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漈历史文书解读 (第一辑) 朱小欧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2024/12/02|浏览量:319
文漈历史文书解读 (第一辑) 朱小欧 2024 年11月29日 1
汇编说明 2024 年9-11 月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对部分文漈村发现的历史文书进 行初步解读,以QQ日志(QQ号:420528129)形式保存。
为了便于交流, 现将这些日志复制出来,制成文档。
历史文书的解读涉及到传统书法与书写习惯、繁体字和异体字与简化字关系、风俗习惯和传统民间文书格式,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等等因素,需要细细揣摩、上下对照、前后理解。本辑文档仅仅只作初步解读,错误和缺 漏之处还很多(限于时间和精力,还没办法仔细反复核对),需进行深入研 究和补充、完善。同时,随着资料的丰富和研究的深入,现有的观点和论据 可能会被推翻和重新树立。望乡邻、专家、学者以及同行,多多赐教,并提 出宝贵意见,在此深表谢意! 朱小欧
2024 年11月29日星期五,于樟城 朱小欧,男,70年代初出生。现为永泰县政协委员,永泰县社科研究员,永泰县政协文史研究员,是永泰县作协首届理事,曾任福州市人口学会 五届理事会理事。
2 目录 文漈历史文书解读1:立缴还契 文漈历史文书解读2:连签合约 文漈历史文书解读3:文漈地名的初步探究 文漈历史文书解读4:执照(军屯后期) 文漈历史文书解读5:具投呈 文漈历史文书解读6:文漈始祖祭谱(书) 文漈历史文书解读7:朱孔扬书法 文漈历史文书解读8:郑继唐的祝寿辞 文漈历史文书解读9:招垦军屯田后期田亩合约 文漈历史文书解读10:粮数(书) 文漈历史文书解读11:族长朱惟君、朱世登 文漈历史文书解读12:阄书(分家合约) 文漈历史文书解读13:朱汝万搬至何处? 文漈历史文书解读14:相传的“古溪状元”应“古溪尊王” 文漈历史文书解读15:清中后期永泰同安对女人的称呼 文漈历史文书解读16:具催禀 文漈历史文书解读17:朱氏与外姓的往来 文漈历史文书解读18:特殊的“立送字” 文漈历史文书解读19:陈姓与文漈 3 文漈历史文书解读1: 立缴还契 2024 年9月16日中秋放假回村,在堂哥金瑞处见一先祖之民间文书。 昨天闲时,将其中内容整理出: 4 用现代的文章解释如下: 立缴还契侄儿朱汝万原来厝西边有一坪菜园,其中一半原来就是分给我, 另一半分给叔叔叔尔发,这一半在此之前已经拿师公埕的地跟叔叔换了,(这 块地现在全部归我)。现在,因为这块地很少用,自愿委托中间人,将这个 菜园原来分给我的一半和叔叔的地对换,另外一半一起送给叔叔朱尔发作为 他的产业。经过三个方面人的商议,出价银两一两三钱三分纹银,银两在本 契约签后交清,这一坪菜园就交给叔叔栽种。以后,如我自己有办法栽种, 不论什么时候,按照这个契约定的金额归还银两取回菜园;如果,没去赎回, 依旧是叔叔产业由他管理栽种,侄儿不敢说这个菜园原来先分给我,并且(承 诺)未将这个菜地另外主张典当别人或者与人有财物交割不清的情况,如果 有这方面的情况,我要出面理清,跟叔叔无关系。为显示有凭证,特立契约 一张,另立缴清赎回字一张,一共成二张一齐作为凭证。 公元1763年八月 日 立缴还契 侄儿朱汝万 中间人 陈元义 代写人 邵师星 这是一封民间文书,虽历经近300年,全纸保存完好,极为珍贵。讲的 是先祖有一块菜园因没怎么用,托中间人商议,折价置换给其叔叔使用,讲 清了这块菜地的来源、使用过程、置换原因,折价置换后归谁使用,以及约 定了今后赎回时限、办法和双方责任等。对此作些分析: 一、书写层面来看,这个是代写文书的,书法甚好,字迹清秀,笔划凌 角有度,一定是有练过书法、经常写字的,特别是从结尾处的“为照”两字 5 的书写熟练程度可以看出这个是“职业”的代字人;从字体上看,用字行楷, 个别草字,今人也较容易看清;从文字来看,用的基本上是当时的民间用词, 无华丽铺设,直白能懂。 二、文体上分析,本文书属于缴契,即“一手交钱一手交物”,且“钱 还物即归还,契回收”含义,似乎今天的民间“借贷”属性。 三、内容来分析:1.我村地不广,可耕种的少,土地宝贵,特别是房屋 周边可以栽种的土地很稀有;2.土地的流传,世袭是重要的渠道;3.体现了 “亲兄弟明算账”原则,即使是亲叔侄,也讲清价格,理清双方的职责,免 于争端,但文书中仍然体现亲人之间的温情。 四、产权上分析:文书的描述似乎有些“罗嗦”,但回想当时的社会 实际,应是必须:首先讲这个菜地来历,其中一半是“分下”即祖上继承, 另一半是他人后将地与之对换,这块地就全部是主人公的。现在要将此地“使 用权”转让,却只写原来“分下”的一半“与叔叔对换”,另一半随送(之 前原来属于叔叔的,后将师公埕地与之对换),这样,也为今后可“赎回” 埋下伏笔,打个“活扣”。现在文书习惯,自然不会写这么复杂。 五、当事人“叔尔发”在契约中并无签字,这应是当时的惯例,之后 所见合约均是如此。关于签名,当事人只是“画押”描了一个圈划一个横, 中间人和代字人的“签名画押”则是复杂,说明当时的代字人、中间的信誉 度非常高。 2024 年9月19日初稿,20日作了补充修改 6 文漈历史文书解读2: 连签合约 7 立连签合约 族长朱世登等 原始祖朱保公派出于江西建昌府南丰县,自 明太祖永乐拔军屯种永邑廿一都珠洋程坂地方及改迁廿三都章京黄涂岭,再 改迁皇制新宅,建屋住居垦田置业。奈因世久,兼值杂乱,以致祖祠倒坏, 宗功遂泯,且房分盛衰不一,而屋地多寡不齐,是以祖祠离构,先志莫承。 至本朝京上卅年,合族公议,连签立志,将屋地充众,不论契券争执,因得 重建祖祠,安祀历代承主俾,世世子孙享祀不忒,斯大典彰而家政齐矣。近 因人丁茂盛,屋地缺少即屯宗祠之已盖者,咸迁住居空地,比又行盖屋住居。 遂于京上五十九年经族长朱惟君于会族到祠公议,其住居祖地者通受微租, 充为祀典。众议:正座及两旁书院并西边横楼五间逓年共纳租银一两二钱正 广,戥水九三龟付值年祭首收,不得混乱。