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文化

图文热点

朱柏庐家族世系考

来源:管理员|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2023/01/03 23:19:36 浏览量:1998

t014717c66631119e6f.jpg

朱用纯(1627 - 1698 年),字致一,号柏庐,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明诸生,入清隐居教读,居乡教授学生,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他深感当时的教育方法,使学生难以学到真实的学问,故写了《辍讲语》,反躬自责,语颇痛切。曾用精楷手写数十本教材用于教学。生平精神宁谧,严以律己,对当时愿和他交往的官吏、豪绅,以礼自持,刚正不阿。著有《治家格言》、《愧讷集》、《大学中庸讲义》

朱柏庐家族在昆山居住数百年之久,出现了不少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据杨无咎先生所作《朱柏庐先生传》及彭定求所作《朱柏庐先生墓志铭》,朱氏的祖先是唐朝时被誉为孝友的朱仁轨,他从亳州(现安徽省亳州市)迁徙到睢阳(现河南省商丘市)。又据《康熙县志稿》,在北宋时的祖先是被称为“睢阳五老”之一的兵部郎中朱贯。而确切的迁居吴郡昆山的始祖是朱子荣

一世祖朱子荣,在北宋靖康年间因金军入侵而南渡长江,当时年仅六岁。被一同渡江的僧人允谦携带到吴郡(今苏州市),吴郡郡守贾青把他寄养在史元长家。他长大后爱好学习,官至朝奉郎直秘阁。

二世应得。

三朱琼,长洲县儒学教谕。子男三,长德润,次失讳,次方山。

朱艳召提供的资料认为:一世子荣

二世大有

三世应得

四世琼,子男三德润,德宁,德懋

五世德润,子男四元吉,复吉,逢吉,蒙吉

九世器,早卒,无子

文,子男七,希花为希范,出嗣二叔质

彬,子男二希颜,希曾)

四世朱德润(1473-1556),字泽民,平江人(今苏州)。从小就诗文工整,精通书画。元佑末年,被赵孟頫荐为国史编修,英宗时授官镇东儒学提举;至正年间起用为浙省平章参谋、长兴太守。所到过的地方留下好的名声,又因为书画而闻名天下。有《秀野轩图》、《林下鸣琴图》、《松溪放艇图》等传世。著有《存复斋集》十卷,附一卷。子男四,戢?存復、復吉復渚?。

五世朱吉,字季宁。原名逢吉,皇帝朱元璋为他改名朱吉。他学习圣贤,谨言慎行,做人表里如一。在张士诚占领苏州时,当时的知识分子有很多跟随他,而朱吉却不是这样。当时昆山州判官徐石麟把女儿嫁给他为妻子,于是就把家从苏州迁居昆山。洪武年间被荐授户科给事中,当时稽查到赋长违反戡合的法律,皇上震怒,命令廷臣要处死他们,没收他们的家产。他上疏说,戡合的办法本来是验看执照,看看每年的皇粮是否完纳,如果使每年的皇粮到了限期,即使戡合也不过查验虚文,现在拿获的各省粮犯,但稽查戡合并不缺少正粮,请求赐予昭苏,以弘恩宥。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洪武二十二年,有诏旨要肃清胡蓝逆党,波及到很多无辜的人们,出现了很多的冤假错案。他又因为这种情况而上疏皇帝,后来皇帝特地嘉奖他,给予织文绣衣的赏赐。翌日,钦谕廷臣,深加奖励。不久,因为文章写得好而改为中书舍人,升迁为侍书。在皇帝身边度过的时间有十年之久,外放为湖广按察司佥事,理冤释滞,不可殚述。永乐年间大赦群臣,再次召为中书舍人奉敕题写高庙神主,皇帝眷赏特别深厚,不久,谢政回家,书箧中只有法书名画。路上遇到老朋友负久田租而抵罪,辄卖掉自己的东西来帮助偿还。享年八十一岁去世,有三个儿子:定安、泰安、永安。

六世朱定安,字士隆,精通楷书,尤其精通古代篆鎏学,很得周伯琦的笔法。相传玉峰山前有“篆冢”就是他埋葬的。翰林吴均、王洪曾经为他写墓志铭。

朱泰安,字士栗,永乐三年举人。翌年礼部考试中乙榜,授内黄教谕,历调安仁安吉阳信三学,所至条教必以尊传,造就人才很多。再满三考,坚决请求回家,杨文贞、杨文定慰留他,还是坚持回家,赁屋教学生。有人告诉他官府中有名有利的事情,默不做声,就好像没听见一样。逍遥终身,不谈官府事务,活到了九十三岁。儿子名叫朱寿。

