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康(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 副教授)
【论文摘要】本文由我国历史上的书院文化,论述到伟大的理学家朱熹对我国书院教育的巨大贡献。朱熹通过复兴白鹿洞书院,亲手创建书院,关心其他书院;总结书院教育的经验,完善书院教育制度;以书院为基地推动理学各学派的学术论争和交流,扩大书院的社会影响;鼓励和支持弟子门人广建书院,传播理学思想等教育活动,推动了南宋的书院教育的蓬勃兴起。本文又以无锡东林书院为例,阐明朱熹的教育活动对以后明、清书院教育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朱熹,理学,书院文化,白鹿洞书院,东林书院。
一、书院
书院是我国古代实施藏书、教学与研究三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它的特点就是为了教育、培养人的学问和德性。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特点是⑴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2)学术辩论制度。(3)开放教学。书院讲学,学生可自由听讲,不受地域的限制;学生可不受学派的限制,书院允许学生中途易师。这些体现了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自由的精神和兼容的精神。
书院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汉代,与汉代的“精舍”、“精庐”有一定的承继关系。“精舍”与“精庐”为汉代聚集生徒、私家讲学之所。《后汉书·包咸传》记载,东汉经学家包咸“立精舍讲授”。《后汉书·儒林传论》载:“精庐暂建,赢粮动有千百。”不过汉代的“精舍”、“精庐”,私家讲学皆由口授,限于当时的出版技术水平,尚不具备藏书条件,还不能算作真正的书院。
书院制度萌芽于唐,完备于宋,废止于清。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唐玄宗在开元元年(717),将原有的藏书机构乾元院更名为丽正修书院,后改名为集贤殿书院。此书院只类似于皇家图书馆,不是教学机构。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展,书籍越来越多,供个人藏书、读书、治学的私人书院逐渐出现。这些书院开始了授徒讲学的活动,一种新的教育组织形式出现了。
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改变了汉代的“征辟”、“乡举里选”和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通过考试从知识分子中选拔人才,书院也就应运而生。初创的唐朝书院在其发展演变中产生了两种功能:一是为科举考试做准备,而唐朝的考试以词赋为主,即注重于文章诗词;二是一部分文人学士在山林之间筑起书屋,作读书休闲之用。这些地方经常是一家或少数人相聚,读书论道、修身养性,此即早期书院。受佛教禅林寺院的影响,一些有识之士在山林胜地创办了书院。而后,这些私人藏书、读书的书院逐渐演化为学者讲学授徒、士子读书求师并进行学术研究的专门教育机构,具有了学校性质。
书院兴盛于宋代,其规模、性质与功能均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与理学即新儒学的兴起有直接关系。北宋初,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涌现出一批儒家学者、思想家,他们以儒家经典教授于各地,随之便出现了很多书院。
宋代书院的兴起是始于范仲淹执掌南都府学。政治改革家范仲淹从政时,便设置学官,胡瑗等人则以“明经”、“政用”设科讲学。与此同时,“宋初三先生”(孙复、石介和胡瑗)中的孙复、石介,亦开科讲学。随着儒学运动的进一步发展,讲学之风大兴。到北宋中期,理学正式形成,以地域为名称的学派也先后建立,周敦颐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程颢和程颐)的“洛学”,苏轼父子的“蜀学”,相互响应。与此相适应的书院盛极一时。这时候出现了著名的四大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这些书院,以讲授儒家经典为宗旨,成为复兴儒学的重要阵地。
二、南宋书院的勃兴
朱熹对南宋书院的勃兴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最大的举措是复兴白鹿洞书院,亲手创建书院,关心其他书院;总结书院教育的经验,完善书院教育制度;以书院为基地推动理学各学派的学术论争和交流,扩大书院的社会影响;鼓励和支持弟子门人广建书院,传播理学思想。这些活动,对南宋书院的勃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1、复兴白鹿洞书院