若其修整厅、堂厅、楼厅、异门 角、门墙、门路、花台等项俱系住屋之事,倘有碍场所并果树等,听从廓阙 余地楼地已外者,更有余地菜园各掌各业。自议之后各无反悔,无以有凭, 公立合约五本为照。 计开各厝㭴应纳租银额于后。 官房前㭴应纳租银五分,东西仝 (略) 自此立约,以后不得鼓众叛约并拖欠租银等情,若劳手二次合同,未曾 取出惩或不同白及一二子孙取出不比行用再照。 雍正拾壹年捌月 日连签合约族长朱世登(略) 这是文漈朱氏祖厝有关的一份民间文书《连签合约》。是我看到的第一 份关于村里的这类文书。前些年曾作些解读,现重新进行点校及提些本人的 看法。 这份《连签合约》作于公元1733年,于文漈朱氏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迁徙过程。先祖朱保从江西建昌南丰县,到珠洋程坂(明永乐年 间的拨军),再至黄涂岭(廿三都),后择址文漈村定居。明确体现是拨军 (之后找到相关相印证的文书)。与此相印证最有力的证据是章坑自然村尾 8 曾有三棵水松,现仍存一棵。现霞拔南坑、大洋等处均有水松,水松是拨军 的极为重要标志。 二、关于祖祠:文漈朱氏先祖到此定居,建有祖祠,后因时间久破败, 合族公议重建,因居住需要,在保持“产权公有性质”前题下,收些微租, 既体现公允,又是人性化的措施,同时,明确各项设施的维护职责。这体现 了当时人口增长,而居住条件仍然落后的现实。 三、几个时间节点:1.本合约签于雍正11年,即公元1733年;2.“京 上卅年”,应该是上朝即康熙三十年,即公元1691年;3.“京上五十九年”, 应指康熙五十九年,即1720年。从连签合约的13个人名中,有多个辈份。 四、提到的地名:“二十一都”,查史料,属于我县的“平盖里(后改 高盖里)”,包括二十都和二十一都(今天大洋、盘谷之地)。文中提到的 珠洋,属于今天的大洋镇,正好吻合。“关于二十三都”,我县的安乐里(后 改官贤里),包括二十二都和二十三都,处于今天霞拔、同安、大洋、梧桐 几个乡镇交汇之地。我村处于与同安、大洋边界,正是属于二十三都的范围, 与此也是印证。至于提到的“珠洋程坂”、以及“章京黄涂岭”,其实际的 地方还有待进一步的论证。 五、几个词:“皇制”,应该是虚词,本村的很多墓碑上均刻有此两 字,网络上也可以找到相关解释;“花台”,从我县各个古建筑中都有“花 台”,也于我县地形有关,削地建房形成台面,正可用于养花。“京上”, 应该是指本朝上个皇帝纪年。 2024 年9月19日初稿 9 文漈历史文书解读3: 文漈地名演变初步探究 永泰县同安镇文漈村现为行政村,辖两个自然村:文漈、章 坑。据记载,文漈村始自明朝永乐年间朱保屯军,至今繁衍已近 二十代。文漈两字作为现在的村名,是如何演变的呢。由于村小、 缺乏有影响力的名人、古迹,县志等史料记载几无可查,只能根 据现有的《县志》等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 一、清乾隆《永福县志》称为“王漈” (一)查《永福县志》(清朝乾隆年间,由摄县事京兆陈焱 作序,永泰县方志办2011年11月点校出版)卷之一舆地志之《乡 都》“官贤里二十二、二十三都,文藻、郑洋、王漈、章坑、官 中”。此为权威记载,可见当时已有“王漈”、“章坑”之称, 且分为两个村。 (二)清朝嘉庆陆年,即公元1801年,在一张民间文书《立 拨佃》中,有“王漈”之称呼。 (三)在闽清坂东朱村保留的一本清朝末期撰写的“族谱”, 上面亦记有“王漈”。 小结:从清朝乾隆至清朝末期,涉外村的文书多用“王漈”, 可见,官方或者正式称呼是“王漈”的。 二、关于“皇制” 近些年的村人所编族谱及村人广泛流传的村名原为“皇 制”,主要是依据清朝雍正年间的《连签合约》中出现的“迁至 皇制新宅”。本人认为,以此作为曾存在的村名并无依据: 一则文漈朱氏并非“皇亲国戚”无理由用“皇”字全名村 名。全国范围内,几乎没看到敢在村名中用“皇”字的;二则与 《连签合约》同时代的村人的墓碑上有“皇清待赠”字样,照此 10 推算,“皇制新宅”即“现居住地是经过朝廷批准”,有合法居 住处所或者尊贵之意。 三、民间常用称呼“黄漈” 清朝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时,侯官名士郑际唐(官至 内阁学士)给尔发公(系目前可知村史上唯一一位举人朱孔扬之 太爷爷)祝寿辞中提到“世居文藻之黄漈为晦翁之后”。 清朝嘉庆拾九年,即公元1814年,朱孔扬所作的《始祖与 二祖事略》(2024年10月4日上午收到金瑞兄发来图片)中称 到“寻迁于本乡黄漈地方土名新宅墘飞凤朝阳之穴,即今之祖祠 是也”。 上述两则,相隔30多年,且在相当重要或隆重的文书中, 均用“黄漈”之称。另在多份民间文书中找到使用“黄漈”之称 呼,说明,当时至少民间常用此称呼。同时,也让人联想:一则 乾隆时代或者前后,“黄漈”是否为“文藻”所辖; 二则“文 漈”之名的产生,是否为文藻之黄漈简称? 四、文人手书作品称“漈川” 道光八年(戊子年),即公元1828年秋,朱孔扬为同安樟 坂上党连氏作的《连氏重修族谱序》中提到“漈川朱孔扬”。““漈 川”目前仅见一处,似乎可以理解为“文漈这个地方的人”,应 是文人书法或文学创作时用的“雅称”,是否作为一个正式村或 者约定俗成的称呼,并无其他的依据,还需要进一步论证。 五、最早可见的“文漈” 2024 年10月“国庆期间”村人挖掘出的史料中,在一册 私人记载的《粮数》中有“文際元房考亭朱起上立”字样。朱起 上系朱孔扬之父,此册起记于清朝嘉庆年间。虽然里面写着“際” 但毕竟是私用文书,书写根据个人喜好用“際”也是可能。 光绪拾伍年,即公元1889年,村里一份《立合约字》中有 “手盖有厝屋在本乡文漈章京垠田上山处所”,及另一份光绪 24 年的民间文书中也出现“文漈”。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即公 11 元1898年,村里的一份《立送字》契约中,提到“在本乡文漈 地方土名后门垅处所”。这说明,清朝中后期,村人逐步将现在 的文漈自然村从“王漈”改称为“文漈”了。 六、关于“章京” 依据雍正年间的《连签合约》中出现的先祖搬迁历史中有 “拔军屯种永邑廿一都珠洋程坂地方及改迁廿三都章京黄涂岭, 再改迁皇制新宅”的记载。