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朱氏

图文热点

广西桂林朱氏

来源:管理员|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2022/12/10 21:53:12 浏览量:1260

  桂林,简称桂,是世界著名风景游览城市、万年智慧圣地、全国重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中国老工业基地 ,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对外开放国际旅游城市、全国旅游创新发展先行区和国际旅游综合交通枢纽,截至2019年,全市下辖6区10县、代管1个县级市、总面积2.78万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62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桂林市常住人口为493万人。

   桂林市朱姓人口约4—5万人。本市系明 朝封藩靖江王府所在地,又是靖藩后裔聚居之所。公元1368年,元璋公称帝后, 于洪武三年(1370年)除分封其九子为九处要塞建蕃为王外,还封其胞兄重四公 (元镇)之孙守谦公为靖江王。洪武五年在桂林城独秀峰下建造王府。洪武九年(1376)守谦公始到桂林就藩,由于他“好比群小,粤人怨恣”,不久太祖把他贬为庶人。召回凤阳力田,后复爵镇云南,复召锢京。

   守谦公被贬后,元璋公把守谦九个儿子携回宫中抚养,长大后,洪武廿五年(1392)守谦公九子均受封镇国将军,长子赞仪为世子。建文二年(1400)赞仪受命承袭靖江王位,时值“靖难”之战,未能如期就藩。建文四年,封赞仪公之下八兄弟为“辅国将军”。“靖难”之后,燕王朱棣称帝,永乐二年( 1404)赞仪才到桂林就藩,兄弟九人同至广西。自此世代相袭,直至清顺治七年(1650)十一月初,清兵攻陷桂林王城,靖江王随之覆灭。靖江王的王室亲属,大批侍从人员和文武官员等遭受清兵残杀及追捕,王城内外尸横遍地,血流成河,惨死者不计其数,王室成员幸存者二千余人,改名换姓,分别逃奔到桂林附近的偏僻乡村和山沟避难。劫后余生的靖江王后裔,大都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繁衍后代。现在桂北10多个县,都有靖江王后裔,总人口万计以上,但从编入《粤桂朱氏源流》第二卷的始迁祖材料统计,32个乡镇65个村庄,属靖江王后裔只得4635 人(男2287人)。其中住桂林市雁山区腊头村、东田村有864人(男413人),其 余3771人分别散居和相对集中市区、临桂、阳朔、灵川、永福、平乐、全州、 象州等县。尚有万计的王室后裔分散在市区、12个县待具体查考。

    仅查考雁山区腊头村、东田村这一支王室后裔,清代有举人1名,六品、七品各1名。民国有科级干部1名,高中生1名。解放后至2003年统计,有留学生1名,大学生17名,中专、高中生14名,高级职称4名,中级15名,处级5 名,科级10名。

临桂区朱氏  临桂朱姓分布在11个乡镇, 27个自然村,明朝灭亡后,原住在桂林王城靖江王后裔,大部分都散居到桂林鬲近的山区避难,其中,以临桂县为多。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朱姓有17个始迁祖,现有人口 2540人,其中男1336人,属靖江王后裔的12个始迁祖共有人口2029人;来自江西瑞州府的昆峰公13世孙怀玢公后裔现有37人;来自湖南永州府的登台公后裔现有209人,外迁44人。明末从灵川县迁入的万盛公至今已传15代, 现有44人;从南丹县迁入的依诰公,现有41人,以上除怀玢公后裔外,其余的都同用靖江王支系统一字派。

   本区明清时代,七品2人,进士 3人,举人20人,贡生2人,禀生6人, 大学生1人,庠生16人,将军4人,把总2人,武卫军1人,中卫军1人,左 冠小旗1人 府官2人,县令(知县)9人,推官1人。民国时期有县团级4人, 科级3人,大学生1人,高中1人。新中国成立后有县处级6人,科级14人, 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8人,留学生1人,博士 1人,研究生7人,大学生87 人,中专、高中生209人。

