,如沮渠蒙逊,这里读音变为jǔ qú)、击车师君各一人,译长二人。东距阳关一千六百里(约665.3公里),距长安六千一百里(约2536.4公里),西北距都护治所乌垒城(以下简称都护府)一千七百八十五里(约742.2公里),东南近婼羌,西接且末,西北通山国,约有1570户,人口14100人,军队2912人。其国随牲畜逐水草而居,沙地多碱,少耕田,常租旁国田地种植,采买粮食,有山产玉石,植被丰富,如葭苇(芦苇)、柽柳(属乔木,耐盐碱,防风固沙,一年三秀,故号三春柳)、胡桐(属杨柳科,荒漠内河旁,耐干旱盐碱,骆驼和羊喜吃其干叶)、白草(属狼尾草,叶片狭长柔软,根茎入药,利尿止血),产驴马,多骆驼,造兵器,同婼羌,以维吾尔语、回语为主。
当汉武帝遣使通大宛之际,使者相望于道,一载十余次,而楼兰、姑师正当要冲,久供使者,心中苦怨,遂攻劫汉使王恢,并为匈奴耳目击汉。武帝乃遣赵破奴率郡兵数万攻姑师,令王恢佐之,破奴与王恢轻骑七百人,先至楼兰,俘虏楼兰王,大破姑师,破奴还封浞野侯,王恢为浩侯。楼兰降汉纳贡,匈奴又发兵来击,楼兰只得遣二子,分质匈奴与汉。后贰师将军李广利进攻大宛,匈奴不敢挡其兵威,而迫楼兰截其后使,勿令通过,时屯玉门军正任文上报,武帝命任文捕押楼兰王至汉宫责之,楼兰王以小国难属而欲内迁,武帝感其直言,遣其回国,侦伺匈奴,匈奴亦疑楼兰。征和元年(公元前92年),楼兰王卒,欲迎立质子,而质子在汉犯法,处宫刑,不得遣回,乃更立王,再分遣质子至汉与匈奴。后王又卒,匈奴先遣质子归立,汉令其朝见,新王娶继母为王后,王后言前后质子均不得回,故辞汉使以待他年。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出使,介子轻装上阵,扬言多赐金币,至楼兰,与王醉饮,令二壮士刺杀之,左右皆惊散,介子宣言曰:“王负汉罪,天子遣我诛王,当更立王弟尉屠耆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自令灭国矣!”遂斩其王尝归之头,驰传汉庭,悬首北阙,得封为义阳侯。汉昭帝刘弗陵立尉屠耆为王,改楼兰名为鄯善,刻印赐妻,丞相将军率百官送至横门外,祭而归国。鄯善王尉屠耆孤弱难侍,恐前王之子不相容,请汉遣将屯田伊循城(今新疆若羌县米兰镇),以为依靠。汉乃遣一司马,吏士四十员,屯田伊循,为镇抚之,后置都尉,依为常例。
三、且末(读音jū mò,今读音转为qiě mò,位于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南部且末县西南,塔里木盆地东南边缘,昆仑山与阿尔金山北麓,与西藏相邻),王城治所都且末城,王下有辅国侯、左右将、译长各一人。离鄯善七百二十里(约299.4公里),东距阳关两千三百二十里(约964.7公里),距长安六千八百二十里(约2835.8公里),西北距都护府二千二百五十八里(约938.9公里),南至小宛,西通精绝,北接尉犁,约有230户,人口1610人,军队320人。其国多产葡萄,种五谷,以维吾尔语为主,东汉初为鄯善所并。
四、小宛(读音xiǎo yuān,位于今新疆且末县境内的车尔臣河正南,喀拉米兰河北岸一带,南有可可西里山),王城治所都扜零城,王下有辅国侯、左右都尉各一人。离鄯善一千一百一十里(约461.5公里),东距阳关两千七百一十里(约1126.8公里),距长安七千二百一十里(约2997.9公里),西北距都护府二千五百五十八里(约1063.6公里),东接婼羌,北靠且末,约有150户,人口1050人,军队200人。其国偏南,不在大道,农业为主,古塞种人,以印欧语系伊朗语为主,东汉初为鄯善所并。
五、精绝(读音jīng jué,位于今新疆民丰县境内的北尼雅河畔),王城治所都精绝城,王下有精绝都尉、左右将、译长各一人。离鄯善两千七百二十里(约1131.0公里),东距阳关四千三百二十里(约1796.3公里),距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约3667.4公里,史书估算距离过远),西北距都护府二千七百二十三里(约1132.2公里),南近戎卢,西通扜弥,约有480户,人口3360人,军队500人。其国地势险要,路阻狭窄,农业为主,商旅重地,以佉卢文(读音qū lú wén,古健陀罗文字,流行于中亚,主要通商、佛教用语)为主,东汉初为鄯善所并。
六、戎卢(读音róng lú,位于今新疆民丰县正南的尼雅河上游),王城治所都卑品城,西北近于阗一千八十九里(约452.8公里),离鄯善两千二百里(约914.8公里),东距阳关三千八百里(约1580.0公里),距长安八千三百里(约3451.1公里),东北距都护府二千八百五十八里(约1188.4公里),东去小宛,西接渠勒,北近精绝,约有240户,人口1610人,军队300人。其国偏南,不在大道,农业为主,古塞种人,以印欧语系伊朗语为主,东汉初为鄯善所并,三国时并入于阗,隶属曹魏。
七、扜弥(读音yū mí,位于今新疆于田县克里雅河东古拘弥城遗址一带),王城治所都扜弥城,王下有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都尉、左右骑君各一人,译长二人,西南近于阗三百九十里(约162.2公里),离鄯善三千一百八十里(约1322.2公里),东距阳关四千七百八十里(约1987.5公里),距长安九千二百八十里(约3858.6公里,史书估算距离过远),东北距都护府三千五百五十三里(约1477.3公里),东近精绝,东北入龟兹,南通渠勒,西北出姑墨,约有3340户,人口20040人,军队3540人。其国多通使,南道诸国人口之最,有山谷,土肥沃,农业为主,种葡萄、石榴、柰、枣、梨、桃等,育玫瑰、白莲、红莲等,产香药、金银铜铁矿,以印欧语系吐火罗语为主,被精绝所灭,后改名为宁弥,三国后附属于阗。
八、渠勒(读音qú lè,位于今新疆洛浦县境内,克里雅河上游),王城治所都鞬都城,西北近于阗九十五里(约39.5公里),离鄯善三千八百五十里(约1600.8公里),东距阳关五千四百五十里(约2266.1公里),距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约4137.2公里,史书估算距离过远),东北距都护府三千八百五十二里(约1601.7公里),东接戎卢,北通扜弥,约有310户,人口2170人,军队300人。其国较小,民尚武,农业为主,兼营畜牧,种大枣、核桃、杏、石榴等,以于阗语为主,三国后附属于阗。
