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历史

图文热点

福建永安朱子后裔世系

来源:用户上传| 上传者: zhzhus001| 2021/01/05 11:18:36 浏览量:6278

微信图片_20201223150311.jpg

朱古僚为朱熹的九世祖。朱昭元是朱廷俊的长子,字致尧,又字致鲁。出生于后周显德元年甲寅,即公元954年。曾担任侍卫指挥使,后来卸甲归田,自称自己为抽闲翁,与世无争。

朱昭元娶妻冯氏,又续娶金氏。共生了四个儿子,老大朱惟则,老二朱惟甫,老三朱惟赞,老四朱惟节。

朱昭元去世后,葬于婺源二十四都来苏乡安丰里汤村父亲的墓旁。

朱熹六世祖朱惟甫。朱惟甫是朱昭元的第二个儿子,字全美,又字专美。出生于宋太平兴国四年乙卯,即公元979年。也许受父亲的影响,与世无争,更不喜欢出去做官,却情愿守在家里尊德乐道。

朱惟甫娶妻程氏,生了三个儿子,长子朱迪,次子朱郢,幼子朱振。

朱惟甫去世后,葬于婺源二十七都官坑岭,墓为金斗形梁上穴庚山转作壬丙向,据风水先生说此墓风水极好,这家的后代会出一贤人,聪明如孔子。徽州是风水说最为兴盛的地方,特别注重墓地的选择。后来人们说,之所以会出现朱熹这样的大圣人,就是因为祖先朱惟甫葬的墓地风水好。

墨梅.jpg

这里有一小插曲,据湖南玉奇堂光绪《朱氏四修支谱》记载,朱惟甫最小的弟弟,朱昭元的小儿子朱惟节,迁徙金陵句容县北家巷,发迹后官至礼部员外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便是他的后裔。当时朱元璋登上皇位时,认为自己出身卑微,就想认大圣人朱熹做祖宗,以给自己脸上添光贴金,弥补自己家族地位低微的遗憾。手下的大臣劝他说,你已经是人中之王的天子,没有人比你的地位更高的了,何必去认比你地位更低的朱熹做祖宗呢?其实朱元璋虽然不是朱熹的后裔,可与朱熹还是有一定关系的,即他与朱熹同出一个祖宗,都是婺源茶院朱古僚的后裔,就在朱熹的七世祖朱昭元的儿子这里岔开了枝,他的祖先朱惟节是朱熹六世祖朱惟甫的弟弟,他们同一个父亲。算是搭上了点边,倒也没有像攻击他的人那样说,八竿子也没有搭上去。后来由于朱氏家族的壮大,成为当地的名门大族,也就将金陵句容北家巷改为句容朱家巷了。

朱熹的高祖朱振

朱振是朱惟甫的幼子,字文举,号芦村,出生于公元1039年。他与父亲一样,不愿做官,但他却以读书为乐,专攻儒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成为乡里邻人效仿的榜样。

朱振娶妻王氏,又再娶汪氏。共生了四个儿子,长子朱中立,二子朱绚,三子朱发,四子朱举。

朱振去世后,葬于婺源松岩里芦村。

朱振的长兄、朱惟甫的长子朱迪,他的一个儿子叫朱贵纳,因率兵抗金有功,被封显赫官职,得以与皇室联姻。他的长女嫁给宋钦宗赵桓,也就是仁怀皇后。她的妹妹后来也嫁给皇室,叫郓王妃。这是婺源朱氏惟一与皇室联姻的事例,也表明朱氏这时已成了令人羡慕的皇亲国戚,进入了婺源茶院朱氏家族的鼎盛时期。