上则朱孔扬《始祖与二祖事略》中也 记载“迁于本都章京黄土岭土名”字样。这两个记载,相隔时间 不久,内容一脉相承。据村人讲,这个“章京”,即现在的“章 坑”。而在上述的两个记载期间的乾隆版《永福县志》有“章坑” 记载,这自然是属于官方说法。这是否有这个可能,官方的称呼 为“章坑”,而民间用“章京”呢。 七、关于“漈”入村名 据互联网可以查到的关于文漈村名的表述,其中有说“由 来因古时民众十分崇尚文化,崇拜孔子,寺庙供有孔子塑像,庙 下方即为一小瀑布,俗称漈,故名。”我认为,这个讲法很客观。 据我县左岸散人2023年2月所作的《永泰故事|永泰地名 能看出什么》“漈原是水边之意,也指瀑布,比如百漈沟。漈的 地名如凤漈、王漈、漈头、漈尾”。这说明,文漈村起名“漈” 主要是由于村尾的水潭及瀑布。自古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 称,起名漈,也是雅事,与村人好文的秉性相符。 八、解放后的建制村 据相关资料,1961年为同安人民公社设立文漈生产大队, 1984 年为同安乡文漈村民委员会,1992年为同安镇文村民委员 会,延用至今。 九、其他方面 还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探究: 一是文漈行政建制村级单位建立的最早时间。从现有的文 漈和章坑两个自然村的人员往来密切程度看,应该很早就是“融 12 为一体”,但是何时成为一个建制村级单位,或者隶属哪个建制 村单位,是否建有“村公所”,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二是何时正式启用“文漈”村名。这也需要进一步用史料来 印证。 三是章坑自然村的隶属变革,也需要进一步论证。 2024 年9月26日起撰,随后多次补充 附录:【据网络】同安镇文漈朱氏:始祖朱保系武举人,明永乐二年(1404 年)奉诏率部移屯福建省永泰县同安。其部分后裔回迁章坑定居,现传世 23 代,繁衍1100 多人口。此外,富泉乡蜚英村朱氏,系同安文漈朱氏 第十三世朱智卿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迁到蜚英定居,现有18人口; 塘前乡大樟朱氏,系同安镇文漈朱氏第十七世朱茂政于民国35年(1946 年)迁往大樟定居,现有10多人口。 13 文漈历史文书解读4: 执照(军屯后期田亩招垦) 这是一份发布于明朝嘉靖叁拾陆年(公元 1557年)的《执照》, 距今已有467年。 明朝的文物,相对比较珍贵。为了知道其中内容,还 是先从点校开始 。 《执照》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14 福州左卫军政当屯指挥计 为乞给退官屯田完粮事,据本卫后所军余 工苏继成状告有男应杨空闲,今查得本所军人陈景退出户丁,陈尾原顶。 故军马源名田一分,坐落永福县二十三都土名朱洋等处地方本余,因归宗 继军拖欠,嘉靖三十二三四五年,分屯粮无措,将田告退,原示谕拨丁顶 种,成男空闲,乞赐给**完成种粮,庶人田无旷等情,据此安凭无据。该 所军余陈景状退,*******谕拨丁去后,据状告前事,随行并拘审,各允 服别无争竞,前田相应给顶,欲侯呈祥示日给种,有碍田土耕趂时,诚恐 荒惧,擬合暂行给照。为此,仰本丁即承前田及时播种,照旧办粮还官, 勿得总荒,统至祥示责销,给贴付照须至牌者。 右牌给后所余丁苏应杨执照 嘉靖叁拾六年叁月 限给贴示日责销 日给 上述根据图片中的文字作初步整理,部分文字丢失的还要进一步论 证,还需要对《执照》原文进行比对。只是,其中大致内容也基本明了, 即屯军中有人需要给予优抚,现有一份田(即“余丁苏应杨的田”)需要 耕种,发出公告,给揭榜的人种,并规定了相关的权责等事宜,此张就是 那一份田的种粮依据,即为《执照》。 背景材料: 方广岩公众号2023年7月29日发表的方广山人(左岸散人)文章《永 泰故事:永泰军屯人数之迷》中: 1.“《八闽通志》记录有福建卫所屯田情况。其中和永泰有关系的两 个卫所:福左卫共39屯,屯军1697人,屯田49738.8亩,推算出福左卫 人均受田29.3 亩;延平卫共9屯,屯军1750人,屯田52457亩,推算 出延平卫人均受田30亩。由此可见,两个卫所严格执行规定,都是人均 30 亩。” 15 2.“军屯总人数,虽然屯丁有一千人,但总共来的肯定不止一千人。 因为屯田都是携家带口,不是孤零零一个人来。明代规定,每个军户除了 要出正军一人,还要出余丁一名。余丁随同正军到卫,一是做后勤,照顾 起居,二是当备胎,正军出事,余丁顶上。” 16 文漈历史文书解读5: 具投呈 在村人的旧民间文书中看到这张嘉庆21年的《具投呈》,用 词简洁,点明要害,是民间诉状,也算是公文性质了。 17 文漈历史文书解读6: 文漈始祖祭谱(书) 18 19 20 21 22 23 24 《文漈始祖祭谱》(代名)点校说明 1.部分内容仅从相片很难分辨,先对基本上看得清楚的进行点校。 2.为使本书便于称呼、使用,根据其内容,暂起名《文漈始祖祭谱》。 今后随着对内容的研讨深入及征求相关人士意见后再作修改。 3.本书写工整、记述准确,书法俊美、飘逸,多为行楷,可见古人治 学与治事严谨,才得已基本上能看懂原文含义。 4.时间跨度较长,由不同的人记述在不同的年代记述,是一本功能性 的祭祖标准版本的通用谱。 5.要精确掌握书中原义,需要不断研读,根据书写习惯和当时的语言 环境、书写习惯、通行文字等方面进行揣摩。 6.本书点校起于2024年10月上旬,零星时间打字录入、揣摩含义, 于2024年10月26日上午初步完成。 2024 年10月26日上午,于樟城 文漈始祖祭谱(代名) 叙 祭,《义》云:祭者,返养继孝,孝之谓也。故春雨露现,潧君子 履之,必有怵畅之心。秋霜霭露降,君子履之,必自㥪悔之心,不特于廓 中,然如于场上无叶。然,我朱氏: 一始祖保公,由江西入福建,栉风沐雨拓基黍。 二祖霖公,承先志启务谋一线,千钧业重统而栽。 三支祖丁香公,********* 25 厥绪(事业)传之孙、曾孙曾辈,既正之及而眷后不能载,时而祭 则是履春露秋霜而叶之,㥪怆怵将之心也,将返养继孝之谓何?于是,定 其既(?)详生品,偕幼长整衣冠于合族参**********孙世世率由旧章佥 之,少答我三祖创守之功于万一云。 