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的起源、发展及姓氏制度的确立

“姓氏”是人类个体与生俱来的第一符号,也是具有血缘传承关系的 家庭或宗族的群体标志,是人类社会维系血亲、区分族别的重要依据。 “姓氏”是“姓”与“氏”的合称,二者皆具有家号、族号、宗号之含义。但在先秦时代,“姓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姓别婚姻,氏明贵贱”,是对姓、氏不同内涵、社会功能及其产生的历史渊源的高度概括。正如《春秋左传正义》孔颖达所 云:“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下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立氏。”也就是说,姓表示宗族的起源、出处,是原有的、大宗的族号;氏是后起的,是分支的、小宗的族号。先有姓,后有氏,姓大于氏,氏统于姓;姓是氏的源头,氏是姓的分支。然而,姓与氏的区别,不仅仅是源与流的简单关系,其本质上的区别在于:姓是血缘传承的标志,氏是社会地位和 地域区分的符号。姓侧重于血缘关系,氏强调地域的概念。“因生赐姓,胙(胙“zuò”,此处为赏赐的意思)土命氏”,高度概括 了“姓”与“氏”的本质区别和文化内涵。“因生”是生育观念,是生命的产生、延续、血缘的传承;“胙土”,是生存观念,是人们生存发展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生育和生存是人类必备的两大要素,“姓”“氏”二字涵盖了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全部意义,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化的真谛所 在和发展轨迹。 中华姓氏是一种古老的文化形态,它萌芽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根植于文明初曙的氏族繁衍,发展于夏商周三代的分封制度,确立于大 一统的秦汉帝国,演变于“胡汉互化”的民族交融,融汇于多元一体的文 化体系。

2023-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