 阳朔县朱氏   阳朔朱氏,其始迁祖望二公,原籍山东省青州府益都县蜘蛛巷(另说沛国郡), 因宋、元之乱,与其子念七公迁入广西阳朔县兴坪朱家铺(今为书家堡)居住。 至明洪武年间(1368—1399),九世孙以廷、以新等又迁移到阳朔城内的明伦坊 (今滨江路)居住,共约三百七十多年;到清顺治年间再由笃泽、丕列、丕绪、 含辉和云峰公等(均为履字辈),分别迁往大石寨、神山、木桥、岩门、道公州、 兴隆寨等农村,权且安身。迄今衍传二十七代,历时六百多年,后裔遍布全县八 个乡镇二十多个自然村,尤以白沙镇为最多,现有后裔总人口逾两万人,其中男 达一万余人,是朔邑较大的姓氏家族之一。

    另外,普益木桥村始迁祖荣宗公从平南武林迁入,现有人口百余人;现住阳朔金宝街始迁祖世英公,江西宜春市万仔县朱家铺迁入,现有人口 20人。

    明朝时代,阳朔朱氏有过昌盛时期,曾经出现“父子兄弟三进士,朱家一门十举人”的奇迹。当时在朱家铺曾建有朱鎏与朱鹏“父子进士坊”和朱鹏与朱鹄 “兄弟进士坊”。还有一人中解元,2人赐进士出身,20多人入贡,所谓“十举人是:朱贞、朱耀、朱鎏、朱钺、朱銮、朱鹏、朱鹄、朱应运、朱萃、朱长淳等。所以中举当官者人才辈出,因而朱家铺改为朱家堡(今为书家堡)得名。自以廷公等以后又从朱家堡迁往县城明伦坊(现为县前街、江滨路一带),又兴建有朱家祠堂和朱家府第,阳朔朱氏已是县里望族之一,当时,县城南门有知县万霁为朱辉等建的“双桂坊”,西门有朱鎏的“秋宫绣衣坊”和朱钺的“登俊坊”等,令人瞩目仰观与羡慕,这些古迹,奈因年久已圯。 

    清代有举人14名,入贡8人,王府千总1人、武贡1人、五品1人。民国时期,有法政专科学校等毕业共11人,当过副县长以上的有5人。

    新中国成立后,有留学生1人,博士 1人,硕士 4人,研究生2人,大学生114人;厅级1人,处级14人,省级以上劳动模范3人。

 灵川县朱氏  灵川县朱姓始迁祖有三支,现有761人(男396 人)。其中:

     一、海洋乡海洋街,始迁祖芳甫、芳梅和名榜叔侄三人,均是兴安县菜子村岩俊贵公后裔,靖江王守谦公廿一世孙。1944年秋,日寇入侵菜子岩村,财物被劫一空,生活极端艰难,为求生路,叔侄三人,举家迁入海洋坪避难,以肩挑运输维持一家生活。解放后分得土地,以种养为主兼经商。生活逐步富裕起来。现在已传三代,共41人,其中男21人。

     二、海洋乡朱家村,始迁祖宗长、宗林公二人,原籍何处、远祖何人均无考。因避明“靖难”之祸,而流徙到海洋乡朱家村落籍,经数十年艰苦创业,村周围五公里的山场地属公所有,成为当时的富户。

     自宗长(掌)公至今已传21代,现在本乡裔孙共420人,其中男215人。 新中国成立至今,有大学生1人,高中、中专生13人,高级职称2人,中级1 人。

     三、大圩镇袁家倖陂自然村朱姓始迁祖多个,原籍安徽凤阳朱家湾,据说 元顺帝将朋溃时(约1330年前后),放言要将朱家湾人杀尽,于是全体改姓米往外逃。其中一批逃到倖陂村躲避22年后,明靖江王入广西桂林后(约1648年前后)寻访朱姓才发现住这里的米姓人系凤阳朱姓人,当时受到保护,从此定居倖陂村,现有人口 300多人。大学生8人,中校干部2人。