峕(止) 嘉庆拾九年(1814年)桂月初吉裔孙孔扬敬弁数言于首 【朱氏人物志:朱孔扬】《粮数》书载“起上长男,名柯弟(字公瓊), 生于乾隆辛丑年九月初七日戍时,受生(戊辰年,入泮庚午年补廪食包饩, 学名孔扬,列永福学第五名,加庆癸已年十三年出贡”。上述可以看出, 朱孔扬,系学名,原名柯弟,字公瓊(琼),生于1781年九月初七日, 于1808年入学,1833年52岁时出贡】 始祖与二祖事略 予族朱姓,系周时邾国吉邑为氏,由来旧矣,兹不胜述,但本支出于 江西建昌府南丰县二十五都,始祖讳保,妣曾氏,以佐明太祖一统有军功, 拨镇福建延平卫所守城。后永乐二年复蒙拨,顶种地本州府本县廿一都珠 洋,地方土名程坂桥,至今基址尚存。嗣迁於本都章京黄土岭,土名鲤鱼 崙,未几又因山崩屋坏,寻迁于本乡黄漈,地方土名新宅墘,飞凤朝阳之 穴,即今之祖祠是也。生二子,长曰霖、次曰清。清嗣乏;唯霖公成立娶 郑氏,继志贻谋,形单影只,故曰一线千钧,创业垂统也。 二祖霖公,亦生子二。长丁香,次德宝。宝即二房之支祖也;丁香公 则吾长房之支祖也,娶妣林氏是也。 *****所谓极家用恹厥绪(事业)但我族自永乐*至今四百余载,历 26 年已久,谱牒无存,重修无据,将所问于高曾祖父者,为述其概。俟有日 得旧谱而修之,庶几大快予志云。 坟 志 始祖坟在黄漈水尾旧宫后坐,向 ,其形若上水龟,然左有飞凤、 右有金狮,前朝石马一族,多赖其廕之。 二祖坟在祖祠后门花台上坐,向 其形为丹凤朝阳,一龙独聚、两翼 天成,带水屏峰,吾乡云:牛眠也。吾族未甚奋发,人以为地理无灵焉。 支祖坟在本乡山陌后水尾,坐 向,其形若回龙顾祖,然虽未极其灵 秀,然无颇不恶,故本房内虽未当盛,无未甚衰者,此赖有此乎。 例 言 一议:祭期:每年定以八月初一祭始祖之坟,初二日祭二祖之坟,初 三日祭支祖之坟,至若(?)不移风雨,务要登坟祭扫。违者,罚火纸壹 毯,坟前烧尽。 一议:祭品:当祭者务要备办三味礼仪:一付元宝、五合火炮、一丕 火纸,半斤香烛随心,不得缺一,违者罚酒一席示从。诸坟同例。 一议:祭日登坟,多者益善,少无定,一灶一相随带锄鈛,划削墓径 内草木,老幼者整齐衣冠相祷,随带火纸挂坟,违者罚扣席。 一议:祭租:定以朱保公遗下岳先珊佃、三漈头田租拨出一佰四十四 斤,付历年三祭首自收。各应毂四拾捌斤,冬成之日上额往挑(?),不 得混争,倘有少短,无要三人同**,不得为已目行收足,不顾前人。理违 者****肉一斤,次年充出,祭丁香公墓用。 一议:从前只有此祭租一百四拾四斤,历年三祭首赔贴甚难,后捐榖 27 流貯,至丁未年置根租三百斤,付祭首自分,各应榖一百斤。其根租契据 明白。其租额:起尚应一百零捌斤、起兴(?)兄弟应玖拾二斤、圣奋(?) 应一百斤,天地人三房同。 一又:庚申年议增席,又收本房内各丁所应分三漈头之丁榖,不拘多 寡,统付三祭首自收,各人勿得混争。 一议:初一日祭的始祖坟,初二办席;初二祭的二祖坟,初三午办席; 初三祭的支祖坟,初四午办席,不得违例。 一议:祭首每年定以“两旧一新”,旧者以旧序挨派;新者以十五岁 以上未祭者年长为先。每丁务要祭过六次方许免祭,未六次者虽五十不得 免祭也。既六次,五十以上与十五以下者同免祭,所以明长长幼幼之义。 一议:办席前规只设三席,后乙卯年(1795年)再议增为四席,定熟 鸡四斤四两,不得以鹅鸭代;熟肉五斤十二两,不得见红生。三坟同例, 违者扣祭租。外,每午鸡肉各抽厨分四两共半斤以为掌厨之资(秤,上定 用汝清肉秤,下用通侯秤仔,肉鸡各扣二两)。 一议:登席不拘老幼,俱要齐集,但远出者不许人替及揭分之理,幼 丁不必登席,应许揭分以其名充丁肉故也(此后句何意,还待揣摩)。 一议:祭首有客方许请同登席,无祭首者不许。 一议:“一灶难过两”,祭首祭租微薄,实难措理,昌收次年当祭者, 拔上当祭来年祭补可也。 一议:丁香公之坟系长房支祖,有得曾孙者,捐喜肉三斤,得长孙者 捐喜肉一斤半,得子娶亲合房者,不论长次俱捐喜肉一斤,俱要清净蒸熟 送坟前供养后充席,谓之添丁喜肉,但捐肉者远出应无揭分之理。 28 一议:旧簿破损,今应旧规更立,新簿二卷上、下各藏一卷,不得失 落。如有失落,罚酒一席。 一议:鸡肉秤上定用汝清,边(?)下定用通侯小秤,比肉秤重些, 各扣回**(此处二字待揣摩)。 道光拾叁年八月初二午再议,祭首秤秤鸡秤肉定用伯谟小秤,樑面* 秤要携上携下秤别秤不用。 公议是实。 以上祭首不及俱载之断自甲子年始(说明,清朝甲子年,为1864 年,为同治三年) 甲子年(1864年)八月初二午起,当满初三午圣端初四午起元。 乙丑年(1865年)八月初二午起才,初三午起士,初四午公彦。 丙寅年(1866年)八月初二午公琼,初三午起旺,初四午伯满。 丁卯年(1867年)八月初二午起公,初三午起海,初四午起端 戊辰年(1868年)八月初二午圣器,初三午圣魁,初四午公正。 已巳年(1869年)八初二午伯为,初三午起盛, 初四午圣传 庚午年(1870年)八月初二午圣端,初三午起元,初四午圣琼 辛未年(1871年)八月初二午起才,初三午起旺(满),初四午圣耀 壬申年(1872年)八月初二午起士,初三午公琼,初四午公秀 癸酉年(1873年)八月初二午起上(满),初三午圣益,初四午圣香 甲戊年(1874年)八月初二** ,初三午**,初四午阿豪 乙亥年(1875年)八月初二午伯为(满),初三午圣传,初四午公成 丙子年(1876年)八月初二午圣瑞,初三午起元,初四午圣台 29 丁丑年(1877年)八月初二午圣瑶,初三午起才,初四午土弟 丁丑年(1877年)八月初四日公议,来年祭首系旧首圣耀、起土 新首阿应祭租微薄,赔垫难,难兼以远出公祭不便,即将来年当祭 始祖保公 二祖霖公 支祖丁香公之祭租暂贮陆百斤,即置作根租一百 斤,随贮随买。俟三年外自将此所贮之榖子母多寡,贴与值祭之人。预贮 者,三首匀分,其不预贮者,不论何人此所贮之榖,与之无干。其预贮者, 戊寅年(1878年)起,庚辰年(1880年)止,不拘老幼各出米一管付值 祭办首者,先收定熟生鸡一只(?),则生肉四斤,则见秤过,烹熟;酒 定实六瓶,卤咸味二件,其余菜随心。其元宝帋杂费,以凭旧例,俟各午 后开羹,照丁匀俴,十日内即付三祭首收还圭肉、酒以及杂费之项。外, 每年所贮之榖 ,除六百斤过秤外,或自更剩多少即估钱多少,付祭首收 用匀分,贴其各年办首,仍系轮办。