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之大明鲁王朱檀
原创 朱修堂 朱氏文化论坛
大明鲁王朱檀,是明太祖朱元璋十子,是前来兖州之国的第一代亲王。由于种种原因,六百年来人们对鲁王朱檀的评价众说纷纭。引起人们认知上的混乱。作为鲁王朱檀的后裔,既不能眼看着别有用心的人对明鲁王朱檀肆意抹黑污蔑而熟视无睹、人云亦云,听之任之,也不能对鲁王朱檀的研究停留在浅表。亟待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深的层次予以探讨发现,探讨发现出一个真实的鲁王朱檀,揭示出一个惊天冤案。为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现将明鲁王朱檀这个人物作一粗浅的探讨,发现不为人知的秘密。
一、鲁王朱檀是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亲王
据说他出生能语,两月封王,两岁会诗,精骑射,武功高强,多才多艺。首先,鲁王朱檀武功高强。这在史书上没有记载,是因为明太祖朱元璋二十四个受封的儿子都是自小文武兼修,既在大本堂学文,又到凤阳练兵,个个武功高强。而鲁王朱檀的条件更比其它弟兄优越。鲁王朱檀的二舅郭兴巩昌候,是明初屈指可数的武将;四舅郭英武定侯,精于骑射,号称“神箭小霸王”;生母郭宁妃既是冲锋陷阵的将军,又是女侠,朱元璋的保镖。有这么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鲁王朱檀武功高强,善骑射 ,就不足为奇了!
其二、多才多艺。在鲁王陵出土的文物中,有古典书籍七种二十一册,宋高宗赵构提葵花蛱蝶扇面金字跋文诗,元钱选的白莲诗。还有天风海涛琴。既然用来陪葬,定然都是鲁王生前的最爱。以此可以看出鲁王朱檀的多才多艺。
二、鲁王朱檀应是大明皇子中最为宠爱的
据清康熙版《兖州府志》记载:“鲁藩荒王檀,高皇帝十子也。洪武三年郭宁妃生,最为高帝钟爱。是年四月册封为鲁王,十八年之国兖州,升州为府。二十二年王饵方士金石药暴薨。礼官请谥,高帝流涕曰:父子天恩,然谥法公议也。朕不以私废公,王轻饵金石药自毙,可谥曰:荒。”该鲁王朱檀传记通篇九十五字,在各种版本的朱檀传记中最具有代表性。在清康熙版的《明史·诸王传》中还有“好文礼士,善诗歌”的记载。
为什么鲁王朱檀最受明太祖钟爱?为什么朱檀出生不到两月就被破格册封为亲王?为什么朱檀十五岁就来兖州之国?十九岁的朱檀饵丹药可信吗?饵金石药的诱饵又是什么?饵丹药能毒发伤目暴薨吗?鲁王朱檀是自杀还是他杀?明太祖为何对朱檀的死说是“自毙”?在没有《圹志》的情况下对“荒”的谥号能下定论吗?永乐时期修的《太祖实录》对朱檀的抹黑,查继佐的《罪惟录》对朱檀的污蔑可信吗?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向前发展的。我们利用联系发展的观点,透过种种现象疑点,探讨出事情的真相和本质,通过上述简短的文字记载,探索发现鲁王朱檀鲜为人知的秘密。