 全州县朱氏  全州洪门朱氏始迁祖来自浙江义乌。当地的资料称,义乌朱氏赤岸支系始迁祖是朱汛,北宋以后,子孙繁衍迅速,野塘府居4子18孙,形成东岸朱氏18派。洪门朱氏则是赤岸朱氏的分支。其始迁祖朱林,系野塘老人朱禄的15世孙,宋时在全州任官,任期满后定居洪门,繁衍后代。

   另,劫后余生的明靖江王后裔,在全州也有繁衍。

 兴安县朱氏   兴安县朱姓分布在5个乡镇,10个行政村,有12个始迁祖,属靖江王后 商有7个,于明末清初从桂林城因避难而迁居到这个边远山区。其余是从安徽、 江西、江苏等地经商和工艺为业,来此定居的。全县朱氏现有总人口 1218人, 其中男583人。其中最早迁入兴安县的朱氏是高尚镇菜园口村始迁祖孟彪公,祖籍安徽凤阳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从灵川县迁入,至今已传7代,现有人口 380人(男150人);其次是高尚镇菜子岩村履贵公和流兰村葵公由桂林城迁入至今已传14代,现有人口 245人(男126人);第三是湘漓镇水塘村若汉公和高尚镇宅子上村步云公,从桂林城迁入,至今已传12代,现有人口 423人(男195人);第四是高尚田街朝治、朝柱、朝刚三人,由江苏苏州迁入,至今已传6代,现有103人(男53人)。

    本县清代有文、武、举各1人。民国时期有大学生1人。新中国成立至今, 有团处级4人,科局级11人;大学生37人,高中、中专生70人;高级职称8 人,中级职称15人。

 永福县朱氏 永福县从明代开始才有朱姓迁入,明末清初期间(1620年前后)逐步增加。 他们的始迁祖来自广东、江西、湖南及江苏迁入,从河池、南丹等地而迁到永福 定居,现分别散居在桃城、罗锦、广福、苏桥、百寿、堡里、三皇、龙江、县城 等九个乡镇,靠耕田和种山为主。9个始迁祖共有人口 1662人。属靖江王后裔的均按统一字派排辈。

    据说还有自认为朱吴两姓的,分别聚居在百寿、三皇、永安三个乡镇的15 个村庄居住,共473户2165人,他们的始迁祖原居地不一,都是明末清初(1620 年前后)为躲避清兵追杀而来,由朱姓改为吴姓。另一说,当时清政府查人口时, 这部份人都说自己没有姓只有名,于是统称吴姓。现在有的香火牌上还写朱吴两 姓,有的改为朱姓,有的写吴姓。但他们的小孩上学校统一写姓朱。这部分人的 始祖来历如何,有待考证。

    本县朱氏有研究生1人,大学生28人,高中、中专生113人,团处级3人, 科局级9人,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人。

  平乐县朱氏   平乐县朱氏始迁祖有23个,分别散居在9个乡镇的14个村。现有总人口 1307人(男605人)。外迁43人(男22人)。广东高明县松柏坑始迁祖祖安公后裔有5个分迁祖人平乐定居,现有人口339人。其次是江酉崇义县景萧公之子荣芳、荣秀公二人迁入大发乡隆安村定居至今传8代,有人口398人。还有来自江西萍乡、吉安,浙江、湖南,广东梅州、郁南,广西贺州、藤县、钟山等地17个始迁祖,共有人口 570多人。据中华朱氏家谱库《朱氏族谱》记载,其中一支从江西省南安府崇义县前来。始祖为荣秀公,原为汉族,1984年大扒乡改为瑶族乡政府时,凡是母亲、祖公时瑶族的,可以申请为瑶族,故此,该支中有部分人改为瑶族朱氏。(中华朱氏网增补,2022年4月25日15:51:17)

   本县朱氏民国时期有科级2人,高中生3人。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县处级1 人,科局级4人,大学生27 人,高中、中专生62人,高级职称15人,中级职 称17人。

 荔浦县朱氏  荔浦县朱姓有9个始迁祖,他们都是来自广东梅州经恩平、云浮等地迁入荔浦县定居,据资料记载是属于元益公后裔。分别居住在青山、荔城、新坪、杜莫等4个行政村,共有人口853人(男443人), 外迁6人。