朱熹的曾祖父朱绚

朱绚是朱振的第二个儿子,字美夫,号王桥,生于哪年不详。与父亲、祖父一样,不喜欢做官,却喜欢躲在家里读书乐道,教几个蒙童过日,悠哉闲哉。

朱绚娶妻汪氏,生了四个儿子,朱虬、朱蟾、朱耆、朱森。遗憾的是前面三个儿子都没有留下后代。

朱绚去世后,葬于婺源松岩里大王桥。

朱熹的祖父朱森

朱森是朱绚最小的儿子,字良材,号退翁。生于元丰戊午年,即公元1078年。据说他少务学,不事进取,以忠孝和友为本。他自己虽不事进取,却对儿子要求甚严,寄予莫大的希望。他对长子朱松说:“吾家业儒,积德五世矣,后必有显者,当勉励谨饬,无坠先业。”后朱松果然不负父望,考中进士,得以进入仕途。这才有了后来朱松入闽做官,朱森随儿子举家从婺源迁居到福建建州政和县。因此,也有人将朱森列为入闽始祖。

朱森娶妻程氏,生了三个儿子,长子朱松,二子朱柽,三子朱槔。

朱森去世后,因家贫,儿子朱松没有能力将老父送回老家婺源安葬,便将他就近安葬在福建省建州政和县四都桂林坊护国寺西索谷。

微信图片_20200812113550.jpg

朱熹的父亲朱松

朱松是朱森的长子,字乔年,号韦斋,出生于绍圣四年(1097)。由于自高祖朱惟甫,曾祖朱振,祖父朱绚,父亲朱森以来,便不喜做官,只喜从儒,平日里只是读读书做做诗赋悠哉闲哉过日子的,而祖上留下的万贯家财毕竟也经不起几代人的坐吃山空。因此,到了朱松出生时,已是家道败落,家境贫寒。家穷了,可好儒的家风却没有变,而且可以说更浓了。朱松自小聪慧过人,天赋极高,且又胸有大志,似乎给朱家人带来重振家业的希望。事实上朱松确实没有辜负家族的期望,他在宋徽宗政和八年考中进士,并因此进入仕途。就在宣和五年(1123),他以同上舍出身授迪功郎,得到建州政和县尉一职。也许朱松也是非常看重这一职位的,甚至于把自己今后的仕途完全寄托在这次入闽做官上,尽管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职位,却意味着他将进入辉煌仕途的开始。要不他就不会将婺源祖传仅有的百亩田地及房产家业全部典当变卖,上有老下有小的带着全家老小八口离开了先祖们生活了两百多年,自己也呆了27年的徽州故土,迁徙入闽,成了建阳朱氏的入闽始祖。想当时朱松做出这个决定,也是非常的不容易,也必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了。

青山墨黛.jpg

朱松是在家乡婺源完婚的,妻子姓祝名五娘,是徽州望族大户祝确的独生女。祝确的祖父祝仁质,号半州,也就是五娘的曾祖父,他家财万贯,巨富无比,据说在徽州有一半以上的产业是他家的,因此便有了“祝半州”之称。但到了祝确的手上,已经是成了昨日黄花不复再了。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老虎倒了还有千斤骨,风光不在名气在。五娘的四姑姑嫁给了另一汪姓望族且后来成了显贵的枢密汪勃。祝氏家族与朱氏家族一样的是,到了这个时候,都由显赫走向了衰落。

朱松入闽后,于政和八年(1118)任建州政和县尉,小小的县尉官虽不大,却让一家人有了较为稳定的生活。在家族好儒业儒思想的引领下,朱松在政和任上建起了云根书院和星溪书院。这种生活却因为父亲朱森的病逝而改变,丁忧三年失去了官职。朱松也因家境困顿无力将父亲送回老家婺源安葬,便将父亲就近葬在政和,也方便了以后每年的扫墓祭祀。

微信图片_20201109134657.jpg

朱松丁忧守孝三年期满后,被任命为南剑州尤溪县尉,于是他便携老带幼地赴尤溪上任。在宣和五年(1123)--宣和七年(1125)任了三年尤溪县尉的朱松,由此与当时任县宰的郑德与相识并成为至交。郑德与的父亲郑安道,号义斋,是熙宁六年(1073)的进士,后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他在沋溪河畔建起了住宅,也就是今天被称为南溪书院的地方。

朱松任尤溪县尉三年期满后,待次在家,直到建炎三年(1129)十二月才往建州任职,却未想到,在短短的几个月后,却因躲避叛军,又带着全家老小回到尤溪,寄人篱下地借住在沋溪河畔的郑安道家中。