朱檀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十子,“最为高帝钟爱”。朱檀是朱元璋的十子,对此争论不大。所谓钟爱,就是集中专一的爱,前面再加一个“最”字,可想而知,朱元璋对鲁王朱檀爱到何种程度。具体表现在:一是朱檀出生两月(从洪武三年二月十七生,到四月初七受封,实际上只有五十天)就破格册封为亲王;二是朱元璋亲书的《祭告鲁国山川文告》。该文告,字里行间,洋溢着做父亲的对幼儿朱檀刻骨铭心的爱,读后催人泪下;三是将朱檀分封鲁王,建府兖州,是让鲁王有一个优越的环境。鲁国是南北交通要冲,国之心脏,战略要地,又是孔孟之乡。光绪版《滋阳县志》有“兖州为鲁国受封之地,民淳俗厚,非他郡比”的记载。《明史·太祖本纪》有战争年代,山东百姓千里送粮饷军的记载。四是朱檀暴薨后,朱元璋痛哭流涕,以帝王规格厚葬。这一切表明,《兖州府志》的作者用“最为高帝钟爱”六个字表达,可谓惜墨如金,言简意赅,字字确切。
三、母亲郭宁妃掌管大明后宫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女儿嫁得好一些,而这位父亲郭山甫,出身相士旧时以谈命相为职业的人。明史上说郭山甫善相人,朱元璋尚未发迹的时候,路过其家,郭山甫相之,惊道:“公相贵不可言。”并对儿子郭兴和郭英说:“吾相汝曹皆可封侯者以此。”于是郭山甫急忙跟随朱元璋,并将女儿遣往侍奉朱元璋。
他的小女儿是当地有名的美女,很多人都上门求娶,但是都被郭山甫拒绝。因郭山甫给他的这几位儿女相过面,结果是他的几个儿子将来都会身居高位。女儿将来更是贵不可言。
当初郭山甫准备出门,但是走出家门的时候遇见一个乞丐。他往这个乞丐脸上看了一眼之后很是吃惊,因这个人的相貌贵不可言,绝对是大富大贵之人。于是料定,这个人就是他命中注定的女婿。于是郭山甫将乞丐请入家中歇息,经过询问之后了解到这个人就是朱元璋。但是朱元璋当时已经贫困潦倒自己都难以养活,但是郭山甫犹豫了一会儿,坚定的说:“那就让他做你的夫人吧。”后来朱元璋即位,封郭氏为宁妃。洪武十七年九月,马皇后的丧期结束后,李氏被册封为淑妃,因明太祖誓不再立后,由李淑妃代理后宫事。不久,李淑妃逝世,后宫交由郭宁妃掌管。
朱檀的外祖父郭山甫,是与刘伯温齐名的堪舆高手,为朱元璋祖上选坟地,为南京城鲁王府搞规划,为开国大典观天象,挺身为刘伯温“坟地冤案”昭雪。死后被封为营国公;朱檀的二舅郭兴,身经百战,屡立战功。鄱阳湖大战,明军初战不利,郭兴提出“用火攻”,扭转了战局。积功封为巩昌侯;朱檀的四舅郭英,是朱元璋的贴身护卫。武功高强,更是神箭手,有“神箭小霸王”之称,鄱阳湖决战,射死汉军头领陈友谅(见单田芳《朱元璋演义》)。陈友谅一死,树倒猢狲散。朱元璋夸赞“神弓惊天地,一箭定乾坤”。攻打高冠山,敌将陈同佥趁朱元璋聚精会神观战之机,快马抡槊闯到朱元璋面前,对朱元璋下毒手。危急关头,郭英挺枪上前,刺死陈同佥,救了朱元璋。被朱元璋称为当今“赵子龙”。郭家也满门尊贵,郭山甫直封到营国公,郭兴、郭英都以功封侯。
四 丹药中毒,千古奇冤
通过官方资料可以探讨出一个真正的鲁王朱檀,一个惊心动魄的历史冤案。
(一)朱檀髡发,汤妃自尽是对鲁王下手的开始
既然朱元璋许诺朱檀来兖州镀金,就没有不透风的墙,别有用心的人必定找机会将其除掉。由于朱檀是个勤政爱民的贤明亲王,剿匪除霸,治理洪灾,修桥铺路,发展贸易农桑。将鲁国治理的井井有条,深受百姓喜爱,无处下手。洪武二十年,终于找到机会。鲁王在尚寨建一别苑,朱檀和汤妃经常留宿于此。这本来不是什么大事,但经添油加醋,以莫须有的罪名告到朝廷那里。朝廷震怒,以违反制度为由,对鲁王实施了髡刑,赐汤妃自尽。
(二)从鲁王陵陪葬的两首诗,看其遭受打击后的心情