     本县明、清时代有举人4人,贡生2人,进士 2人。民国时期:有大学生1 人,科级1人。新中国成立至今,有大学生16人,中专、高中生13人,科级干部2人,中级职称1人。

 龙胜各族自治县朱氏  谱载:南宋末年(1279),志瑶公自江西省太和县鹅颈大丘,迁湖南省永州 府零陵县上福田冻山之阳,传至七代自昌公又迁马鞍雪雒川细雪塘居住,传至十八代登逸公,于清乾隆二十年(1577)才迁入广西龙胜芙普住两代四十年,于嘉庆元年(1796),世荣公和世贤公兄弟二人从芙蓉迁瓢里镇交州村百福山定居。 至今已传9代,现有人口 350人,其中男180人。世荣公份下40人,其中男20 人;世贤公份下310人,其中男160人。

 恭城瑶族自治县朱氏  迁入恭城县栗木镇五福沙田村立业的始迁祖某公,原籍江西省同安县上游铜锣岗村,现有后裔80多户,共有人口 300余人。

朱亨嘉

朱亨嘉(?-1646年),靖江荣穆王朱履祜庶长子,崇祯十一年(1638年)袭封。隆武元年(1645年)自称监国,隆武二年(1646年)四月被缢杀,无谥号。

南京沦陷后,于隆武元年(1645年)八月初三日,在广西总兵杨国威、桂林府推官顾奕等人的拥护下,自称监国于广西,当时在梧州广西巡抚瞿式耜得知僭位的朱亨嘉,要思恩参将陈邦傅助防,又通知当地土司的“狼兵”,不要听从朱亨嘉的调遣。瞿式耜不奉朱亨嘉召令,朱亨嘉亲至到梧州,拘捕了瞿式耜,幽禁在桂林。时唐王朱聿键为帝,瞿式耜派人去祝贺,要求朱聿键来平定朱亨嘉的叛乱。

两广总督丁魁楚在梧州突然发兵进攻,朱亨嘉逃回桂林。受困于桂林的朱亨嘉,释放了瞿式耜,希望瞿式耜能帮他守城。瞿式耜与中军官焦琏召陈邦传共同捉拿朱亨嘉,在八月二十五日朱亨嘉被俘,隆武二年二月(1646年)年被押到福建,四月被缢杀。子朱若极是有名的书画家石涛。

正当唐、鲁二藩在福建、浙江争立的时候,分封于广西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也不甘寂寞,梦想黄袍加身。明代的靖江王是太祖侄儿朱文正的后裔,在宗室诸王当中谱系最远,按宗法观念他根本不具备继统的资格。然而,自从崇祯帝自缢北都覆亡以后,朱明王朝宗室中不少人心中窃喜,妄图乘乱谋取大位,朱亨嘉正是其中的一个。1645年(明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五月,清军占领南京,弘光帝被俘,七月间消息传到广西,朱亨嘉认为机会来了,“即借勤王为名,有妄窥神器之心”。他对左右亲信孙金鼎等人说:“方今天下无主,予祖向于分封之日以粤西烟瘴不愿就封,马皇后慰之使行,于是以东宫仪卫赐之。目今东宫无人,予不俨然东宫乎!太子监国自是0成宪,有何不可?”广西总兵杨国威、桂林府推官顾奕等人也想以拥立为功,三章劝进,推波助澜。八月初三日,朱亨嘉居然身穿黄袍,南面而坐,自称监国,纪年用洪武二百八十七年。改广西省会桂林为西京。杨国威被委任为大将军,封兴业伯;孙金鼎为东阁大学士;顾奕为吏科给事中;广西布政使关守箴、提学道余朝相等在桂林的官僚都参与拥戴。为了扩大影响,争取多方支持,朱亨嘉还派使者前往湖南、贵州等地颁诏授官,檄调柳州、庆远、左江、右江四十五洞“土狼标勇”,以增加自身兵力。当时,广西巡抚瞿式耜、巡按郑封正在梧州,得到靖藩僭位的消息,立即檄令思恩参将陈邦傅保持戒备,又以巡抚印文通知土司“狼兵”不得听从靖江王调令。朱亨嘉深知广西巡抚的态度直接关系到自己“事业”的成败,企图加以笼络。他先派顾奕为使者,携带诏令任命瞿式耜为刑部尚书,遭到瞿式耜的严词拒绝。八月十二日,朱亨嘉亲自统兵来到梧州,把瞿式耜拘捕,十九日押回桂林软禁于靖江王府,不久移居刘仙岩。