当祭之人营办不得推诿所议,是实永 善后言。 (以上或由朱孔扬执笔) 戊寅年(1878年)八月初二午圣耀,初三午起圭,初四午阿应故(公就 收祭)明 已卯年(1879年)八月初二午公琼,初三午公秀,初四午圣斯 收祭 明 庚辰年(1880年)八月初二午圣器(满),初三午圣魁,初四午圣瑞 (垂) 明 辛已年(1881年)八月初二午圣占,初三午公正,初四午圣律 明 壬午年(1882年)八月初二午起才(满),初三午贤发,初四午圣剑 明 癸未年(1883年)八月初二午圣传,初三午公成,初四午德宝 明 30 甲申年(1884年)八月初二午圣端(满),初三午起元,初四午瑶卿 乙酉年(1885年)八月初二午圣台,初三午圣瑶,初四午贤铨 丙戍年(1886年)八月初二午圣建,初三午圣耀,初四午圣樑 丁亥年(1887年)八月初二午公就,初三午公琼,初四午阿寿 戊子年(1888年)八月初二午公秀,初三午圣斯,初四午琚卿 已丑年(1889年)八月初二午圣魁,初三午圣垂,初四午阿在 庚寅年(1890年)八月初二午圣占,初三午公进,初四午贤火良 辛卯年(1891年)八月初二午圣律,初三午贤发,初四午公周(新) 壬辰年(1892年)八月初二午圣剑,初三午圣传,初四午贤蒸 *癸已年(1893年)八月初二午公成,初三午起元(系得宝年分不在), 初四午河清 癸已年(1893年)八月初二午公成,初三午午宝(伯谟、圣器、圣耀、 圣占代祭),初四午成庄(起才、公正、公成、公就代祭) 甲午年(1894年)八月初二午起元,初三午公琼,初四午河清 乙未年(1895年)八月初二午圣台,初三午圣有瑶,初四午圣润 丙申年(1896年)八月初二午贤铨,初三午圣建(圣瑶代),初四午公 捷 今将预贮丁数开列于左 起端一丁 起旺一丁:长男香全、次男香连 起照四丁:长男公正、次男公成、参男公就 起材二丁:长男仙艳 31 起树三丁:长男新粧 起元三丁:长男肇祥、次男夏水 公琼四丁:长男瑷、次男璋、三男珺 公秀一丁: 伯兴四丁:次男圣耀、三男圣斯、四男圣福、长男圣魁一户另载 伯谟六丁:长男圣传、次男圣律、三男圣钊、四男国在、五男河清 伯为八丁:长男圣穗(?)、次男圣香、三男圣台、四男圣垂、五男圣梁、 六男国柱、七男国立 圣器二丁:长男、 次男 圣端二丁:长男文坎 圣魁四丁:长男文炳、次男文蔚、参男文炎(?) 嘉庆二十三年八月 日 执笔 公琼 庚辰年(1820年)公议将所买根祖外更有余榖,来年为始所用礼物,应 凭旧规斤两,俟初四午实数用俴多少即将所余之过榖八百文应扣付祭首收 明,每明仍以一席为例。 今在 (此处执笔应为朱孔扬) 支祖丁香公处领出伯谟上坂洋身墌头田根字一帋,又德安缴远字一帋, 又檀斈(即学,上文下子,为XUE)琼安佃一帋,又承耕(田井,为耕) 字一帋,共成四帋,领来收存,否失落此字。 嘉庆二十五年八月 日立领字裔孙公琼 今在 32 支祖丁香公处领出伯为上坡洋身墌分田根字一帋,又德祥寄佃字一帋, 共成二帋,领来收存,不得失落,此字。 嘉庆二十五年十一月 日立领字起照 执笔侄孙 曰瑱 【整理:据《粮数》: 元房:焯—起辈(起上起尚)—柯弟(字公瓊,即朱孔扬)-曰瑱即瑶 卿、琚卿、玖卿、王旬卿 贞房:焹—起辈(起照、起才、起树、起元)--天辈(天赐、天秋、天进 等等】 33 文漈历史文书解读7: 朱孔扬书法 这份为同安樟坂连氏族谱所作的朱孔扬书法真迹,铃有印章,非常难得。 能受邀请为族谱作序,说明当时,朱孔扬的文化水平和书法作品受到肯定和称赞, 毕竟族谱的序不会随便打个人来写。事实上,从书法层面来看,这篇作品的确非常“过 硬”,书写流畅,落笔精准,字型端庄,骨架稳重,楷行结合,精细有致,清新典雅, 让人看起来非常舒畅。 村人近期挖掘到的历史文书,如在《祭祖谱》等找到朱孔扬的若干真迹,与此篇 书法风格一致。 【朱氏人物志:朱孔扬】原名柯弟,字公瓊(琼),学名孔扬,生于1781年 九月初七日,于1808年入学,1833年52岁时出贡。《粮数》载“起上长男,名柯弟 (字公瓊),生于乾隆辛丑年九月初七日戍时,受生(戊辰年,入泮庚午年补廪食包 饩,学名孔扬,列永福学第五名,加庆癸已年十三年出贡”。】 34 35 本材料2024年10月“国庆期间“下载自同安连氏族人的《美编》 36 附录: 下面一张合约为光绪15年(公元1889年)所立,代字侄时琼,颇有 朱孔扬(字公琼)之清秀风格。 37 文漈历史文书解读8: 郑继唐的祝寿辞 近日,收到老家发来的一份乾隆后期年间的“祝寿辞”。对清朝时的 这个文体,是初次接触。读罢,受益匪浅。 一、试对文稿进行点校 38 恭 祝 大储封发翁朱老先生暨 大阃范朱母鲍老孺人 八帙双寿 自古上寿百岁、中寿八十,要所以致之者,未有无其因也。语云:仁 者寿,庸曰必得其寿。是寿,以静徵寿,以德享,非如呼煦引伸,丹铅性 佥之,以幻致矣。三代之时,井有常产、民有乐业、饮和佩温,率多百岁 以上之人。今之,葆真守璞克乐其天者。 余独与先生见焉。先生少负奇才,不喜仕进,恂恂乡里,中兴子言孝 与弟言,悌其为人好施,与喜宾客。余当与之游。 上下千古兴亡得失, 无不了了于心,又得贤配以为内助。先生世居文藻之黄漈,为晦翁之后, 先世理学已无庸赘。 孺人鲍氏世为汞(贡)中名族。孺人恭俭仁爱而有礼。平昔依媚、殷 情如宾相敬,其模楷乎妯娌久矣。令嗣OO长子焯,次子焕,三子爃, 四子焵。OO方之训俱。各孝友成立,为乡里OO,人孙曺(曹)拾一軰 (辈),头角峥嵘,或耕或O,各务其业,一堂田代无不济美。异日者, 蜚声庠序,扶摇而上,青云不德,以高堂恩绘舄奕。先生扶鸠杖而膺。 宠锡政有日也,余自㨗宫南出,宰江右,退处田庐,上下二十余载, 与先生阔别已久。其耄年,脩德想更有进也。兹庚子冬至望余,適通先生 悬弧令旦。诸亲友丐言,余与于先生素为相知,其所阐扬亦可如郭有道之 无愧色也。因材而笃,天之所以眷顾善人由此比而期颐,跻于上寿,不更 未来有艾也乎,遂不律而为之序。 乾隆四十五年季冬寿日 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加一级 钦点四库馆纂修官 内廷供奉翰林院编修加三级 年家眷弟 郑际唐 顿首拜撰 初步分析如下: 一是格式上:除了常规的写法,主要是体现了对他人的尊称,对自己 39 的自谦。比如,称对方(写到“先生”、“孺人”)时为表尊敬,空格; 为表对晦翁的尊敬,空格;另外,提到对方、朝庭时向上顶格,写自己时, 退下一行。 