九、于阗(读音yú tián,位于今新疆和田县一带,克里雅河西岸),王城治所都西城(今新疆和田县约特干遗址),王下有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骑君、东西城长、译长各一人,离鄯善三千五百七十里(约1484.4公里),东距阳关五千一百七十里(约2149.7公里),距长安九千六百七十里(约4020.8公里,史书估算距离过远),东北距都护府三千九百四十七里(约1641.2公里),东南接渠勒,东北近扜弥,西北通皮山,北出姑墨,约有3300户,人口19300人,军队2400人。其国以西,河水皆西流,入西海,以东河水皆东流,入盐泽,为黄河源头,农业为主,种植养蚕,兴纺织业,产玉石,盛佛教,为大乘佛教中心,古塞种人,以印欧语系东伊朗语为主,称为于阗语,唐朝时归附大唐。
十、皮山(读音pí shān,位于今新疆皮山县境内,塔里木盆地西南部,昆仑山北麓。今遗存有汉皮山国城墟,当地称为破城子),王城治所都皮山城,王下有左右将、左右都尉、骑君、译长各一人,东近于阗三百八十里(约158.0公里),东距阳关五千五百五十里(约2307.7公里),距长安万五十里(约4178.8公里,史书估算距离过远),东北距都护府四千二百九十二里(约1784.6公里),西南至乌秅一千三百四十里(约557.2公里),南出天笃(读音tiān dǔ,天竺,古印度),西北入莎车三百八十里(约158.0公里),北通姑墨一千四百五十里(约602.9公里),约有500户,人口3500人,军队500人。其国干旱少雨,农业畜牧并重,种玉米、小麦、棉花、杏、桃、葡萄等,养蚕,售毛皮,产煤、石油、石膏、云母等矿产,制桑皮纸,以维吾尔语为主,有大清真寺,东汉初为于阗所并。
十一、乌秅(读音wū chá,位于今新疆叶城县西南,叶尔羌河上游和喀喇昆仑山之间,地势险峻,饮水主要来自雪山),王城治所都乌秅城,东近于阗二百八十里(约116.4公里),东距阳关五千四百五十里(约2266.1公里),距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约4137.2公里,史书估算距离过远),东北距都护府四千八百九十二里(约2034.1公里),北通子合、蒲犁,西接难兜,约有490户,人口2733人,军队740人。其国多山,民居山上,垒石为屋,田地散落山石间,尝饮山溪之水,长有白草,有小马通行,无牛养驴,语言不详,唐朝时附西突厥。
乌秅之西有石山,名曰县度,东距阳关五千八百八十八里(约2448.2公里),东北距都护府五千二十里(约2087.3公里),山中有大峡谷,不能通行,须以绳索吊桥引渡。
十二、西夜(读音xī yè,又名漂沙,位于今新疆叶城县西南,提孜那甫河东岸一带),王号子合王,王城治所都呼犍谷,东近于阗五百八十里(约241.2公里),东距阳关五千七百五十里(约2390.9公里),距长安万二百五十里(约4262.0公里,史书估算距离过远),东北距都护府五千四十六里(约2098.1公里),东靠皮山,西南出乌秅,北通莎车,西接蒲犁,约有350户,人口4000人,军队1000人。其国与胡人不同,类羌、氐族游牧,随牲畜逐水草而居,都城就地取材,垒石而成。其地生白草,有毒,煎药附于箭簇,中者即死。
西夜又分子合,子合居呼鞬谷,产玉石,用婆罗门文字,而西夜善战,传闻有西夜美女骑兵部队,王族为疏勒人,以于阗语为主。
东汉初年,西夜发展至顶峰,人口增至万余人,有户2500,军队3000人,后为莎车王贤所破,归入莎车。
十三、蒲犁(读音pú lí,位于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克自治县,帕米尔高原东南部,帕米尔是唐朝玄奘翻译,与蒲犁不同音译,外接壤塔吉克斯坦、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三国,内邻叶城县、莎车县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阿克陶县),王城治所都蒲犁谷,王下有侯、都尉各一人,东距阳关五千五十里(约2099.8公里),距长安九千五百五十里(约3970.9公里),东北距都护府五千三百九十六里(约2243.7公里),东去莎车五百四十里(约224.5公里),北去疏勒五百五十里(约228.7公里),南接西夜子合,西通无雷五百四十里,约有650户,人口5000人,军队2000人。其国类羌、氐族游牧,俗同西夜子合,尝寄耕莎车之田,先祖号番禺氏,以维吾尔语、汉语为主,后为西夜子合所并。
十四、依耐(读音yī nài,位于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克自治县),王城治所都卢城,东距阳关五千四百五十里(约2266.1公里),距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约4137.2公里),东北距都护府五千四百六十五里(约2272.3公里,此处《汉书》记载两千四百六十五里,依耐与蒲犁相近,不可能是两千里,应该是五千里。依耐相比无雷更远,无雷在依耐之西,依耐应当较近,想必是颠倒了依耐和无雷,此处加以纠正),东北去莎车五百四十里(约224.5公里),西去无雷五百四十里(约224.5公里),北去疏勒六百五十里(约270.3公里),南接西夜子合,约有125户,人口670人,军队350人。其国类羌、氐族游牧,俗同西夜子合,粮谷稀少,尝寄耕疏勒、莎车之田,以维吾尔语、汉语为主,后为西夜子合所并。
十五、无雷(读音wú léi,位于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克自治县,帕米尔高原上),王城治所都卢城,东距阳关五千六百五十里(约2349.3公里),距长安一万一百五十里(约4220.4公里),东北距都护府五千七百三十里(约2382.5公里,同上已纠错),东邻蒲犁、依耐,南抵难兜,西接大月氏,北通捐毒,约有1000户,人口7000人,军队3000人。其国类羌、氐族游牧,俗同西夜子合,服装类乌孙,随牲畜逐水草而居,杂融古塞种人,以伊朗语为主,后为西夜子合所并。
十六、难兜(读音nán dōu,位于今巴基斯坦克什米尔东北部),东距阳关五千六百五十里(约2349.3公里),距长安一万一百五十里(约4220.4公里),东北距都护府五千八百五十里(约2432.4公里),西南通罽宾三百三十里(约137.2公里),西北达无雷三百四十里(约141.4公里),约有5000户,人口31000人,军队8000人。其国耕农,种五谷,有葡萄诸果,产金银铜铁,可制兵器,筑城堡,外圆内方,附属罽宾,语言不详。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隶属西域都护。
