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历史

图文热点

李森:新见《魏故乐安太守朱府君墓志铭》考析

来源:管理员|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2023/03/24 15:30:26 浏览量:1326

摘要:青州北周朱绪墓志与稍前出土的隋代朱神达墓志的两位两志主为父子关系,通过对比研究,可以获得更多的历史信息。该墓志还具有较高的文物和书法艺术价值。

朱绪墓志,全称《魏故乐安太守朱府君墓志铭》,2013 年出土于山东青州市城南郊井亭村建筑施工工地,北周宣政元年(578 年)刊刻。墓志青石质,圆首碑形,高84 厘米,宽46 厘米,厚10 厘米。志额隶楷书“魏故乐安太守朱府君墓志铭”12字,字径4厘米。额面线刻两条倒龙,顶部为一宝珠,饰卷云纹和花纹。志文隶楷书,字径2厘米,共19行,满行27字。(图一)饶有趣味的是,《华夏考古》2009 年第3 期曾刊登拙文《考释青州出土的两通隋代墓志》(以下简称《考释》),其中1974 年井亭村出土的开皇六年(586 年)《故乐陵郡功曹兼荆州长史朱君墓志》志主朱神达即朱绪之子。笔者在文中考证并预言:“今青州城区南郊井亭村一带应是由朱神达祖先选定,后世必须归祔的祖茔。”“今后井亭村还有出土朱绍、朱绪等朱氏家族成员墓志的可能。”[1]有幸竟被我言中。兹将朱绪墓志标点录文于下,做一考证分析。(录文中“/”表转行)

“魏故乐安太守朱府君墓志铭”

“君讳绪,字次兴,乐陵乐陵人也。自帝轩出震,邾克启封,胤国承家,有自/来矣。至而年补强直,乳号才童。公叔以淳孝显名,仲先以勋高縻霞。英/颐踵武,世有异人,盖竹帛已传,鼎钟斯勒。曾祖霸,平州刺史。祖显明,乐/陵、济南二郡太守,并操武秉。父赞时经国。父绍,天挺珪璋,人才迥邈。起/家为奉朝请,俄除本州治中,又除齐郡内史,下车布教,善政斯彰,期月/未逾,功成化洽。降年不永,遂薨于郡。有诏追赠大司农卿,礼也。君余庆/所钟,英声早著,释褐殿中将军,又除镇远将军、中散大夫。叔夜以山玉/之质,松风之量,在此清闲,优游自讬。君之方此,望古无惭。俄除乐安太/守,陈蕃悬榻之所,齐桓师次之地。君治踪三善,忠踰六正,剖苻述职,民/ 瘼是求。方当执珪,疎爵申此,优时辅善,无征惊川忽及,春秋四十有九,以/大魏武定元年六月八日薨于圃柞之里。以大周宣政元年十一月三/日葬于云山之朝阳。有子四人,并摧风树之心,挥枯栢之泣。思欲垂名/万古,遂勒石泉幽。其辞曰/:龙图表瑞,电影呈休。本枝繁茂,世胄分流。人称杞梓,家号琳球。四友钟/ 铄,三台属浮。名垂来世,行补前修/。祖斑六条,父匡千里。重光,相承贵仕。于穆唯君,行兼兰芷。智同泉/ 注,德方山峙。剖苻作守,乱绳斯理/。方绥福庆,仍随电夺。泉扉既掩,大夜长昏。形仪永绝,徽徳犹存。鹤鸣华/ 柱,松摧墓门。此待不朽,刊石记言。”

微信图片_20230324114323.jpg


一、考证分析

据志文,朱绪字次兴,乐陵郡乐陵县人。他出生于官宦世家,曾祖朱霸,平州刺史;祖朱显明,乐陵、济南二郡太守;父朱绍,齐郡内史。朱绪释褐殿中将军,后任镇远将军、中散大夫,官终乐安太守。由《魏书·地形志》知,乐安郡属青州,领四县:千乘、博昌、安德、般,郡治千乘县[2]。志文堆砌着对朱绪的颂扬之词,并无什么具体政绩可言。东魏武定元年(543 年),朱绪逝于乐安郡圃柞里,时年四十九岁。由此推知,朱氏生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 年),生平活动主要在北魏、东魏时期