想当时朱松的心态是何等的灰暗与沮丧,他已经不知道自己的家到底在哪里?老家婺源,已是无颜见江东父老,当时离开婺源入闽实是背水一战,连祖田祖屋都典当卖光了才得以入闽,老爹老妈也带出来了,如今又能去哪里呢?好在郑安道却是个肝胆义气的人,他在这个非常时期接受了这一大家人。

然而,就在朱松入闽后的这些年,在中国这块充满了战争硝烟的焦土上,由宋太祖赵匡胤挥血打下的江山,在金人毫不客气的战马铁蹄下,赵宋王朝悲哀地经历了失去半壁江山的惨剧,老百姓也饱受了战争与亡国之痛的磨砺。

而我们要了解朱松、朱熹的思想与他们的生平,就不能不了解打宋朝建立后以及与南宋小朝廷最后灭亡的整个过程。

中国历史发展到宋代,经历了北宋与南宋两个时期。宋太祖赵匡胤在公元960年,结束了五代的历史使命,建立了大宋王朝,历时319年。

北宋历经了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等九个皇帝。

到了北宋后期,也就是1115年,北边的金人崛起,建立金国。1127年,金人南下攻破北宋首都汴京(今天的河南开封),将徽宗赵佶、钦宗赵桓父子掳往金国,北宋灭亡。钦宗赵桓的弟弟高宗赵构于1127年即帝于南京(非今天的南京,指的是今天的河南商丘),建立了南宋小朝廷,改元建炎。后来又南迁扬州,最后定都临安(今天的杭州),南宋时期由此开始。

微信图片_20201222110123.jpg

南宋历经了高宗赵构(1127年继位)、孝宗赵昚(1163年继位)、光宗赵惇(1190年继位)、宁宗赵扩(1195年继位)、理宗赵昀(1225年继位)、度宗赵禥(1265年继位)、恭帝赵(造字,上曰下丝)(1275年继位)、端宗赵昰(1276年继位)、宋帝赵昺(1278年继位)共九个皇帝。可以说南宋是一个受尽屈辱的朝代。

其实当时作为高宗的赵构,也不是不想收复北方,只是他太自私了,自私得连父亲与哥哥都可以不要,连他们的死活都可以不顾。他想,如果收复了失地,救回了父亲和哥哥的话,自己不就当不成皇帝了吗?到了赵构的儿子孝宗赵眘的手上,也曾经派过兵抗过金,结果在符离被金人打败了,只好灰溜溜地认输言和不敢再打,还签定了最为耻辱被世人唾骂的隆兴和议与绍兴和议。

后来又到了孝宗赵昚的孙子宁宗赵扩时,他也希望在他的手上收复国土。于是又雄心勃勃地下诏攻金,结果照样还是被打得落花流水,与他的祖父一样,又与金人签定了屈辱的嘉定和议。

到了后面的皇帝,就再也不敢与金人争天下了,他们抱着过一天是一天,过一年是一年的消极态度来渡日,成天沉溺在歌舞升平、灯红酒绿的日子当中,任凭国家日趋败落。

这时北方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后来者居上的蒙古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在1206年建立起他的国家,到1271年忽必烈手上定国号为元。忽必烈带领他的蒙古铁骑军队在打败了金人完颜氏后,便速将贪婪的目光瞄准了南宋的辖地,那是多么美丽富饶的地方呵!于是,南宋政权是越来越岌岌可危了。

1276年,也就是宋恭帝赵(造字,上曰下丝!)时,元世祖忽必烈命丞相伯颜率军南下,以排山倒海之势,军队直攻到南宋都城临安。一时间临安城一片混乱,大小文武官员各自逃命,只留下太皇太后和她那可怜的只有六岁的孙儿皇帝宋恭帝,无依无靠的孤儿寡老祖母只好宣布投降退位。然而,就在元朝军队兵临城下极度危险之时,太皇太后为了保留住宋室王朝最后的血脉火种,以待东山再起,她匆忙发布命令封恭帝的哥哥赵昰为益王,驻守福州。封恭帝的弟弟赵昺为广王,驻守泉州。

