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坝村(浙江湖州),相传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后人的聚集地,村口有一巨大牌坊,一幅长对联写的是“廊下垂馨朱子理学千祀书香,壩上流芳龙山牡丹百世恩泽”。牌坊背面有书“鸢飞鱼跃”,应取自朱熹的“鸢飞月窟地,鱼跃海中天”句,表达了朱熹欲求空灵清澈,逃禅归儒的心境。
宋元时朱熹后裔迁居于此,这里以朱姓和地处朱家坝而为村名,一条东西长800多米、宽约20来米的河叫门前港,小桥、流水、埠头、驳坎、廊棚、座栏……白墙黛瓦马头墙,颇具徽风古韵,环境幽雅古朴,小桥流水人家。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是江西婺源人,朱熹的学说成为理学正统,理学成为官家哲学。朱熹被后代统治阶级称为大贤,其学说对后世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朱熹提出来的“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莫先于读书”,对后人影响极大。
朱家坝门前港两岸聚集着250多户近千人,沿河原生态地保留着廊檐河埠,特别是长达600多米的石帮岸,其中的“碎花镜式”叠砌法,工艺难度很高,审美效果极佳,俗称“梅花驳岸”……体现了江南水乡野趣淳朴的田园风光和天人合一的原真意境,是典型的“夹河为市、沿河聚镇”的水乡村落形态。
长廊的东尽头是一座古桥,叫津济桥,横跨门前港南北,桥栏正中刻着“戊午年九月重修”的字眼。这座桥始建于明洪武九年,清康熙三年重修,这里的“戊午年”是公元1918年,至今整整103年了。马蹄形桥拱,造型优美便于通航与泄洪,桥顶置两对坐狮望柱,保存完好。
津济桥东联:重虹彩映苕溪月,飞凤遥瞻金盖云;西联:西接横山环秀色,东归笠泽庆安澜。该联十分生动地描绘了津济桥的地理坐标,古时,朱家坝市河是归安县和乌程县的界河,津济桥横跨市河。桥联对仗工整,诗味浓郁。“苕溪月”对“金盖云”;“横山”对“笠泽”,读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不失为桥联中的精品。
传说津济桥还和清顺治帝有关,相传清顺之地,削发为僧,离开五台山后,到朱家坝的龙山寺吃斋念佛,广做善事。这座桥原来被称为金鸡桥,就是因为金凤凰再此停留而命名。奇特的造型,美丽的传说,清秀的流水,构成了朱家坝一道独特的美丽风景线。
沿着朱家坝村往南走,有一座“龙山寺”,俗称科寺头庙,据传是顺治帝出家处。
清《湖州府志》第十九卷记载,归安县菱湖西北朱家坝村,有龙山寺。始建于晋天十三年(公元948年),号福庆,宋治平二年(1065年)改名护戒禅寺,元末毁,明洪武二十年(1·287年)重建,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改今额,明天启年间(1635年)坍毁,顺治十六年(1659年)僧智贞、智章恢复。顺治帝慕名隐居在此,后复名龙山寺。
相传顺治帝出家后,远离五台云游至此。如画的江南水乡风貌,使顺治帝留在龙山寺修行。因顺治帝念经、坐禅需要安静,故周围百亩田地、河滩无蝉鸣,无蚊、蛇、蝎、蚂蝗;顺治帝喜牡丹,栽种的一株牡丹花竟开了一万朵,引来了凤凰!顺治帝做了不少好事,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
冬日的午后,漫步在这个小村子里,民风淳朴,朱熹遗风犹存。当然要说朱熹这位名人对这个村子现在所留下最直观的影响,可能是河中间新建的朱熹桥,还有村口那家叫熹熹嚷嚷的汉服体验店了吧。而对于顺治爷来说,村民都坚信不疑,因此龙王寺的香火依然很旺,甚至满村满地和墙上都是顺治通宝!
(信息来源:吴仁斌 梯云书屋)
世界朱氏网编辑部
2024年3月20日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