十七、桃槐(读音táo huái,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以东山区,阿姆河上游小帕米尔一带),地近葱岭,东距长安一万一千八十里(约4607.1公里),距都护府三千八百四十二里(约1597.5公里),约有700户,人口5000人,军队1000人。其国以羌人为主,游牧逐水草而居,以牲畜与邻邦交换谷粮,善制弓矛服刀,以泥石建城,土堡遍布。
十八、休循(读音xiū xún,位于今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西部,帕米尔高原北部阿赖谷萨雷塔什一带),王城治所都鸟飞谷,葱岭以西,东距长安一万二百一十里(约4245.3公里),距都护府三千一百二十一里(约1297.7公里),东至捐毒衍敦谷二百六十里(约108.1公里),西接大月氏一千六百一十里(约669.4公里),西北通大宛九百二十里(约382.5公里),约有358户,人口1030人,军队480人。其国本塞种人,随牲畜逐水草而居,俗同乌孙,土地肥沃,适宜耕种与放牧,常戴尖顶冠,会汉语,依附都护,三国后为疏勒所并。
十九、捐毒(读音juān dú,位于今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西,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交界),王城治所都衍敦谷,东距长安九千八百六十里(约4099.8公里),距都护府二千八百六十一里(约1189.6公里),东去疏勒一千里(约415.8公里),南连葱岭,西入休循,西北通大宛一千三十里(约428.3公里),北接乌孙,约有380户,人口1100人,军队500人。其国本塞种人,随牲畜逐水草而居,俗同乌孙,山峻多雪,不宜耕种,多事畜牧,三国后为疏勒所并。
二十、莎车(读音suō jū,现已简化读音为shā chē,此处按古音应该是suō jū,位于今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一带,塔里木盆地西部,叶尔羌河中游),王城治所都莎车城,王下有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骑君、备西夜君各一人,都尉二人,译长四人,东距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约4137.2公里),距都护府二千七百四十六里(约1141.8公里,《汉书》载四千七百四十六里,应该有误,阳关距长安四千五百公里,都护府距阳关二千七百三十八里,按长安距离推算,显然不是四千,再按今天的莎车县至轮台县的三莎高速、吐和高速公路,总计816.6公里,较为相近,因此二千较为准确),西去疏勒五百六十里(约232.8公里),西南通蒲犁七百四十里(约307.7公里),约有2339户,人口16373人,军队3049人。其国位于昆仑山北麓,土地肥沃,水系充足,种稻谷、玉米、小麦、棉花,出皮货,有葡萄、巴旦姆(巴旦木),产铁矿、青玉石,建有大礼拜寺,以叶儿羌方言为主,维吾尔族为主,并汉、回、塔吉克等多民族,曾附于阗,三国后为疏勒所并。
西汉武帝时,莎车隶属都护。宣帝时,嫁乌孙翁归靡的解忧公主生次子名万年,为莎车王所爱,及莎车王死,无子,而万年居长安,莎车国欲依汉,且结乌孙,乃上书请万年为莎车王。宣帝许之,遣使奚充国送万年至莎车,万年初立为王,常暴虐,国人不悦,莎车王弟呼屠徵攻杀万年,并杀汉使,自立为王,更约诸国叛汉。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恰逢汉卫侯冯奉世为使者,送大宛客归国,即以汉之名征附近诸国之兵击杀呼屠徵,另立呼屠徵之侄为王,还拜为光禄大夫。元帝时,莎车王名延,曾质于汉长安,慕汉制,归国即王位,一心向汉,时西域各国皆为匈奴所占,王延终不服匈奴,且诫子孙,世奉汉朝,不可背叛。天凤五年(新朝王莽年号,为始建国天凤、始建国天凤上戊的简称,公元14年-19年,共6年,五年为公元18年),莎车王延死,赐谥“忠武王”,其子康继立。
东汉建武五年(公元29年),河西大将军窦融承制立康为汉莎车建功怀德王、西域大都尉。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光武帝赐莎车王贤汉大将军印绶,贤诈称都护,侵凌诸国,重求赋税,数攻龟兹,诸国愁惧。建武末年,莎车强盛,王贤攻没于阗,以其王俞林为骊归王。明帝永平中,于阗将休莫霸反叛莎车,自立为于阗王,休莫霸进围莎车,中流矢死,于阗国相苏榆勒等共立休莫霸之兄子广德为王。时匈奴与龟兹联兵攻莎车不下,广德乘其疲敝,遣其弟辅国侯仁率兵攻贤,贤乃归广德父,以女妻广德,并结为昆弟,广德乃退兵。第二年,莎车相且运忧贤之骄暴,密谋降于阗,广德乃率诸国兵三万攻莎车,贤责之,广德诈盟于城下,遂执贤,灭莎车,一年后杀王贤,于阗转盛。匈奴闻之,遣五将率焉耆、尉犁、龟兹十五国兵三万余人围于阗,广德乞降,以太子为质,岁贡罽絮(棉毛织品)。元和三年(公元86年),匈奴复遣兵送贤质子不居徵为莎车王,广德攻杀之,更立其弟齐黎为莎车王。时班超发兵大破莎车,遂降汉。
二十一、疏勒(读音shū lè,古音作Sule,为栗特语,位于今新疆喀什地区西北部,塔里木盆地西部,喀什噶尔河流域),王城治所都疏勒城,王下有疏勒侯、击胡侯、辅国侯、都尉、左右将、左右骑君、左右译长各一人,东距长安九千三百五十里(约3887.7公里),距都护府二千二百一十里(约918.9公里),南通莎车五百六十里(约232.8公里),西出大月氏、大宛与康居,约有1510户,人口18647人,军队2000人。其国河流纵横,灌溉充足,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少干燥,以农业为主,种五谷,有葡萄、棉花,生有甘草、枸杞、麻黄、紫草等,野生有鹄、隼、苍鹭、白鹳等,精手工业,产铜铁,建有城郭,市贸繁荣。其民为中亚迁徙的栗特人,属欧洲人种,有文字,以印欧语系为主,结合回鹘语,转为今日的维吾尔语。其国名有多个,如竭石、沙勒、哈实哈儿、佉沙、伽师祇离、室利讫栗多底等,大抵是音译不同故。疏勒为西域南北两道最西端的汇合点,信仰佛教,后为莎车、于阗所并。
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隶属西域都护。
