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朱氏

图文热点

湖南郴州汝城朱氏

来源:管理员|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2021/03/05 13:55:46 浏览量:4810

朱氏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以赤心木和蜘蛛作为血缘徽记,称为朱族。朱氏由北到南,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演绎了辉煌的历史。最早迁到汝城的是后唐时期的砀山朱氏,而后是北宋仁宗时、由原籍江苏徐州府砀山县的大村朱氏,明洪武间由江苏省砀山县迁汝城县岭头朱氏、西湖朱氏,清康熙时由广东仁化县渡洛迁来的沿坪埂朱氏及清时由资兴县秀流来的官冲朱氏几支流派。汝城自古就有“朱何范,李盖县”之说,这足以说明朱氏的兴旺发达。在这几支朱氏流派中,又以砀山朱氏为最。

砀山毓秀

砀山朱氏属于中国最古老的朱姓氏族之一的朱虎后裔。朱虎,又名伯虎,舜帝时的大臣,在帝喾时率本氏族加入以高辛氏为核心的中原华夏酋邦,并成为帝喾的大臣。与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仲熊、叔豹、季里合为高辛氏的八个“才子”,称为“八元”。舜继承尧位之后,起用大批元老旧臣,朱虎复出而重为大臣。朱虎的后裔源远流长,成为今日朱姓大家族中最古老的一支。汉朝名臣朱买臣九传至仕献,献帝(190-220)时为沛县县令,从此子孙遂居沛郡砀山。又经二十一世传至朱诚,朱诚以经义教授乡里,人称“五经先生”,居宋州砀山午沟里(今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五经公生三子,长子朱全昱,次子朱存,三子朱温。

此时正值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天下大乱,作为帝喾高辛氏八大才子之一的舜司徒朱虎嫡宗46代后裔,朱温从黄巢义军。中和四年(884),黄巢兵败,朱温降唐,唐僖宗赐名朱温为朱全忠。后以破秦宗权拒李克用有功,累官至四镇节度使、封梁王。公元907年,朱温反唐,建立王朝,国号后梁,建都汴(今河南开封),改元开平,改名朱晃,称梁太祖,撼动了李家王朝289年的统治,是五代后唐开国之君。在位五年期间,对唐末弊政有所改革,能安辑流亡,轻徭簿赋,劝课农桑,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他不懂得治理国家,杀戳过多,不到二十年,后梁王朝被唐庄宗李存勖所灭。唐庄宗李存勖对朱温家族进行残酷报复清算,成员大都被杀,幸存者四处隐没,融入沛国朱氏之中。 

汝城朱氏

梁太祖朱温称帝后,大封兄长与子侄。长兄朱全昱,封为广王,不受,仍居住在砀山故里。全昱子友谅为衡王,后嗣广王,自宋州砀山徙居西京(洛阳)白鹭冈。友谅子朱埙,唐末后梁初任广州节度使。

汝城朱氏始迁祖朱毗,字玉田,是后梁初广州节度使朱埙次子,随父朱埙节度广州。公元923年11月底朱埙任满北归,过韶关曲江,乍闻梁国被灭亡,悲愤交加一病不起。病逝后遂葬于乐昌县下马桥。朱毗葬父后欲继续北归,时值后唐灭梁,群雄四起,连年战乱,汴梁朱姓皇亲国戚面临灭九族之危险。朱毗途经卢阳,见此地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物产丰富,避兵祸之灾,遂居德靖朱家(以朱全昱谥号为名)。梁朝的内部斗争,使盛极一时的宋州砀山朱氏被屠杀,独有长房朱全昱的一支后裔劫后余生,逃过了这一劫难,远徙至汝城。从此,汝城乃至该支粤北朱姓后裔尊朱毗为始祖。毗公子二万珠、万传。万传北归砀山。万珠七子,日熙、日燕、日盛、日远、日兴、日照、日凤。津江朱氏自日凤公始发,外沙朱氏自日兴公始发。 

津江朱氏

津江村位于新老城区结合部,是汝城县城的中心地带,为东泉水与津江水环绕锦绣之地。毗公三派日凤先祖从得靖迁徙至县城南附近,十三世祖甘霖公居津江。其子利济名下五子,克纪为学堂始祖;克绍门口始祖;克广湾内始祖;克宽堂屋始祖,自此津江朱氏根深叶茂,瓜瓞绵绵,成为汝城望族。历经千百年的繁衍生息,子嗣沿着东冈岭散居在大坪、卢阳、泉水、井坡等地。

津江村因村前小溪名津江,村以溪为名。又因先祖卜居之时,有堪舆家寓言“坐津江,迎寿水;建村子,名津江;望前景,人才旺”。故而津江的子孙发展很快,2009年津江修谱时人口已达四万五千多人。

津江朱氏自后唐卜居汝城,迄今有千余年。传世之远,子姓之盛,甲于他族。其间,“陟巍科,登显宦,或以功业称,或以循吏著”“或则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者尤似续相连。宋代有朱迁 、朱课父子进士;明代有按察佥史朱海、朱守恕、朱永谐三代绣衣,名御史朱炳如;清代有抗法名将朱明亮一门四将军、韶关首镇朱福全、急公好义朱廷燕、长兴知县朱试昌、明镜县令朱熊、印治铜仁朱光荣;近代有湘雅医院创办人之一的朱廷利,首位建议毛泽东上井冈山的革命家教育家朱舜华、首任县妇女主任朱春荣、国际和平诗人朱子奇等人。

