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历史

图文热点

范仲淹与长山朱氏之渊源

来源:管理员|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2025/04/15 10:00:52 浏览量:220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他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也是一位改革家和军事将领。范仲淹的童年经历较为坎坷,他的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朱氏,他跟随继父生活。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刻苦读书,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在长山醴泉寺读书期间,他每天熬一锅粥,待冷凝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咸菜吃,这种苦学的精神令人钦佩。在政治上,范仲淹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他秉公直言,因多次上书反对腐败而屡遭贬斥。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为国家和人民奋斗。在宋夏战争爆发后,他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他的这些举措对北宋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范仲淹的文学成就也十分突出,他的诗文风格清新自然,思想深邃,受到后世文学家和读者的广泛赞誉。他的代表作有《岳阳楼记》等,其中《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成为了千古名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1.png


范仲淹与长山朱氏之渊源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据宋史·(范仲淹传)载 :“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其先,邠州人也,后徙家江南,遂为苏州吴县人。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迺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在范仲淹去世后,翰林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知制诰、充史馆修撰欧阳修撰文(范文正公神道碑文)载 :“公讳仲淹,字希文。五代之际,世家苏州,事吴越。太宗皇帝时,吴越献其地,公之皇考从钱俶朝京师,后为武宁军掌书记以卒。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去之南都。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祥符八年举进士,礼部选第一,遂中乙科,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始归迎其母以养。及公既贵,天子赠公曾祖苏州粮料判官讳梦龄为太保,祖秘书监讳赞时为太傅,考讳墉为太师,妣谢氏为吴国夫人。”   

   同时,富弼在(范文正公墓志铭文)载 :“公讳仲淹,字希文。不幸二岁而孤。吴国太夫人以北归之初,亡亲戚故旧,贫而无依,遂再适朱氏。公既长。未欲与朱氏子异姓,惧伤吴国之心,姑姓朱。后从事于毫,吴国命,始奏而复焉。”     其中的吴国太夫人,为范仲淹的母亲,既我们朱氏口中的谢太夫人,与欧阳修文中提到的及公既贵,天子赠范公母亲谢氏为吴国夫人相同。

  以上诸文均提到长山,提到朱氏。明确指出范公在二岁时丧父,母亲谢氏贫而无依,改嫁长山朱氏。长山在哪?

在楼钥编著的(范文正公年谱)中记载:文正公即书记第三子也,讳仲淹,字希文。端拱二年己丑八月酉日丁丑,以辛丑时公昔远祖博士范滂为清诏使,裔孙履冰为唐丞相鸾台凤阁平章事,世居河内。四世祖生。二岁而弧,母夫人谢氏贫无依,再适淄州长山朱氏,亦以朱为姓,名说。

这里不但提到了淄州长山,也提到朱氏,包括范公曾用名朱说。         

淄州,山东,当时为京东路。

  长山朱氏先世世表亦载:“始祖文翰 ——字苑文,宋范文正公仲淹之继父也。太宗端拱二年进士。江南平江府(今江苏吴县)推官。召试馆职,授秘阁校理。真宗即位,拜户部郎中。景德初出为淄州(今山东淄川县)长史。历盐铁度支判官,知宿州(今安徽宿县)摄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事。迁平江府刺史。解组归。仲淹以继父长育有恩,常思厚报;及贵,用南郊所加恩,乞赠太常博士,岁别为享祭。配初氏,赠恭人。葬县城北杏村庄东南。

继配谢氏,即仲淹之母。仲淹,平江人,生于端拱二年,二岁而孤。夫人贫无依。值公为平江推官。遂改适焉。仲淹随夫人来长山,从朱氏姓,名说(悦)。真宗大中祥符二年,上长白山醴泉寺僧舍读书。四年询知世家,感泣辞夫人,去之南都,(今河南商邱县)入学舍刻苦讲诵。八年,举进士;为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县)司理参军;始迎夫人归养。天禧元年改集庆军(今安徽亳县)节度推官;始复范姓。仁宗天圣四年夫人卒,葬于河南尹(今河南洛阳县)樊里之万安山下。及仲淹既贵,赠吴国夫人。子三人。”