年轻的鲁王怎经得起如此打击?从此一蹶不振。鲁王陵出土了有关的三件传世珍品,应该是鲁王朱檀的最爱。一是宋葵花蛱蝶扇赵高宗的跋文,二是元钱选工笔白莲画题诗,三是大唐雷威亲斫的天风海涛琴。其中,赵高宗的《跋文》和钱选的《题诗》从侧面反映了鲁王朱檀遭受打击后孤独郁闷凄凉的心境,对国家兴亡的担忧。
在宋葵花蛱蝶扇的背面,宋高宗赵构题的跋文是:“白露才过催八月,紫房红叶共凄凉。黄花冷淡无人看,独自倾心向夕阳。”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农历七月的下旬,这里点出时令。这句话的意思是白露刚才过去,就催促着八月的到来。一个“催”字透出寒意。白露过后,葵花那黄色的花朵,绿色肥大的叶片已变成“紫房红叶”,显得分外凄凉。第三句,黄花指葵花。因失去原来的光彩,冷冷清清,无人看顾。第四句,“独自”进一步写出葵花的孤独。“倾心”就是一心向往,葵花向阳是其本性。“夕阳”点出时间,夕阳西下。宋高宗赵构,是宋朝第十位皇帝,也是南宋的第一位皇帝。他杀岳飞背恶名,苟且偷安于临安,可在文学艺术上取得很高的成就。他20岁做朝,执政35年,太上皇25年。这首跋文诗可能是他做太上皇时的作品。诗人在这里借诗言志,自比葵花,表现出一种日薄西山,冷落一旁,孤独无助,无人问津的凄凉境像。
赵高宗是苟且偷安退居二线的八十老翁,鲁王朱檀是花季年华的青年亲王,按说无有相通之处。笔者认为,鲁王朱檀之所以对宋高宗这首诗情有独钟,是他本人在建功立业,增增日上的时候,以莫须有的罪名受到打击后,冷落一旁,无人问津,对赵高宗晚年的处境感同身受。同时对国家的前途未来充满担忧。
元钱选的白莲画诗为:“袅袅瑶池白玉花,往来青鸟静无哗。幽人不饮闲携杖,但忆清香伴月华。”首句“袅袅”是香烟缭绕的样子,这里指白玉花的姿态。“瑶池”是王母娘娘生活的地方。“白玉花”指白莲花。“青鸟”是一种神鸟,传说王母娘娘有三只青鸟,用于向外传递信息。前两句诗合起来就是:在飘渺的瑶池里,白玉般的莲花袅袅,飞来飞往的青鸟没有任何喧哗,显得非常幽静。第三句“幽人”泛指隐者,归隐的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归隐的人不再饮酒,闲来之时,携着拐杖观赏瑶池中的白莲花。第四句为转折句,但忆,以上相伴的荷塘月色年华,已成为美好的记忆;三、四句合起来是:诗中所咏之幽人,或曾在海上观赏过瑶池的莲花,但已成为记忆,莲花芳魂已逝,惟留一缕清香供人凭吊,使人惋惜。钱选是宋朝遗老,元初隐者。这首诗也是借咏物言志,抒发自己的国家兴亡之感。笔者认为,鲁王朱檀在这里除了与钱选这位老隐者有相通之处外,还对洁玉般的白莲花,对钱选这位老隐者充满敬意。
(三)关于鲁王朱檀的死因
清康熙版《兖州府志》载:“二十二年王饵方士金石药暴薨”。短短十三个字,将鲁王朱檀服金石药的时间,死因写的让读者触目惊心。这句话的精妙之处在于这个“饵”字。《现代汉语词典》对“饵”的解释是“钓鱼的鱼食”,“引诱人的事物,......诱饵”。通过这个“饵”字,起码传递了五个信息:一是:饵丹药事件发生在洪武二十二年。从字面上看,如果没有这个“饵”字,朱檀之前可能已食丹药,有了这个“饵”字,就将这个之前排除了;二是道士用诱饵引诱鲁王朱檀服用金石药;三是朱檀食金石药是被动的,是中了道士的圈套;四是这个引诱朱檀食金石药的道士可能受人指使,是要致朱檀于死地;五是朱檀果然中计,吃了丹药后导致了“暴薨”。”
关于朱檀食丹药的诱饵。一种说法是为了长寿。原兖州市博物馆副馆长樊英民先生早就怀疑,他认为:“在一般情况下,服用金石药之类是乎不是一个不到二十岁青年的事。朱檀的死以及围绕着皇位继承问题,一定有着很多外人难以知晓的宫闱秘闻......”第二种说法是为了练飞腾之功。这个勉强能说得过去。
