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长兴古称长城。春秋吴越时期吴王阖闾派其弟夫概在长兴筑城作为王邑。因城狭长,故名长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晋武帝太康三年,置长城县。公元908年,吴越王钱镠因避后梁朱温父朱诚讳,改长城为长兴,一直沿用至今。在长兴县太湖街道白溪村,至今还保留了一处长兴县域内历史最早、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据有关专家考证,此建筑为明代晚期建造,它就是长兴白溪紫阳朱氏宗祠。
【关键词】长兴 朱熹 紫阳朱氏 宗祠
孔子曰:“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又曰:“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祠堂在明清时期是每个大宗族必有的建筑,无论其规模和重要性,都是其他建筑所无法比拟的。宗祠最初是同族人为了纪念同一祖先、执行族规家法、惩戒不孝子孙的地方,以此来维护家族的秩序和繁衍。后来,逐渐成为一个家族族权的佐证与象征。
对于长兴紫阳朱氏家族和宗祠,专家学者们曾对其作过多次梳理和考证。笔者根据《长兴紫阳朱氏宗谱》和白溪朱氏宗祠建筑特色以及结合宗祠内碑刻作出考释,以求方家指正、补充。
一、白溪朱氏宗祠建筑风格及结构特点
古人把祠堂风水的好坏看作是宗族兴衰的关键,所以祠堂的选址尤为重要。长兴朱氏宗祠在选址上可谓用心良苦,充分利用了白溪村的地形、地貌条件,东、南、北三面环水,曲溪东流,汇入太湖。据民国九年《长兴紫阳朱氏宗谱》载:“吾宗自宋季始迁于邑之白溪,其溪前后有二,在县治东北三里,西由画溪汇箬水合金莲溪,曲折东注,经前溪潆洄荡漾,波毂沦涟,外则支浜环插,翼带盘绕,若莲钩叠瓣,极左右回抱之致,群称为‘莲花地’,盖象形也。聚族而居,建祠于其间,以妥先灵。”由此可见,朱氏宗祠选址不仅考虑到地理、风水,也充分考虑到择水而居的理念,在以水运为主的古代,无疑对族人生产、生活和出行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其次,宗祠采用了合院式布局,在强调主、从关系和中轴对称的前提下,院落之间主次分明,具有格局合理、物景有致的特点。台基按照从属和层次照应关系依次梯度抬高,突出各建筑单体的功能与地位。大殿原悬挂“徽国文公祠”牌匾,门厅梁枋有高浮雕“朱熹讲学图”,这充分反映出设计者独具匠心的建筑理念和文化素养。建筑手法上均考虑了祠堂家庙建筑应有的规格、等级和使用空间。且又有别于浙南和皖南高大封火马头墙等突出气势和相对封闭的建筑特征,具有典型的环太湖流域水乡地区传统建筑风格。
白溪朱氏宗祠座落于长兴县安化区八庄(今太湖街道白溪居委会(社区)白溪自然村),总体平面呈略不规则长方形,南北长84.2米,东西宽41.8米,占地总面积3260平方米,建筑面积1294平方米。建筑布局为座北朝南,中轴线上由南向北分别为:门厅、东西厢房、正厅、披屋及西侧附屋;在中轴线的东侧分别由门屋、中厅、后厅及连廊组成前后二进回廊式院落。披屋北面为宗祠后院,面积537平方米。
宗祠内原有正厅三间,呈中轴对称式布局,阔16.39米,进深15.28米。整体建筑为抬梁式结构,构架为内四界前后双单步,前檐单步做成船蓬轩形式,次间为穿斗式结构。正厅为宗祠核心建筑,用材硕大,做工考究,其中明间宽6米,四根直径50厘米的粗大楠木为金柱、扁鼓型柱础,方砖铺地,屋面平缓,屋檐微翘,镌埔鸡脊;粉墙黛瓦、雕梁画栋。各单体建筑外观均为硬山顶的单层建筑,除牌坊外,均处于围墙内,独立于周围民居和村庄道路,是一座布局规整、庭院有致、景观优美的宗祠建筑。