历代名人与津江交往深厚,南宋政治家、文学家胡铨;明代大学士李东阳、商辂;清代名臣陈鹏年、理学家李绂、洋务派首领左宗棠、书法家何绍基等都与津江过从甚密。追思古人,胡铨书《太师朱全昱序》、李东阳写《送朱守恕佥宪云南》、何绍基挥毫题联,左宗棠为《朱氏族谱》题序,作《朱明亮母夫人范氏墓志铭》、朱德宗庙赠匾,至今历历在目。

此外还有由津江迁居于东溪村的上水东五桂堂,世代书香,英才辈出,人文璀璨三百年。清代,汝城县有举人、副举人四十人其家有四;拔贡二十一人,其家有二;岁贡百四十三人,其家有八;名诸生难以数计,有科名者占全县百分之六至十,令人惊叹。始祖朱俊成,明末秀才,后为岁贡,潜心教育事业,名举人郭远出其门下,生五子,一拔贡、二岁贡、二廪生,都继承父志好读书,始终遵奉圣贤教谕,功成名就,声振一方,名播卢阳,享有堂开五桂之美誉,时人誉为“五桂堂”。季子拔贡朱毂,诗文尤著,与郭远、范秉秀相唱和,有《乃吾庐文集》《东水诗集》传世。以名知县朱友斐、补用知府朱炳元,建威将军、建宁镇总兵朱上林为代表的品级官员代不乏人。近代,有员外郎代县长朱浚华,现代有武汉画院院长朱志元,广州医学院正厅级院长朱善猷等。 

外沙朱氏

外沙村位于汝城县马桥镇,在县城西部7公里处,总面积3.8平方公里,毗公三世日兴公居汝城长宁乡廊木坊,七世量本公于北宋元祐年间(1090)自马桥廊木徙居外沙,量义徙居白沙。族人分布于长宁、文明、太白、首善、津泰、新民等乡镇。至1948年,已传40余代,达20000余众。

外沙村风光秀丽,村前隔河孤立一山,名“天马山”,有卧蹄待奔之势,东面笔峰突起,直插云霄,西面官山端重,千态万状,耒水河自东向西绕村而过,如玉带缠腰,后山金星山气势磅礴,东北方向1公里有闻名遐迩的白石岩风景区。

外沙朱氏人才辈出,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岭南湛若水曾赠诗外沙村,赞誉外沙人杰辈出:“秀出衡山最上峰,故家乔木倚云重。满门科第诸郎继,一品官阶奕世封。诗笔照人成锦绣,剑光冲斗动蛟龙。文韬武略生平事,会见勋名上鼎钟。”宋有状元朱经贯;明有资政大夫、阳朔主薄朱攀麒;太子太保、内京都察院左都御史朱英;搜猎经史,贯察六艺的艺术家朱守颐,刑部郎中朱守孚;户部校检朱笔峰;有“春风沂水”之誉的经魁朱守蒙;为文简古壮丽,为诗清新俊逸的理学先生朱守节;杏林名医神于针灸的朱瑞;受学于白沙先生之门,题诗记胜飞云台的两沙先生朱玭;山东高密县训导清廉不屑于富贵功名的朱玠;湛若水门生白洞先生朱旷以及新中国开国上将朱良才。

历代名人多与外沙朱氏歌诗唱和。明代大学士李东阳作《竹园书屋歌》《寄都宪桂阳朱公》,理学家陈献章作《次朱都宪公归兴韵》《都宪朱公将还京再过白沙言别》《挽敕总广军务都宪史郴阳朱公》《别朱两沙归桂阳》,湛若水《赠外沙诸郎君》,修撰伦文叙作《送朱全卿上舍南还》,邑人范渊作《镇江府倅朱正蒙疏允归田待以赠之》《和明经朱甘节隐退诗》,范永銮作《题醒溪诗》,颜明宪作《白石岩怀旧》,邑令进士盛名誉作《游白石岩》,凌鱼作《夏日早行由山店过外沙朱太保公恭简故里》。至今外沙太保第内还悬挂着明代理学家陈献章题赠的“理学名臣”、清代宰相张廷玉题赠的“柱石名家”牌匾。

此外由外沙迁徙而出的较有名气的村落还有马桥西览村、文明秀水村和文明沙洲村。

马桥西览村,朱英之孙、赣州府通判马蜂公自外沙迁县城后,明宏治年间,因扩建县城需要另择地而居,由城内迁至县城此地。外沙先祖位于其西边,因怀念祖宗,难忘祖恩,朝暮朝西仰望,故取名西览村。

秀水村,位于汝城文明百仗岭脚下,秀水河东岸。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广西阳朔主薄朱攀麒之长子思谅,随父宦游过文明,见秀水山清水秀,俗朴人淳,便携妻室迁居秀水。明永乐元年,湖广填川边戍,朱思谅弃家室稚子,毅然请命代幼弟稚子从军填川,其间在川娶副室为家繁衍创业,又繁衍了众多子孙。据说至今四川有多处村名地名与文明秀水相称。

明嘉靖时,朱思谅第五世孙双泉,迁居沙洲。沙洲村民风淳朴,红军长征过境汝城时,曾在此驻扎修整,留下了一批红军长征旧址,发生了许多感人肺腑的红军故事,被誉为“全国老房东村”。

(信息来源:网络。免责声明:只提供平台,不代表朱华朱氏网观点)

(中华朱氏网编辑部)

——THE END ——

(有事找站长,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

中华朱氏网群.jpg

如喜欢,邀请您到中华朱氏商城(电脑版)逛逛!

http://www.zhzhus.com/wap/store.html(手机版)



蝴蝶(飞舞).gif




  •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