靖藩的自立同当时的两广高级官员态度游移有关。隆武帝在福建即位后颁诏南明管辖区,两广、贵州等地的官员并没有立即表态(即举行开诏宣读仪式和上疏祝贺)。两广总督丁魁楚心怀观望,有的史籍说他同朱亨嘉有秘密联系,对谋立活动故意采取放纵态度。巡抚瞿式耜在弘光朝廷覆亡后,本来打算奉桂藩安仁王朱由榔(神宗的孙子,其父桂王朱常瀛已病死)为帝,在接到福州颁发的隆武监国和即位诏书以后,他认为唐王只是太祖的后裔,世系太远,没有及时上疏表态。被朱亨嘉拘留之后,他才秘密派遣家人携带奏疏祝贺朱聿键即位,并且报告朱亨嘉僭位及其必败之势,请求朝廷派遣军队平定叛乱。

朱亨嘉自立后,感到广西“地方狭小,兵马钱粮件件有限,难以为守,立志要下广东,先到肇庆会同两广商议而行,以观天下形势,以为保守之资”。他命杨国威留守桂林,自己带领兵马由水路出平乐、梧州,以参赞严天凤、范友贤为将军,充当左、右前锋。不料两广总督丁魁楚已获悉隆武即位后,除了浙江的监国鲁王以外,江南明朝各地政权都表示拥戴,而且隆武帝已给他加衔为大学士。因此,他认为这是自己建功立业的天赐良机,立即派出精兵数千名进至广西梧州,同时差官乘船由小路而来,船头打着“恭迎睿驾”的牌子,借以麻痹朱亨嘉。八月二十二日半夜,丁魁楚兵在梧州突然发起进攻,朱亨嘉拼凑的兵马被打得落花流水,自己狼狈不堪地由五屯所、永安、荔浦逃回桂林。“大学士”孙金鼎原是个不齿于士类的充军罪犯,凭借靖江王的宠信同思恩参将陈邦傅打得火热,结为儿女亲家。亨嘉兵败以后,孙金鼎逃往陈邦傅处避难。陈邦傅翻脸无情,将他处死,“把石灰淹了,解到两广识认明白”,立了一功。这件事在屈大均《安龙逸史》中记载得比较详细:孙金鼎逃到陈邦傅处躲避,邦傅密语参画胡执恭等曰:“靖江无谋,动辄败衄,我等若少依违,祸不旋踵矣!幸金鼎自来送死,乘此擒戮,以邀大功,何愁不富贵耶!”合计已定,于是“醉而投之水,仍取其尸,擦灰包扎,即传谕各舡易剿逆旗帜,解功至梧州。广督丁魁楚大喜,叙以首功,官征蛮将军,协东师前赴桂林”。九月初五日,丁魁楚亲自来到梧州,命参将陈邦傅、赵千驷、严遵诰、都司马吉翔等统兵向桂林进发。杨国威同他部下的旗鼓(相当于传令官)焦琏本来就有矛盾,瞿式耜暗中联络焦琏反正,夜间用绳索把陈部将士缒上城墙,一举擒获杨国威、顾奕等。二十五日攻靖江王邸,朱亨嘉被活捉。十月下旬,朱亨嘉和同谋文武官员被押解到广东肇庆。 1646年(隆武二年)二月,丁魁楚派马吉翔把朱亨嘉等人押抵福建。隆武帝“命锦衣卫王之臣用心防护,无得疏虞。仍敕刑部侍郎马思理安置靖庶,还要酌议妥当。所刻《靖案》作速颁行,在闽亲、郡各王并令具议来奏,以服天下万世之心,不可草率,亦不许迟误”。同年四月,“安置靖庶人于连江,敕奉新王严加钤束,不许令见一人,透出一字”。“寻命掌锦衣卫事王之臣缢杀之,托言暴疾死。戮杨国威、顾奕、史其文等于市”。