根据2006年大修缮时所揭示的建筑遗迹及建筑风格,并经过国内多位古建筑专家考证,正厅应为明代晚期建造,门厅建于清初;其后三百年间朱氏族人先后多次进行扩建、翻修和搭建。
二、白溪朱氏家族源流及宗祠始建年代
(一)白溪朱氏家族源流
据《长兴紫阳朱氏宗谱》卷首记载:“吴兴山水清远,而长兴独擅五峰三箬之胜。其间灵秀钟毓,代多阀阅,而朱氏为尤著。湖郡长兴白溪始迁之祖曰钰者,乃晦翁先生之孙也,宰长兴,爱白溪山水之胜,遂率厥子扆公家焉。子孙繁衍,世有伟人。”另据《承务郎长兴县县令朱钰制敕》:“县令之职,钱谷是司,故条目为甚繁,斯官署为匪易,欲胜此任务,在得人尔。长兴县县令朱钰乃太师徽国公熹之孙、工部侍郎建阳侯在之子,礼乐名家,簪缨华胄;早承恩于先世,遂列位于荣官;仪法无违,勤劳懋著。嵇年书绩上达予闻,特进尔阶承务郎,锡之敕命;尔尚益殚乃力、益尽乃心,用酬任使之荣,以俟官阶之陟。钦哉!”
族谱记载长兴朱氏始祖为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之孙、朱在之子朱钰。(清顺治及乾隆《长兴县志》职官表中均乏载。)
朱钰,字子器,为宋理学家朱熹之孙,祖以上皆显爵,理学勲名,昭垂史册。宋绍、定间出宰长兴。刚刚上任,他就联系地方名流,了解时政利弊,凡旧政有不利于民者,尽皆剔除或修改。时间不久,长兴县域内皆刑不枉施,案无遗留。对于长兴县的未来发展,他拟定方案,逐步施行。首先他整治教育,因为他认为“士为四民之表,学以明伦。首躬行以重实践,勤课试以起人文”。朱钰首捐清俸,身体力行,在他的努力之下,不到一年,长兴县就被他治理的井井有条。次于士者为农,而蚕桑为衣食之源,也是国家供赋的主要依赖。朱钰于工作之余亲自到田间地头,对勤于耕种者给予嘉奖,并警示那些懒惰之人。遵循便利,指导人民,使他们罢黜浮华奢侈,以勤劳俭朴为首要,多方开拓进财渠道,多方节省花费用度,使家家户户都变得富裕宽余。像朱钰这样恪尽职守、一心为民的好官,在古代循吏中也是不多见的。朱钰的政绩不但得到了上级褒奖,长兴父老也都延颈祷祝,扶杖以观德化之成。
端平二年(1235),朱钰因任期满而升承务郎。迁将赴任之时,全县士民纷纷挽留,一度导致交通阻塞。并且要向上级请示为朱钰建祠祭祀,以感谢他对长兴的贡献,朱钰力辞。然而百姓却不忍其离去,无奈他只能请求致仕(退休)归家,以感长兴子民厚爱以及欲建祠祀像之情。遂卜居于长兴县治北之白溪村“建祠其间,以妥先灵”,从此日日山水自娱,悠游林下数十年。
然而,在家谱卷首“宗谱源流——节录旧谱诸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谨按:宋端平间子器公(朱钰)令长兴,遂居白溪。至景隆公历四世,已一百十余年始辑宗谱,而谱本已不复见。乐山公、五溪公续于明嘉靖辛丑,旋与婺源合谱。石泉潘公旦为之序,略曰‘湖郡长兴白溪,始迁之祖曰钰者,乃晦翁先生之孙也,宰长兴,爱白溪山水之胜,遂率厥子扆公家焉。’于是翠屏命弟往……而敦本求源之心,易地皆然。即持旧谱出示,如合符节,翠屏嘱予文以序篇首云,云是为《紫阳朱氏世谱》。”
以上大概意思是说,长兴朱氏家族至明嘉靖二十年(1541)时,由于旧谱遗失,于是找到婺源朱氏与之合谱。为区分婺源朱氏族谱,遂将长兴朱氏命名为“长兴紫阳朱氏宗谱”(因朱熹号紫阳先生)。这就说明自明嘉靖二十年之前的谱牒不一定准确,完全是依靠婺源朱氏族谱续下来的,而嘉靖二十年之后的谱牒则十分准确、明朗。