关于鲁王朱檀食金石药第三种说法。鲁王朱檀食丹药是为了壮阳。见查慎继佐的《罪惟录》。
(四)查继佐其人与罪惟录的可信度
关于《罪惟录》是否可信,历来争论很大:一种说法是《罪惟录》写了南明历史,还是比较详实的;第二种说法认为:(对鲁王朱以海先人朱檀食丹药的描写)“罪惟录不可信,完全是胡编乱造,信口雌黄。”
由于《罪惟录》对鲁王朱檀的形象有其严重的影响,有必要对其可信度作进一步的探讨。
先看一下这查继佐是何许人。查继佐,初名查继佑,是明崇祯六年举人,善书画,在写作上小有名气。满人侵占中原后,一时头脑发热,参加了鲁监国朱以海的抗清队伍,授兵部职方。他一度信誓旦旦,改名继佐,待恢复中原再改回本名。但是,数年后他见复明无望,马上投降了清廷。当他发现庄廷鑨私修的《明史》有自己的名字时,吓坏了。为了撇清关系,表达对满清的忠心,为投靠满清送“投名状”他马上向清廷告密,导致私修明史的庄廷鑨七十余口惨遭罹难,牵连千余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明史惨案”。同时,在其《罪惟录》中对明朝,特别对鲁王朱以海的先人大势污蔑。由此看来,对查继佐的人品实在不敢恭维,充其量只不过是个跳梁小丑。这样的跳梁小丑,写出的文章只能是“胡编乱造,信口雌黄。”
再看《罪惟录》写作依据。《罪惟录》原名《明书》,因其制造了庄廷鑨明史惨案,作者感觉自己告密有罪,借用孔子一句话,改书名《罪惟录》,弥补自己的罪过,受着道德心灵上的谴责。
该书的写作依据。一是亲身经历。这主要是南明抗清部分。二是调查访问,主要是对崇祯之前部分。所谓“调查访问”,大部分是道听途说。三是剽窃了庄廷鑨的《明书》。四是在《明实录》《奏疏》上借题发挥,信口胡编。由于这些所谓的“依据”,使该书的可信度大大降低。三看该书的质量。该书颠倒错乱,前言不搭后语,有些地方把历史写成了小说。这拙劣的质量,怎能面世?只有藏在夹壁墙里,终生不敢世人。
这么一个“宝贝”,还是被民国时期拆墙时发现了。一些仇视明朝的满清后裔,如获至宝,赶快刊印。该书的流传,产生了极坏的负面影响。难怪叫云海狂卷的网友用八个字对其概括:“胡编乱造,信口雌黄”。
按照《罪惟录》的说法,鲁王朱檀定是一个“花花公子”。应有很多儿女。可实际上,只有一子肇煇,查继佐的谎言不攻自破。
(五)鲁王朱檀的死有他杀重大嫌疑
本人查阅了一下,历史上有李世民等十位皇帝食过丹药,中过毒,但没有一个毒发伤目,更没出现暴薨。
民国时期小说《童林传》中有一段描写。说的是童林任四贝勒弘历的保镖时,有一刺客用“闭目金睛沙”对四贝勒下手。据说这种毒药在江湖上极为罕见。只要喷到脸上,中毒者毫无感觉,但会很快失明、暴死。鲁王朱檀会不会中此毒而死呢?
关于鲁王朱檀暴薨。“暴薨”就是死的突然,迅猛,急。在兖州与尚寨之间,有个叫陵城的村子。相传明洪武二十二年,鲁王朱檀在尙寨设行宫,常来往其间。一次(腊月的雪夜),饵金石药中毒,急反鲁王府,行至村南石桥而薨。故该石桥称为“晏驾桥”。朱檀死后停灵于此,故村改名“灵城”。明朝灭亡后,又改“陵城”。我们认为,该传说并非空穴来风,可信度较高,与《兖州府志》中的“暴薨”相符。
关于朱檀的死因。是食药过量,药中下毒,还是受了闭目金沙之毒?不管是哪种情况,都有他杀的重大嫌疑。丹药杀人疑案,与皇位继承是否有关联?还是另有其人?毒死朱檀,是想一石二鸟,还是有其他图谋?应派得力人去调查呀!