东汉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龟兹王建攻杀疏勒王成,以龟兹左侯兜题为疏勒王。同年冬,汉司马班超劫缚兜题,立成之兄子忠为疏勒王,忠后反叛,为超所斩杀。安帝元初中,疏勒王安国以舅臣磐有罪,而迁之于月氏,月氏王待之亲密。安国死,无子,母执国政,与国人共立臣磐同产弟之子遗腹为疏勒王,臣磐闻之,乃请月氏助归。疏勒国人素敬臣磐,且畏月氏,遂夺遗腹印绶,迎立臣磐,令遗腹为磐稿城侯。后莎车叛于阗,归疏勒,疏勒乃与龟兹、于阗相对立。顺帝永建二年(公元127年),臣磐遣使奉献,汉拜臣磐为汉大都尉,其兄子臣勋为守国司马。永建五年(公元130年),臣磐遣侍子与大宛、莎车使俱诣阙贡献。阳嘉二年(公元133年),臣磐复献狮子、封牛。至灵帝建宁元年(公元168年),疏勒王汉大都尉于猎中为其季父和得所杀,和得自立为王。建宁三年(公元170年),凉州刺史孟佗遣从事任涉率敦煌兵五百人,与戊司马曹宽、西域长史张晏,领焉耆、龟兹、车师前后部合三万余人,共讨疏勒,攻桢中城,四十余日不能下,乃退归。其后,疏勒王连相互杀,汉亦不能禁。
唐朝高宗上元(公元674年-676年,共3年)年间,置安西四镇:疏勒、龟兹、于阗、碎叶,属安西都护府所辖。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疏勒陷于吐蕃。
清朝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置疏勒直隶州。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升疏勒府。1913年,改疏勒县。
二十二、尉头(读音yù tóu,位于今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与喀什地区巴楚县一带,又说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奇县西哈拉奇一带,大体分散而居,位置相近),王城治所都尉头谷,王下有左右都尉、左右骑君各一人,东距长安八千六百五十里(约3596.7公里),距都护府一千四百一十一里(约586.7公里),南接疏勒,山道不通,西去捐毒一千三百一十四里(约546.4公里),约有300户,人口2300人,军队800人。其国为塞人种,以畜牧为主,逐水草而居,可种田,服类乌孙。
西汉时,隶属都护。东汉章帝初,与疏勒连兵叛汉,为班超所击败。三国后为龟兹所并。
二十三、姑墨(读音gū mò,位于今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阿克苏市一带,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塔里木河上游),王城治所都南城,王下有姑墨侯、辅国侯、都尉、左右将、左右骑君各一人,译长二人,东距长安八千一百五十里(约3388.8公里),距都护府一千二十一里(约424.5公里,《汉书》记载二千,应该有误,其在尉头之东,不该去都护府更远,一千较为准确),东去龟兹六百七十里(约278.6公里),南通于阗,北接乌孙,约有2200户,人口24500人,军队4500人。其国以农业为主,且畜牧,田地肥沃,风景旖旎,塞上江南,产铜、铁、雌黄,会汉语,为龟兹、多浪文化之源。
西汉时,隶属西域都护。三国后为龟兹所并。
二十四、温宿(读音wēn sù,位于今阿克苏地区温宿县、乌什县一带,阿克苏河支流托什干河中游,托木尔峰南麓,塔里木盆地西北部),王城治所都温宿城,王下有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都尉、左右骑君、译长各二人,东距长安八千三百五十里(约3471.9公里),距都护府一千三百八十里(约573.8公里,《汉书》记载二千,应该有误,其在尉头之东,不该去都护府更远,一千较为准确),东去姑墨二百七十里(约112.3公里),西去尉头三百里(约124.7公里),北通乌孙赤谷城六百一十里(约253.6公里),约有2200户,人口8400人,军队1500人。其国地险,气候干旱,山林广布,冰川迭起,以畜牧为主,可耕地,种稻麦、玉米、棉花,产羊毛、羊皮,生有蔷薇、红柳、党参、黄芪、雪莲等各种花卉草药,有云杉、桦树、杨树等植被,野生有北山羊、熊、雪豹、马鹿等动物,地含煤炭、石油、石膏等矿产,以维吾尔语为主,会汉语,遗有温宿岩画。
新朝王莽时,温宿王为姑墨王丞所攻杀,其国为姑墨所并。
二十五、龟兹(读音qiū cí,古音地名Kuche,又称作屈支、俱支曩、丘慈,位于今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市一带,最盛时辖今轮台县、库车市、沙雅县、拜城县、阿克苏市、新和县等),王城治所都治延城,王下有大都尉丞、辅国侯、安国侯、击胡侯、却胡都尉、击车师都尉、左右将、左右都尉、左右骑君、左右力辅君各一人,东西南北部千长各二人,却胡君三人,译长四人,东距长安七千四百八十里(约3110.2公里),距都护府三百五十里(约145.5公里),东南去且末,南通精绝,西南接扜弥,西入姑墨,北出乌孙,约有6970户,人口81317人,军队21076人。其国农业畜牧并重,气候干燥,雨水稀少,然水系密集,沟渠纵横,灌溉便利,种麻、麦、葡萄、梨、桃、杏等,号为“白杏之乡”,养封牛、良马,产铜、铁、铅等矿产,能铸器冶铁,兵器、首饰常出口他国,丝路重镇,以龟兹锦出名。其民原属印欧种族,以印欧语系为主,称为吐火罗语,后形成焉耆龟兹语种,至回鹘人迁入后,开始回鹘化,有文字(属印度系婆罗米文),擅乐舞,有竖箜篌、琵琶、筚篥、羯鼓、都昙鼓、铜拔等多种乐器。
西汉贰师将军李广利击破大宛,还过扜密,扜密太子赖丹为质于龟兹,李广利以诸国皆臣汉,责龟兹不得受扜密质,遂携赖丹归长安。后昭帝用桑弘羊之议,封赖丹为校尉,率军屯田轮台,而轮台与渠犁相接。龟兹贵族姑翼谓其王,赖丹佩汉绶,是迫龟兹,必将为害,龟兹王乃杀赖丹,又上书汉朝谢罪,汉未能征伐。宣帝时,长罗侯常惠出使乌孙,归途乘机发诸国联兵,合五万人袭攻龟兹,责其前杀校尉赖丹之罪,龟兹后王执姑翼以赎,常惠斩杀姑翼。时乌孙解忧公主遣女至长安习鼓琴,汉遣侍郎乐奉送公主女还,过龟兹,而龟兹前使乌孙求婚公主女未还,当下巧遇公主女,乃留之不放,复使报乌孙,解忧公主许之。后解忧公主上书宣帝,愿女比宗室以朝见,龟兹王绛宾亦上书愿同入朝。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龟兹王夫妇同入朝,皆受赐印绶,夫人号公主,赐车骑旗鼓,歌吹数十人,绮绣杂缯奇珍凡数千万钱,且住长安逾年,乃厚赠送回。后历次来朝,喜汉服制,归国治宫,设禁环卫,出入传呼,击钟撞鼓,皆如汉朝礼仪。龟兹王绛宾死,其子丞德自谓汉之外孙,成帝、哀帝之时,频往长安,汉亦亲之。
龟兹北枕天山,南临大漠,东邻焉耆,西通疏勒,北道重镇,经济富裕,文化兴盛。东汉初年,佛教传入,多建佛塔,有龟兹石窟,可与敦煌莫高窟相媲美。东晋十六国时,后秦高僧鸠摩罗什出生龟兹,译有多部佛经典籍,佛学愈发流布,也有其他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和萨满教进入。唐朝时置龟兹都督府,曾为安西都护府治所。