(二)、白溪朱氏宗祠始建年代
对于白溪朱氏宗祠始建年代,历代古籍说法不一。
据清乾隆《长兴县志》载:“朱文公祠在县城宜春门东北五里白溪,朱氏旧有堂三楹,制甚崇宏,族人呼为大厅屋。本朝顺治八年,裔孙朱之黯、朱升等醵金修葺,改为今祠。”清光绪《长兴县志》记载:“怀宗需才,亟命大司成合较国子一万二千人中拔朱升等六人,后有人阻挠放归,过隐生活……卜筑白溪之画荘。”
以上为目前统一认定说法,就是说长兴朱氏宗祠为明崇祯时期朱钰十三世孙朱升所造的画莊改建而成。但结合《长兴紫阳朱氏宗谱》记载,南宋理学家朱熹之孙朱钰任长兴县令,后卜居于白溪“建祠其间,以妥先灵”。所以在南宋时朱钰已经在白溪建有宗祠。然而根据今宗祠内现存刊刻于清嘉庆二十三年《长兴朱氏宗祠禁约养备碑》记载:“我朱氏建祠于白溪三百余年,春秋时享必以诚、少长咸集必以礼,煌煌家法所当,子子孙孙勿替引之。”由嘉庆二十三年(1818)上推三百余年就是明弘治十三年(1518),那就说明白溪朱氏宗祠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六年(1418)至弘治十三年(1518)之间。
这里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中国古代宗祠的发展史:
我国早期的宗祠大多是帝王供奉的自家祖先的“宗祠”,《礼记》中也有对于宗庙的记载:“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民间营造家族祠堂,最早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福建莆田刺桐金紫方氏祠堂,便是建于唐末。
到南宋时期朱熹等理学家对儒家学术内容进行详细阐释,其中《家礼》的内容对家族祠堂的形制作了较为明确详细的规定。“祠堂之制,三间,外为中门,中门外为两阶,皆三级,东曰阼阶,西曰西阶。”并建议每个家族都要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龛。初立祠堂时,还要从现产业田中每龛取二十分之一作为祭田。虽然朱熹的这些倡议在当时并未得到普及,但是南宋时期被后人认定为是宗祠向家祠转变的重要时期。
元代是宗祠(家祠)兴起的关键时期。元代统治阶级鲜明,统治残暴,作为被蒙古人肆意践踏的汉族阶级自觉增强了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于是建立宗祠就有了相对稳定的基础,但是这时建立宗祠是不受官方认可的。
明朝建立之后,至明成祖永乐中晚期时,社会慢慢趋于稳定,经济、文化等也逐渐繁荣。南北各地也开始纷纷修订家谱和建立宗庙。直至明世宗嘉靖朝官方才正式允许民间为宗族立祠,因为这与明朝统治者教化为先、孝治天下的理念相契合。到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1619年),有礼部尚书夏言奏准百姓兴建家庙或祠堂。史籍《礼记·王制》有载:“古代天子建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至明代,始准许庶人立始迁祖庙。”此时朝廷才真正放开并鼓励平民百姓自行建祠立庙。因此,今保留下来较早的宗祠建筑大多为明代晚期兴建。此后民间宗祠林立,这也充分表现出中国百姓追远、报本的宗族思想。
