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乘谱牒

图文热点

家谱简要发展史

来源:管理员|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2019/12/19 11:04:26 浏览量:1272


     记录家谱是我国普遍流行的一种民间习俗,也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考古学和历史学方面来看,家谱反映了家族血统关系和人口迁徙历史,是地方志的基础资料,也可作为国家正史的有效补充。

   我国家谱的历史极其久远,从《史记》对黄帝家族的记载可以推测,从汉字起源的那一刻开始,华夏先祖就已经在记录家谱了。根据专家考证,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家谱是商朝中期的一篇甲骨文卜辞——《倪氏家谱》,现存于大英博物馆。它准确记录了13个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并且按照辈分高低进行了排序。另外,商朝晚期甲骨文中的《商王世系》,其本质上也是一种家谱。


商朝甲骨文家谱


民间家谱中记载着丰富的历史资料,首先,家谱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商朝至秦朝。这一时期的家谱仅存在于王室和高级贵族阶层。


第二阶段从西汉至唐朝。在这1千多年间,由于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动荡不安,有上层的大家氏族逐渐向下发展,记录家谱的习俗开始扩展到中小贵族,平民没有资格记录家谱。由于这时期任官选贤的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依据家庭出身、家谱是重要的档案资料。因此,历朝历代都设有“谱司”或“谱局”等专职机构,负责登记和调查各大家族的家谱档案。


比如在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刘备号称自己是皇室子孙,为西汉中山靖王后裔。汉献帝刘协命人取出皇室家谱查验,立刻确定了其皇叔的身份。这份家谱详细记录了汉朝皇室几百年的血统关系,甚至连沦为平民的刘宏和刘备都记录在册。可见,这时期的家谱属于官方资料,有严格的记录和保存制度。


第三阶段从北宋到明朝。随着科举制度逐步成熟,选人用人虽然还保留上查祖宗八代的习惯,但官吏任用不再完全根据家庭出身,因此官方家谱管理机构开始消失。平民被允许编修家谱,并成为社会的一种流行趋势。因为平民文化水平不高,也没有唐朝以前的家谱资料参照,于是,虚构家谱的情况开始大量出现。为了满足虚荣心或提高家族凝聚力,许多平民家谱中的先祖要么追溯到了炎帝和黄帝,要么是历朝历代的皇亲国戚和名人。比如姓张的追认张良、张飞为先祖,姓刘的号称先祖是汉朝皇室。


第四阶段从明朝到现代。明清时期编修家谱成为了一种民间习俗,扩展到所有的社会阶层,也有虚构家谱的行为。比如明朝开创者朱元璋,家中连续几代都是平民出身,他成为皇帝后为了彰显高贵身份,命人追寻朱氏先祖。据《明史》记载,他曾经想追认南宋理学家朱熹为先祖,被大臣数次劝谏后方才作罢。


 北宋以前的家谱仅限于有身份的家族,属于官方资料,其真实度非常高,甚至可以和史书媲美。这类家谱几乎都已经失传了,现存的古老家谱九成以上属于明清时期。


  •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