(1)白鹿洞书院在宋初已是闻名天下的四大书院之一。但自皇祐六年(1054)遭废毁。淳熙六年(1179)朱熹任南康军知县,秋天,朱熹亲自察看了白鹿洞书院遗址,断然决定尽快加以修复,筹措兴复事宜,并上书朝廷。
期间,朱熹冲破各种阻力,着手进行修复工作。淳熙七年(1180)三月,仅仅用了半年时间,书院初步修复。朱熹率领军、县官员同书院师生一起,祭祀先圣先贤,举行了开院典礼,讲授《中庸首章》。
朱熹在南康任职期间,为白鹿洞书院修建屋宇十余间,并拟定了修建礼圣殿(大成殿)和扩大斋舍的计划。朱熹购置学田,重视学田建设,制定了购置学田的计划,并筹集了部分资金。朱熹还通过多种途径为书院收集图书。
(2)朱熹亲手拟订《白鹿洞书院揭示》,也称《白鹿洞书院教规》,对书院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白鹿洞书院教规》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白鹿洞书院揭示》明确了办学宗旨、培养目标、为学之要、待人接物、应事处世的基本要求,形成相当完整的书院建设纲领性规章。成为当时和后世书院争相仿效和履行的标准化规约。
(3)朱熹亲自主持、主讲白鹿洞书院。书院讲学实行开放式,并聘请名流学者到白鹿洞书院讲学。
(4)书院教学突出地体现出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特点。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将理学研究的成果变成书院讲授的内容。汇集了朱熹毕生研究成果的《四书集注》,正是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边讲授、边修订的。
(5)书院教学重视质疑问难,讨论争辩。质疑问难、讨论争辩成为白鹿洞书院讲学的特色,也成为南宋书院讲学的优良传统,为后世书院所遵循沿用。
(6)书院教学强调学生自学读书。进一步发扬了以自学读书为主的书院教学传统。
由于朱熹尽全力复兴白鹿洞书院,倾心于白鹿洞书院的教学和管理,使白鹿洞书院名声大振,影响益大,从而带动和促进了南宋书院的勃兴。而且为以后的书院教育树立的典范。
2、创建书院
朱熹不仅热心修复原有的书院,而且亲自创建书院,从事学术研究和讲学活动。其中最著名的有寒泉精舍、武夷精舍和竹林精舍。
(1)寒泉精舍 寒泉精舍在闽北建阳县城西20余里崇泰里后山天湖之阳的“寒泉坞”。乾道五年(1169)朱熹母亲病卒,葬于此。朱熹返里守墓,在墓旁筑室,匾额为“寒泉精舍”。朱熹在寒泉精舍边著述,边讲学,又会友聚徒,前后达八年之久。
(2)武夷精舍 武夷精舍在崇安县(今福建武夷山市)武夷山的五曲大隐屏峰下。淳熙九年(1182)朱熹迁台州主管崇道观,即在武夷山大隐屏峰下五曲之旁,建武夷精舍。朱熹在武夷精舍著述讲学六七年之久,完成了又一批理学著述,如:《易学启蒙》、《小学》、《中庸或问》、《中庸章句》等。咸淳四年(1268)朝廷命有司扩建屋舍,建古心堂,并更名为紫阳书院。之后,武夷山遂成为理学名山,闽北一带成为南宋书院比较集中之地,有“道南理窟”之誉。
(3)竹林精舍 竹林精舍在闽北建阳县城西五里。绍熙四年(1193)朱熹离任归里,建竹林精舍,为居家讲学之所。竹林精舍成为朱熹晚年聚徒讲学之所,其门人高足多聚此讲论。朱熹去世后,淳祐四年(1244)理宗赐额竹林精舍改名“考亭书院”。
三、朱熹兴书院的巨大影响
1、朱熹的门人弟子的办学 朱熹的门人弟子众多,有姓名可考者达数百人。许多人为传播朱熹的思想学说建书院或执教于书院,成为南宋中后期书院蓬勃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如:
(1)黄榦 [gàn] 黄榦为朱熹首批弟子之一,追随朱熹20余年。他在闽赣地区建多所书院:建阳城内的龟峰精舍;建阳崇奉里的潭溪精舍;在抚州临川城(今抚州市)内的莪峰书院;在临川军新淦县城东的高峰书院,等。
(2)建阳蔡氏父子 蔡元定,建阳人,学者称西山先生。自幼受理学陶冶,后受教于朱熹。乾道年间(1165—1173),蔡元定在西山建西山精舍。蔡元定逝世后,其子蔡渊继其父业,主持西山精舍。宝祐三年(1255)理宗御书“西山”二字,又赐庐峰书院额。
(3)饶州朱门弟子 饶州朱门弟子也纷纷效先师广建书院:金去伪,在饶州鄱阳县建鄱江书院;程端蒙,在饶州德兴县建蒙斋书院;柴元裕,在饶州余干建松冈学舍;柴中行,在建南溪书院讲学。等。
(4)朱熹的大量门人学生,在全国各地广泛传播朱学。如:信州陈文蔚;浙东一带的辅广、陈埴〔zhi直〕、杜煜等人;南康地区的彭蠡、冯椅、南康军建昌县(今江西永修县)有吕炎吕氏五兄弟等。
2、无锡东林书院
