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乘谱牒

图文热点

王玉哲:《中国早期姓氏制度研究》序

来源:管理员|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2024/05/30 22:20:24 浏览量:899

微信图片_20240530221540.png

姓氏制度是属于文化史的范畴,姓氏制度如何往往牵涉或影响到当时社会上各个方面的面貌或形态。诸如政治制度、社会结构、血缘组织等方面的因革、变化,以及民族融合、婚姻习俗、社会思想等,无不与之有密切联系。因之,历代学者很早就对姓氏制度给以足够的重视和研究。他们的著作,今天所能见到的最古莫如成书于战国晚期的《世本》之《氏姓篇》,继之则有东汉时期班固所撰《白虎通·姓名篇》,王符的《潜夫论·志氏姓》,东汉末年应劭的《风俗通义》也有专论。

不过东汉以前这些记述姓氏的著作,不但对于姓氏来源,大都牵强附会,不尽可信;甚至对氏、姓有别这个必须首先辨明的大问题,亦皆茫然。至清初顾炎武始明确地说:“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日知录》)论氏族条后附)、清楚地指出姓和氏的概念绝不相同。但是,姓与氏既不同矣,为什么战国以后二者混淆起来?变成姓即氏、氏亦姓。“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顾炎武论“周末风俗”语)姓、氏混同和衰落的原因是什么?二者不同的本质又是什么?姓和氏来源于何呢?这一系列的问号,都是学术界长期不易解决的问题。因而姓氏制度的研究,近来几乎处在停滞的阶段。自近代西方的人类学、社会学等传入中国,学者中有人以这些新兴学科的理论,研究中国的姓氏制度,才打破了长期停滞不前的姓氏研究,有所突破,有了新的提高。例如有的提出中国的姓氏与西方各民族一样,也来源于“图腾”,当然也还存在反对意见。所以,无论从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以及历史学的角度言,姓氏制度都是值得作进一步深入研究的。

赵艳霞(雁侠)同志1992年即提出以中国姓氏制度作为她攻读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我很同意并大力支持。现在她的毕业论文《中国早期姓氏制度研究》经过修订、整理,已交付出版社,行将正式出版,要我写几句话作为序言,当然这是义不容辞的。

按中国姓氏制度是个广泛的大题目,本论文只对先秦时期的姓氏、在某几方面作了些研究,提出并解决了一些问题。其中主要的,比如在先秦时期,到底什么是“姓”?什么是“氏”?二者到底有无区别?这一直是个棘手的很难解答清楚的问题。对此,她曾蒐集到大批有关资料,加以排比、分析,综合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认为“姓”与“氏”确实具有很多共同特点,这也是使二者易于混淆的一个原因。不过从本质上看,二者还是有区别的。概括地说,“姓”主要的是属于血缘性的,而“氏”则更多的是属于政治性的。这样一分,古文献中一些似乎矛盾、不可解之处,一般地说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再有如对殷商女子称名问题,甲骨文中所出现的女名,是指女的“姓”、还是女的“氏”?或者说是“女字”呢?时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对女字说提出了一些新证据,使这一说法增大了说服力。其它如对周初“赐姓命氏”制度及周人重视巩固姓氏的措施和原因的论述,也提出一些中肯的说法,读者在阅读中自会领会,我这里就勿需辞费了。

“学无止境”,赵艳霞同志对姓氏制度的研究刚刚开始,书中肯定存有失误和不足之处,如蒙海内贤达惠予教正和补苴,则是余与作者之大幸也。

王玉哲

一九九六年七月一日

于南开大学


同一个世界,追求不同的境界,世界朱氏网追求:创新、文明、祥和、拼搏!


(有事找站长,支持世界朱氏网,长按扫码)

寻根问祖,查找家谱,就上朱氏家谱库,联系微信:19819884266。

微信图片_20220804184831.jpg

寻根问祖、编修家谱,传播朱氏文化,品“中华朱氏酒”、“朱府囍酒”。金世佳和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华情,19819884266。

朱府囍酒.jpg

中华朱氏酒9.jpg


  •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