微信图片_20201221101655.jpg

人们似乎又看到了希望,因此就有了扶危四大功臣陈宜中、陆秀夫、张世杰和文天祥,他们扶左益王赵昰在福州称帝。文天祥在1278年被元军俘获劝降,他视死如归,坚决不从,终被元人所杀,因而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为后人千古传唱。

在元军的追逐下,宋端宗赵昰在福州也呆不下去了,只好逃到泉州,元军跟踪追击,泉州也非久留之地,只好又逃到广东。一个只有11岁的孩儿皇帝哪经得起这般折腾,终在逃到广东雷洲湾的时候,一场大病呜呼哀哉。

端宗赵昰死后,陆秀夫在跟随大臣们的支持下,拥立赵昺为帝,陆秀夫为丞相,并迁至广东新会的海岛上,建行宫,造战船,以保持实力,继续南宋王朝的政权。而元军的军队也随即打到新会,力量的悬殊,宋军以大败而告终。此时的宋廷大势已去,无力回天。陆秀夫誓死不降,背着小宋帝赵昺跳下大海,这个只有九岁的南宋最后一个皇帝,便葬身鱼腹。宋室王朝到这时是真正的寿终正寝,灭亡在滔滔大海之中了。

中国从此进入由元人统治的年代。

朱松出生在北宋哲宗绍圣四年,也就是1097年,他经历了金人入侵,北宋灭亡,南宋建立而又挨打受辱的年代。

朱熹出生在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是南宋小朝廷刚建立的第四年,那是一个国家动荡不安,政权不稳,时常处于挨打局面的一个时代。

因此,我们了解了宋代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就知道当时朱松、朱熹所处时代的社会历史背景了。

然而,就在宋高宗建炎年间的尤溪郑安道家中……

微信图片_20201222110057.jpg

福建永安始迁祖

建炎(1127年-1130年)为南宋首任皇帝宋高宗使用的年号,相对于公元1127年至1130年,共4年。

建炎二年(1128年),婺源朱氏朱继贤的第十世孙朱松任福建尤溪县尉,任满后寄居该县(福建尤溪)水南郑安道馆舍。

建炎四年,南宋理学家朱熹(1130.9.15—1200.4.23)在尤溪出生。据明代万历年间的木刻孤本《紫阳朱氏建安谱》(朱熹家谱)载,该谱以茶院府君为婺源支一世祖,以八世韦斋公朱松为入闽始祖。

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朱癸七由平和县九峰镇经漳州、龙岩、漳平到大陶洋奇河定居,是为小陶、洪田朱氏始祖。据永安小陶《沛国郡紫阳朱氏族谱》载,朱癸七郡望为吴郡,为朱松后裔。

福建永安朱氏迁徙

元代至元年间(1271-1294年),朱癸七的长子朱庆五迁居清流县;朱庆五的次子朱小八又从清流移居永安洪田、黄龙村,后迁热西。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朱癸七的次子朱庆七的第九世孙朱法旵移居沙县一都。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朱癸七的第三子朱庆九的第七世孙朱宗宁,由奇河移居永安县衙,后又于明嘉靖年间由大陶洋下枫窟迁沙县富口镇。朱宗宁之子朱元五移居永安洪田湍石村上埪。

明嘉靖年间,朱庆九的第八世孙朱仲富、朱仲贵由永安大陶洋下枫窟迁徙沙县车头;朱仲政移居永安洪田镇黄焦(大科村)。(见永安小陶《沛国郡紫阳朱氏族谱》)

明末时,永安朱氏朱宗宁的后裔朱品迁居明溪胡坊,后移居明溪盖洋。据明溪盖洋《沛国朱氏族谱》载:朱品的先祖为朱松,由江西婺源入闽,初居福建政和、尤溪一带,后定居建阳考亭。朱松后裔朱铚迁居上杭。朱铚有2个儿子:次子朱濂迁民福建平和;长子朱涛的儿子朱癸七迁居永安小陶。朱宗宁为朱癸七的第八世孙。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朱宗宁的儿子朱继文从永安迁居沙县。迁居明溪的朱品即为朱宗宁的第七世裔孙。(见明溪盖洋《沛国朱氏族谱》)