从以上官方史书、碑文、志书均说明了范仲淹的身世及与长山朱氏的渊源。其青少年时期在山东长山县(现为邹平县长山镇范公村)长大,后读书于距长山不远的长白山醴泉寺(现为邹平县青阳镇辖区),其间还有一段故事。据司马光等人编撰的(涑水记闻)卷十记载:“范仲淹字希文,早孤,从其母适朱氏,因冒其姓,与朱氏兄弟俱举学究。少尪瘠,尝与众客同见谏议大夫姜遵,遵素以刚严著名,与人不款曲,众客退,独留仲淹,引入中堂,谓其夫人曰:“朱学究年虽少,奇士也。他日不唯为显官,当立盛名于世。”遂参坐置酒,待之如骨肉,人莫测其何以知之也。年二十余,始改科举进士。”            姜遵何许人?范仲淹何以与众客同见姜遵?这又是什么机缘巧合能让一青年得到姜遵垂青。据《宋史.姜遵传》记载:姜遵字从式,淄州长山人。进士及第,为蓬莱尉,就辟登州司理参军,开封府右军巡判官。有疑狱,将抵死,遵辨出之。迁太常博士,王曾荐为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开封府判官。知吉州高惠连与遵有隙,发遵在庐陵时赃事,按验无状,犹降通判延州。复入为侍御史、判户部勾院。利州路饥,以遵为体量安抚,迁知邢州。

  仁宗即位,徙滑州,为京东转运使,徙京西。未几,以刑部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建言三司、开封府日接宾客,废事,有诏禁止。历三司副使,再迁右谏议大夫、知永兴军。奏罢咸阳富民元氏岁贡梨。召拜枢密副使,迁给事中,卒。赠吏部侍郎。”

    在上篇【姜遵传】中再次提到淄州长山。据考证,姜遵为长山大姜村人,距范仲淹所居长山南关仅十多里,康熙朝著(长山县志)载:“枢密副使姜遵墓,在城东南七里庄。王居敬撰墓志铭”。再进一步考证范仲淹继父朱文翰进士及第为北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已丑科,姜遵为真宗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在一个县,前后隔十一年中了两名进士,虽未有文字记载二人是否见过,有何交往,但两人必互相知名,惺惺相惜。当有一天朱文翰之子朱说携友来访时,其必然会予以重视,并考察其起居言行。最后得出结论:朱学究年虽少,奇士也。     

范仲淹进士及第并任广德军司理参军后,按照宋代官员的官佃制,范仲淹有了自己的职田。在翟玉花著的《宋代职田调用研究》中提到:

“职田是中国古代由国家给予官员的一种岗位补贴,是按官职品级授与官吏作为俸禄的土地,也被称为圭田、刍田、菜田、禄田、职分田、职公田等。最早可追溯到周,西晋时正式形成制度,之后历代沿用。宋朝初年,由于民生凋敝、国库空虚等原因,并未沿用前代的职田制度。到了真宗时期,由于百官俸禄较低,生活困顿,一些官员不得不从事经商活动,与民争利,甚至贪赃枉法,此类型的经济案件频频发生。真宗为了达到养廉的目的,建立职田制度,宋代职田制度由此确立。但与前代不同的是,宋代职田设立之初就是只给地方官员职田,不给中央官员。职田虽是为养廉而设的,是作为官员的俸禄之一发给官员的。但是在灾荒、兵祸发生之时,用度不足,官府把原本应为官员所享有的职田地租甚至是职田土地调为他用,即本文所研究的职田调用。”

    范仲淹在应天府宁陵县有了自己的职田。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迎母奉养。范仲淹在《求追赠考妣状》言:“窃念臣襁褓之中,已丁何怙。鞠养在母,慈爱过人。”《宋史·范仲淹传》也记载:“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公元1016年,范仲淹把母亲接到宁陵职田赡养,并把同母异父朱氏兄弟也一同接来管理职田。

    近千年来,一首脍炙人口,范仲淹为长山故土写的《留别乡人》在长山大地上广为流传。这首诗正是范仲淹知青州府路过长山县时所作。长白山下(注:长山县因长白山脉而得名)一寒门学子,在三十六年后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正是百花盛开的季节,蒙蒙细雨润湿了麦田。故乡的父老乡亲迎出了十里,敲箩打鼓来欢迎当年的故人,望着一张张熟悉又陌生的面孔,想起了当年乡亲们对我们母子的照顾和提携,不由得走到大家面前深深的行了一礼。(注:此地后来取名礼参坡,即大礼参拜长山父老的地方)拉着乡亲们的手,问候着记忆中的老人孩子,顺着乡亲们手指的方向眺望故宅的位置,远处缕缕的炊烟和晨霞相辉映,仿佛就在自己当年的房屋上空。乡亲们用恭敬羡慕的眼光看着我,周围奔跑戏逐的侄孙们,让我想起了孩童时期在长山度过的时光,由衷说道:孩子们要勤奋读书,只有有了知识,将来才能报效国家,回报家乡父老。

