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姓氏源流与迁庐始祖
庐江花大门朱氏,系紫阳朱熹嫡系后裔。元朝元统二年(1334),朱熹6世孙、进士朱天麒(1295-1366),从江南篁墩村(今屯溪东北郊)祖居地流落至江北,看到庐江的东乡石家庄(原为庐江县境,后划归无为县蜀山)一带,山川秀丽、水泊纵横,有洞天福地之气,便定居于此,此乃“迁庐始祖”。
朱氏先祖秉承朱子家训的教诲,仁义处世,忠义传家。有一年遭遇灾荒,有乡邻借粮未还,愿以白湖滩鲶鱼地相抵。其实,这块鲶鱼地乃是一处风水宝地。于是,先祖们便在流经鲶鱼地的河道中拦腰筑坝,蓄水养鲶鱼,寓意关住财富。自此以后,这个朱氏分支果然人脉兴旺,财源昌盛,子孙安康。于是此河,便被人们称为关河(又称关城河)。自此以后,这个朱氏分支,便自称为“关河派朱氏”。
迁庐始祖朱天麒的五世孙朱洪,自幼“天资朴厚,情质茂硕”。族人称赞他孝道,乡党与他以兄弟相称。每逢灾荒之年,他总是“大布其周急之利,凡有告,无不与”。只要开口向他赊借,总是无条件的给予施舍。“而偿与否罔计”,对于何时偿还,是否偿还,都不再计较了。
迁庐始祖朱天麒(家谱画像)
明成化三年(1467),边关守军的储备粮告急,朝廷以惯例征缴天下皇粮国税,朱洪知悉后主动为乡邻代缴千担贡粮。朱洪的善举,有乡绅向邑侯推荐,官府遂上报朝廷,请予旌表。皇帝闻奏龙颜大喜,颁发圣旨“奖谕旌为义民尔”。并题书“尚义”匾额。圣旨传来,地方官府出资在其家乡兴建了一座牌坊,以示旌表。这座牌坊,世人俗称的“花大门”。随之族人便称以朱天麒为始祖的关河派朱氏,为“关河花大门朱氏”。
二、紫阳世谱与字辈
关河花大门朱氏的谱牒为《紫阳世谱》,是由朱熹于宋代淳熙十一年(1184)领衔首修;明代洪武二年(1369)二修;明代正德十二年(1517)三修;明代嘉靖十九年(1540)四修;明万历十一年(1583)五修;明代天启四年(1624)六修;清代康熙十八年(1679)七修。此前的一至七修,关河花大门宗派,均与婺源总祠的《紫阳世谱》是同卷合修的。
因庐江县距江南婺源路途遥远,长江天堑相隔,交通极其不便。为了避免稽迟废事,当时的关河花大门朱氏分支掌祠人朱世浚,亲赴婺源总祠,当面请示婺源总祠的掌祠人朱世润。在征得总祠准许本支宗谱分修后,从清代乾隆十一年(1746)的八修开始,庐江关河花大门宗派,便开始单独续谱。因邻近别名潜川,故变更谱名为《潜川·紫阳世谱》。清代嘉庆六年(1801)九修;清代道光十七年(1837)十修;清代同治六年(1867)十一修;民国十六年(1927)十二修。
2009年,将十二修老谱原样翻印,新增16卷,补遗1卷,全套共54卷,此为十三续修。
2009年版《潜川紫阳世谱》
朱介后裔的字辈,旧有定例,是依照:金、木、水、火、土五行,作为名的边旁部首,轮流照派,循环使用。到了康熙十六年(1677)第七续修前,由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朱坤撰写了单字辈,为四句十六个字:
来伦育秀 修性克光 同宗合德 祚永人昌
上世纪六十年代,曾经有江南的婺源总祠派人专程寻访,找到关河花大门朱氏这个本系分支的宗亲,特地送来婺源总祠新编的字辈。新编的字辈,已于2009年被收录到第十三次续修的宗谱中,也是四句十六个字:
螽斯延庆 大启家邦 继承先志 星焕云祥
自朱介17世孙、朱熹6世孙朱天麒元末迁居庐江,将近七百年的时间。这支关河花大门朱氏,目前已繁衍至2万余人,从朱介的36世孙“性”字辈,到45世孙的“人”字辈。关河花大门朱氏分支,主要分布在庐江、巢湖和无为三个县市,还有大量的宗亲,迁徙至省内外及零星散布于世界各地。其中,庐江县共有6000余人,主要分布在庐城、冶父山、盛桥、柯坦和乐桥等镇。
三、重建家庙
乾隆十二年(1747),朱氏后人为了纪念始祖朱天麒和朱洪等先贤,便在鲶鱼地附近的石家庄村(今属无为县蜀山镇,此乃始祖朱天麒的落籍之地)兴建朱氏宗祠“紫阳家庙”,堂号为“紫阳郡·白鹿堂”。该祠占地三亩,前后三进。上世纪50年代,当地政府将其作为小学校舍,后因年久失修,淹灭在岁月的长河中。2009年,在本族成功人士的共同努力下,筹资两百余万元,在古祠原址上,重建“紫阳家庙”(花大门朱氏宗祠),翌年的12月26日竣工落成。
花大门朱氏“紫阳家庙”
附:花大门朱氏清康熙十八年(1679)七修家谱序
余承命令庐几二载矣。于多士中,得其文章经济,卓然不群,意气肝胆,慨然自命。如朱子者,盖不多得焉。窃心忆之,称人之贤,必稽诸先世之盛;考人之德,必溯其父祖高曾,此理之不可易者也。及询朱子之家声,彼出其宗谱,乞余序言以光谱牒。因展阅知其派出紫阳夫子之裔无异矣。元末登进士第讳天麒者,避乱迁庐江关城河为巨族,兹源之所自来焉。厥后有五世祖讳洪,出粟赈饥,天子下玺书,旌其门曰“尚义”。六世祖讳玉,敕封散官。七世祖讳键,钦授指挥使。八世祖讳光,任经运;讳魁,授王相;讳允,补廪贡;讳先,由太学;后先杰出亦云盛矣。然造物忌盈,往往有之,惟是朱子之家愈衍愈繁。至九世祖,有钦赐特进崇阶:中宪大夫者则有绂,授迪功郎者则有弦。递至十世,任含山外翰者,讳之烈;金吾大夫者,讳之鱼;任登仕郎者,讳之鲁;且其间补弟子员者以百计,而明经起者接踵焉。其无愧于先贤之裔,又奚用声称啧啧已哉?夫簪缨世胄,屡袭恩荣,意必有高人逸士脱处于其间、询之士大夫之口即得之。朱生之父讳嘉相公者,幼多英敏,薄科第而不为壮,随世袭博士翁逰帝都,考选礼部儒士,犹卑卑以为耻。自幼至老,陶情于毛山之阳,沉酣于六艺之圃。礼以持身,义以课子,虽僻处湖湄,俨然有白鹿山长之风。凡邑中贤士、大夫、先生、长者,钦其仪范,聆其教言,户外诚履满焉。春秋八十有七,未尝一日有倦容,至今诵服不衰。余得兹传说,未有不切相见何晚之恨。至朱子之谱牒,详明由唐宋历元明,凡文章赞序,皆出自名公巨卿之笔。予虽不惯于文,亦鸟能终于嘿嘿也哉。爰是即朱子之所行,暨其弟曰鳦曰蒸,其人品学业,皆不落于人下。又郎伊父之善状,溯诸高曾祖考,旌其门,荣其身,其祖功宗德,更且炳炳于潜江,使非名贤之后源流深长者,曷克臻此?但通家子弟之谊,责亦难辞,又安得不从?诸名公册末之余,以缕悉之也哉。故喜为之序。
时
清康熙三年嘉平月吉
赐进士第文林郎、知庐江县事、通家侍生祁文友顿首拜书
【注:祁文友(生卒不详),字兰尚,广东东莞人。顺治戊戌进士,顺治十八年(1661)知庐江县事,任三载,擢工部司官。】
(关河花大门朱氏宗亲联谊会秘书长:朱同富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