朱永安,字士常。年少时跟随王汝玉学习,博学多才,喜欢积蓄古今的书籍,行书、草书都写得很好,就像晋唐时候的书法家写得一样,当时号称“三杰”。年龄未到五十就去世了,死后追号为“尚志”。侍郎叶盛曾经说:“县中文化望族必定推选朱氏,泰安兄弟出生时间不同而‘清修苦节,并为乡里仪表’。”他有两个儿子,分别是朱春和朱夏。

七世朱寿(1419-1492),字元龄,号古直,生于永乐己亥(1419)三月十日;死于弘治壬子(1492)五月二十日。他为人忠厚,性格直爽,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当父亲朱泰安在阳信县做教谕时,家中人口众多,仅靠俸禄无法养活。他虽然年龄很小,但却奋然承担起养家的责任,为父亲解忧:在父亲致仕回家后,让他悠然自得生活了三十多年;在父亲死后,他用尽自己的财物来独立埋葬,不和其他兄弟计较:平生喜欢读书,懂得医药,由于早早从事做生意而到很多地方去,没有发大财,仅有一百多两银子。在旅馆住宿时,老板多付十两银子,发现后就送还店主。有一个儿子名叫思诚。

朱春,字日东。性格刚强耿介,因为眼疾,有一只眼睛瞎了。但却非常孝顺,在父母死后,行走三千多里找到父亲的老朋友请求写墓志。中年之后,在康宅建筑房屋,教学度日,直到死前。

朱夏,字日南。不追求做官,喜欢作诗写书法,尤其精通书法,负气尚节有祖父风,家藏法书名画及先世手泽多散失,他尽力购买,使之完备。他授徒讲学,师范卓然,巨族争相延请来教自己的子弟,晚年曾经组织斯文会,尚书吴宽在他的墓志铭上写道:“清修隐德之碣”。享年七十一岁。他摹刻的《睢阳五老》,后流入申时行家很久。曾著有《家乘十卷》。子男四,器文质彬。

八世朱器,字天启,子希花,孙景贤。

朱文,字天昭,由昆山迁居当时的府城苏州吴趋里。自幼就喜爱学习,兼修《易》、《诗》、《春秋》,后被补为府学生员,与吴县王鏊齐名:成化十二年(1476)丁酉科举人,成化甲辰(1484)进士。1489年授予都察院理刑:1490年升授云南道监察御史。后历官福建巡按、经筵讲官、湖广副史等。死时年龄六十八岁,生有七子:希周、希召、希韩、希花、希富、希吕、希冯:

朱质,字天存,号拙轩。朱夏次子,官苏州卫指挥佥事。有三子,希范、希阳、希虞。

朱彬,字天成,号半山:官至沂州判官:两个儿子:稀曾、稀阳。

九世朱希周,字懋忠,号玉峰。他仍以昆山籍起家,在十四岁时就成为昆山县学的廪生。弘治丙辰年进士,廷试得第一名状元。授予修撰的官职,纂修《会典》,升任侍读,充当经筵讲官。宦官刘瑾厌恶他疏远自己,假借皇帝的名义革掉他的侍读,又做修撰。后来参与纂修《通鉴纂要》、《孝庙实录》,又恢复了侍读的官职。庚午年主持应天乡试。后历官学士,晋升礼部侍郎。恰逢出现“大礼议”,他坚持自己的意见,忤逆皇帝旨意,明升暗降为南京吏部尚书。后来很多人再举荐他,他却也不去做官了。家居住期间,更加廉洁,衣着庄重,不养姬妾。在阳抱山(今阳山)祖墓旁边建了一草庐,每天以读书自娱,享年八十四岁。大臣为他向皇帝报告,后赠太子太保,予祭葬,给“恭靖”的谥号。