    范仲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嘉庆《长山县志》记载:“公本苏人,幼居于淄川之长山县,读书长白山醴泉寺中。比贵,以资政殿学士,户部待郎帅青,过淄之日,长山父老迎拜于道。公下车,礼参甚恭,因留此诗为别。”   

长白一寒儒,

荣归三纪余。

百花春满路,

二麦雨随车。

鼓吹罗前部,

烟霞指旧庐。

乡人莫相羡,

教子苦读书。

    此时范仲淹的继父已去世,葬于长山北十多里的杏村庄。其朱家兄长已被其安排去河南宁陵管理职田,家中同母异父弟弟的侄子、侄女们已长大成人。为了长山朱氏的未来,范仲淹做了一件传颂千古的事。仿照在苏州的义庄、义田,为朱氏子孙在长山县治东南一里余(即今朱家村位置)置地四顷三十六田。此田的收入用于家族的生产生活,婚丧嫁娶、添丁进口、功课教育等开支,并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和监督机制。后忠宣公又于孝妇河北置祭地一顷六十亩。《长山县志》又载:“(范仲淹)性至孝,虽改姓还吴,仍念朱氏顾育有恩,乞以南郊封典赠朱氏父太常博士。朱氏子弟以荫得补官者三人,并于孝妇河南置义田四顷三十六田,以赡朱族。帅青日,道经长山,父老迎拜郭西。下车相见,礼参甚恭。赋五言一律为别,后人因名其地曰礼参坡”。

    公元1052年5月范仲淹于徐州去世。十三年后,在范仲淹青少年时期成长的地方,由当地的知县韩泽倡修了全国第一座范公祠。按当时奉祀之规,礼部命姑苏范氏选派家族成员赴淄州长山县负责范公祠的管理。

    据清《长山县志》记载:“范文正公祠,在城南一里。宋治平二年邑人,知县韩泽建。有主祭抟士官一名,太祝官二名,奉祀生四名,后历七世,范氏子孙归吴不返,文正公同母弟之子孙,朱姓者缘以代补承祀。今现有奉祀生,朱廷槐、森、栋、孔文、炘、复学等六名,共勷祀典《旧志》。乾隆十九年贡生  朱廷棕重修。有记。五十七年监生  朱廷任、迎熏等重修,萧令学慎有碑记。 ”

    另据曲延庆先生于国家图书馆发现的《范文正公流寓长山事迹考》中的《奉祀履历碑》记载:“管庄范朱二氏子孙、秘丞房正字号丽水府君六世孙、师道之长子居长山,公弟世京,字延祖,皇祐五年第三甲第五十,官至秘书秘丞,卒,葬天平山之侧。师道第四子世亮,字寅祖,秘丞之弟,从荫补太庙斋郎。熙宁二年第二甲,官至雄州推官。世亮无子,师道第三子世文,继字光世。嘉祐七年以父师道,任户部主事。政和四年二月二十九口一,卒于长山县之东道义乡守节里豸冠坊。世文二子直彤、直贡,自彤、贡扶文柩归吴后,朱氏代奉祀长山文正公祠。朱有庆继代主祀太祝,朱有言太常寺太祝,朱锐代主祀,官至太常博士。元朝功德,代主奉朱守谦、朱守鑑、朱守政,明朝代主奉朱文用、朱文纲。”

    通过以上志、碑可知,范公祠最初是由范氏管理。宋徽宗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范氏扶柩归吴不还后,由朱氏代为奉祀。其间元丰四年、五年(公元1081年、1082年),即范公去世29年后,范公第二个儿子忠宣公范纯仁巡按山东时,又置祭田于孝妇河北。至此,从范仲淹少时从长山县长大,到去世,再到其儿子置祭田,最后延续至民国朱氏奉祀,近千年来范文正公与长山朱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其先忧后乐的思想,及对国对家对未来的智慧,深深的影响着朱氏子孙们。而其为范氏所定“家训百字铭”,也同样为朱氏子孙所遵守,并一代代传承下去。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字纸莫乱废,须报五毂恩,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处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义根。

   朱振波

  结初稿于2018年7月28日晨   

世界朱氏网编辑部

2025年4月15日转发    

 

 

  •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