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古称京口、润州、南徐,是江苏省地级市,长江三角洲中心区27城之一 ,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长江三角洲重要的港口、风景旅游城市。截至2018年,全市下辖3个区、代管3个县级市,总面积3840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179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镇江市常住人口为3210418人。
镇江市朱姓人口约为11.8万人,其中市区约3.3万人,丹阳市约3.3万人;丹徒区约1.1万人,句容市约2.1万人,扬中市约1.8万人。朱姓人口约占全市总人口的4.15%,为全市五大姓之一。
据紫阳堂《朱氏宗谱》记载,朱子七世孙和朱柽二世孙初到之地都是润州(镇江)。朱子七世孙朱寿一(二房朱埜后裔),谱载:“自竹墩迁居镇江”,“八世孙亨三,讳亨,字文通,任山东提刑,自镇江徙居润州之东,是为围里之始祖。……”朱柽二世孙朱饰,谱载:“始迁润东滥泥泓世表:第一世,饰,字彩之,行大九,理宗朝授承侍郎,……”这是镇江市占朱姓人口最多的两支朱氏后裔。
朱子后裔在丹徒县的名声曾显赫一时,文人辈出,有:“一户两进士”、“四子五诸生”的历史记载(诸生即秀才,其中一人两地参加官考皆得中,所以出了四子五诸生)。朱子后裔重儒习文,重视教育,在清康熙年间就已人人手不离卷,家家户户屋有藏书,康熙皇帝听奏后心中怀疑,趁三下江南之机便微服私访,目见果真如奏,心中非常高兴,便御笔题书给予奖励,思索良久,写了两个字,将原地名围里改成“儒里”,意即:“真正的儒家之乡里”。此名一直延用至今。
儒里始祖亨三公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朱氏宗祠”,门楼之门顶用大理石刻有“紫阳世泽”四个大字,背面刻有同样大小四个大字“虹井流芳”,这充分证明该处是朱熹朱夫子的正宗后裔之祠堂。这座“江南第一古祠”,曾遭破坏,被占用,濒临倒塌。改革开放后,思想得到解放,朱子后裔方敢出头筹集资金,发动个人捐款,将古祠修复一新。此举震动了社会各界,新闻媒体进行了多次报导,引起了政府的重视,现已审批为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省政府根据儒里新发现的古村落及文化遗迹之多,已向国家申报“历史文化名村”(待批)。
在康熙皇帝题写“儒里”二字赐给围里作为新地名后,朱子后裔将康熙题写的“儒里”二字用上等石料刻成石碑,镶嵌在古祠的左右圈门的门顶之上,从此“朱氏宗祠”便成为儒里镇的象征性标志。古祠中有一株始迁围里的老祖宗亨三公亲手栽植的金桂,(经江苏省农林厅派专家鉴定,该桂树已有六百余年的树龄)。植树天井的左墙壁下方镶嵌有一块石碑,刻有亨三公亲手题写的植桂诗“祖先喜植桂,子孙习相兖,朱氏蕃衍处,香飘十里塬。洪武元年亨三题”。这便是古“古”的见证之一。其它能鉴证的古物很多,如小虹井、石刻、砖雕等等。
丹徒区朱氏 丹徒凌塘朱氏,始迁祖朱清二,系朱熹后裔。明末由婺源迁居凌塘。丹徒围里朱氏,也是朱熹后裔。熹公次子朱埜7世孙朱寿一生朱亨三,元后期始迁围里,为围里朱氏始迁祖。后裔十分发达,遂改称围里为朱家围,康熙皇帝三下江南时赐名“儒里”,一直延用至今。相距2里的滥泥泓改称朱巷,后裔繁衍昌盛,发展成前朱巷、后朱巷,解放后改称后巷镇(是全国十大名镇之一,工业产值超百亿元)。后又有分支迁居武进,丹阳等县。注意:丹徒区新丰镇,有11599 润东彪林朱氏宗谱(江苏镇江) 、11600润东朱氏族谱 (江苏镇江)11601.润东顺江洲朱氏族谱(江苏镇江.1848) ,见朱氏家谱库。。
扬中市朱氏 扬中市有朱氏后裔。资料待完善
丹阳市朱氏