二十六、乌垒(读音wū lěi,位于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东小野云沟附近一带),有城都尉、译长各一人,与西域都护府同治乌垒城,南去渠犁三百三十里(约137.2公里),约有110户,人口1200人(1200人平均1户有10人,有些牵强,按1户平均5人来算,也只有550人,因此这当中至少有半数以上是西域都护府的汉兵,合算在内,较为准确),军队300人(这个应该不包括汉兵,为乌垒城原有总兵力估算,按全民皆兵也合理)。其国土地肥沃,以农业为主,人口稀少,以裕固族为主,有独特的山神祭祀活动,常言维吾尔语。
西域都护府治所于乌垒城,为北道必经之地,西可去龟兹、姑墨、疏勒,出葱岭至大宛、康居,东南通鄯善、且末,走南道往于阗、莎车,越葱岭入大月氏、大夏、安息,北经焉耆、车师,可达乌孙。可见乌垒城确为理想都护治所,四通八达,掌控全域,后唐朝安西都护府虽在龟兹,距离乌垒城也是近在咫尺。
二十七、渠犁(读音qú lí,又作渠黎,位于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境内),王城治所都渠犁城,有城都尉一人,东南连尉犁(《汉书》记载为东北,按地图尉犁县在其东南,东北方有误),南通且末(《汉书》记载为东南,按地图中间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且末县为正南向,东南方有误),西南通精绝(《汉书》记载为南,按地图中间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精绝民丰县为西南向,南方有误),西有河(孔雀河,源自博斯腾湖,西出铁门关市,流经库尔勒市与与尉犁县,后折转一直东向,最后注入罗布泊,河水全年不断,全长785公里),去龟兹五百八十里(约241.2公里),约有130户,人口1480人(与乌垒相近,1480人平均1户11人,也有些过,按1户平均5人算,共650人,还有半数以上是哪里来的?事实上有汉军屯田于此,想必是汉军屯田卒合入),军队150人(军队人数更少,正好反证其人口不足,前之推论,较为合理)。其国土地肥沃,气候温润,以维吾尔语与汉语为主,西汉都护府主要屯田中心。
西汉武帝始通西域,置校尉,屯田渠犁,军旅连出,兵行三十二年,国力大为耗损。征和(武帝第十个年号,公元前92年-前89年)年间,贰师将军李广利投降匈奴,武帝痛悔征伐之事,搜粟都尉桑弘羊与丞相、御史联名上奏,徙卒屯田,沟通边城,烽火连警,威抚西方。武帝下诏,悔既往之过,益民赋以助边,是重困老弱之民,遣屯卒以田轮台,是复累师兵之亡,西域诸国尚自疲敝,烽火吏卒滞留难归,匈奴故远,常咒汉师,卜之虽吉,实则反缪,贰师之败,军士离散,常痛在心,岂可再扰劳天下?是不忍闻轮台屯田之议,当今务在禁苛暴,止增赋,勤本农,行马复令,以补边缺,守国各上边防之计。自此军不复出,封丞相田千秋为富民侯,以明休息,思富养民之意,是为轮台罪己诏。
二十八、尉犁(读音yù lí,又名罗布淖尔,即罗布泊之意,位于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东一带,塔里木盆地东北部,近罗布泊),王城治所都尉犁城,王下有尉犁侯、安世侯、左右将、左右都尉、击胡君各一人,译长二人,东距长安六千七百五十里(约2806.7公里),西距都护府三百里(约124.7公里),南通鄯善、且末,西去龟兹六百五十里(约270.3公里),约有1200户,人口9600人,军队2000人。其国西北高而东南低,夏炎热而冬寒冷,气候干燥,雨水稀少,塔里木河与孔雀河贯穿而过,以农业为主,兼畜牧,种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等,植有香梨、甘草、罗布麻、胡杨林,野生有鹿、黄羊、骆驼,产石油、蛭石、磷、镍、石墨、金、铜、铁等矿物。其民以维吾尔族、汉族为主,杂有回族、蒙古族等其他多民族,多言维吾尔语,有库鲁克山岩画,三国后为焉耆所并。
二十九、危须(读音wēi xū,位于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硕县一带,博斯腾湖北岸),王城治所都危须城,王下有击胡侯、击胡都尉、左右将、左右都尉、左右骑君、击胡君、译长各一人,东距长安七千二百九十里(约3031.2公里),西距都护府五百里(约207.9公里),西去焉耆一百里(约41.58公里),约有700户,人口4900人,军队2000人。其国以农业为主,水草丰美,可捕鱼畜牧,多建城池,仿汉建筑,飞檐廊壁,种葡萄,有雨影区,擅酿酒,有古文字,印欧语系,后以维吾尔语为主。其地多宝马,兵强马壮,号称龙驹之乡,三国后为焉耆所并。
三十、焉耆(读音yān qí,原名焉支,又作乌耆、乌缠、阿耆尼,位于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一带),王城治所都员渠城(焉耆县西南四十里城子附近),王下有击胡侯、却胡侯、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都尉、击胡左右君、击车师君、归义车师君各一人,击胡都尉、击胡君各二人,译长三人,东距长安七千三百里(约3035.3公里),西距都护府四百里(约166.3公里),东北通车师,南去尉犁一百里(约41.58公里),西连龟兹,西北通乌孙(《汉书》记载为北,按地图方位乌孙在其西北方,故北向有误),约有4000户,人口32100人,军队6000人。其国干旱,有高山雪水,以农业为主,种黍、宿麦、玉米等,近博斯腾湖,湖水多鱼,可捕鱼畜牧,产铜、石灰岩、花岗岩等矿产,有葡萄、香枣、梨等,好酿酒,喜音乐,事天神,有文字,印度语系,后以维吾尔语为主。
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隶属西域都护,至西汉末年附匈奴。东汉明帝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焉耆、龟兹共攻都护府,杀都护陈睦、副校尉郭恂,及吏士二千余人。和帝永元六年(公元94年),都护班超发诸国兵进讨焉耆、危须、尉犁、山国,斩焉耆、尉犁二王之首,传送京师,悬挂蛮夷邸示众。班超乃更立焉耆左侯元孟为王,尉犁、危须、山国皆更立其王。安帝延光中,西域叛汉,班勇为西域长史,复平诸国,唯元孟、尉犁、危须不降。顺帝永建二年(公元127年),班勇与敦煌太守张朗击破之,元孟乃遣子诣阙贡献。