志载:朱绪之父朱绍“起家为奉朝请,俄除本州治中,又除齐郡内史……降年不永,遂薨于郡,有诏追赠大司农卿。”对此,朱神达墓志则云:“祖绍,齐郡太守、司农卿。”两相对比,出入有二:一是朱绍官职“齐郡内史”和“齐郡太守”的不同。谨按北朝时宗室诸王出任州刺史,治地所在之郡,不设太守而置内史。内史职掌、品秩与太守同。考朱绍任职齐郡在北魏,当时元氏宗室诸王出任青州刺史者不乏其人。宿白先生业已指出:孝文帝曾以威服秦雍的京兆王元子推、“镇抚代京,内外肃然”的广陵王元羽、“大破蠕蠕”的阳平王元颐刺青。宣武帝则以“历内外显任”的江阳王元继及其子“望倾四海”的元罗镇青[3]。因此,朱绍官职应以“齐郡内史”为是。二是朱绍“赠大司农卿”与“司农卿”两职并不相同。朱绪墓志显示朱绍司农卿一职系赠官,而非生前实任。朱神达墓志言之不确,可知矣。

志称:“公叔以淳孝显名,仲先以勋高縻霞。”“公叔”为朱穆的字,南阳宛人。《后汉书》有传。朱穆官至尚书。“年五岁,便有孝称。父母有病,辄不饮食,差乃复常。”[4]故志文赞其“以淳孝显名”。“仲先”指朱祐,他字仲先,南阳宛人。《后汉书》有传。朱祐从刘秀起兵,“常力战陷阵……封安阳侯。世祖即位,拜为建义大将军”[5]。 所以志文称其“以勋高縻霞”。

志云,朱绪“又除……中散大夫。叔夜以山玉之质,松风之量,在此清闲,优游自讬。君之方此,望古无惭。俄除乐安太守,陈蕃悬榻之所,齐桓师次之地”。朱神达墓志亦云:“父绪,中散大夫、乐安太守。有叔夜之淹雅,得仲举之清高。”两志所载正好相互印证。“叔夜”即嵇康的字,谯国铚县人。《晋书》有传。嵇康于正始末年力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成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之一,在魏晋文艺和思想界是一位深有影响的人物。嵇康曾任“中散大夫。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6]。因而身为中散大夫的朱绪被与嵇康相比。“仲举”即陈蕃,他字仲举,汝南平舆人。《后汉书》有传。陈蕃是东汉名臣,曾任“乐安太守。……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7]。由于朱绪与陈蕃皆任过乐安太守,因此志文使用了“陈蕃悬榻之所”的典故。“齐桓师次之地”是说齐桓公曾率军驻扎在乐安。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乃春秋五霸之首。《嘉靖青州府志·古迹》载:“桓公台在(乐安)县东北二十五里,齐桓公盟诸侯于此,故名。”[8]桓公台即今山东广饶的柏寝台,为古广饶八景之一。

志载,北周宣政元年(578 年),朱绪“葬于云山之朝阳”。

按宣政系北周宣帝宇文斌登基年号,仅使用了一年时间。北周于建德六年(577 年)灭北齐,开皇元年(581 年)即被杨坚所建隋朝取代,这样北周对北齐境内的实际统治只存在了四年。如此短暂时间里刊制的朱绪墓志,实属山东地区难得多见的北周墓志。据笔者所知,现藏山东博兴县博物馆的大象二年(580 年)朱林檇墓志是此前可知的山东唯一的北周墓志,朱绪墓志的出土又为山东增加了一件北周石刻珍品。

另外,朱绪墓志的葬地记述行文方式—某某“山之朝阳”,甚为罕见。翻检赵超先生《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也仅有一例,即永安二年(529 年)《魏故车骑大将军平舒文定邢公继夫人大觉寺比丘元尼墓志铭并序》,夫人“粤以十一月戊寅朔七日甲申卜窆于洛阳城西北一十五里芒山西南别名马鞍小山之朝阳”。近似者亦仅有《宋故建威将军齐北海二郡太守笠乡侯东阳城主刘府君墓志铭》,刘怀民“粤(大明)八年(464 年)正月甲申葬于华山之阳朝”[9]