朱希召,字懋化,官贵州都指挥都事,卒干1516年,享年34岁,墓在阳抱山(今阳山)祖慕东。比希周小十岁。

朱希吕,官具氶,墓在离阳抱山(今阳山)祖墓一里远的地方。

朱稀阳,字懋功。官职为两浙运河判官。因为有干局而告归家乡,晋升为奉议大夫。

朱稀曾,曾为江右宁州判官。子朱景升。

十世朱景贤,进士第奉议大夫刑部,山西清吏司郎中,河南审録,嘉靖四十一年为唐孝友先生立碑书传,为朱贯公临墓石像。河南永城宰相林就他建造的,至今存世。

朱景固,以荫官太常典簿,终南京都督府都事。

朱景运,字际甫,好学有文,为伯父朱希周所器重、赞许。参加诸生考试就位列高等,很久都没有考中举人,后以太学选授浙江按察司知事。当时战争刚停,诸曹多按成例办事,惟独他提出五条意见给上级,试用有效。他办案神速,为冤家错案平反,升迁为广州府经历。不久就回家,居住在马鞍山南的宾玉堂,常年足不出户,只和老朋友谢绍庆、张栋、归子慕等来往。县令樊玉冲非常尊重他。死时八十三岁。

朱景升,官职为唐府审理,子家佐。

十一世朱衍,字藩卿,以吴县籍登隆庆庚午举人,出宜兴教谕,迁房山知县。

朱家佐,被尊称为筑岩公,以孝顺、友爱著称。筑岩公服侍他的继母夏太夫人,抚养年幼的弟弟钦叔,醇厚笃实,亲密无间,临死时,把集璜叫到床前,告诫他说:“你一定要好好对待你的父母,不然的话,我死不瞑目。"

朱釴,字威卿。因孝顺友爱恭谨著称。

十二世朱集璜(1597-1645),字以发。家住玉山镇通阓桥东,有观复堂。明崇祯二年(1629)入复社三十岁时,成为诸生。崇祯八年(1635),因为特恩贡给朝廷。一生主要以教书为业,教授弟子数百人,学行为乡里推重。清顺治二年(1645)率众弟子守昆山城抵御清军,城破,投东禅寺后河自尽,弟子随他起义而死的有孙道民等五十余人。其墓在昆山县沙葛村,乾隆四十一年(1776)奉旨入祀昆山县忠义孝悌祠。

他少年时家庭贫困,刻苦学习,为人清介,平易近人。与同县的陶琰关系很好,陶琰,字圭雅,居住在鸡鸣塘,为人端方谨慎,成为当时学习的楷模,因为对待母亲非常孝顺而出名。两人情谊融洽,互相砥砺,以理学、名节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理想。

明朝末年,朝政日益腐败,集璜为国事忧愁,因此特别留意国家的经济要务,对兵刑、水利、赋役等方面的书籍,竭尽研究。乡先达顾锡畴、徐济非常推重他,说:“朱先生不是一般的经生啊!”

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当时朝中大臣议论嘉定、崇明两县仍旧应当转漕,后来,又议定两县输直,昆山、太仓、长洲、吴县四县输米代之。昆山当时输米要一万两千四百余石,百姓困扰。集璜上书州县,为百姓请命,于是四县负担得到减轻,而其他两具也不转漕。

昆山县东部有一条河叫夏驾河,是户部尚书夏元吉所修浚。很久没有治理,几乎成为陆地,左右几十里路都长满了茂密的草木,而不能耕种。崇祯十六年(1643)知县杨永言开浚夏驾河,南自吴凇江龙王庙,北至小瓦浦。当时,正值天气大旱,土地、农田大都荒芜。杨永言认为没有朱先生不能做好这件事。朱集璜慷慨地答应下来,亲自步行到河查看,测量深浅,测量远近,组织劳力,确定开工的日期,并定下章程。又延请诸生张谦、孙道民来帮助办理,辛劳了六个月终于完成了工程。他的著作有《观复堂稿》二十卷、《山行日记》一卷,藏于家。

十三世朱用纯(1627-1698),字致一,号柏庐。崇祯十六年(1643),年方十七岁为成为苏州府学生员。清顺治二年(1645年),其父朱集璜在保卫昆山县城遇难,他就弃去生员的功名,潜心治学,不仕清朝,一生以教书为业,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朱柏庐先生很有气节,面对国破家亡,他敬仰晋人王裒攀柏庐墓之义,故自号“柏庐”。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他坚辞博学鸿儒科,后又拒地方官举荐的乡饮大宾。终生未与清朝合作,在临终前,还叮嘱弟子:“学问在性命,事业在忠孝,勉之。”

朱柏庐先生孝顺父母,尊宗敬族。父亲死难,他昼夜恸哭,痛不欲生。当时他的弟用白、用锦尚幼,从商遗腹未生。他上侍奉老母,下抚育弟妹,到处流浪,非常艰难。生活稍稍好转,就设置祭祀用的祭田和赡养族人的义用,修葺祖先祠堂,平时和几个弟弟十分友爱,亲密无间。

