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乘谱牒

图文热点

始祖黄帝到沛国郡朱熹族谱宗支世系表

来源:管理员|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2020/02/09 19:41:12 浏览量:5070

朱熹.jpg

始祖黄帝到沛国郡朱熹族谱宗支世系表

远古源流世系

世系

名讳

上古系简历

妻室

后裔

1

黄帝

轩辕氏、姬姓,又姓公孙。少典之次子,名轩辕,其母附宝,出郊野视大电绕北斗星中枢照野,遂感有娠,生帝于轩辕之寿邱,故名轩辕氏,长于姬水,故又姓姬。帝敦敏聪明有圣德,贵为天子,以土德王,故曰:黄帝。公元前2697年登基时37岁,活111岁,生25子,得其姓者十四人。黄帝纳四妃,其元妃为西陵氏之女曰:螺祖,生二男:玄器(玄嚣?)、昌意。公元前1598年卒,葬今陕西省黄陵县北桥山的黄帝陵。

正妃嫘祖

二子:昌意、玄嚣

(玄器?)

2

昌意

黄帝之次子。因才德低下,昌意被降到西南若水流域为诸候,其妻景妃看天虹而孕生。二十岁登基在位78年,号高阳氏。娶土著蜀山氏酋长之女景仆,又有谱载曰仆昌,名女枢生韩流。

景妃

韩流

3

韩流

名乾荒,昌意之子,韩流 擢首谨耳,人面豕啄, 麟身渠殿,娶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


颛顼

4

颛顼 

韩流之次子,有大德于民,黄帝崩而继承帝位,号称玄帝。建都于高阳,故称高阳氏。帝以水德绍金天氏而王,沈静渊深而有智谋,清明通达而知事理,调以五行而以教化,洁静虔以祭祀,革九黎之乱,万物有序,民安其生。帝还作历,以孟春之月为元,是岁正月朔旦立春,故又称历宗帝。卒葬于汉水上游鲋鱼山。帝卒后被尊为五方之神中的北方之神,故称北帝、黑帝。帝纳二妃,次妃腾隍氏,又称腾坟氏,胜溃氏名女禄生二男:称,禺。

次妃腾隍氏,又称腾坟氏、胜溃氏

称、禺

5

名伯称,字伯服,颛顼之长子,生子老童。


老童

6

老童

字卷章,称之子,娶根水氏女娇福,名娇极,生子重黎、吴回。


重黎、吴回

7

吴回

老童之次子,帝喾时被袭任火正祝融,称为祝融氏。吴回卒于南方,葬于南岳衡山之阳的祝融峰。祝融去世后,被尊为五方帝中南方炎帝的辅佐火神。吴回生子继。


8

吴回之子,生重黎。


重黎

9

重黎

继之子,生陆终。


陆终

10

陆终

吴回之子,纳鬼方氏之女名女隤,生六男:昆吾名樊 、参胡名惠连、彭祖名翦、会人名求言、晏安、季连。


樊、惠连、翦、求言、晏安、季连

11

晏安

名安,字安斟,陆终之五子。晏安辅佐虞舜,为舜之臣,后因有功被舜帝封于曹地,建立曹国,赐姓曹,生子均连。


均连

12

均连

晏安之子,生子彩白。


彩白

13

彩白

均连之子,生子季礼。


季礼

14

季札

彩白之子,生子武辛。


武辛

15

武辛

季札之子,生子主庭。


主庭

16

主庭

武辛之子,生子浚、本立。


浚、本立

17

至第51


【浚、本立】本立(17) →伯虎(18) →安期(19) → (20) →固陵(21) →正中(22) →乙凯(23) →九阳(24) →华阴(25) →仲彭(26) →少徵(27) →成均(28) →凤祤(29) →天麟(30) → (31) → (32) →不齐(33) →(34) → 合宇(35) →能之(36) →衍之(37) → (38) → (39) → (40) →单父(41) → (42) →成立(43) → (44) →守正(45) →章童(46) →(47) → (48) → (49) → (50) → (51)



52

降之子,生子曹侠。


曹侠

世系

名讳

下古系简历

妻室

后裔

53

()