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朱钰在定居白溪时,因为家族成员较少,且国家不允许民间建祠立庙,所以朱钰很可能就是建房自居,并未建宗祠。到了明永乐中晚期至弘治时期(1418-1518年),白溪朱氏家族枝繁叶茂,于是才开始修订家谱、建造了自己的家祠(规模不大),这与今祠堂内保存清嘉庆二十三年碑刻内容完全符合。
下面为明嘉靖后历代宗祠修复记载:
明嘉靖时,十一世祖五溪公以旧祠庳隘,舍其宅拓而新之。
明崇祯时期,朱升在紧挨着宗祠的东面筑画荘。
清顺治八年(1651)宗祠渐就倾圮。季直公、允常公(朱升)、若申公谋于众,复加整葺。岁时聚谒执豆,骏奔者绳绳缉缉。兵灾之后,祠宇傾圯,契券无存,尽归乌有。(这里兵灾指的是明末清初朝代更迭之兵灾)
康熙二十七年(1689)朱宏轩重修宗祠。
乾隆辛亥(1791),族众聚资重新,将画庄并入宗祠。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立《长兴朱氏宗祠禁约养备碑》
清道光七年(1827)立《长兴朱氏宗祠禁约碑》
1956年,朱氏宗祠被国家征作粮库。
1966-1972年,宗祠前腰楼及石狮被砸碎丢弃。
1999年,朱氏宗祠由白溪村集体使用和管理,后为村民作为家庭工厂使用。
2022(2002?)年6月,朱氏宗祠列入县级文物保护点,此后,家庭工厂设备迁出。
2003年8月,被公布为长兴县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3月16日,被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2007年,长兴县政府投资400余万元对白溪朱氏宗祠进行了全面修缮。
综上,笔者认为长兴朱氏宗祠始建于明永乐晚期至弘治年间(规模很小)。至嘉靖时由五溪公舍其宅拓而新之(今正厅位置)。明崇祯时期,朱升在宗祠东侧筑画莊(今朱升旧宅)。清顺治八年(1652)裔孙朱之黯、朱升和若申公等聚金修葺宗祠。康熙二十七年朱宏轩重修宗祠。所以现在正厅为明嘉靖时期所建,而并非朱升所建,朱升只是和朱之黯等重修。
直到朱升长子朱斯年去世之后,画庄转归朱升女婿钱珏名下(钱珏,字霏玉,号朗亭。顺治十八年举人,康熙十六年被选为泾阳知县,官至山东巡抚)。传至钱珏孙子钱志栋时,画庄依旧归钱家所有(钱志栋1693--1748,字泰瞻,雍正十三年举人,乾隆二年进士。任直隶满城知县、高阳知县。著有《鸠柴阁集》《画庄笔圃》)。至钱志栋去世后,画庄重新归到朱氏家族名下。于是在乾隆辛亥(1791),族众聚资重修宗祠,遂将朱升所建画庄合并成为今天的朱氏宗祠规模。
三、白溪朱氏历代名人
据《长兴紫阳朱氏宗谱》记载,白溪朱氏可谓名人辈出。明清时期,高中进士、举人者达数十人。朱一儒、朱文龙兄弟俩在隆庆四年同榜中举;朱一儒的儿子朱凤翔、侄儿朱汝器也在万历十七年同时金榜题名,成为长兴朱家最早的进士;朱汝器的弟弟朱汝鼇于万历三十二年再中进士。清代时期又出了朱济、朱钤两位进士,可谓“一门五进士”。
朱 钰:字子器,南宋时任长兴知县,并携子朱厥、朱扆等定居于白溪,成为长兴朱氏始祖。
朱 扆:字辅卿,号永云。著有《太极启微》《性理解》二书。
朱槟:字时忠,号五溪,授迪功郎。
朱世容:字仁伯,号阳谷。于万历丁丑修《紫阳朱氏族谱》。
朱廷珍:字怀宾,赠迪功郎。
朱大用:字子才,号隣峰。贡入太学,任广州府经历,授迪功郎。
朱良贤:字希之,号顾泉。授江西乐安府尹。