与人交往严以律己,胸怀宽广,以礼自持。

朱柏庐还是一位善于教导的老师。在教育学生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取得良好教育效果。他在《与吕德焕》这封信中,告诫弟子,做学问要在做人上下丅夫,要正确对待别人的过失,强调“盖当以学问见己之过,不当以学问见人之过”。做学问还要对性情品格等方面增加自己的修养,才能做出有益于社会的学问。居乡教授学生,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他深感当时的学者空话连篇,故写了《辍讲语》,反躬自责,语颇痛切。还曾用精楷手写数十本教材用于教学。他对行书和楷书非常精通,有亲自书写的《孝经》,门人后来把他书写的《孝经》刻在了石头上。

他除了被称为理学家,还被认为是文学家,著有《删补易经蒙引》十二卷、《愧讷集》十二卷、《毋欺录》三卷、《柏庐外集》四卷、《未刻文稿》三卷、《春秋五传酌解》、《四书讲义》、《困衡录》、《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朱子家训》)等,《朱子家训》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通篇意在劝人要勒俭持家、安分守己,至今仍有实用价值。

朱显宗,字闇生,号澹庵,又号西管。朱夏六世孙。还未满二十周岁就被补充为诸生,恰逢外祖父侍御周元暐因为写书触犯了忌讳被逮捕下狱。他毅然请求动身,亲历患难,事情得到处理,还给了外祖父的清白。因为是贡生,被授予丹阳训导的教职。南明福王时补为浙江西安训导,南都失陷后奉鲁王的命令代理县令的职务。后升迁为衢州府推官。不久,弃官归家。顺治辛卯年夏天发大水,老百姓非常饥饿,大吏不让皇帝知道,照常催科,他率领次子昱跟随县令一起到北京。给事中姚文然认为他很有高义,就向皇帝上疏,结果诏许蠲除。有五个儿子:晟、昱、昶、旦、晨。

朱维宗,字新卿,是礼部儒士,壮年时没有儿子,以显宗的儿子朱旦为子。不久,又生子朱晔。乙西年昆山城被攻破时,他和弟弟耀宗都一起投水而死。

朱耀宗,字潜卿,庠生。本来在乡下训蒙,后因战乱把家迁进昆山城内。乙酉年昆山城被攻破时,他投水而死。

十四世朱晟,字与升。年幼时风姿奇异,垂髫时就补为诸生。每天都勒干读书,好义目注重信守诺言。乙酉年昆山守城时,为里中的饥民按人口给予粮食,清兵到来,把他拥到学舍前,他厉声叫骂而被清兵杀死。

朱旦,字与明,出为叔父维宗后。乙酉年昆山城被攻破,当清兵来到跟前,手持长戈登屋,与清兵格斗而死。朱晔同时也被杀。

朱晨,字孝升,诸生,随父亲在衢州任上,战乱之际,奉母叶氏躲避在衢州南乡。听说父亲处于危机之际,冒险前往舜山,遇到父亲,一同回归家乡。后来因为哭母而去世。

朱暠,原名是,字去非,朱显宗的侄子。年幼的时候发奋学习,成为诸生。顺治乙西年城池陷落,背着父母泅水避难。用金钱把舅舅的儿子赎回,延续母亲家族的祭祀。康熙初年以恩贡,在廷试时考第一,需要去谒选州佐,他不去。后来造就了好多学生,其中有不少人成为显贵。尤其注重敦厚风俗名教,每年祭祀时,一定要到祖慕前跪拜,不因为年迈就废礼。年八十余岁去世。

十五世朱谧,年仅十岁,被清兵俘获,后逃归。因父亲遇难而痛哭不已,不到三个月就死去了。

朱普,字册韩,少年时遭遇战乱,过了壮年才开始读四子书,后来补为诸生。平生言语行动必定要按照礼法。与朱用纯勤于探讨宋儒理学,为后来的人所师从效法达四十年。直至临死还是岁贡生。其后有李宗灏,他是用纯的弟子,坚持学习老师的训导,言行端正,为士林所重。

(信息来源:网络。中华朱氏网补充,请知情者补充资料)

原文阅读

中华朱氏网

2023年1月3日


(有事找站长,支持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

寻根问祖,查找家谱,就上朱氏家谱库,联系微信:19819884266。

微信图片_20220804184831.jpg


寻根问祖、编修家谱,传播朱氏文化,品“中华朱氏酒”、“朱府囍酒”。金世佳和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华情,19819884266。

朱府囍酒.jpg

中华朱氏酒9.jpg





 

  •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