再看朱元璋对这个事是怎么办的。“礼官请谥,髙皇流涕曰:父子天恩,然谥法公议也。朕不以私废公,王轻饵金石药自毙,可谥曰:荒。”首先,这里的痛哭流涕,是一个老人失去爱子(特别是嫡子)的悲痛欲绝,失去继承人的绝望,对朱檀提前来兖州之国的后悔愧疚。认为面对道士的引诱,轻易受骗上当,误食金石药“自毙”感到荒唐。暗含着愤恨,这里的愤恨,是恨铁不成钢。
所谓自毙,就是自杀。这是明太祖朱元璋对朱檀丹药中毒案下的结论。这个结论看似草率,细分析来看并非简单。假如凶手或幕后指使人追查到朱标头上又当如何?难道再杀了朱标?这不中了“一石二鸟”之计吗?干脆还是来个“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反正人死不能复生,死人不会说话。胜者王侯败者寇,来个“自毙”结案吧!然后以公事公办的姿态,给了个“荒”的谥好。这里的“荒”是荒唐、惋惜之意,而绝非荒政。至于调查案件的真相,对有关人的追究处罚都没有提及。这对朱檀,对郭宁妃显然是不公平的。
(六)关于这个“荒”的谥号
关于“荒”的谥号,官方史料几乎都有记载,其源头是永乐时期修的《明太祖实录》。但是,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证据应是《鲁王朱檀圹志》。但是,不知何种原因,鲁王朱檀墓穴中却没有找到圹志。从亲王、郡王到将军都有圹志,唯独鲁王朱檀没有,这又是为什么?又是一个疑案。不管是《明史》还是《实录》,不管是《府志》还是《县志》,都有可能被篡改。唯独圹志不能。正像鲁王朱以海的死因一样,圹志发现之前,明史有记载,史学界几乎异口同音,都说是被郑成功所杀,一旦朱以海的圹志被发现,马上哑口无言。因此,对鲁王“荒”的谥号,不能轻易的下结论。
一场轰轰烈烈的丹药中毒案就这样结束了,这是明太祖抛嫡立庶酿成的苦果。太子朱标一时得逞了,但是,可能是受到良心的谴责,也可能梦中有冤魂前来索命,痛苦的熬过了三个春秋含恨死去,帝位终于与他无缘。朱元璋还不肯罢休,执拗地抛开儿子们,让其幼孙朱允炆继承帝位。在鲁王朱檀离开的十年后,燕王朱棣就发动靖难之役,不久夺取帝位。一个个决策失败,一件件事与愿违。这是明太祖朱元璋固执己见造成的恶果,也是客观规律对他的惩罚。
(七)按帝王规格下葬显然是朱元璋对朱檀的肯定,愧疚和补偿
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解说道:“朱元璋共有二十多个儿子,对朱檀格外喜爱。从墓葬的规格就可以看出。一般来说,明代帝王陵墓道为27米,亲王陵墓道为6米,而荒王陵墓道却有26米,可以说,如果朱檀不早逝的话,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朱檀是亲王,为何要按帝王的规格下葬?我们得出的结论只能是明太祖朱元璋对郭宁妃的安慰,对朱檀的愧疚补偿,对其业绩的肯定,对自己诺言的兑现。同时也看出在朱元璋的内心深处,确实把朱檀作为皇位继承人。
五 朱檀在兖州的功绩
鲁王前来兖州之国,兖州地区政治经济各方面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是兖州有史以来最辉煌的时期,这是有目共瞩的。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有关鲁王朱檀功绩的官方文字资料保留下来的不多,但关于鲁王朱檀的传说很多。综合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统领鲁国之兵剿匪除霸,创造一个太平盛世。统鲁国之兵,“藩屏王室”是鲁先王朱檀的主要职责。据说,鲁王朱檀之国前,鲁国地面上贪官污吏猖獗,残匪流寇横行,倭寇入侵,民不聊生。鲁王朱檀之国后,统领鲁国之兵剿匪除霸,绥靖治安,创造了一个太平祥和的世界。明万历版《兖州府志》记载:“其士风和厚,雍容不事奔竞,民亦畏法无狙纩习。”也就是说当官的风气和蔼敦厚,文雅大方而不事于竞争。民众畏惧法律无有狡猾粗野的习气。这是其他郡邑所达不到的。这种局面的取得,鲁王朱檀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二是以身示范,发展农桑、贸易。明万历版《兖州府志》记载:“刺绣、女工自王宫贵室皆竞为之,他邑不及也。”《兖州县地名志》记载,在府城西北五十里有御用桑园做示范。种桑,刺绣,女工这些活,鲁王府的王宫贵室们带头比着干,民间“家家缫丝,夜夜织绸,夜纺车之声比室相闻”。推动了鲁国丝绸业的大发展。丝绸不仅销往国内,还出口到朝鲜日本、东南亚各国。这也是其他郡邑所达不到的。
