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谦滚家风传万世
五千里文武贤德颂千秋
朱文益(1645一1723)字敦儒,号姜斋。清朝康熙廿二年壬寅(1694)为避战乱由武平中赤举家迁往江西泰和寄眷水槎乡东沔垌,后辗转踏途萍乡。相传先祖朱氏念八郎行居福建汀州府宁化石壁陡武平十方处明山岭。九世孙永安、永华生泰裔仍居闽,筑有家庙恩宠堂一座,以嗣奉主,以妥先灵。
明朝崇祯十五年(1642),朱文益的父亲朱汝近曾中进士。殿试第四武平县修撰登仕郎。明亡后,在扬州与其8兄弟举义旗,协助史可法抗清。明兵大败之后,退守武平赤岗三岭,以教授生陡为业,相夫教子……
清顺治元年(1644),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摄政王多尔衮下令兵士屠城。清军长驱直入途扬州、嘉定、金华、上饶到萍乡,烽烟盖顶,血泪痕痕。萍乡城里尸横遍野、鬼呼狼叫。这种血腥的大屠杀史称“血洗三代”。
清顺治十七年(1661),吴三桂十万清兵直奔缅甸,在云南昆明下令勒死永历帝,南明政权灭亡。吴三桂便上奏清顺治帝诛杀朱氏皇族一脉,凤阳郡一夜之间全部改为许氏族谱躲过兵祸。然而,福建朱氏家亲却遭到一连串的血腥大屠杀。为避战乱,朱氏永安、永华支系下40多名文字辈和汝字辈远徙江西泰和立基于水槎乡东沔垌……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6)乙未,萍乡血洗三代过后六十年,朱文益携家眷和堂弟(永华公房)文秀从泰和经延平、永新、安福到萍乡,来到一个渺无人烟、竹林密佈的窝子形山脚下,插标为记。搭起了草庐四座。开垦土地,耕坛荒田,发展种殖,过上与世无争的生活……
子孙繁衍,生生不息。朱文益的长子滨卿便在萍西麻山则面狮形定居;朱文益应三子祥卿则安居在萍东上埠镇九州;朱文秀安居在萍南新村垅上。然而,文益公与次子秀卿便在竹林深处的新村老虎冲扎根之后,以织树麻为生,姿文仪武繁衍生息三百余年。
为了维持生计,年过古稀的朱文益与秀卿日夜勤耕劳动在郁草葱深的地里。为了哺育下一代,秀卿婆媳之间感情甚好,每逢纺织出来的麻布到市集去卖,总要带回笔和纸砚给敬儒,敬奎恭读。朱文益在泰和的时候是位教书先生,清闲的时候,便细心地教导爱孙。
一转眼三四个春夏秋冬、严寒酷暑过去了。朱秀卿也积攒了不少钱,建造了万古流芳的秀公祠。然而,朱文益却接近老迈衰竭,本来可以享享清福。但是,身体却一天天的垮下来。中年时代在泰和东沔垌的劳累过度,加上风寒入体,患上了哮喘病,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经常吐血……
清康熙六十年(1722),朱文益的病情越来越严重,药石无灵,危在旦夕。于是,跟众子孙商议回江西泰和老家安逸。众词各抒已见后来赞同。同年六月,朱文益在众子孙和新村垄上堂第朱文秀的护送下历经三个月回到江西泰和东沔洞。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3),在一个大雪飘零的下午,朱文益的病情加重,并且哮喘的次数频繁不断,吐口鲜血,淹淹一息,与世长辞,享年78高龄……
清顺治二年(1645)8月11日申时生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3)11月16日酉时殁
妣:童氏 ,不详。
夫妇合葬江西泰和云亭乡东沔洞禾子前屋右旗形乙山辛向,有碑志传颂。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6)其四、五世孙加以重修,流传至今。
(中华朱氏网特约编辑朱潼义)
——THE END ——
(有事找站长,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
如喜欢,邀请您到中华朱氏商城(电脑版)逛逛!
http://www.zhzhus.com/wap/store.html(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