朱 琮:字德符,明代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率部攻克长兴时,朱琮归到耿炳文元麾下,因智勇双全,南征连拨数城。至正二十七年十二月朱琮携三子随汤和元帅率部征闽,从浙江明州(今宁波)乘船南进、登虎门、扫南台、克福州,进延平(今南平),战功显赫。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赐琮铁券。后朱琮告老,携次子官第回长兴白溪荣归,还有二子留在福建,故有长兴福建朱氏后裔。
朱一儒:明代隆庆四年(1570年)顺天中书舍人。
朱文龙:明代隆庆四年(1570年)应天中书。
朱汝器:字午台,号偕之,白溪村人。万历十三年(1585)中举,十七年(1589)进士,官福建建宁府知府、山西按察副使等职。
朱汝凤:号五峰。邑庠生,赠奉直大夫,云南曲靖府寻甸州知州。
朱永瑞:字天祥,号喻菴。郡庠生,赠文林郎,内阁中书。
朱耀:字岱青,号澹菴。郡庠生,封承德郎,晋封奉直大夫,累赠中宪大夫、江宁驿盐道。
朱凤翔:字君采,号襟江,朱一儒次子。万历七年(1579)中举,十七年(1589)进士,历中书舍人、汝南道御史、巡抚苏松常镇、广东电白县典吏、南京礼部主事和郎中等职。
朱 升:字允常,号日如,又号赘翁,为长兴始祖朱钰十三世孙,世居长兴县东之白溪。八岁能文,九岁补诸生,时怀宗(崇祯)需才,亟命大司成合,较国学一万二千人中只拨朱升等六人,后有人阻挠放归,过隐居生活。朱升性情淡远,喜幽静,常与志同道合文友悠游于山水之间。他学识渊博,论古有独解,尤擅书法,工八法,得钟繇、王羲之笔意。晚年筑白溪画庄,隐居教授为乐。他还是研究茶叶的专家,著《茶谱》四卷,《最乐堂》诗文三集。
朱汝鼇:字雨化,号昆河,白溪村人。万历二十五年(1597)中举,三十二年(1604)进士,历河南内乡知县、安徽当涂知县、礼部主事等职。
朱正邦:明代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顺天中书。
朱 济:明代顺治十五年(1658年)任广东万县知县。
朱奕辂:字星驾,号晓坪。康熙癸酉举人,授明威将军。
朱煐:字乘御,军浩存。赠文林郎,安徽休宁知县。
朱履台:字升矣,号敬齋。授奉直大夫,山东济宁州知州。
朱紫贵:字立斋。贡生,官杭州府训导。有《枫江草堂诗稿》行于世。
朱夰:初名杏芳,字云栽,乾隆九年(一七四四)更今名,字公放,又字山樵,号荑稗老人,又号药府外史,后离垢生、同群道人、小玲珑山人、浮玉北堂道人。放情山水,肆志金石篆刻,诗才清隽,书画有奇气。客维扬与金农、郑燮友善。尤精音侓。著摹印篆印谱、山渔刻印稿、宫调谱。著作有《朱氏家谱》、《长兴县志》、《续印人传》、《泉园随笔》。
朱伊鐄:字丰鸣,号声齋。乾隆癸卯举人,挑选知县改授景宁县教谕。
朱适:字鲸川,号芗泉。乾隆庚子科举人,拣选知县。
朱栋:乾隆丁酉科选拔己亥恩科举人,历官至甘肃按察使,授通议大夫。
朱文鼎:清代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四库全书馆总校。
朱 钤:清代乾隆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四库全书成授编修。
朱樾:字云岩,号廵轩。嘉庆戊寅恩科举人。道光丙戌大挑一等授广西陆川县知县。历署天河县、融县知县、永宁州知州。
朱文階:字耀三,号苹渚。赠承德郎,历任广东潮阳县县丞、东莞县县丞。告归后修葺宗祠、谱牒、神龛、先茔、碑志。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长兴朱姓人口17393人,县内姓氏排名第8位。