又名邾侠,晏安裔孙。公元前1029年生, 奕之子, 晏安之四十三世孙,其先封于曹,其间或扬或逸,迁徙不常,至公世为关东大侠。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朝元年,佐周武王灭商有功,周武王封侠为邾子,受封邾国(今山东省邹县、济宁一带),附属于鲁,以国为姓,易姓邾是为邾侠,创国衍生朱、娄、邹、颜四个姓,是为朱氏大始祖。娶有易氏女,生子太辛()

有易氏

太辛()

54

 邾非

邾侠之子,生子成,有谱载为曲沃突。


55

邾成

非之子,生子车辅,有谱记载为外仲


车辅

56

邾车辅

成之子,生子将新,有谱记载为主父檀


将新

57

邾将新

车辅之子,生子訾(zi)父。


訾父

58

訾父

将新之子,生子夷父、叔术。


夷父、叔术

59

夷父

名颜,又名伯颜,谥武公,史称邾武公或夷父颜,或邾娄颜。娶盈氏生夏父,友。

盈氏

夏父,友

60

夏父

夷父之子,生子不皇,有谱记载为杲公。


不皇

61

不皇

夏父之子,生子仪父。


仪父

62

仪父

名克,不皇之子,鲁隐公之始年,在北杏会盟伐楚有功以赐诸侯。周历王三年服事齐桓以奖王室,庄五年史称齐桓行霸,仪父附从,进爵称子,登附庸为君。庄十六年十二月终书,卒谥安公。生子琐。


63

仪父之子,周惠王五年为天子贵,鲁庄公二十八年四月卒,谥曰:宪公。生子蘧(qu)除。


蘧除

64

蘧除

琐之子,鲁庄公二十八年即位,鲁文公十三年春迁都於绎城。同年五月卒,谥曰文公。纳元妃齐姜生子获且,次妃晋姬生子捷菑(zi)


获且、捷菑

65

获且

蘧除之长子,鲁文公十四年春即位,成公十七年十二月卒,谥曰定公。生子(牜圣)。


牜圣

66

牜圣

获且之子,鲁成公十八年春即位,卒谥宣公。生子华。


67

(牜圣)之子,襄昭公十六年即位,鲁昭公元年六月卒,谥曰悼公,生子穿。


穿

68

穿

华之子,鲁昭公三年二月辛卯日卒,谥曰庄公,生子益。


69

穿之子,鲁昭公三年即位,卒谥隐公,生子革、何。



70

益之子,周敬王三十三年即位,卒谥桓公。生子茅夷鸿。



71

夷鸿

字成子,桓公(革)之子,官至大夫,封于茅邑,谥成公,公元前471年即位。由于隐公时期国力衰弱,公元前470年成公隐居沛邑(今江苏沛县,也有谱载相县)隐姓埋名,为避难,故由邾氏去邑改姓朱氏。邾姓自邾侠至邾夷鸿共传一十八代,至此朱姓正式开始, 71世朱夷鸿为肇姓始祖。后邾国国君由桓公子孙继任,约传九代。邾国于周顷王五年约公元前300年五月为楚宣王所并,亡国。生子秺。


世系

名讳

近古系沛国朱氏源流世系简况

妻室

后裔

72

世柲(又名朱秺)

仲穗公,公元前485年生, 被称为朱氏沛国公开基始祖。字世秘,茅夷鸿之子。生子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年。早年随父由邾国茅邑徒隐于鲁国沛邑,仕周君元年丙午封为齐国大夫。后因齐国发生田氏之乱,徒居鲁国萧县相邑。沛邑一地,西汉时,改泗水郡为沛郡,郡治设在相县,沛郡在东汉时改称沛国。秺公徒居相县为沛郡,沛国的郡治,在汉魏之世沛国相县朱氏大兴,因而朱姓后裔便把沛国当作朱姓的发源地和主要郡望。故今朱姓所居之屋命名为沛国堂以相标榜。我们朱姓始自秺公为开创沛国朱氏肇姓大始祖。