平定朱亨嘉的僭乱后,隆武帝加封两广总督丁魁楚为平粤伯,陈邦傅为富川伯挂征蛮将军印。在给丁魁楚的诰敕中说:“卿有闻檄拥戴之大志,又有迅平逆寇之巨绩。王守仁当全盛之时,无推举之事,以卿比之,功实为过。”这种过誉之词反映了朱聿键渴望得到两广官员的支持。靖江王爵由朱亨歅袭封。瞿式耜却因为有意拥立桂藩,受到隆武帝的猜忌,被解除广西巡抚职务,调任行在兵部添注左侍郎;广西巡抚一职由晏日曙接替。

靖藩之变固然暴露了朱亨嘉觊觎大位的野心,隆武帝为稳定自己的地位而表现出来的私心自用也是很明显的。丁魁楚、陈邦傅仅因为投机有功,就加升伯爵,掌握了两广地区的实权,后来在永历朝廷上争权夺利,紊乱朝政,又先后投降清朝,基本上没有起过积极作用,可谓奖赏失当。真正忠于明室的瞿式耜却因有意拥立桂藩而遭到排挤。《思文大纪》卷六记载,直到隆武二年五月即朱亨嘉之乱平息半年以后,“广西桂林府、全州等州,进贡监国登极表笺四十六通。上虽嫌其迟,然亦念路远阻滞也”。这自然是表面文章,正如瞿式耜自己所说:“然余之不服靖江王而甘受其逼辱者,非为唐王也,为桂之安仁王也。”“六月到广西梧州。八月随遘靖藩之祸,时闽中已立思文矣。弟心心在神宗之孙,故既受靖祸,而又见疏于隆武。比夺西抚与晏公,遂坚意不赴佐枢之命。”瞿式耜卸任后拒不赴闽就任,在广西梧州、广东肇庆一带留连赋闲。

除了靖江王朱亨嘉的争立以外,还有益阳王的自称监国。1646年(隆武二年)二月,朱聿键下诏禁止益阳王在浙江龙游、遂昌一带私授知县。其中说到益阳王“借受慈禧(即弘光太后邹氏)之命,又借勋镇方国安之推奉,近日表奏虽来,公然用监国之宝,不知此宝授自何人?”兵部郎中王期升在太湖奉楚藩宗室朱盛澂称通城王行大将军事,“居然帝制,派饷、卖劄、强夺民女,为两山(指太湖中的东、西洞庭山)百姓不容”,王期升站不住脚才逃入福建。在南明历史上,这类事件多次发生。朱明宗室觊觎帝位者颇不乏人;部分官绅以“定策”为功,内部纷争不已,文官武将的升迁也深受这种风气影响。弘光、隆武、鲁监国等小朝廷以及妄图自立的某些宗室一脉相传,往往以高官显爵酬谢拥戴者。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情况下,爵禄不用于劝奖抗清有功官员,而以是否效忠于己为依据。南明之不竞,与此颇有关系。

朱亨嘉的结局,记载颇异。

有“俘亨嘉及杨国威、顾奕等至闽,戮于市;废亨嘉为庶人,幽死。”有“亨嘉寻病死。”有“擒亨嘉、国威械送福州,斩于市。”

有“唐王废靖江王亨嘉为庶人。丁魁楚遣总兵马吉翔械亨嘉及杨国威、顾奕、史其文等至建宁行在,帝命楚、淮诸王会议,免为庶人,安置连江。敕奉新王严加钤束,不许令见一人透出字;若有毫厘疏虞,地方官从重加法,王责亦无所辞。寻命掌锦衣卫事王之臣扼杀之,托言暴疾死。”