长兴朱姓出自朱熹。朱熹系宋代理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世称朱子,是中国历史上继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儒学大师,其后裔遍布国内外。朱熹有三子,即朱塾、朱埜、朱在。朱熹次子朱埜(朱钰的叔父)的第三个孙子朱潜,在南宋末年任过乌程县令,因“山河破碎”,愤而携其家族二子一女东渡朝鲜,在韩国全罗南道锦城登陆后定居下来,其后裔繁衍至今,遍布全境。据韩国新安朱氏中央宗亲透露,共族人丁已达十五万人之多。朱潜另两个儿子朱槐、朱楠仍留在湖州,其后裔分布于菱湖、南浔,有浔溪紫阳朱氏宗族和荻溪紫阳朱氏宗族。
长兴朱姓明清甚隆,成为望族,有“南半城朱家,北半城王家”之称,分布集中在雉城范围。朱氏在长兴以姓氏命名的自然村和主要居住地有:白溪村、朱家道场、忻湖齐山头、下渚村、乌鸦斗、南符村、朱家村、夹山村、霞城村、七百亩斗、吕山乡朱家坝等。历史记载的这些朱氏后裔,都传承了朱子家风,为官有政声,造福一方百姓。
四、长兴紫阳朱氏家规、家训
最近多次谈到家风问题,例如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和万事兴、勤俭持家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是中国大多数家庭推崇的经典家训之一,常常以楹联或对联的形式出现于居家的门厅里,对人们的心灵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启迪、规范、教化和塑造作用。一个家族有好的家训、家规,才能培育优良家风。
朱熹是中国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诗人。他少即聪慧,五岁时即能读懂《孝经》,十九岁参加科举考试,一考就中了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等职。他为官清正有为,官拜焕章阁侍讲,为宋宁宗(南宋第四帝赵扩)讲学。世称朱子、徽国公、朱文公。
朱熹拜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与祖师二程合称为“程朱学派”。他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能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朱熹不但是理学集大成者,而且还是闽学的代表人物。他的理学思想影响很大,成为后世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
朱熹一生著述非常多,主要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等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后世及其家族子孙影响很大,朱子家训、家规必然尤为重要。
家训:
祖宗以勤俭植家,以孝悌传家,以诗礼教家,为乡邦所推重,我子孙至今赖之。凡为祠下子孙,亦需恪遵祖宗攸行:毋交匪类、毋好争讼,毋骋骄奢,毋以强凌弱,毋以富欺贫。用是居乡,则乡之善士;推是事君,则国之良臣。不然,则衣冠罪人。登我祠堂,且有愧色。异日,何以见祖宗于地下?勉之!慎之!