73

朱胜

秺公之子,生子亥。


74

初居魏以屠为业。周郝王癸卯五十七年率军破秦解赵被围之危。秦始皇二十年己酉封为忠通将军之仕。妣?氏生子英。


75

朱亥之子,生子章。


76

英公之子,生子家。


77

名野,字辽,章公之子,汉初为山东大侠,居鲁。妣?氏生子濞、轸


濞、轸

78

家之子,西汉高帝庚子六年封为鲁国大夫。妣?氏生子建。


79

濞之子,西汉孝文帝时以都尉率军入汉击项籍,藏茶。汉高祖十二年十二月封为鄢陵侯,侯状二千七百户。卒谥鄢陵庄侯。妣?氏生子轸。


80

建之子。西汉景帝前元己丑五年官至西北侯。妣刘氏、继妣韩氏生子买臣。

刘氏、韩氏

买臣

81

买臣

凝公之子。生于西汉惠帝七年,居会稽。武帝元光己酉三年己五十中状元及第,元狩己末元年封会稽太守,乘传入吴,封中大夫侍中,后为主爵都尉,位列卿,再拜为丞相长史。汉武帝元鼎二年卒,葬于会稽城西四十里朱池之西幽径山。妣崔氏,继妣陈氏生子山拊、鹤。

买臣公小传

公元前182一前115年,字翁子,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汉景帝前三年(154),吴王濞举兵发动吴楚七国之乱。朱买臣逃难至建德,家贫以伐薪(砍柴)为生,仍不忘发奋读书,被人称为挑担书生,为长者崔老所重,招其为婿,,供其读书。崔老故去后,家境日趋贫寒,其妻崔氏不堪忍受羞辱而休夫。正当他在京城沦落为乞丐的时候,却意外地得到了同乡严助的举荐,说《春秋》、言《楚词》为武帝所赏识,官拜中大夫。买臣四十多岁为官荣归,崔氏又欲与其重圆,于是有朱买臣卖柴马前泼水之戏剧故事。

数年后,东越反汉,武帝以朱买臣为会稽太守,与横海将军韩说同击东越, 以功而征人, 为主爵都尉,复升为丞相长史, 是一位以高风亮节而著称之臣,位列九卿。后因御史大夫张汤任廷尉时曾处理淮南、衡山二王谋反之事,诬陷严助,朱买臣怨恨张汤,向汉武帝进言,致使为官清廉酷吏的代表人物张汤自杀,死后家里的财产不超过五百金,皆得自俸禄及皇帝赏赐。下葬只有棺木而没有外椁。武帝知道后很惋惜,晋升了他儿子张安世的官职。不久, 朱买臣与另二位长史被张汤余党所害, 处以死罪。

崔氏、陈氏

山拊、鹤

82

山拊

名铎,买臣之子,西汉元封元年以舍入沛,六年丙子徙居永城县,封为都昌候,孝宣本始四年为右扶风。妣戚氏生子邑。

戚氏






83

字仲卿,名邑容,山拊之子。西汉昭帝戊戌四年封为北海太守,汉宣帝时,因治行第一,入为司农。卒,夫子惜之,赐其子黄金百斤,以奉祭祀。葬桐西乡二十里。妣王氏生子云。

王氏

84

字芳辉,名游,又名浮大,邑公之子。少年轻侠,年四十改行从师,授易论语,能传其业。汉元帝时被授予五经博士。西汉五凤元年甲子出任杜陵令和槐里令。常居鄂田。汉成帝时年七十余,终於家,葬于平陵东阁外。追封槐里候。妣卢氏,继妣罗氏生子埙、篪。(篪公后代待考)

卢氏、罗氏

埙、篪

85(待考)

云公之子。西汉成帝建始三年壬辰任泰政,封为司空。妣弋氏生子博。

弋氏

85

字子元,埙公之子。初为杜陵县令,西汉成帝时历任栎阳、云阳、平陵、长宁四县令。东汉建武十年甲午迁冀、并二州刺史及行部,后为冯羽官至大司空,代空光为丞相,封阳卿候,徒金陵,为御史丞相,登西都五公之列,永平二年八月甲戌卒。生子翊。


86

字仲新,博公之子。西汉哀帝时官任大司马长史,东汉建武二十年接替窦融任大司空,后更封新息候。位列三公。妣杜氏生子浮。

杜氏

87

名公叔,字叔元,翊公之子。出生官宦之家。初从光武为大司马主簿,迁偏将军,从破邯郸,拜为大将军幽州牧,守蓟城。建武二年丙戌封为舞阳候,食三县,后升任执金吾,徙封为父城候,建武七年,又升任太仆。永平中卒。妣季氏生子永。