有“贬靖藩为庶人,安置广东博罗县,至县,未几死。”钱海岳先生也认为是“废为庶人,安置连江,以幽死。”

不过几个地点相差太大,即使当时文献也是记载各异,很难考证,除非出土新的文物或者发现新的更可靠的文献。

(信息来源:网络,2022年4月9日18:51:35)

朱守谦


[][公元1361年-1392年,第一代靖江王]

 朱守谦,1361——1392,明太祖朱元璋侄孙,第一代靖江王。父文正,朱元璋长兄兴隆子。守谦幼名铁柱,生于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九月十九日。父亲大都督朱文正被黜时。铁柱已知事。元璋抚其顶曰:“儿无恐。尔父不率教,忘昔日之艰难,恣肆凶恶,以贻吾忧。尔他日长大,吾封爵尔,不以尔父废也。尔宜修德励行,盖前人之愆,则不负吾望矣。”育之宫中,教训甚笃。吴元年更其名为炜,后又改名守谦。洪武三年四月七日分封诸子,果将守谦封为靖江王,而以南昌王为始祖。因此文正亦得以列祀于靖江王国宗庙。
  朱守谦之封地靖江(洪武五年更名桂林),为岭西重镇,“奠五岭之表,联两广之交,屏蔽荆衡,镇慑交海,枕山带江,控制数千里,诚西南之会府,用兵遣将之枢机也”。元璋封守谦于此要地,希望他“慎固边境,翼卫皇室”。洪武五年(1372年)建靖江王府于桂
林城中独秀峰下,立宫宇庙社数百间,外以高城周垣相护,气势非凡。在军政权力、官属规制、护卫甲兵、采禄赏赐、册宝仪仗等方面均与诸子一视同仁。但守谦并不愿就封,经马皇后劝慰方于洪武九年(1376年)十月二十八日成行。行至长沙时上表谢恩,元璋览之,不觉泪下而沽襟。遂特谕王府文武众官:“守谦未壮,犹有童心。既出镇西南,唯尔文武之臣是赖。尔等若谓守谦为已能,不与之谋,不导以理,非贤人君子矣。宜勖之以学,诱之向善。若有不从,必从容开喻,务成其德。守谦本幼,朕令其行者,盖以所保者有尔文武臣也。尔等其恪恭朕命毋怠。
  次年正月二十一日守谦抵达桂林。此时守谦年已十五有余。王府文武众官难以开喻。守谦知书,而不谨宪度,狎比小人;性情乖戾,阴贼险狠,肆为淫虐,国人苦之。而王府相府官又仗势欺凌广西护卫指挥耿良。元璋于是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召守谦回京师而戒谕之。守谦复作诗讥刺。引古牵今,内多含冤抱恨。元璋怒而废其为庶人,使居
凤阳力田,冀其知稼穑艰难而思所以保富贵也。而守谦乃云:“不恋车马之嬉游、住茅檐之矮屋,忘金饰之高楼,惟努力于田丘,甘心老死于桑林。”元璋又命儒臣藩代事迹为《昭鉴录》教戒之。
  七年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元璋以为守谦久历艰苦,必克自新,遂复其爵,徙镇云南。又椎本亲爱之意,援引
古道,谆谆训诫。既行,又遣其妃之弟徐博同行,赐以玺书曰:“云南诸夷杂处,地险人顽,守者非恩威并行不可得而长久,故能者必恩威兼著,赏罚严明,笃在防奸御侮,不作无益之工以疲士卒。域内无警,使乐有余。士卒既安,土人畏威怀德,则久长必矣。云南冬无酷寒,夏无炎暑,气候和平,可谓乐地。然尔戴罪而往,所居之室且可取容而已,所领军士止存百人自随,其余悉与总兵官备御。国粮于外,且积余粮以备明年屯种。旧守军士皆是力农,仅能自给,若不度在下之情,必使坐食待尽,一有窘乏,大非便也。尔所居,非奉朕命,必欲称及尔心,则人劳灾兴,有不可逃。尔其钦哉!”然守谦既至云南,复奢纵淫佚,掠杀不辜,默于财货,豪夺暴敛,号令苛急,军民怨恣。又以大理印行令旨,遣人往谕百夷,结果使者被百夷污辱。元璋只得又将其召回,仍安置凤阳。而守谦横咨如故,强取牧马,暴扰一乡。乃召至京师,笞而禁锢之。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正月卒,葬于凤阳泗州。元璋怜宗室诸王皆无后,册其嫡子赞仪为王世子,以其年幼,留京师教导。

