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妙真:金末红袄军的杰出女领袖

杨妙真(生卒年不详),金末红袄军的杰出女领袖。主要活动时期为金末,大致在公元12世纪末、13世纪初。益都人。红袄军首领杨安儿之妹,号“四娘子”。善骑射,自称一杆梨花枪天下无敌手。曾率红袄军坚持抗金十余年,影响很大,是我国古代农民战争史上少有的女领袖,她的许多故事,至今在民间广泛流传。 南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金兵占据汴州等许多地区后,烧杀抢掠,滥加赋税,激起了民众的反抗。这一年,山东泰安的刘二祖、益都的杨安儿等相继率众起义,称“红袄军”,抗击金兵。杨安儿的起义军,主要在莒州、密州一带活动。当时,杨妙真年纪不大,又是一女子,却敢于冲破封建宗法观念的束缚和家庭的阻拦,毅然决然,随其兄杨安儿转战抗金沙场。杨妙真聪颖机智,泼辣能干,在义军中极受崇敬。同时,她还酷爱习武,骁悍矫捷,练得骑熟,一杆梨花枪使起来盘花掠影、水泄不透,因此在义军中又极负威名。嘉定八年(1215年)后,杨安儿兵败战死,所部红袄军面临解体的危险。这时,杨妙真挺身而出,决心继承兄长的遗志,把抗金斗争进行到底。她在其舅父刘全的支持下,招集红袄军旧部1万余人,自为首领,军中尊称她为“姑姑”。此后,杨妙真率经过整顿的红袄军,转战淮、莒一带,继续抗金。

2022-12-09

国民政府第一次祭拜明孝陵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当时南北议和正在进行,谈判一波三折,孙中山从海外归来被选为临时大总统,使手握军事重权的袁世凯非常恼火,他撤回谈判代表,唆使北洋将领联名通电誓不承认临时政府,迫使南方革命派退让。由于临时政府中立宪派与其他旧势力对袁世凯的支持以及革命党人的妥协态度,1912年1月15日,孙中山复电议和代表伍廷芳时宣布:“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袁世凯得此消息后,颇为心动,立即抓住时机两面卖弄,一面继续与南方和谈,压迫临时政府步步后退,一面压迫清帝退位。2月5日,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将领,在袁世凯的指使下发出《致内阁请代奏电》,威胁清廷。2月12日,在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下,隆裕太后终于颁布诏书,宣布清帝退位。2月13日,孙中山即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并推荐袁世凯以自代。2月15日,参议院选举新总统,孙中山即于此日前往明孝陵,向明太祖宣告功成身退。作为一国元首,在明太祖灵前宣告“引退”,这与历朝皇帝登基谒陵有着巨大反差,着实让人感到共和体制的新鲜,更为明孝陵祭祀内容增添了新篇章,孙中山由此成为引退谒陵的第一人。1912年2月15日,孙中山亲率民国政府各部部长及右都尉以上将校赴明孝陵祭奠明太祖。孙中山大总统乘坐四马车舆,由参军御马,胡汉民陪乘,黄兴总长紧随其后。前有骑兵开道,两旁步兵护卫,群众夹道欢呼,谒陵队伍浩浩荡荡出了朝阳门(今中山门),由四方城入,至金水桥下车,大总统前殿更衣后来到陵前,军乐队奏乐,礼炮齐鸣,孙中山鞠躬、献花,礼毕,谒陵人员依次退回。许多人都在质疑,为什么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之后,孙中山还要去祭奠一个封建君主。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后,孙中山于13日发出《辞临时大总统文》和《推荐袁世凯文》,并于15日举行“民国统一大典”。此次拜谒活动是大典的一项重要内容,之后以孙中山先生的名义发表了两个文告《祭明太祖文》和《谒明太祖陵文》。前一篇为“祝告文”,后一篇是“宣读文”。《祭明太祖文》中写道:“赵宋末造,代于蒙古,神州陆沉,几及百年……满清乘间入据中夏,嗟我帮人诸夫兄弟,迭起迭碚,至于二百六十有八年。”孙中山把元、清两代当成是中国亡国的年代,此次谒陵是在告诫世人,汉人重新掌权,恢复中华,就像当年朱元璋消灭元朝建立明朝一样。但另一方面,谒陵活动不仅仅是昭告明太祖朱元璋那么简单。就在孙中山祭祀明孝陵的当日,袁世凯被选举为新总统。孙中山在祭文中明确写道:“唯我高皇帝光复大义,有牖启后人,成兹鸿业。”外交部总长王宠惠对孙中山此举钦佩不已,他感慨道:“孙中山大总统于参院选举大总统之日,率文武谒陵,实另有崇高之用心。和议告成,国父提议辞职,推荐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选举之日,命所部赴明孝陵,谓将行祭告礼。宠惠不知用意所在,从容请曰:‘今日为参议院决推选之期,大总统或须出席,请以他日祭告何如?’总统则云:‘我正因此,命全师而出也。今日之事,闻军中有持异议者,恐于选举之时有所表示,其意不愿我辞职,又不满于袁世凯也。若此案不通过,人必疑我嗾使军队维持个人地位,故特举行祭告,移师城外,使勿预选事也。’其广阔之胸怀,忍让之风度,有如此者!”孙中山胸怀广阔的确令人钦佩,这次行动开了以后民国政府要人拜谒明孝陵的先河。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每年的清明节,政府文武官员都去拜谒明孝陵,当时称为“民国扫墓节”。(孙中山率文武官员拜谒明孝陵)

2022-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