季氏

88

浮公之子。东汉时任下邳太守。生子尚。朱济(101) →朱冲()(102) →朱咸则(103) →朱腾(104) →朱绰(105) →朱龄石(106) →朱君建(107) →朱隋(108) →朱僧宁(109) →朱操(110) →【朱敬则634年生】


89

名郢,永公之子,官至史部尚书。生子质。


90

质公,尚公之子,汉桓帝时官至司徙。生子寓、卓。(寓公后代待考)


寓、卓

91

卓公,质公之子,留居沛郡,坚守祖辈产业与故土桑园。汉未时官任刺史。生子翻。


92

翻公,卓公之子,官任扶风太守。生子越。


93

越公,翻公之子,任上洛太守。生子元胜。


元胜

94

元胜

元胜公,越公之子,生子询。


96世至第99世存疑?待考


朱廷(95) →朱嘉信(96) →朱朔(97) →朱光祖(98) →朱熙(99) →朱绚(100)



100

询公,元胜之子。三国时任魏国丞相府左参军。生子济。


101

济公,询公之子。生子冲。


102

冲公,济公之子。官任翰林院召补学士,卒於沛县令,赠平东将军,齐州刺史。妣李氏生子威则。

李氏

威则

103

威则

名威,字僧生,冲公之子。西晋时官至散骑侍,给事中。卒赠冠军将军,恒州刺史。生子瑞、珍、腾、度宾。


瑞、珍、腾、度宾

104

名神龙,字龙怀,威则之三子。东晋建议初,官任建威将军,陈郡太守、吴国内史。生字宪、斌、绰。(宪公、斌公后代待考)


宪、斌、绰

105

腾公之子。官任西阳太守,广平太守,东晋末年,为豫州刺史袁真的将佐。妣淮南蒋氏生子龄石、超石。

蒋氏

龄石、超石

106

龄石

字伯儿,绰公之子。幼承家风,少年从军,后封建威将军,武康县令。东晋义熙九年以益州刺史身份出任晋军元帅,统兵平定四川,被晋封为国辅国将军、丰城县侯,后又升相国右司马。持节都督关中诸军事,右将军。生子君建。


君建

107

君建

君建公,龄石之子。官任北周太子洗马。生子秘、随。


秘、随

108

随公,字云卿,建公之子,官任 州刺史,后周太子洗马。 妣陆氏生子僧宁、仲贤。


僧宁、仲贤

109

僧宁

僧宁公,字子须,随公之子。官任睢州太守。妣周氏生子操。

周氏

110

操公,字道儒,僧宁之子。居河南毫州永承县,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妣赵氏生子仁轨 、敬则、玘、珉。(仁轨公、玘公、珉公后代待考)

赵氏

仁轨 、敬则、玘、珉

111

敬则

敬则公,子少连,操公之子。少有大志,年轻时才华出众,文武双全,被皇帝仕慕名授任洹水县蔚,后升任右补阙。武则天称帝时,因进谏直言被武接受,于长安三年迁任正谏大夫,兼修国史,位极人臣,进同凤阁鸾台平章事,高居宰相。后改任均祭酒,冬官侍郎。又因奸人诬告,贬出为郑州、涪州、庐州刺史。中宗景龙三年卒。至睿宗即位,追赠秘书监,谥为。著有《十代兴亡论》及《五等论》等书。妣?氏生子儀傑?。

又字昈公。公元634-709年,原苏州吴县籍,号乾昭,唐代宗癸卯登进士第,憲宗元和三年茂子来任抚州南城县尉,民感其德,尊称官长,遂卒於官,至南唐析南城为南丰。配官氏夫人。夫妇卒合葬世贤乡恭倘者五都桃石源地名士墓沟嶺背。生子傑

 

官氏

112

儀傑

敬则公之子,存疑?


