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的6月20日,是乔羽先生仙逝两周年的忌日。为深切缅怀乔羽先生,5月29日,山东省济宁市、区文化部门约请了几位乔羽先生的亲人和乔羽艺术研究的专家,在乔羽艺术馆融谈。本文作者朱继德先生受邀参加,并献上两年前的一篇作品,来表达对乔羽先生的怀念!本文特此转发,以飨读者!
乔羽(1927年11月16日—2022年6月20日)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杰出的爱国词人,他生前就被人们誉为词坛泰斗,绰号“乔老爷”。
他出生时,正值国内军阀混战,虽然是知识分子家庭,却也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他幼年生活的小城山东济宁市是一个充满着诗情画意的运河商埠,南来北往的行船富庶了这里的经济,繁荣了这里的文化,也留下了很多故事与传说。
乔羽先生在他晚年给我谈及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感慨颇深,他的原名叫乔庆宝。他父亲叫乔熙民,是清末的一位秀才,饱读诗书才气横溢,在乔羽五岁之前就跟这位渊博的父亲熟读了《千家诗》《百家姓》《千字文》及多种儒家经典。若论识字,单字即认识三千有余。乔庆宝十四岁那一年,父亲去逝了,活了七十八岁,那个时候已属高寿了。
母亲是位不识字的贤淑之女,乔庆宝的母亲姓郝是没有名字的,旧时代女人都是如此,进了乔家门后,父亲为她起名叫郝怀慈。母亲她掌握的故事、民间小调和谜语、笑话及各种生活常识高于常人且数量惊人,她心地善良常心怀悲悯地对待贫苦人,街坊送她"郝菩萨"的美誉。乔庆宝自幼又受母亲这种民俗善文化善知识的熏陶。
父亲比母亲大二十二岁,他出生时父亲已经六十四岁,母亲四十二岁,民间称为“老生子”,他上面还有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虽然家庭拮据,却是生活在快乐和爱的港湾里。
乔羽先生生前说,他一生受了三种教育。一个传统温柔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家庭教育,不自觉间练就了自己的童子功。第二是天主教会学校的西洋文化的教育,据他回忆,那时已经很开放,并不主张学生信教,也不做敬拜,有时在学校还能看到进步书刊如《新青年》等。
1946年1月,济宁市迎来了初次解放,他在地下党组织的引导下,与其他三位进步学生一起租了一辆马车从城的西门悄悄离开了这个小城,从此他改名乔羽。自兹他进入了解放区,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文化的洗礼,乔羽先生自己讲,第三次教育影响了他的终身!给他成为大国词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在解放区,做最基层的工作,后来进入晋冀鲁豫北方大学学习,他由默默无闻慢慢成为著名词作家、剧作家,不到三十岁以一首《让我们荡起双桨》便名满天下。不久,《我的祖国》这首电影插曲更是家喻户晓,一曲《祖国颂》气势恢宏,唱出了国人豪气。歌剧《刘三姐》唱出了国门,响彻东南亚。
乔羽先生曾参与策划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创作并担任文学组组长,策划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两部共和国史诗,空前绝后影响甚巨。
在艺术人生的征途上,他曾担任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为国家培养出大批艺术精英。退休后,他有很多兼职,如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名誉院长等。为繁荣歌词创作,他发起成立了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并担任首届会长,推出会刊《词刊》,汇集出版十数卷本巨集《歌海词丛》。
乔羽先生是时代之骄子,他的作品如清新的空气和多彩的阳光,充溢在我们的生活空间,使我们须臾不可分离。
乔羽代表作《让我们荡起双桨》成为央视公益歌曲,每天播放百听不厌。《我的祖国》在去年央视重头戏《跨过鸭绿江》连续剧中仍作为主题曲。《人说山西好风光》成为了山西省的省歌,《牡丹之歌》成为了菏泽市市歌。《心中的玫瑰》在民间爱心传递此起彼伏,《说聊斋》让人一咏三叹回味不尽。《难忘今宵》则是每年央视春晚压轴,几乎成为台歌。
乔羽一生著作等身,曾出版《乔羽文集》及十数单行本,创作古诗上千首,他是当代诗词歌曲理论大家,还是一位书法家。乔羽先生还曾担任中国社会音乐研究会名誉会长,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
作者简介: 朱继德,山东嘉祥县人,济宁市任城区第二届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员,山东省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楹联学会会员,山东省历史学会会员,济宁市作家协会理事,济宁市读书协会副会长,济宁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济宁市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济宁市音乐文学学会副会长,济宁市周易学会常务理事,济宁市任城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济宁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济宁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济宁儒家书画院副院长,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济宁市中华文化促进会理事,兖矿圣地书画院高级院士,济宁市启功研究会理事,济宁市白衣尚书研究会理事,济宁市国家经济开发区美术家协会顾同,济宁市民族管弦乐学会文化顾问,济宁市民桥律师事务所文化顾问,曲阜孔子易学研究院特聘教授,山东朱氏宗亲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山东省正能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另聘担任十余家企业文化顾问,是济宁市孔子国学联盟发起人之一。
曾先后主编《新闻论坛》《齐鲁管理》等期刊多种,主编各类书画集、文艺作品集近五十种。2010年被济宁市委宣传部、济宁市新闻学会评为济宁市"十佳记者",2012年在山东省企业文化学会举办的全国企企业文化峰会上被评为全国企业文化先进个人。常年致力于国学文化的弘扬与推广,组织国学宣讲百余场,线上线下受众达百万人。
主要著作:《乔羽的青少年时代》《千古任城话梁祝》《洙泗纤歌》等。几十年来在各级报刊发表文艺作品及评论文字百余万字,获奖颇丰。
(信息来源:朱继德)
2024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