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城市朱氏简考 一 一附徽国公朱熹家世渊源 之二
朱艳召 (永城朱氏孝文化推广中心)
朱姓乃永城大姓,更是望族,自始祖朱建公落籍永城,已历五十三世一千五百余年,子孙繁衍,后代兴盛,人才辈出。尤其是始祖朱建乃北周大孝子,至曾孙孝友先生朱仁轨从北周到唐朝,三代旌表,以孝义世被旌显,一门六阙相望。武周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朱敬则,好学,重节义,与三从兄同居,资产无异。此后,永城朱氏家族为汉唐时期中原四大名门望族之一。
五、永城朱氏 一 三代旌表,门标六阙
茴村镇是一个很古老的集镇,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始祖朱建北周时落籍永城棫村集(今茴村),就在此居住,繁衍生息。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朱建,自幼事亲,以孝后,亲没,哀毁踰礼,结庐墓侧,负土成坟,每書哭,百鸟齐鸣,夜寝,而群兽园卫,若是者三年,绝不与妻相面,周宣帝闻之,大象元年表其门闾,拜太子冼马”。
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朱昌宁,周太子冼马建之子也。有孝行,母患思瓜食时,方四月瓜未熟,昌宁遂于瓜田中哭泣,瓜寻熟,母食之,病遂愈。有司状其实以闻,开皇十三年表其门闾。”
唐长寿二年(公元693年),朱仁轨,字德容,建之曾孙,昌宁之孙也。幼有孝行,喜怒不形,得失不变。其事亲也,承颜养志,无违于礼。父母有疾,汤药亲尝,衣不解带,父母没,哀毁骨立,不衣锦帛,不茹荤辛。尝诲其子弟曰: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段。夫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推而行焉,于己既无大损,而又能革薄从厚,亦何惮而不为也。安以小事而取怨于人耶?长寿二年,有赤鸟、白鹊楼其庭树,義者咸以为至孝所致。河南道观察使赵承恩闻而悦之,乃上其事,帝用嘉之,遂表其门闾,谥曰孝友先生。著有《诲子弟言》,传于后世。
朱敬则,仁轨之弟,好学,重气节,累官凤阁鸾台平章事,每以用人,为先务以直忤时,出为郑州刺史,与三从兄同居四十年,资产无异。
后晋史学家刘昫《旧唐书》评价永城朱氏:“自周至唐,三代旌表,门标六阙,州党美之”。
北宋史学家宋祁、文学家欧阳修《新唐书》这样评价永城朱氏:“以孝义世被旌显,一门六阙相望”。
宋人钱易《南部新书》评价“门表阙台者六所,今古无之”。
宋元以来,孝行延续。据明嘉靖《永城县志卷之五》人物.功烈,记载“元,朱贵,孝友仁轨先生之后也。仕元帅府经历,升详议官。功绩廉明,甚者,人莫能及。
明清时期,朱又新,建文元年(1398年)岁贡,任崇仁县丞。宗人府经历黄公子中申文评价:“又新,伟然其仪表,温然其辞气,而介然其操行。”为人宽厚,诚实谦让,重孝道。在崇仁县任县丞时,为官清廉,功绩卓越。让百姓有其田,安居乐业,无叹息愁恨的声音。光绪十六年,朱家祠堂碑文载:“朱嶷,素性、仁孝、立品、端文”用八字来评价朱嶷的仁爱孝顺、品行端正。
永城乡贤祠供奉二十一位乡贤,朱姓占四位,分别:朱建(北周)、朱昌宁(隋)、朱仁轨(唐)、朱贵(元)。
六、徽国公朱熹与永城朱氏的族系
朱熹,生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十月十八日,卒于南宋光宗庆元五年(公元1200年)四月二十三日。字元晦,号晦庵,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序》曰:“吾家先世居歙州歙县之黄墩,相传望出吴郡,秋祭率鱼鳖。唐天祐中,陶雅为歙州刺史,初克婺源,乃命吾祖環领兵三千戍之,而督其征赋,是为制置茶院。”
茶院公朱環为熹公九世祖,《歙县志》载“朱师古墓,在篁墩朱家巷,为徽国文公新安一世祖。又师古四子唐宣歙观察使封亭英侯王革之余陈二夫人墓葬余师古墓”。
清人·储郁文《朱子始迁祖师古公墓碑记》载“徽国文公,著籍新安,自师古公始。唐广明之乱,由苏之洗马桥迁于歙,居篁墩。再传而古寮公,以刺史陶雅命,领兵戌婺源,遂家于婺。八传韦斋公,为尉于建之政和,世乱不能归葬,因家于建。盖自文公而上溯师古公,已十世矣”。其在婺在建者,族姓聚处,世守祠墓。自古寮公而下,图域班班可考。
乾隆年间《篁墩程朱阙里祠志》卷八,朱松在《先君行状》载:“公讳森,字良材,姓朱氏。世家歙州之篁墩,七世祖天祐中,以陶雅之命,统卒三千戌婺源邑,民赖以安因家焉。曾祖甫,祖振,父绚皆不仕”。
据以上史料可以勾勒出徽国文公朱熹世系:一世师古(苏之洗马桥迁于歙,居篁墩)、二世古僚(或寮或環)、三世廷雋、四世昭元、五世甫、六世振、七世绚、八世森、九世松、十世熹。
按照《新安名族志》载“朱师古,名涔,生于唐懿宗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卒于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公元926年),享年63岁”。那么,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朱敬则世系中的“涔”是同一个人。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朱敬则世系表中载“敬则-光迪-守滔-涔”。显然朱熹属于永城朱氏一支。
大多数熹公后裔认为,敬则-光迪-守滔-涔-穆-介-禹一-师古-古僚-廷雋-昭元-惟甫-振-贵绚-森-松-熹,世系比较可靠。
七、徽国公朱熹与吴郡
笔者从另一个侧面来考证,朱敬则与朱熹之间的关系,朱熹家世出吴郡,还是谯郡。
据《古吴朱氏宗谱》卷一载“婺源,江南徽州府属。子奢八世孙,讳介,生子禹,因黄巢乱自吴避乱金陵,生师古,于乾符戊戌又自金陵定居,徽之黄墩。越十世而文公挺生延年公四子讳公彦为常州主薄迁婺源左尹子孙亦定居焉”。“金陵,江南应天府,师古生四子,因先世尚多遗业,命长子環迁居焉”。
自朱熹为唐弘文馆学朱子奢二十世孙,师古十世孙,古僚九世孙。
明人郑真《荥阳外史集》卷四十五·《宋故光禄大夫建安郡开国朱公神道碑铭》载“公讳在,字敬之,姓朱氏。其先在唐时,有名仁轨者与其弟敬则,亳州永城县,敬则仕唐为宰相。仁轨之后讳古僚者,以陶雅员半千之命,卒三千戍徽之婺源因家焉”。
自唐末丧乱,士族亡其家谱,今虽显族名家,可失其世次,谱学由是废绝。朱子世家,溯源唐末九世祖婺源茶院公朱古僚,上系不可考。(信息来源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