二是词语上:文中用了很多这类文体专用或常用词,有的现在没用了, 有的还在使用: 1.尊称他人的:年老男性可为储封(“皇清待封”之意)、年老女性 可为阃范(即“母仪典范”);称对方的儿子为令嗣。 2.“袠”,为“帙”的异体字。帙,为量词。当代人形容八十岁,一 般用八秩。秩,十年为一秩。 3.教育方面:庠序,即学校。晦翁,为朱熹。 4.古人称男性生日为:悬弧令旦。 5.扶鸠杖,即手扶着刻斑鸠头的手杖,指富贵。 6.名字用词:爃,原文中该字的火字头,用草字头,这是通用的。该 字即荧之义。 7.曺拾一軰,即曹拾一辈。 8.舄奕,指绵延不绝之意。 9.自称的:年家眷弟:这个词常用写信的结尾自我称呼,网络上可以 找到很详细的说明。年,同年,同辈份的含义。眷,即眷属,意为关系密 切。这四个词,用现在的写信,即为同辈中的弟、表弟、堂弟、义弟之类。 10.有待进一步剖究还有,其中之一是“汞”,原文此字应书写清晰, 但与通用的“贡”字含义难以匹配,是否意味着为鲍氏娘家从事某中行业 (与工或与水相关);或者为“贡”字错写,意思是贡奉朝庭,即有一定 威望或者名气的家族,意为旺族。 三、关于寿主朱尔发相关情况 【朱氏人物志:朱尔发】据《粮数》等记载,朱尔发,讳自兴,字尔发,别 号其祥,序四(同辈排行),生于康熙辛已年(1701年)11月16日辰时,终于乾隆 庚子年(1780年)11月22日戊时(此时间,即郑际唐写来祝寿辞当年过几个月后, 按此计算当年是80岁,似乎在某份材料中看到是享年83岁?),葬于【永泰县富泉 乡】蜚英安官宅潭上坐已向亥,兼巽,山主刘黄的,购买地价16两白银。其妻鲍氏, 40 乳名球使,黄连坪人(即今天的同安镇黄连坪村),生于康熙戊子年(1708年)六月 廿三日午时生,终于乾隆丙午年(1786年)8月28日巳时去世,塟在本乡鹧鸪平, 坐坤向艮。尔发与鲍氏共生有四子:分作元、亨、利、贞四房。 二、上述内容如用当代写法大致如下: 贺 信 尊敬的尔发先生并鲍老夫人: 祝贺八十双秩寿庆! 自古以来,最为“上寿”的一百岁、“中寿”的八十岁,要达到如此, 不是没有原因的。《论语》说,仁者寿,中庸的一定会长寿。能长寿,以 静谧的生活来增加岁数,以品德来享用它,不是如太阳般强烈照射,也不 是以丹药的铅性来侵蚀,导致幻觉。上古三代的时候,井里有产出盐、百 姓安居乐业,吃的东西温性合适,所以多长寿百岁的人。今天,能保持本 性克制自己的,得到上天垂爱的能长寿。 我早就跟您相遇。您小时就是奇才,不喜欢当官,温和恭顺,经常 对我说关于孝的话,感动您的为人好施,喜欢接待宾客。我和我您一起游 历于书中,上下千年的天下兴亡,没有不了解的。您又娶了个贤内助。您 世代居住在文藻的黄漈,是朱熹的后代,得到朱子理学传承,这无须我多 说的。 鲍夫人出身名门望族。鲍夫人恭俭仁爱,礼貌好。平时,依顺、热 情,与您感情深,相敬如宾,这是妯娌们的楷模。您的儿子:长子焯、次 子焕、三子爃、四子焵。您对他们教育要求严格。他们在乡村的孝顺和交 友的名声已经树立,为乡里人称道。你子孙这一辈,已经暂露头角,形象 良好,有的耕种,有的做其他事业,各做各的事业,一家过得非常美好。 早期,他们就在学校有很大的名声,如今青云直上,您的示范作用延绵深 远。你真会感到荣耀啊! 我得到皇上恩宠,从事政务有一段时间了。从翰林院出来,在山西 任职,到现在退休回乡,已经过二十余年了,与您相别很久了。现在年老, 在教育学生、个人品德上,也想有新的进步。现在是乾隆庚子年(1780 41 年)冬天就要过了,恰遇您的生日,各位亲友都说,我历来与您相识相知, 我们之间的友情与古代郭有道故事比,也是不差。因为您的才能和品德, 让我们的感情更好。上天都会照顾好人,希望你能活百岁,成为“上寿” 的人,这完全有可能的。所以,我不按格律诗的要求写,为您的生日先写 这些祝福的话。 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加一级、四库馆纂修官、翰林院编修加三级 弟 郑际唐 致上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冬季 三、关于写作者郑际唐 落款人(即作者),按书写稿来判断,似乎是郑际康。但通过落款 人的职位,在清乾隆进士榜中找到与年代、地域(福州地区)等找到相关 匹配的资料,写作者应是郑际唐,而且从郑际唐退休返乡的官僚对他的评 价与文中的最后一段的内容似乎相呼应。 【与朱氏相关人物志:郑际唐】郑际唐,字耘门,福建侯官县(今属 福州市)人。清朝官员。郑际唐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中式己丑科 二甲第二十九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曾任山西学政。官 至内阁学士。工诗,有《须庵诗集》、《晚晴簃诗汇》收其诗。《退庵诗 话》有录,郑际唐,字耘门,候官人。乾隆己丑进士,官内阁学士, 兼礼部侍郎。耘门学士以名翰林入直三天,出视晋学。工楷隶,精鉴 别,风流文采,辉映一时。而叹老嗟贫,急为菟裘之计,年逾耳顺, 始循资跻九列,遽赋归来,不数年遂卒。吾师孟瓶庵先生挽诗云:“为 官只怕过三品,食禄何须至万金。富贵早知皆梦幻,不如穷老作翰林。” 盖有慨乎其言之也。 郑际唐是清乾隆时的文化名人,至于他为何与先祖尔发有交情,且 有如此深的交情,还值得考证、推究。 四、初步判断 (一)本文书用词考察、文采斐然,引经据典、通古谈今,层次分 明(第一段写关于寿的道理、第二段写思念,第三段写自己的现状以及为 何要写这封贺信),情真意切,只有大学问家才能如此,不是本土人所撰。 42 (二)落款的署名职务,与实际相符。当时那个年代,是不敢随便杜 撰,也没必要去杜撰。 (三)从书写方面分析,撰写者有练过书法,结构严谨,书写规范, 但用笔不够飘逸、从容,而且稿中有涂改,另有多处缺字用圈来顶替,因 此,我的判断,这份文书,并非原作,而是复抄的。原文是否仍存,今在 何处,还有待探究。 (四)这份文书至少透露出这些信息:一是人名信息,尔发公,妻鲍 氏,育四子。二是地名信息,当时就称文漈(也许民间所用),为“文藻” 之所属。“文藻”是什么样的行政单位,都有待论证。三是社会生活信息。 