北魏时,附属北魏与北周,至唐初附西突厥,后降唐,归属安西都护府。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载其国东西六百余里,南北四百余里,当为大国,都城周六七里,西面据山,道险易守,泉流交带,引水为田,气序和畅,风俗质直,服饰毡褐,断发无巾,用金银铜钱,习学小乘佛教。
三十一、乌贪訾离(读音wū tān zī lí,位于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一带,东邻乌鲁木齐市,西靠石河子市),王城治所都于娄谷,王下有辅国侯、左右都尉各一人,东距长安一万三百三十里(约4295.0公里,史书估算距离过远),东北连单桓(《汉书》记载为东,按地图方位单桓在其东北方,故东向有误),东南临且弥(《汉书》记载为南,按地图方位且弥在其东南方,故南向有误),西接乌孙,约有41户,人口231人,军队57人。其国土地肥沃,得天山雪水滋养,草场连绵,盛产良马,四季分明,气候干燥,可耕可牧,以乌孜别克(境外称乌兹别克)族为主,言乌孜别克语,属阿尔泰语系,奉伊斯兰教。
乌贪訾离,本属单桓,后归车师。西汉元帝时,匈奴东蒲类王兹力支归降西域都护,遂将车师后王西部分出,为乌贪訾离国。东汉时,为车师后王所并,旋又复国。三国时,再次为车师后王所灭,未再复兴。其民本源自匈奴,游牧于巴里坤湖以东,故西迁后,民风依然彪悍,尚武习武,多为民间高手。或因发音相近,乌鲁木齐之名很可能源自乌贪訾离,乌鲁木齐按蒙语大抵指优美的牧场,而乌贪訾离宝马良驹,正与牧场相得益彰,故有此一说。
三十二、西且弥(读音xī jū mí,位于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一带),王城治所都天山东于大谷,王下有西且弥侯、左右将、左右骑君各一人,东距长安八千六百七十里(约3605.0公里,史书估算距离过远),西南距都护府一千四百八十七里(约618.3公里),约有332户,人口1926人,军队738人。其国在天山脚下,以游牧为主,随牲畜逐水草而居,有牛马、骆驼、羊等,少兼农耕。
东且弥(读音dōng jū mí,位于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一带),王城治所都天山东兑虚谷,王下有东且弥侯、左右都尉各一人,东距长安八千二百五十里(约3430.4公里,史书估算距离过远),西南距都护府一千五百八十七里(约659.9公里),约有191户,人口1948人,军队572人。
其地分为东西两部,东汉后为车师后部所并。
三十三、单桓(读音dān huán,今新疆乌鲁木齐市西北一带),王城治所都单桓城,王下有辅国侯、将、左右都尉、译长各一人,东距长安八千八百七十里(约3688.1公里,史书估算距离过远),东邻劫国,西南通乌贪訾离,约有27户,人口194人,军队45人。三国时,为车师后部所并。
三十四、劫国(读音jié guó,位于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米泉市至阜康市间的甘泉堡一带,2007年米泉市与东山区合并,划归乌鲁木齐市米东区),王城治所都天山东丹渠谷,王下有辅国侯、都尉、译长各一人,东距长安八千八百里(约3659.0公里,史书估算距离过远。《汉书》记载为八千五百七十里,按其方位在卑陆后国之西,不会比卑陆后更近长安,而在卑陆后与单桓之间,按甘泉堡至阜康市的京新高速在30公里左右,则实际路途不超过百里,即41.58公里,故按八千八百里较为准确,仅供参考),西南距都护府一千四百八十七里(约618.3公里),东邻卑陆后国,西接单桓,约有99户,人口500人,军队115人。其国以游牧为主,少兼农耕,种麦、粟、豆,养马、羊,属羌人。
东汉后,为车师后部所并。传闻其曾有一王名妙庄王,生有三女:妙玉、妙音、妙善,三女妙善信仰佛陀,广施善缘,历劫圆满,得道升天,终成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三十五、卑陆(读音bēi lù,位于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与吉木萨尔县之间),王城治所都天山东乾当国,王下有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都尉、左右译长各一人,东距长安八千六百八十里(约3609.1公里,史书估算距离过远),西南距都护府一千二百八十七里(约535.1公里),北接匈奴,约有227户,人口1387人,军队422人。
卑陆后(读音bēi lù hòu,位于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境内),王城治所都番渠类谷,王下有辅国侯、都尉、译长各一人,将二人,东距长安八千七百一十里(约3621.6公里,史书估算距离过远),在卑陆之西,北接匈奴,约有462户,人口1137人,军队350人。
两国本是一分为二,东汉时,皆为车师后所并,后又复国,至三国时再次为车师后部所灭。
三十六、郁立师(读音yù lì shī,位于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境内),王城治所都内咄谷,王下有辅国侯、左右都尉、译长各一人,东距长安八千四百三十里(约3505.2公里,史书估算距离过远。《汉书》记载为八千八百三十里,又其方位在卑陆之东,怎么会远过卑陆呢?显然有误,按现今自吉木萨尔县沿京新高速至阜康市大约在103公里左右,按少两百里为83.2公里,较为合理,故按八千四百三十里较为准确,仅供参考),西邻卑陆,北接匈奴,约有190户,人口1445人,军队331人。
其国本东夷后裔,后为西迁月氏侵占,被迫西迁至乌鲁木齐市附近,再迁吉木萨尔县一带,三国时为车师后部所并。
三十七、蒲类(读音pú lèi,位于今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湖一带),王城治所都天山西疏榆谷,王下有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都尉各一人,东距长安七千七百六十里(约3226.6公里,史书估算距离过远。《汉书》记载为八千三百六十里,也有问题,按郁立师所在吉木萨尔县至巴里坤湖的京新高速在310公里左右,则实际路途不少于七百里,即291公里,故按七千七百六十里较为准确,仅供参考),西南距都护府一千三百八十七里(约576.7公里),约有325户,人口2032人,军队799人。其国以畜牧为主,兼务农,产好马,能制弓矢,士卒勇猛善战,信奉萨满教,以吐火罗语为主,属印欧语系,吐火罗语在西域主要转为两类方言,在西为龟兹语,在东为焉耆语。