清顺治六年(1649年),永安贡川朱氏的朱光聪迁居永安大湖益溪定居。1953、1971年,又有朱啟森、朱啟财分别迁居三明忠村、眉山。(见永安贡川《沛国朱氏家谱》)

福建永安朱氏人口分布

微信图片_20201222110102.jpg

朱姓在三明市姓氏人口中列第20位,其中,以尤溪县朱姓人口最多,其他依次为:永安市、沙县、建宁县、宁化县、三明市区、将乐县、大田县、泰宁县、明溪县、清流县。

永安朱姓人口列全市各县(市、区)的第2位,其主要分布:小陶朱氏裔孙主要分布在小陶镇奇河、大陶口、八一、长阪、寨中、新寨、五爱、坚村、西学等村,以及洪田镇洪田、贵湖等村;贡川朱氏裔孙主要分布在贡川镇延爽、观成、红安、新发衝等村;此外,还有分布在安砂镇江后村、槐南乡洋头村。

福建永安朱氏谱牒 

永安贡川《朱氏家谱》

永安贡川《朱氏家谱》始修于明崇禎二年(1629年),由全侯以笔记形式第一次记下家谱。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由光遐主持再修,木刻印本,设有:世系、世录、祠图、墓誌、田产、族规、服制、圣谕、谱跋等内容,是为二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丕祥、丕富主持重修。1998年,由毓春、啟盛、啟金、啟肇等人主持重修,是为四修。

永安小陶《沛国朱氏族谱》

永安小陶《沛国朱氏族谱》始修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由绳祖主编并作序。清光绪五年(1879年)重修,主编有土贤、光勋等,敕授修职郎歷署连江县教谕、宁德县训导冯熙作序。木刻印本,有世系、世录、圣谕、服制、族规、田产、世传、坟图等内容,是为二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由正晖、正阳、信忠主持重修,钦加知州衔特龙岩直隶溪口分州兼理宁洋县事朱鼎作序。民国十八年(1929年),由品珊、品南、上河主修,罗君玮作序,是为四修。1997年,由品太、光学,上耿、昌耸、光习倡议重修,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会长朱银汉作序,是为五修。

微信图片_20201230151307.jpg

福建永安朱氏文物

永安贡川朱氏家祠

永安贡川朱氏家祠座落在延爽村罗家峰,建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

永安小陶镇朱氏“允升楼”

永安小陶镇朱氏“允升楼”座落在小陶镇八一村张坑,由朱廷扬建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宁洋县正堂马方玉赐匾“允升”。“允升楼”现为永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福建永安朱氏著名人物

朱仲素,永安人,明洪武解元。

朱仲富,永安人,明贡生,曾任郁林州通判。

朱腾文,永安人,明代时任湖南襄阳府副总府。

朱家楨,永安城内人,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拔贡,曾任宿松县丞、署太湖县知县。

朱竟成,永安城内人,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贡生,曾任寿宁、凤山教谕,开直隶成安县知县。

朱逢琳,字晋卿,号朗山,永安大陶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由监生捐职州同卿,驰赠正六品,儒林郎。

朱国茂,永安小陶镇西学村人,志愿军某部战士,1953年在朝鲜战场牺牲。

朱应坚,永安小陶寨中人,3794部队89团战士,1958年在厦门炮战中阵亡。

(请作者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编辑部插图,不代表中华朱氏网的立场与观点)

——THE END ——

(有事找站长,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

中华朱氏网群.jpg

研究朱氏文化、编修朱氏家谱,联络朱氏族人,品“中华朱氏酒”。凡是订用一件酒者,年终惠赠《中华朱氏通讯录》一份,视为“中华朱氏网”会员,享受会员服务!

中华朱氏酒.jpg

“中华朱氏酒”,中华朱氏网监制,每箱6瓶,每瓶500毫升,茅台酱香、53度,坤沙5年。茅台镇发货,送货上门!纯粮食酒,货真价实!联系电话(微信):19819884266。


蝴蝶(飞舞).gif

15.png



  •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