通过朱绪、朱神达父子墓志的对照,可以列出朱氏家族世系。朱神达墓志云:“后赵司空公表,即君之六世祖也。”笔者在《考释》中指出:朱表于《晋书·石勒载记下》有一语之载:石勒曾“以右常侍霍皓为劝课大夫,与典农使者朱表、典劝都尉陆充等循行州郡,核定户籍,劝课农桑”。朱表是朱氏家族可考的最早祖先。该家族世系为:朱表—?—朱霸—朱显明—朱绍—朱绪—朱神达。这其中仅朱神达五世祖名字不明。此外,朱绪墓志还透露出朱神达共有兄弟四人的信息。朱氏家族属于典型的门阀士族,世代都担任州郡长官。朱绪、朱神达父子墓志的相继出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当时门阀政治的了解。

二、云门山名称的嬗变

笔者在《考释》一文中依据朱神达墓志所记“葬于广固城之南函霞山之左方”和墓志的实际出土地点,一举论定函霞山即现今青州著名的云门山。又据镌刻于山阳的唐天宝元年(742年)北海郡(治今青州城区)太守赵居贞《投龙诗并序》之“晓登云门山”诗句,指出“至迟在盛唐时期函霞山便改名云门山了”。朱绪墓志的发现,将这一时间前推至北周宣政元年(578年),当时函霞山已称“云山”了,“云山”显系云门山的简称。朱绪墓志为我们考证云门山名称嬗变又提供了珍贵的新资料。

三、墓志形制及书法艺术

朱绪墓志系形制特殊的无盖圆首碑形墓志。笔者在《考释》中已谈及碑形墓志的产生原因:魏晋之际,魏武帝、晋武帝废弃厚葬,严禁于墓前立碑,当时盛行的墓碑只得从地面转入圹内。南北朝隋唐时期,碑形墓志仍有遗存。刘凤君先生指出:“碑形墓志可细分为浮雕螭首、圆首、圭首和方首4 种。”其中“圭首碑形墓志殊为少见”[10]。然而就青州墓志出土情况来看,已知的五件北齐隋唐碑形墓志——武平二年(571 年)逢哲[11]、武平三年(572 年)张洁[12],开皇六年(586年)朱神达、开皇九年(589 年)盆[13],武周大足元年(701 年)崔仁纵[14]墓志,仅崔仁纵墓志为圆首碑形,其余四件皆为圭首碑形。加上新出土的朱绪墓志,圆首碑形墓志也只有两件。由赖非先生所作《山东出土(藏)汉晋北朝隋唐墓志一览表》可知山东还有两件碑形墓志——临淄隋开皇三年(583 年)罗暎墓志和济南唐贞观二年(628 年)秦爱墓志[15],二者均系圆首碑形。可见,山东地区以青州出土碑形墓志为多,而青州碑形墓志又以圭首为多。需要予以说明的是,朱绪墓志与罗暎、秦爱、崔仁纵墓志在造型上的不同点是它的圆额宽于碑身,更显艺术魅力。

通观朱绪墓志书法,结体严谨,挥洒畅达,秀丽刚劲,变化多姿,堪称一件由隶书向楷书演变的隶楷体珍品,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注释

1[1]李森.考释青州出土的两通隋代墓志.华夏考古,2009,(3).

2[2]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2523.

3[3]宿白.青州龙兴寺窖藏所出佛像的几个问题.文物,1999,(10).

4[4]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1461.

5[5]同[4]:769.

6[6]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1369.

7[7]同[4]:2159.

8[8]冯惟讷等.嘉靖青州府志.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5.

9[9]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262,22.

10[10]刘凤君.美术考古学导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435~437.

11[11]李森.北齐逢哲墓志出土地点辨正.文物春秋,2010,(4).

12[12]李森.新见北齐张洁墓志考鉴.考古与文物,2008,(1).

13[13]同[1].

14[14]李森.新见唐代崔仁纵墓志.文献,2008,(3).

15[15]赖非.齐鲁碑刻墓志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4:367,369.

(作者:李森: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中华朱氏网

2023年3月24日 



  •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