蒲类后(读音pú lèi hòu,位于今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湖一带),在蒲类之西,王下有辅国侯、将、左右都尉、译长各一人,东距长安八千四十里(约3343.0公里,史书估算距离过远。《汉书》记载为八千六百三十里,差异明显,在蒲类之西近二百八十里,故按八千四十里较为准确,仅供参考),约有100户,人口1070人,军队334人。
其地皆以游牧为主,本为匈奴右部所居,号阿恶国,后属姑师。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击破姑师,分置车师与蒲类多国。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窦固追击匈奴呼衍王至蒲类海(即巴里坤湖),乃自蒲类前国分出蒲类后国。三国时,名为蒲陆,为曹魏所兼并。
三十八、狐胡(读音hú hú,位于今新疆乌鲁木齐市东南达坂城区至吐鲁番市西北红柳河谷之间),王城治所都车师柳谷,王下有辅国侯、左右都尉各一人,东距长安八千二百里(约3409.6公里,史书估算距离过远),西南距都护府一千一百四十七里(约476.9公里),去焉耆七百七十里(约320.2公里),约有55户,人口264人,军队45人。其国农畜并重,即游牧,也耕种。
西汉时隶属都护,东汉后为车师前部所并。
三十九、车师前(读音jū shī qián,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市交河故城一带),王城治所都交河城,王下有辅国侯、安国侯、左右将、都尉、归汉都尉、车师君、通善君、乡善君各一人,译长二人,东距长安八千一百五十里(约3388.8公里,史书估算距离过远),西南距都护府一千一百七里(约460.3公里,《汉书》记载为千八百七里,其离狐胡相近,且在狐胡西南,差异明显,按千一百七里较为准确,仅供参考),西南去焉耆七百三十五里(约305.6公里,《汉书》记载为八百三十五里,其离狐胡相近,且在狐胡西南,差异明显,按七百三十五里较为准确,仅供参考),约有700户,人口6050人,军队1865人。其国干旱少雨,河水分流绕城,交汇于城南,故名交河,城中有官属、庙宇、塔群、民居、作坊等建筑,楼高者达三四层。
车师后(读音jū shī hòu,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市以北,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东南一带),王城治所都务涂谷,王下有击胡侯、左右将、左右都尉、道民君、译长各一人,东距长安八千二百五十里(约3430.4公里,史书估算距离过远。《汉书》记载为八千九百五十里,其在郁立师之东,却距长安远过郁立师,应该有误,又在蒲类之西、狐胡之北,按八千二百五十里较为准确,仅供参考),西南距都护府一千二百三十七里(约514.3公里),约有595户,人口4774人,军队1890人。
车师都尉(读音jū shī dū wèi,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东南高昌故城一带),约有40户,人口333人,军队84人。其国地势西南高而东北低,干燥少雨,夏热冬寒突出,温差极大,森林生态层次分明,有云杉、落叶松、杨树、桦树等,种黍、粟、麦,有葡萄、石榴、麻黄、雪莲、贝母等,野生有雪豹、北山羊、马鹿、棕熊等,产煤、花岗岩、金银铜铁、石墨、石灰石、膨润土等矿物,以吐火罗人为主,后为车师前所并。
车师后城长(读音jū shī hòu chéng zhǎng,位于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一带),约有154户,人口960人,军队260人,后为车师后所并。
车师,本属姑师,印欧人种,以吐火罗语系为主,说焉耆语与龟兹语,南通鄯善,西南去焉耆、龟兹,西北通乌孙,东北入匈奴。
西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令从票侯赵破奴击破姑师,改姑师为车师。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武帝封匈奴降汉的介和王成娩为开陵侯(或作闿陵侯),率楼兰之师攻击车师,匈奴遣右贤王率万骑救之,汉军退归。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武帝令重合侯莽通(或作马通)率四万骑击匈奴,过车师北,莽通遣成娩率楼兰、尉犁、危须凡六国兵攻车师,车师归降。至昭帝时,匈奴复降车师,并遣四千骑仿汉屯田,以监其国。
宣帝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令田广明等五将军击匈奴,匈奴屯骑惊散,车师再臣汉,而匈奴责车师送太子军宿为质。军宿母族为焉耆,不愿入质匈奴,遂逃往焉耆,车师乃更立乌贵为太子,乌贵与匈奴联姻,截杀汉使。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秋,宣帝遣侍郎郑吉、校尉司马憙率渠犁屯卒千五百人,及诸国兵共万余人,攻击车师,破交河城,粮尽而退。待秋收后,二次兵发石城,乌贵求救匈奴,而匈奴不应,乌贵与贵人苏犹计议,以击蒲类取信而降汉。车师旁小金附国随后盗掠,乌贵自请击破金附。匈奴闻车师降,又发兵来攻,郑吉、司马憙迎击,匈奴不敢进,乃引兵还渠犁。乌贵惧匈奴复来,径奔乌孙,郑吉遂令三百人屯田车师,单于来争,双方大战,汉军不敌,退保车师城。宣帝遣长罗侯常惠,率张掖、酒泉兵救之,匈奴乃退,郑吉归渠犁,留三校尉屯田车师。乌孙上书宣帝欲留乌贵,以备西击匈奴,宣帝许之。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宣帝召还焉耆故车师太子军宿,立为车师王,而匈奴立兜莫为王,车师乃分前后二部。后宣帝遣侍郎殷广德责乌孙,令送乌贵至长安,赐宅第与妻子居。
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汉置戊己校尉,屯田车师前王庭,前部王还居交河城。平帝元始年间,车师后有新道,出五船北,近通玉门关,戊己校尉徐普欲开之,以避白龙堆之道险。车师后王姑句不喜新道贯穿本国,且地接匈奴,徐普欲画界上奏,姑句不肯,徐普乃囚之,姑句贿财求释不得,姑句之妻股紫陬劝其投降匈奴。胡来王唐兜,国近赤水羌,数被寇掠,乃告急都护,都护但钦未及时救援,唐兜恨之,东逃玉门关,关尉不纳,遂降匈奴。时新都侯王莽秉政,遣中郎将王昌使匈奴责之,单于服罪,捕二王以献,复令中郎王萌至西域恶都奴界受俘,匈奴使欲请免二王罪,王莽不许,且诏西域诸国王相会,就于阵前斩杀姑句、唐兜以示众。