文公家训:
衣服冠履第一
语言步趋第二
洒扫涓洁第三
凡读书写文字
第四杂细事宜第五
家规:
尊祖敬宗,和家睦族;毋致因厉害义,有伤风化。
祠宇整修,春秋祀典;毋致失期废驰,有违祖训。
各宗坟墓、山林界止;毋致缺祀失管,有被占据。
读书尚礼,交财尚义;毋致骄慢啬吝,有玷家声。
富勿自骄,贫勿自贱;毋致恃富疾贫,有失大体。
婚姻择配,朋友择交;毋致贪慕富豪,有辱宗亲。
赒穷卹匮,济物利人;毋致悭吝不为,有乖礼体。
珍玩奇巧,丧家斧斤;毋致贪爱蓄藏,有遗后患。
冠婚讲礼,称家有无;毋致袭俗浮奢,有违家礼。
房舍如式,服饰从俭;毋致僣侈繁华,有干例禁。
家规、家训这四个字,听起来总觉得很严厉。但是良好的家规、家训可以塑造出言传身教的道德典范、高尚的品格、高雅的举止,成为众多人或家庭所效仿。
孔子曰:“君子以制度数议德行。”又曰:“道之以德,济之以礼。”
长兴朱氏祖宗规制十四则:
定祠堂之制以协古礼,设杏园之会以相亲睦。
启割田之举以办世业,详草谱之书以资纪录。
重祀典之行以申教敬,敦燕享之仪以教孝第。
明宗子之法以统同姓,严继嗣之禁以防乱宗。
隆宗长之礼以敦爱敬,辩服制之等以联谱系。
制义塜之规以防委弃,酌庆吊之宜以行公礼。
输会首之任以司经费,附接宾之礼以备行用。
在长兴朱氏宗祠内至今还保存着两块清代家规家训碑刻:
(一)《长兴朱氏禁约碑》
该碑现保存于长兴县白溪村朱氏宗祠。碑高115厘米、寬45厘米,该碑于清道光七年(1827)二月立于宗祠內。碑文主要记述了长兴县白溪村朱氏家族有族人暴弃自甘、不务正业、赌博自好、莫顾声名,故呈请长兴县署立碑勒石,以为永禁。
释文:
立禁约后,白溪村切维吾乡,溪以白名,清流可濯,姓传朱氏,仁里堪风,士勤诵读之功、农劝耕耘之力,无季无荒,何敢游手好闲乎?乃近有暴弃自甘、不务恒业、赌博自好、莫顾声名,若不即加禁遏,养恶必深,甚至尤效渐多,贻害非浅。小则惰农失业,大则破产倾家。蚤夜以思,焉能坐视也?为此,先行请示,今又勒碑,以保永禁。倘敢违此,察出公举,鸣官究治。呈请示样,一同勒石。署浙江湖州府长兴县正堂加三级记录十二次 ,钟 :“为严禁赌博,以清地方而安民业事。照得崇正黜邪,先端术业,移风易俗,首戒慆淫。长邑本礼教之邦,为淳良之地。乃近有不法棍徒,不务恒业,每在乡村市镇开设赌场,以致良家子弟往往堕其术中,迷而不悟。始则磐囊倒橐,继则荡产破家,流为匪类,贻害闾阎,殊堪痛恨。前经本县访闻,节经示禁在案。兹据安区七、八两庄生耆朱闻天等呈请示禁,为此仰该处居民人等知悉。自示之后,尔等务当各安本业,勉为善良,倘敢仍蹈前辙,一经访闻,或被告发,定即严拿,从重究办,决不姑宽!地保邻佑知情容隐,一并惩治。本县言出法随,尔等各宜凛遵,毋得轻以尝试,致噬哜之莫及也。”
特示!在禁人等,开列于后:
朱鸣鹤、朱长发、朱寿义、朱松虬、朱俊鹤、朱景福、朱方禄、朱启芳、朱嘉昌、朱兆虎、朱鼎乾、朱雨龙、朱群口、朱星白、朱鸣龙、朱玉文、朱玉书、朱玉????、朱斗魁、朱復和、朱玉麟、朱玉麒、朱经魁、朱士龙、朱万春、朱士魁、朱东瀛、朱口口、朱岳阳、朱二爻、朱南山、徐顺山、徐殿魁、朱亦仁、朱寿南、徐口德、钱长寿、钱如林。
道光七年岁次丁亥二月刻石
印章:长兴县印(满汉文)
朱星白书
(二)《长兴朱氏宗祠禁约养备碑》
该碑现保存于长兴县白溪村朱氏宗祠。碑高103厘米、宽47.5厘米,该碑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十月立于宗祠內。碑文主要记述了长兴县白溪村朱氏家族有族人纵酒猜枚、乘醉喧哗、毀伤器皿等事,以及家族恒产,将田租收作祭费,店租存典生息,以期扩充,并立碑勒石,以为永禁。
释文:
我朱氏建祠于白溪三百余年,春秋时享必以诚、少长咸集必以礼,煌煌家法所当,子子孙孙勿替引之。夫祭毕而燕,即古序齿礼也,亦何可纵酒猜枚、乘醉喧哗、毁伤器皿等事?顾子姓众多,贤愚不一,难保无此不肖行为,今族人公约:如有蹈此无礼者,即以不敬论,罚跪于始祖神位前,酌其轻重,分别责惩。有不服者,则永远(不许)迸祭,毋谓言之不早也。