光迪

113

光迪

光迪公,名介,字光顺,排行二十一,敬则之子,官任灵州别驾。妣弋氏、郑氏、金氏生子守温、守同、守和、守滔。(守温公、守同公、守和公后代待考)

弋氏、郑氏、金氏

守温、守同、守和、守滔

114

守滔

守滔公,名禹一,一名墀 ,又名钦,字子敬,光迪之子。官任济阳令。妣程氏、尹氏生子涔、滋。(滋公后代待考)

程氏、尹氏

涔、滋

115

涔公,字山陵,又字以良,浩师古,守滔之子。官任唐殿中丞。唐末乾符戊戌年奉祖父避乱居歙县黄墩。妣程氏与公合葬汪庄,乙山辛向。生子?,后裔待考。



116世至第119


(116) → (117) →朱禹一(118) →朱师古(119)



119

师古

生子古训、古僚、古祝、古祐。(古训、古祝、古祐公后裔待考)


古训、古僚、古祝、古祐

120

古僚

婺源茶院始祖,公元855-937年,讳瑰,名瓌,又名古僚,一名通,字舜臣。一字俨,又字良玉,排行二十一,?公之子。唐昭宗大顺二年进士。唐广明间因黄巢乱避居歙县黄墩。唐天佑中,陶雅任歙州刺史,收复婺源,任命古僚为制置茶院,率领州兵三千戎守婺源,负责巡辖浮梁、德兴、祁门、婺源四县,征收茶赋,被封为制置茶院使。僚公在任制置茶院时政绩颇佳,民赖以安,子孙因家焉,官制置茶院,世称茶院公。朱氏族人尊称古僚为茶院府君或茶院公,我们称他为茶院朱氏。又因原籍歙县黄墩,因而被浩封为黄墩忠武侯。卒葬在婺源县东三里三都,地名万年(?)乡千秋里连桐山,丑山未向。妣杜夫人,名四娘,合葬连桐。生子廷杰、廷俊(隽?)、廷滔。(廷杰、廷滔公后代待考)

杜氏

廷杰、廷隽、廷滔

121

廷俊

廷俊公,字文智,一名敬,字文和,行八,古僚之子。生于后梁乾化二年壬申。俊公谋略过人,后唐庄宗李存勖拜为微州刺史兼番总管,后升为节度使,天成二年特旨镇微州。卒于宋太宗淳化五年(912-994),享年83岁,葬于婺源二十四都来苏乡安丰里汤村。妣方夫人生子昭元、昭亨。(昭亨公后裔待考)

方氏

昭元、昭亨

122

昭元

昭元公,字致尧,一字致鲁,行十五公,廷俊之子。生于后周显德元年甲寅。荫袭父职,任侍卫指挥使。后契丹入侵中原,弃官归隐,自号投闲翁,或称歙溪府君,卒于北宋咸平二年(954-999),享年46岁,葬在婺源歙县二十四都来苏乡安丰里汤村父墓旁。妣冯氏夫人,继配金氏生子惟则、惟赞、惟甫、惟节?。(惟则、惟赞、惟节公后裔待考)


惟则、惟赞、惟甫、惟节?

123

惟甫

字全美,一字之秀,又名专美,号潋溪府君,行三,昭元之子。生于宋太平兴国四年已卯,北宋时四门博士。隐居家乡,尊德乐道,不喜仕道。卒于宋至和元年甲午二月初九日,也有谱载卒于北宋咸平二年(979-1054)享年76,葬婺源二十七都地名官坑岭,墓为金斗形梁上穴庚山转作壬丙向。吴景銮先生记云:管坑龙势异,穴高众山聚,坎离交媾精,笔峰天外起,富不及陶朱,贵不过五府,当云一贤人,聪明如孔子。其地水源当前而流,回还曲折,贵极离乡。妣程氏,生子迪、振、郢。(迪、振、郢公后裔待考)

程氏

迪、振、郢






124

名爱择,字胜非, 生于997(时惟甫19), 娶妻黄氏生一子贵纳居开封。朱贵纳娶李氏生二女六子,长女朱琏嫁宋钦宗为仁怀皇后;次女朱凤英也嫁皇室为郓王妃;长子朱志(字孝夔)北宋亡后离开婺源西迁湖南衡山配刘氏生子朱桂,