朱依真


[]朱依真, 字小岑,号癸水潜夫,桂林市人。不事科举,自幼潜心钻研十七史。嗜声律,精诗词,诗格清高。善画山水花卉,画法秀润。与袁枚时相唱和,被袁枚誉为粤西诗人第一。清嘉庆三年(1798)应聘主纂《临桂县志》,嘉庆七年书成,凡32卷,别为35类。又曾任谢启昆主修的《广西通志》分纂。去世后,好友李秉礼为其收集遗稿,邹显鹤为其校注,刊印《九芝草堂诗存》8卷。另撰有《纪年词》、《吊柳杂剧》等。

请熟悉情况的朱氏宗亲补充完善,联系微信:19819884266.

朱琦(1803~1861) 朱凤森之子。字濂甫,号伯韩,桂林市人。清道光十一年(1831)举人,十五年进士。由翰林院庶吉士历官编修、给事中、御史。性刚毅,屡上 书论政,以直言敢谏著称于世。道光二十六年辞归桂林。后主持桂山书院 (孝廉书院) ,任山长。咸丰二年(1852)乡居办团练,对抗太平军,以守城有“功”擢道员、浙江候补。咸丰六年,再次以道员候选至京。十一年太平军攻杭州,以道员守城,后因省城陷落,被太平军所杀,赠太常寺卿。专攻古文,以曾亮、吕璜为师友,步趋桐城派,兼方苞姚鼐之长,而扩其未至。与吕璜龙启瑞王拯彭昱尧并称“岭西五大家”。所著《来鹤山房文钞》被收入《涵通楼师友文钞》。其诗格雄浑,不立纲宗而自成体势,曾与龙启瑞彭昱尧、汪运、商书浚、杨继荣、曾克敬、李宗瀛、赵德湘、黄锡祖在杉湖补杉楼酬唱吟咏,为“杉湖十子”之一。又曾协梁章钜编校、刻印《三管英灵集》57卷。另著有《怡志堂文集》、《台垣奏议》、《倚云楼诗》等。

朱若炳(1715~1755) 字彤章,一字云亭,号桐庄,桂林市人。清乾隆二年(1737)进士。历官检讨、翰林院庶吉士,山东长山、菏泽、历城、安德等县知县,胶州、德州、九江、南昌等地知府。在山东任上,多有政绩。任胶州知府时,目睹该州滨海瘠壤,百姓贫困,遂及时发放救济粮,又向关东借米,并以工代赈,助民度荒;疏请凿通城东小溪为河,既便利商运,又灌溉良田百顷;筑珠山书院,教人育才。乾隆十八年,转知南昌府,勤于吏治;亲自批阅科举考试卷牍, 决定一、二名次,杜绝舞弊;凡有疑案,亲自判定;在九江筑江堤2.1万余丈以护城。后以疾卒于官,年仅40岁。著有《补闲词》、《火余集》等。其子依韩于乾隆二十六年将《补闲词》刊印,题名《补闲词偶存》,刻工精致。

- THE END -

寻根问祖,查找家谱,就上朱氏家谱库,联系微信:19819884266。

微信图片_20220804184831.jpg


寻根问祖、编修家谱,传播朱氏文化,品“中华朱氏酒”、“朱府囍酒”。金世佳和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华情,19819884266。

朱府囍酒.jpg

中华朱氏酒9.jpg



 

  • 上一篇:广西南宁朱氏

  • 下一篇:广西柳州朱氏

  •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