至邻派公堂,现存祭田四十九亩五分、市房一所,以为春秋办祭之需。嘉庆十八年曾定职管、章程,近有不遵成规,辄敢目行争办,以致亏空累累;若不早为整顿,则效尤日多。兹议定:二、四、六、八每房各派公正之人轮流承值,将田租收作祭费,店租存典生息,以期扩充。所有公议条规,俱一一载明簿记,并刻贴祠内;俾合族人共晓云尔,爰砻石以志之。
嘉庆二十三年岁次戊寅小春月初吉
紫阳裔孙公立
五、白溪朱氏宗祠的文化挖掘
白溪朱氏宗祠是研究我国宗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宗祠作为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是族权的佐证与象征。司马光《文潞公家庙碑》:“先王之制自天子至于官师皆有庙……尊君碑臣,于是天子之外,无敢营宗庙者。汉世公卿贵人都建祠堂,于墓所”。
白溪朱氏宗祠历今400余年,其建筑、碑刻、家谱等均保存完整。由于长兴地区易受太湖小气候影响,特别黄梅季节,空气潮润,木质极易腐化槽朽,目前清代中期以前的木构建筑存世极少;而该正厅体量之大、用材之硕,尤其用名贵楠木做金柱在明清宗祠建筑极为罕见;门厅雕刻极其精湛细腻,工艺水平高超。无论建筑规格还是建筑工艺,均属典型性、地域性的上乘之作,弥足珍贵,是研究长兴乃至杭嘉湖地区明末清初建筑风格嬗变的重要实物。
朱氏宗祠对于传承朱子儒家思想、弘扬民族精髓文化以及长兴历代名人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朱熹系宋代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世称朱子,是中国历史上继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儒学大师,其后裔遍及全国各地以及十几个国家,人数以千万计。
白溪朱氏后裔多数都生活在太湖流域,单长兴县就有2000余人,宗祠所传承先祖文化源远流长。从现存二通《长兴朱氏宗祠禁约养备碑》、《长兴朱氏宗祠禁约碑》,就可以感受朱熹的理学思想,折射儒家核心文化,赋予深刻的时代精神及传统教育意义。
2005年~2007年,长兴县政府投资400余万元对白溪朱氏宗祠进行全面修缮,使朱氏宗祠更符合原有的历史风貌,文化内涵更为丰富。同年10月,陈列布展、景观美化,向游人开放,成为长兴对外展示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窗口,和进行国际文化交流的平台。目前已接待国内外包括韩国、日本、美国、英国等及香港等地朱氏后裔寻根问祖。
六、结语
依托历史名胜,寻找文化与旅游产业最佳结合点是当今文物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长兴白溪朱氏宗祠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前提下,应积极有效地加以开发利用,实现多赢。相信白溪朱氏宗祠在“魅力乡村”建设中,通过环境综合整治,景观绿化美化,整合自然与人文优势资源,建成太湖西岸一处具有江南水乡韵味的文化景点,提升长兴的文化旅游品位,从而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作者:盛良君 摄影:潘志强)
注:本文参考文献资料
1.清.顺治张慎为修、金镜纂《长兴县志》
2.清.乾隆谭肇基修、吴芬纂《长兴县志》
3.清.嘉庆邢澍修,钱大昕、钱大昭纂。《长兴县志》
4.清.光绪《长兴县志》
5.民国九年《长兴紫阳朱氏宗谱》
6.1983年长兴县地名委员会编《长兴县地名志》
世界朱氏网编辑部
2025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