新莽建国二年(公元10年),以广新公甄丰为右伯使西域,车师后王须置离闻之,谋与右将股鞮、左将尸泥支,无法供给使团,欲逃亡匈奴。戊己校尉刀护知晓,乃召问须置离,后押送至都护但钦处,但钦斩之,须置离兄长辅国侯狐兰支乃率二千民众归降匈奴。匈奴与狐兰支攻击车师,杀后城长,伤都护司马,戊己校尉刀护病,王莽遣史陈良屯守桓且谷以防匈奴,史终带运粮,司马韩玄领诸壁,右曲侯任商领诸垒,三人相谋欲降匈奴,乃率部点燃烽火,反攻校尉府,杀刀护及其四子与昆弟子侄,只留妇孺未杀。匈奴遣南将军率二千骑迎史陈良、史终带等官吏士卒二千余人,单于赐良、带为乌贲都尉。后三年,单于死,新单于与莽和亲,莽遣使贿财以求良、带等,单于捕良、带、玄、商四人及杀刀护者共二十七人槛送长安,莽皆烧杀之,乃绝和亲,匈奴大举犯边,西域瓦解,焉耆先叛,杀都护但钦,而莽不能讨之。天凤三年(公元16年),莽遣武威将王骏、西域都护李崇率戊己校尉郭钦使西域,诸国皆迎,供应粮草,焉耆诈降,而暗调兵以自备,骏等率莎车、龟兹兵七千余人,分进焉耆,却为焉耆伏击,更得姑墨、尉犁、危须等助杀骏兵,唯戊己校尉郭钦另率军攻进焉耆,杀尽城中老弱方退,李崇退保龟兹。地皇四年(公元23年),王莽死,李崇流亡,西域断绝。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车师与鄯善、焉耆遣子入侍,汉遣还之,乃附属匈奴。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窦固击匈奴,取伊吾卢城,车师内属,匈奴遣兵来击,复归匈奴。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大将军窦宪攻破北匈奴,车师震慑,前后王各遣子入侍朝贡,汉赐印绶金帛。永元八年(公元96年),戊己校尉索頵受命废后部王涿鞮,更立破虏侯细致,涿鞮怨前部王尉卑大出卖,乃反击尉卑大,获其妻子。第二年,汉遣将兵长史王林,率凉州六郡兵及羌胡二万余人讨涿鞮,斩获首虏千余人,涿鞮遁入北匈奴,汉军追杀之,更立涿鞮之弟农奇为后部王。安帝永宁元年(公元120年),车师后部王军就与母沙麻反叛,杀后部司马及敦煌行事。延光四年(公元125年),西域长史班勇击破军就,斩之。顺帝永建元年(公元126年),班勇率后部王农奇之子加特奴及八滑等,发精兵击破北虏呼衍王,上书更立加特奴为后部王,八滑为后部亲汉侯。阳嘉三年(公元134年)夏,车师后部司马率加特奴等千五百人,击北匈奴于阊吾陆谷,斩杀数百级,获单于母、季母及妇女数百人,牛羊十余万头,车千余辆,兵器什物甚众。阳嘉四年(公元135年)春,北匈奴呼衍王率兵侵后部,顺帝令敦煌太守发诸国兵,及玉门关侯、伊吾司马,合六千三百骑救之,战于勒山,汉军不利。同年秋,呼衍王复击破后部。桓帝元嘉元年(公元151年),呼衍王率三千余骑攻伊吾,司马毛恺遣吏卒五百人战于蒲类海,全军覆没,伊吾为匈奴所占。同年夏,汉遣敦煌太守司马达率敦煌、酒泉、张掖属国吏士四千余人救之,呼衍王闻声而退,汉军无功而返。永兴元年(公元153年),车师后部王阿罗多与戊部侯严皓不相容,遂反叛攻汉屯田且固城,杀伤吏士,后部侯炭遮领余人背阿罗多降汉,阿罗多急率其母妻子及百余骑亡走北匈奴,敦煌太守宋亮上立后部故王军就质子卑君为后部王。后阿罗多与卑君争国,戊校尉阎详恐其招北虏而乱西域,开信告示,许复其为王,阿罗多乃降,收卑君印绶,更立阿罗多,卑君仍还敦煌。
三国时,曹魏西域戊己校尉居前部高昌,后部赖城受魏封,号大都尉。
北魏时,其地受北凉攻击,西迁至焉耆,乃尽归高昌。
四十、山国(读音shān guó,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市西南、博斯腾湖东南、罗布泊西北一带,一说吐鲁番市托克逊县南库鲁克山北麓破城子),王城所在不详(《汉书》《后汉书》均记作山国,《三国志•魏书•卷三十》引《魏略•西戎传》记作山王国,《水经注•卷二•河水》注作墨山国,故有一说其王城为墨山城),王下有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都尉、译长各一人,东距长安七千一百七十里(约2981.3公里),西去尉犁二百四十里(约99.8公里),西北去焉耆二百六十里(约108.1公里,《汉书》记载为百六十里,按其方位焉耆在尉犁之北,危须之西,应该是二百六十里较为合理),西北去危须一百六十里(约66.5公里,《汉书》记载为二百六十里,按其方位危须在焉耆之东,可能是与焉耆方位距离写反了,应该是西北百六十里较为准确),东南接鄯善、且末,约有450户,人口5000人,军队1000人。其国以游牧为主,随逐水草,地多沙卤,常居山间,产铁矿,制兵器,寄种焉耆、危须之田,或以铁器交换粮谷。东汉后为焉耆所并。
自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置西域都护,郑吉为第一任都护,驻乌垒城,以抚西域。至新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杀王莽,新朝覆灭。西域都护历经郑吉、韩宣、甘延寿、段会宗、廉褒、韩立、郭舜、孙建、但钦、李崇,共十人(此处见于名姓者十人,当中有空白期,或未载姓名者)。
而东汉先陈睦任都护,后为焉耆、龟兹所杀,待班超平定西域,继任都护。班超年老归汉,任尚接任,因治理不当,西域复叛,邓太后改任段禧为都护,一年后罢之。后班勇为西域长史,复平西域,代行都护之职。
至此,西域诸国,归都护所辖,而见于史籍名目者,盖四十国。其中若细分开来,则西夜含西夜、子合二国,且弥分东且弥、西且弥二国,卑陆分卑陆、卑陆后二国,蒲类分蒲类、蒲类后二国,车师化车师前、车师后、车师都尉、车师后城长四国,故总体分至四十七国。所谓五十余国,概自猜度而已,余者小国,如《汉书》所载之金附与滑、《后汉书》所载之东离与移支等,或未载其名,则不可胜计,姑且不论。当然若算不属都护的乌孙、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则为五十余国,然天竺、奄蔡、条枝、安息等是否也算呢?回首本篇题旨,对于汉朝而言,以归属西域都护所辖者为准,此为狭义西域,此外他国者当属外国,以别类同。
以下为西域诸国分布简图,来源网络,虽有些许错误,但大体不差,仅供参考。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外尚有外十国,未曾交代清楚,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