 葬衡山象鼻嘴, 朱桂生朱清(字若水)宋绍熙元年自衡山北

迁为长沙、宁乡等地朱姓始祖; 二子朱忠(字孝庄)后裔居庐

陵;三子朱惠(字孝恭);四子朱懿(字孝敬);五子朱意(字孝逊) 六子朱恕(字孝斋)随兄朱志,同隐居衡山, 后裔留居今

湘南地区。



名爱振,字文举,生于1039(时惟甫61),原配王氏,赠孺人,再娶汪氏,生四子:中立、绚、发、举。长子朱中立(1059—1129)后裔迁浙江泾县;次子朱绚为朱熹曾祖;三子朱发生二子: 潮、穆,迁居婺源十五都;四子朱举生二子: 瓒、天倪,自婺源迁休宁临溪开基。此外另有清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 湖南桂阳蓝田六修《朱氏通谱》载朱振生五子:中立、绚、綵(字声远)、发、举。 三子朱綵生名世, 朱名世

生彬,朱彬生焘,朱焘生垫,朱垫生四子: 均贤与均圣、均琪、

均玉,分别开基桂阳芝田、下蓝田、上蓝田, 而朱名世的后三

代失考。还有湖南常宁《朱氏四修宗谱》记载为:

┌→   朱熹的后代们 振-┤└→ 朱名世 均贤、均圣、均琪、均玉的世系。

注:现有史料大多都说朱振生四子。而湖南桂阳、常宁二地

朱氏族谱记载为五个儿子,有待史料新的发掘研究与证明。

振公,一名爱振,字文举,号芦村,行二十五,惟甫之子。

生于宋景祐六年,公学识博洽,转功儒业,为乡里学者师表,

卒葬婺源松岩里芦邨村。妣王氏,赠孺人,再配汪氏,卒葬

汤村。生子中立、绚、发、举。

名爱郢,字尚文,居婺源,葬芦荻镇,生四子:```.其中, 次子朱槌(字混元)生子朱焞, 随南宋南迁盐官硖石, 为盐官即海昌之始祖 。恬生舜明, 舜明生霖、梃二子;霖之孙基迁歙, 基六世孙枋居婺源、机迁建阳、樟迁无为;梃生廉, 廉生二子,松二迁徽城、松四迁淮。三子朱恪,因官自婺源迁于河南开封生子朱丕训(字受之),居开封,配汪氏,生二子:栋、槌。长子朱栋又生煦、焘二子;朱煦生子朱基回迁祖地歙县, 朱焘生哲, 朱哲生钦, 朱钦生洪范, 朱洪范生梓, 朱梓回归祖地婺源。

125

名贵绚,安义之,字美夫,号王桥,行二十四,振公

之子。生于婺源思贤坊闕里华表之侧,公素以道义自高,宋

仁宗庆历间诏为翰林园检讨,不赴命,因而隐居终生不仕。

卒葬松岩里大王桥。妣王氏生子虬、蟾、耆、森。(虬、蟾、

耆公后裔待考)



郢公后裔均玉公后裔世系源流表

朱恪(125) →朱丕训(126) →朱栋(127) →朱焘(128)朱哲(129) →朱钦(130) →朱洪范(131) →朱梓(132) →【缺133属火】【朱均玉1241年生】(134) →(135) →(136) →(137) →()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鸿(158) →(159) →(160)→(161) →(162) →…



126

 

字良林,号退翁,行三十二,绚公之子。生于北宋熙宁乙卯八年正月初一时,公少时务学,不事进取,先训戒饬诸子,谆谆以患孝和友为本。后父以子贵,赠承事郎。随子迁居福建建宁府政和县。北宋宣和七年十二月初一亥时卒于官舍,葬于政和县东瞿乡感化里四都桂林坊护国寺西索铁山,坐戌向辰。妣歙县华塘程丞相之孙女,名程五娘,赠太孺人,卒葬政和县将溪铁炉岭下。生子松、柏、柽、槔。

(柏、柽、槔公后裔待考)