丹阳市是全国朱氏八大望族之一(古为朱姓八大郡望之一的丹阳郡),也是江苏省朱姓居民较多的县市。现有朱姓人口34932人。圣祖朱熹曾多处自称为“丹阳朱熹”(束景南先生著《朱子大传》)。丹阳文公后裔、朱柽后裔较多,大多居住在后巷镇。朱柽之子朱熏,朱熏之子朱饰,行大九,字彩之,理宗朝授承侍郎(正六品),因回徽州婺源归省扫墓,途中被金兵所阻,遂退处润州之云阳,兵荒马乱之年,来去不得,见当地风俗淳厚,乃卜居滥泥泓(今之后巷镇),是为西分祠始祖(留下有《紫阳朱氏宗谱》一部八册),朱柽后裔便在此繁衍生息,现今后巷镇及其周围大多数朱姓居民均为朱桎之后裔。
丹阳市朱氏后裔以四大系为主:朱柽后裔最多;文公后裔次之;敬则公后裔第三;元璋公后裔第四。其余有仁规公、买臣公等之后裔。丹阳市朱姓地名很多,如朱巷、朱村、朱家埭、朱家村、朱家巷、朱家圩、前朱巷、后朱巷、大朱家、小朱家、大朱家埭、、小朱家埭、等十余种村庄名称。
丹阳市“朱氏宗祠”很多,仅后朱巷(今改名后巷镇),就有大小“朱氏宗祠”六座,其中有“宗祠”一座;“支祠”一座;东、西、南、北“分祠”各一座。由于历史多种原因,现仅存“西分”祠门厅房两间。丹阳市政协编写的《古邑史踪》登载:“练湖湖滨的龙城村和东岗村,以朱姓为主,据〈朱氏宗谱〉考,这支朱姓家族,乃是南宋理学家朱熹之后裔。在朱氏祠堂中供有一幅世传的朱熹写真像(自画像)。1985年文物普查时,这幅画像完好无损,曾参镇江、南京等地文物展览。”以上这段文字说明,在丹阳市“朱氏宗祠”里面发现了传世真迹“朱熹自画像”。该书结尾是这样写的:“朱熹不仅是一位哲学家,同时他在书法、绘画、历史、自然科艺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明人陈继儒《太平清话》卷三中称:‘朱紫阳(朱熹)画,深得吴道子笔法’。朱熹自画像留存于世的,仅为几块清代的石刻像碑,如福建福州鼓山涌泉寺水云亭清宣宗道光年间所刻‘对镜写真题以自警’碑、江西婺源文公祠清德宗光绪年间所刻‘对镜写真题以自警’碑等。练湖东岗村发现的这幅朱熹写真自画像,无疑弥足珍贵。”
江苏镇江丹阳朱氏始祖,根据镇江谏壁月河村朱氏“五经堂”宗谱记载,丹阳朱氏开派始于南宋晚期,理学大师朱熹的第5代世孙朱文宽、朱文泰兄弟俩,落户于丹阳北门外50里的后朱巷(后巷老街西),他俩为丹阳后巷朱姓始祖。埤城洪家朱氏另建有朱氏宗祠,据传其来源与后巷支系有别。
朱熹的第6代世孙朱焕,从福建建安迁居到了丹阳司徒镇曹巷村。朱焕成为丹阳司徒曹巷朱氏始祖,其宗祠为“紫阳堂”。
朱熹的第9代世孙朱思宗当官时,看到元朝纲纪不振,于是辞官回归故里。路经丹阳,船停在张官渡(练湖七分场),散步闲行的时候,发现此地风光无限,于是带着儿子朱彦辉定居在了云阳三思桥,朱思宗就成为了后东岗村朱氏始祖。
朱熹的第15代传人朱迳由丹徒儒里搬到了丹阳练湖龙城定居,朱迳是龙城朱氏的始祖。他的宗祠为“在兹堂”。
由于朱熹的后人遍布江南一带,由此朱熹被尊为江南朱姓始祖。云阳朱氏均由朱熹后人抵丹落户,他们的子孙繁盛。现在丹阳朱氏宗人分布在后巷、埤城、新桥、界牌、开发区、访仙、窦庄、运河、里庄、吕城、司徒、蒋墅、导墅、横塘、珥陵、练湖、云阳等地紫阳朱氏一支字辈:殿衍宗德允锡为光汝其茂觉怡顺斯仰敬承立达育化元英安怀致信世保治平。
句容市朱氏
句容朱氏,始迁祖朱明二,元代迁居句容县洁门,传7世至朱孔阳,又迁居上元县杨留村,形成上元分支。现藏上海图书馆的句容、上元《朱氏宗谱》,清光绪二年(1876)本,记载着两支朱氏的发族史。
(信息来源:网络)2022-11-20
(有事找站长,支持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
————————
寻根问祖,查找家谱,就上朱氏家谱库,联系微信:19819884266。
寻根问祖、编修家谱,传播朱氏文化,品“中华朱氏酒”、“朱府囍酒”。金世佳和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华情,198198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