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亦名龟山书院,是我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东林书院创建时为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嫡传高弟、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杨时一生主要活动是探求并传播理学。他先后拜程颢、程颐兄弟为师,研习理学,深得二程兄弟器重。杨时南归,程颢送之曰:“吾道南矣。”这就是“道南”之说的来历。杨时学成南归后,大部分时间主要在我国东南地区游历讲学,从宋政和元年(1111)初寓常州,至建炎三年(1129)离开常州、无锡。前后在常州、无锡讲学达18年之久。后东林书院废。
明万历年间,以无锡顾宪成、高攀龙等人为首的一批学者,在免官职后,回到家乡研究传统文化,一直以文会友,探索理学。因讲学需要,上呈地方官府,请求修复东林书院。经地方官批准同意,明代东林书院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重新修复。重新修复共费银1200余两,明代后的东林书院,共占地约16亩,主要建筑有东林精舍、丽泽堂、依庸堂、燕居庙、三公祠、道南祠等。
东林书院修复后,顾宪成会同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时称东林八君子)等知名学者,在东林书院内聚徒讲学。他们发起东林大会,亲自审订了东林会规与会约仪式。《东林会约》主要由顾宪成参照朱熹《白鹿洞书院学规》拟定而成,另外稍有引申增补。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顾宪成重修东林书院的时候,十分明确地宣布他是讲程朱理学的,也就是说,他是继承程朱理学衣钵的。在教学活动中,对明代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末流思潮进行了有力辩驳。
东林书院在讲学中,除继承朱熹的教学特长外,还有以下一些显著特点。(1)着意培育人才,强调立志做人。(2)博采众长,不执门户之见。(3)注重社会研究,提倡实际学问。(4)关心国事,扶持世道。同时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救时拯世”是东林讲学的重要中心议题之一。顾宪成所撰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表达了东林精神的精华。
在讲习之余,他们还议论朝政,裁量人物,指陈时弊,锐意图新;主张志在世道,躬行实践,反对空发议论,脱离实际。因此倾动朝野,海内一些有见识的士大夫等都仰慕应和,闻风响附,皆以东林为归,一时盛况空前,成为江南人文荟萃的一大区会,又是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
但在天启六年(1626),由于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枉法祸兴,昭毁全国书院,东林首罹其难,书院被严旨全部拆毁,不许留存片瓦寸椽。这样,经过22年讲学风雨沧桑的东林书院被全部拆毁,东林学者亦被斥为“东林党”而蒙遭迫害。直到崇祯即位,惩处阉党,昭雪东林诸人,东林书院才又重新修复。以后历清代各朝,续有修葺,书院复还旧观。
朱熹一生始终关注书院教育,利用一切机会从事书院教育的实践。创办书院,以书院为基地研究理学、培养人才成为朱熹从事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朱熹对我国的书院教育作出了巨大、不可磨没的贡献。
主要参考资料:
《白鹿洞书院志》卷二
《白鹿洞书院揭示》
《朱文公文集》
《朱文公文集·武夷精舍杂咏诗序》
《中国书院史》李国均等[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推荐人:朱和亮)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作者本人,不代表中华朱氏网的观点和立场)
- THE END -
(有事找站长,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
研究朱氏文化、编修家谱,品酒酌茶、读史看天下,看《中华朱氏网》,品“中华朱氏酒”、“朱氏家族酒”。凡是订用一件酒者,年终惠赠《中华朱氏通讯录》一份,视为“中华朱氏网”会员,享受会员服务!
A、“中华朱氏酒”,中华朱氏网监制,每箱6瓶,每瓶500毫升,茅台酱香、53度,坤沙5年。茅台镇发货,送货上门!
B、“朱氏家族酒”,中华朱氏网监制,每箱6瓶,每瓶500毫升,茅台酱香、53度,茅台镇发货,送货上门。中华朱氏网精心打造,纯粮食酒,货真价实!联系电话(微信):198198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