127

名齐甫,字乔年,号书斋,行百二,森公之子。原籍江西婺源,生于北宋绍圣四年丁丑闰二月二十三日午时。公自幼聪慧过人,负有俊才,宋徽宗政和八年中进士,后以同上舍出身,授迪功郎,调任建州政和县尉。于是,于宣和五年携带妻儿老父,举家迁入福建建州政和县落籍。建炎二年三月改任南剑州尤溪县尉。时值金人乱华,松公极力主张抗金保国,反对朝廷的和议妥协政策,被贬为泉州石井镇监税。建炎四年四月,福建兵乱,以家眷寄居尤溪郑氏草堂,这年九月十五日生子熹。南宋绍兴七年,松公因喜建州山水佳胜,遂带八岁朱熹从尤溪迁居福建建瓯筑溪精舍。绍兴八年,因胡世将、谢克家推荐,被南宋朝廷任命为秘书省正字,除校书郎,迁著作郎,后又晋升为尚书度支员外郎并史馆校勘、司勋,以史部郎上章力言其不可,于绍兴十年以不附和议触犯秦桧,被受贬出饶州知州,公自请辞职,屏居建州建瓯。绍兴十三年三月二十四日午时卒于建瓯环溪精舍。先葬于建宁崇安县白塔山五夫里,宋乾道六年七月五日更葬于上梅里寂历山白水鹅子峰下。松公卒后朝廷赠通议大夫,元至正间追谥献靖,明嘉靖间从祀启圣祠。妣祝氏夫人,封正七品孺人。祝氏系徽州歙县祝确之女,生于宋元符庚辰三年七月庚午日,卒于宋乾道庚寅六年正月癸卯日,葬于建阳崇泰里寒泉岭天湖。墓地前朝天湖,林木荫翳,故又名寒泉林。墓形天湖阳,龙自高山脱脉,穿田起为平岗,又透迤数节为湖,田临穴,平洋脊,穴居湖水,而前起高埠,为太阳文星之案,外阳暗拱,左右映带。生子伯、仲、熹。



128

乳名沈郎,小字秀延,小名五二郎,字元晦,又字仲晦,松公之子。生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庚戍九月十五日甲寅午时。绍兴七年在本贯建州崇安县开耀乡自为户。熹公天资聪慧,五岁能诵孝经,绍兴十四年从福建建瓯迁至崇安,寄居在五夫里刘子羽庄园。绍兴十七年举王佐榜进士。二十一年铨试中等,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隆兴元年授武子博士,乾道三年十二月回崇安任枢秘院编修官,淳熙三年任秘书郎,五年授颍钦翰林院辅,初任兵部侍郎,提江西刑狱,升为宰相。是时遇金人之患,遂辞朝隐居江西南康府白鹿洞著书立说,做小学传,集孔孟之书,五经六典诸书。淳熙十六年正月,授予南京修管修撰,主管西京嵩山崇福宫,四月,得帝朝散郎称号,赐绯衣银鱼,授江南东路转运副使。光宗绍熙二年三月,授秘阁修撰,主管南京鸿庆宫头衔。五月,到崇安邻邑买屋居下,并在建阳考亭筑建精舍。绍熙四年宋宁宗帝授封熹为实录院同修撰。冬,留正授予熹为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绍熙五年七月,帝见熹聪明如孔子,迎入朝为宰相位,升任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因与宰相韩侘胄政见不合被解职。以焕章阁待制提举南京鸿庆宫,回到建阳考亭家中居住。庆元元年,晋级为朝奉大夫。庆元二年辞帝回建阳考亭竹林精舍讲学。庆元六年庚申三月初九辛酉日得恙,甲子日命移寝中堂,午时刻正坐起整衣冠,就枕而终。阳年七十一岁。葬于闽地建阳县西嘉禾唐石里九峰山下大林谷。朱熹公生前曾以朝奉大夫,华文阁待制,婺源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仍兼秘书阁修撰致仕,卒后,于嘉定元年十月,帝赠熹为议谥,二年十二月,宁宗帝赐谥为,尊称朱文公。三年,追赠中大夫,宝谟阁直学士,累赠通议大夫。宋理宗宝庆三年加赠太师,追封信国公,绍定三年,改追封微国公。淳祐元年正月,皇帝下诏将熹从祀孔子庙。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改封齐国公。清康熙十二年,帝特旨将熹从孔庙侧廊上升到大成殿配亭。从祀孔庙十哲之列。熹公妣崇安五夫里人草堂先生刘勉之先生女儿讳清四,卒于淳熙三年丙申十一月十三日戌时,四年丁酉二月葬于建阳县唐石里之大林谷。庆元庚申年十一月壬申日再与熹公合葬焉。嘉定元年妻以夫贵,追封为令人,硕人,绍定三年赠微国夫人。元顺帝至正二年改封齐国夫人。生子塾、野、在。


塾、野、在

129










130



















  •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