三是修桥建庙,整治河道。许震江先生在《兖州明代鲁王府·明鲁王在小厂村的三大建筑》中讲了鲁王朱檀在小厂村修桥建庙的故事。春夏之交的一天,鲁王朱檀带随从到军马厂。发现村中间的汗马河洪水泛滥,冲垮了桥梁。他顺河沿行走,来到九曲十八弯的“九龙溃”。只见水流湍急,奔腾咆哮。村人告诉他,这里是“九龙溃”,是龙王的九个儿子在此兴风作浪,冲垮桥梁堤岸,阻碍交通,淹没农田房屋,百姓苦不堪言。鲁王朱檀决定治理河道(怎样治理的文章没提到),重修汗马河大桥。为镇住孽龙,修了两座庙。为了纪念鲁王朱檀的功德,人们把汗马河大桥亲切地称为“鲁王桥”,并有碑文记载。
枣庄市市中区税郭镇有个鲁王桥村(明朝时期属峄县)。据该村简介牌介绍,明初,鲁王去抱犊崮进香途经该村,见河水泛滥行走不便,便在河上架起大桥,该村因此得名。从情理上说,鲁王去抱犊崮进香不应绕道经过此村,如果是去抱犊崮剿匪就顺理成章了。据说剿灭盘踞在抱犊崮的土匪后,鲁王朱檀登上抱犊崮顶,感慨万千,将抱犊崮改名“君山”。
《兖州县地名志》载:“明初郭廷睿随鲁王自安徽迁此居住,在洸水、溪水上建了两座大桥,村改名高梧桥,后讹为高吴桥......”这个叫郭廷睿的,只是跟随鲁王朱檀前来兖州的一名官员。他建洸水、溪水大桥只是奉鲁王朱檀的令旨,前来负责,鲁王朱檀才是真正的建桥人。最近,薛城区陶庄镇鲁桥村又发现精美的鲁桥石构件,该鲁桥相传为明鲁王朱檀所建。鲁王朱檀来兖州之国短短四年,目前为止,仅鲁国境内发现的,就建了“五桥”“两庙”,鲁王勤政爱民可见一斑。相信随着鲁王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会有越来越多的发现。
总之,明鲁王朱檀是个功绩显著的亲王。在他之国的四年中,剿匪除霸,绥靖安民,坚持公平正义。发展农商贸易,修桥建庙整治河道,创造一个官民祥和的太平盛世。其功绩应载入史册。即使发生丹药中毒案,也瑕不掩玉,正像不能因为李世民食用丹药,就断定是荒政的皇帝那样,朱檀因丹药案就断定是荒政。让人痛心的是:一个“荒”字谥号又冤了朱檀六百余年。何况这个“荒”字是永乐修史最早出现的,朱棣为了自己帝位的合法性,篡改历史是人所共知的。《明史》又是清朝编修的,篡改是正常的,查继佐更是个胡编乱造,信口雌黄的跳梁小丑,抹黑鲁王朱以海先人更是其拿手好戏,所撰《罪惟录》更不可信。最有力的证据应是圹志,而鲁王陵却没有,这又是一个千古迷案。没有圹志就不能轻易下“荒”的结论。
天地之间有杆秤,秤砣秤星都是咱老百姓。不管是世代口口相传、碑刻谱载、还是鲁王朱檀留下的桑园、桥梁庙宇等遗迹(随着鲁王文化研究的不断广泛深入,还会有更多的发现。)是任何人篡改不了的。这些都充分证明,明鲁王朱檀来兖州之国四年,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这是任何人也抹杀不掉的。
(作者 : 朱修堂
排版 : 朱玉建
审核 : 朱氏文化论坛理事会) (朱和亮推荐)
- THE END -
研究朱氏文化、编修家谱,品酒酌茶、读史看天下,看《中华朱氏网》,品“中华朱氏酒”、“朱氏家族酒”。凡是订用一件酒者,年终惠赠《中华朱氏通讯录》一份,视为“中华朱氏网”会员,享受会员服务! A、“中华朱氏酒”,中华朱氏网监制,每箱6瓶,每瓶500毫升,茅台酱香、53度,坤沙5年。茅台镇发货,送货上门! B、“朱氏家族酒”,中华朱氏网监制,每箱6瓶,每瓶500毫升,茅台酱香、53度,碎沙3年,茅台镇发货,送货上门。中华朱氏网精心打造,纯粮食酒,货真价实!联系电话(微信):198198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