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泰和县古坪村以“匡山搓水之会”来形容村址的山形水势,又以对联“古平卜宅几千载,搓水寻源第一家”来夸耀宗族开基于斯的历史。该村朱氏族谱中的《形胜记》,对此地的山水作了细致的描述。此处枕山带河,东撑瑶峰,回峦嶂列若屏帆,山势蜿蜒奔腾十余里。“山之麓有小溪二:左自黄柏塘分注;右由云梯岭发迹,越曹溪势乃合。透迄曲驰,底靠山前漂洞旋绕,澄清夺目。”在这里仰眺遐瞩,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气象万千。朱氏先祖追慕这多胜状的地势,于唐末开基盘踞于此。
溪流之上,原有破垣横截以引水灌溉,合境受益。后因巨浸荡溢,鱼龙出没,屡筑屡毁,村人无奈便请了“异人”来相地,说是将北水引人南河,可图金汤之固,于是,“老稚欢呼操备,不旬日而成”,从此溪水弯环,潺潺流经水口,泻入搓江,“宛若长城之堑”。
当然,仅仅安全无虞是不够的,人们还期望着人文蔚起。有了东隅的翠屏峰,形类弯月,状列笔架,系来龙天根,那儿绿荫葱笼,为朱氏世代珍视。折向北边,有磨形寨,云梯高低盘曲若髻,而童髻在民间禁忌中具有避疫害的意义。巍然西峙的案山,苍松翠柏势可参天,寓意地灵人杰,所以,自古以来对樵采者罚无赦,村人还曾在山前建造文昌阁,以此寄托鸿鹄之志。在村人看来,正是这好山好水孕育了“科贡征荫世济美,节义文章辉严廊”的历史。
于是,便有古人有感于天下事变迁靡常,不禁为本族形胜的兴废成毁担心了,说“则今日目击形势之胜,安知不为后世好异者所改观耶。余故备志之,以侯后之览者,临文兴感毋谬为更张者云”。如今看来,古人的忧患并非杞人忧天。古坪村也有一个庞大的祠堂群,那些祠堂比邻而建。朱氏总祠宏远堂又叫遇仙门,正面为坊式门楼,前有伴池和坊式照壁。其门楼廊柱与顶棚结合部的雀替,被处理成斗拱状,层层叠叠恍若卷云,而又以蓝色勾勒出花卉纹饰,雀替伸出部分则雕成了扁嘴的兽头,每组四个兽头形象并不尽似,最上面的颇像龙头,其下就渐变了,最下面那个竟然有了凤的身体。那些兽头双目圆睁,炯炯有神,又仿佛是一只只背负着宗族祈愿振翅高飞的神鸟。总祠之所以叫遇仙门,是因为初建宗祠时,适有地仙曾文辿经过这里,“见坎山之阳,风气融结,延即枕机而憩,回望久之去,则机之足陷人地尺众,始骇其异。追至远山之麓,曾惟举其姓名以告。朱氏始知其为仙,而欲留之。曾曰:‘余适所憩处乃四聚之地,汝归式此以为门,足矣。’”原来,此仙乃风水先生也。朱氏后人曾感叹道:“夫古今遭遇之奇,机趣非偶,其不期遇而遇者,事功必有不期然而然者矣。”
这位曾文辿,还有一个叫廖瑀的,正是杨救贫的徒弟,在江西好些村庄都听到他们的名字,许多形胜之地,皆有他们不可思议的身影,他们像鸟一样飞过许多宗族的开基历史。对了,他们的足迹流连处就成了村庄。古坪一带的山形水势,曾令仙客趋之若鹜,缝蜷往来,故桥以仙名,叫“望仙桥”,乡亦名仙,称仙搓乡。莫非,这是民间对他们的纪念和表彰?或者,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他们本来就是山中的仙家、大地的神明?
古坪村至今竖立着两座红石牌坊。一座建在村口,叫忠义坊,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敕建,族表的是朱思忠、朱哀两位忠义之士。朱思忠为元代兴国县知县,元末兵乱之际,他捐献大量粮草、盔甲用于朝廷应战,死而不降便是忠。朱哀在明末担任布政使司左参政,率兵抵御外敌侵扰边境,血染沙场,文官战死则为义。三门三层的忠义坊前有一对石狮和一堵照壁,照壁上书“万古纲常”四个大字,并隐约可见红军时期的标语,牌坊上雕刻龙首、麒麟等形象。
另一座竖立在村中的总祠遇仙门旁、节孝祠前,为节孝坊,大明成化十年(1456)敕建,为表彰明代儒士朱景学之妻罗氏抱贞守节。节孝祠大门的红石门框上以线刻楹联赞颂罗氏道:“冰心碧湛赋寒玉,口水回环洗汉阳。”这座牌坊的风格与忠义坊如出一辙,但雕刻更为讲究,形象也更为丰富和生动,那些圆雕的人物虽丢了脑袋,由体态、动作及服饰仍可看出造型的不同,尤其是牌坊上大量使用龙的纹饰,刻有“圣旨”字样的匾额竟有三条龙环绕,各层仿间和贴着立柱的各个避面也尽是龙首形象。看来,作为一个节妇的光荣是毫不逊色于英雄的。
(信心来源:网络)
(中华朱氏网编辑部拾遗)
(有事找站长,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198198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