二、三百年前先祖的人品智力、价值取向、社会地位、财富情况等通过此 文稿都让我们有所了解。因此,这一份文书是极为珍贵的。 五、需要进一步考究的 郑际唐是侯官县人(即今在的福州,范围包括市区、闽侯等),翰林 院进士,内阁学士,部级高官,长期在皇帝身边工作,外任山西学政(即 教育厅厅长),是诗人、书法家,大学问家。为何与先祖尔发有如此深厚 情谊,是否与尔发公有亲戚关系(或者远房亲戚),或者尔发公曾到福州 读书与其相伴,结下深厚情谊,这都值得考究。 2024 年 10 月,于樟城 附:两份关于朱尔发的文书(2024年10月28日晚金瑞兄发来) 一 、官差要求太老爷揖拿朱尔发,不然案件办不下去了,因为朱尔 发充当“保护伞”,可见当时朱尔发在村中的地位和实力。 43 关于村中陈氏人向朱尔发买地的《请求书》,为乾隆13年(公元1748年),当 时朱尔发约48岁,说明当时已有比较大的财富实力。 44 文漈历史文书解读9: 招垦军屯后期田亩合约 中午,收到金瑞兄发来的本份清朝康熙后期的《立合约》,粗读甚为 难得,其中内容与军屯相关。 一、为了更准确、深入了解其中的内容,还是先进行点校: 立合约 朱保户丁惟君、建侯、世登、山悦、山叶等 为因故军黄 鸾、黄寅屯田二户共计六十亩,内黄寅一户于廿二都王廷明,明顶其。廷明 半户十五亩【在廿二都地字七十一号、土名布洋山岭兜三亩五分;又地字七 十二号、土名布洋对面垅三亩三分;又一号土名石岭下五分二忽系尾林田, 拨凑黄寅,共计七亩三分,更七亩五分;在廿三都天字三号土名山漈墓前崎 四亩;又天字三号土名山漈墓前垅一亩内拨去五分二忽凑黄鸾;又天字二号 土名磨岩兜三亩五分;山漈磨岩等,共计八亩】,历来久荒,俱系五家办纳 粮差,但本族应顶二军,除王廷明半户外,更户半四十五亩田,俱在本都土 名下塘垅、山漈、苦竹洋、磨岩等处,奈因世乱抛荒已久,土名改换,难以 查垦,通族驮粮。今奉上谕垦复,众房商议,将二军名下之田俱付合族招垦, 其田或失遗或未垦或垦成。已议:以后徵租办粮并荒芜使费各顶项正,通族 前去支当,不涉族内顶种系得业之人,其族内之人前有契屯田帖,永出不得 言说争占已业之田,倘向后粮务浩重,通房前去料理,不得推托等情,合族 公议不得交悔公立合约三纸,各执为照。 45 康熙元年朝,怌正我在王省凢孙处所领黄鸾下租粮六亩三分俱系合族 领回办纳,不涉二人之事,再照。 康熙五十五年十月 日 (骑缝) 如叶、子用、宗臣 尔乔、世登、瑞孟 说明:1.康熙五十五年,即公元1716年,丙申年。 2.帋:纸字的繁体字, 3.凢:凡的意思。 二、阅读体会 1.年代比较久。清朝康熙五十五年,即公元1716年,离今较为遥远, 此时文漈朱氏发展似乎还艰难。 2.这份文书中提到了与军屯田相关的内容,这个非常有价值,为屯田 后期转为民,即屯田荒废后的处置提供很鲜活的现实的案例。 3.合约中的人名,如惟君、世登、尔乔、瑞孟、宗臣等,可与其它的 合约一并研究。 4.合约内的一些地名,提供了可参照的真实地址。 2024 年10月26日上午于樟城 46 文漈历史文书解读10: 粮数(书) 这是一本记载着家庭财产、祖宗起源、祭祀,农业生产等方面,反映 当时社会的家庭《百科全书》。 47 48 49 本书对祖宗作了详细的记述,以下对【八代祖】后的内容进行整理 八代祖瑞孟公,妣李氏,墓在新厝后门,坐已向亥,定冬至之日 祭,生下一子取名尔发,讳自兴,别其祥,妣鲍氏。发公墓在廿四都蜚 英地方,土名官宅潭上,坐已向亥,定冬节日祭。生下四子:元、亨、利、 贞,讳子焯、爃、焕、焹。 ———————————————————————————— 讳子焯立 父亲,讳自兴,字尔发,别号其祥,序四,生于康熙辛已年十一月十 六日辰时受生。(自兴公终于乾隆庚子年十一月廿二戊时,去世葬于蜚 英安官宅潭上坐已向亥,兼巽,山主刘黄的,批价契壹拾陆两广)。 母亲鲍氏,乳名球使的人黄连坪,生于康熙 戊子年六月廿三日 午时生,吾兄弟四房分作元、亨、利、贞(鲍氏终于乾隆丙午年八月廿 八巳时去世,塟(葬)在本乡鹧鸪平,坐坤向艮)。 ———————————————————————————— 元房,四代相见,乳名夏 讳子灼,字汝美(序号六,别号玉山),生于雍正庚戍年(1730年) 四月廿五日戍时,妻于氏乳名理使,系兰辅弼的人,生于雍正壬子(1732 年)十一月廿五日巳时,生下一男一女(巧粧,乳名), 男字 起上,讳本长,生于乾隆乙亥年(1755年)三月十四日酉时, 娶下媳妇儿,乳名炳使,系是县中倪金祥之女,生于乾隆庚辰年(1760 年)十二月十八日夘时; 女乳名㨗使,生于乾隆壬午年四月十九日寅时,配在埔陈梦容为室。 50 起上: ——长男,柯弟(字公瓊),生于乾隆辛丑年九月初七日戍时,受 生(戊辰年,入泮庚午年补廪食包饩,学名孔扬,列永福学第五名, 加(嘉)庆癸已年十三年出贡)(配官路赵能魁为室); ——女乳名勉使,生于乾隆巳已年九月十四日戍时受生(后嫁巷柄里 贤长处,又改嫁李伯海为室)。 ——次男,乳名楼弟,生于乾隆壬申年十月初九日子时受生,乙亥年 七月廿三丑时卒。 ———————————————————————————— (原书有小字备注,应为后人标注:子焯终于嘉庆癸酉年正月廿二 日已时,妣于氏终于嘉庆甲戊年正月十九日巳时,享年八十三岁; 起上 享寿六十四岁,终于嘉庆廿三年四月廿二日辰时) 父 子焯,丙子年十月十八日(1804年)作老寿,双柩闰年【小字备注: “日宗仝作送花手后采(?)年,计身算工资”】 【说明:此处的“长媳”,应为起上的长媳】娶长媳 陈氏,在隔阳叔 济之三女,乳名冬使(旁边有小字,应为后人备注:十九岁进门,继槐 女,张氏,在湖炉口生,乾隆庚申年二月十九日未时),生于乾隆壬寅 年(1782年)八月十八日子时,生四男二女: ——长男乳名瑷官,讳曰瑱,字瑶卿,序一,生于嘉庆癸亥年闰二月 初三日亥时(旁边有小字,应为后人备注:卒于道光癸夘年正七月廿三 日已时,享年四十一岁),娶媳妇吴氏在雁门道海之长女,乳名香使, 生于嘉庆癸亥年十月三十日夘时,廿岁九月二十日辛夘日进门,(廿六岁) 生长子乳名 荣祖,讳 字,序一,生于道光戊子年十月初五日辰时 三十二岁(甲子年)生耀祖,六月廿五日 廿八** (此处有待论证所写) 生述祖。 ——次男乳名臻官,讳曰城,字琚卿,序二,生于嘉庆乙丑年六月廿五 日巳时,娶妻妣生于嘉庆已夘年六月十七日午时,生坟在里林巽乾兼辰戍, 51 孔扬同坟。 ——三男乳名珺官,讳璟,字玖卿,生于嘉庆癸酉年十月十四日夘时, 卒于道光壬午年,得年十岁五月刀八日,巳时葬在 当仑后四五塆对向。 ——四男乳名琪官,讳瑛,字王旬卿,生于道光辛巳年八月初七日戊时, 娶妻在上碓王时久之女,名桂命使,生于道光乙酉年三月三十日 寅时, 五个月抱来抚养。 ——一女乳名喜使,生于嘉庆戊辰年五月十八日 ,时配在上碓王宗福之 长子,满月日抱去。 ———二女乳名廪使,生于嘉庆庚午二月刀十日辰时,配在山洋石柱里书 祚之子,道光九 已年十二月廿一日过门。 【整理:灼(焯)+于氏—起上(尚)+倪氏—长男孔扬(柯弟、公瑷)、 次男楼弟早卒、女儿勉使】 【朱氏人物志 朱起上】朱起上,朱尔发长子长孙,朱汝美长子,讳本 长,生于乾隆乙亥年(1755年)三月十四日酉时,妻子乳名炳使,洋中 县中倪金祥之女(乾隆庚辰年(1760年)十二月十八日夘时)。《粮数》 应为起上开始记写,后辈人添加。 ********************************************************************* 亨房,讳子焕,字汝章,序七,生于雍正乙夘年七月十三日戍时* 下妻邵,乳名清使,系是丹洋邵则定之女,生于乾隆丙辰六月初六日酉时, 生下四子: 长男,讳本举,字起云,生于乾隆壬申年九月十七日已时,娶下媳妇 连氏,乳名未使,系是连官先之女(转弃闽清九部四甲俞家),生于乾隆 丁丑年正月廿九日未时; 次男,乳名水郎,讳本贵,字起富,生于乾隆丁丑年六月十八日午时, 娶下妻玩氏,在兴化垅身南门娶来。(原文小字:卒于嘉庆); 三男,乳名行郎,讳本正,字起端,生于乾隆壬午年五月十四日子时; 四男,乳名舡郎,讳本善,字起敬,生于乾隆乙酉年十月初三日卯时, 妻连氏,生长女鸯使配卢道扳第三男。 52 长男天生逃亡,次男亦随九都约养三岁 起端终于道光乙酉年(1825年)正月初九日亥时,得年六十三岁, 娶妻兴化县李贵云之女,乳名银使,生于乾隆壬辰年十二月初一日 卯时 (卒于道光壬辰年八月廿九日午时,得年六十一岁),在前重两婚,来生 二男二女,长男由情,讳隆情,字公中,生于嘉庆丁巳年(三月十八日戍 时),十五岁卒;次由性,生于嘉庆庚申年二月十七日 ,?卒;一女名 传使,生于壬戍年,配在上碓王科中之长子时亨为室;次女名水使,生于 甲子年,配在上碓王殿中之次子时滔为室。 起端乏嗣,至道光八年,端妻与叔起照,议立嗣之事。因此,起照之 子,始分爨(CUAN音,烧火作饭的意思,即家火之义),四月初九日分 作三灶,四月十九日子时,次子公成上来新厝居住,立嗣公成之子,名 元林,生在继嗣以前仍还起照,立嗣书一纸,载定同居,得以管业向后, 业产两家与元林一一均分,此两人各有所贪,立付字一纸。 字公成,讳隆德,乳名天秋,生于乾隆癸丑七月廿八日 子时,配妻 陈氏,在山头洋长金之女,乳名秋兰(蘭),嘉庆丁丑年九月十二日丑时 生,长子源林,还为起照之孙。成妻廿八岁,生源远,立为起端之孙,三 月廿三日寅时乙未年十二月廿日(生?),抱蜚英和侯之长女名*使,九 月廿日子时二个月抱来。 公秀,讳隆锦,生于乾隆壬子年六月十一日戍时,三十九岁娶章氏在 湖濑头节在之长女,名金使,生于嘉庆乙丑年一月十七日至(?)时至章 氏廿八岁生棪官,三十一岁生溱官。 桔官,道光壬辰年十月十六日 子时 溱官,乙未年九月十九日卯时。 【阐述:亨房:焕——起辈(起云、起富、起端、起敬等)--】 【朱氏人物志 朱汝章】为朱尔发次子,即元亨利贞之亨房,讳子焕, 字汝章,序七,生于雍正乙卯年(1735年)七月十三日戍时。嘉庆元年 (1800 年)为四子天长地久四房,即起云、起富、起端、起敬四房作阄 书书四份,各执一份,时朱汝章为66岁。 ********************** ******************************************* 53 利房,讳子爃子,字汝华,序八,生于乾隆已未年六月十四日午时(旁 边小字记载:乾隆五十四年,享年五十一岁,闰五月廿六酉时去世),匹 配妻檀氏,系兰大洋尾檀士梓之女,生于乾隆甲子年正月廿七日子时,乳 名敬使(癸酉年九月十九日转配陈孔飞为次妻) 生下一女,乳名凤使,生于乾隆乙酉年闰二月十四日亥时,配在丹 洋邵圣才之妻; 长男乳名月桂,讳本桂,字起秀,生于乾隆辛夘年八月廿五日辰时; 次男乳名槐进,讳本益,字起增,生于乾隆甲午年二月十八日未时 (小字载:乾隆五十四年又五月廿六日寅时,父并仝死,坟造在本乡墓下 田墘头坐丙向壬即葬); 三男乳名紫霞,讳本海,字起海,生于乾隆乙酉年(公元1765年) 十月廿五日巳时,幼妻(划圈)生于乾隆辛丑年(公元1781年)五月十 九日(庚午年二月廿九日身故乏嗣) 【分析:1.据推算,可能是嘉庆庚午年,即1810年,起海妻30岁, 因起海大其妻16岁,上称“幼妻”或因如此;2.据《嘉庆七年五月,即 公元1802年,起海《立卖杉木契》将杉木林卖于其侄公琼即朱孔扬为业, 故称“叔起海”,时起海应为38岁,其幼妻22岁。】 (旁边小字记载:时埔呈甘兆正之女(之女两字划圈)四男乳名即 弃子售上都良相地方) 乾隆丙申年(1776年)五月十五日丑时,四男木春,讳本清字起周, 辛亥年(1791年)六月十八丑时身故。 五男乳名押阿王卒,坟坐在本乡土名雷公仑凤髻下坐午向子。 【整理:利房:爃——起辈(起秀等)--】 ******************************************************************* 贞房,讳子焹,字汝清,序九,生于乾隆乙丑年十月初五日辰时,匹 配妻张氏,乳名星使,系是辅弼晹谷张淑通之女子,生于乾隆丁卯年三 月十九日巳时,生下 长男:讳本鎔,字起照,乳名容弟,生于乾隆丁亥年二月初一日亥 时。 54 次男,乳名锦鳞,讳本能,字起才,生于乾隆癸巳年七月初二日亥时, 妻余氏官竹口余思弟之女,生于壬寅四月。——才生一子名仙焱,讳隆 炎,字公宋,生于嘉庆己亥年。 三男,乳名棒枝,讳本椿,字起树,生于乾隆庚子年。 四男,乳名连登,讳本乾,字起元,生于乾隆乙已十月廿七已(备注: 据族谱载,我等上厝系此支传下)。 (说明:以下二行为小字所录,有写照,但是所列又在四男起元之后, 所列内容还需要论证)照前结发妻在湖里陈汤伊之女,名巧使,十六岁 而卒;再娶长媳妇雷氏,在六锡重婚改售(?)。照妻生于乾隆癸未年 六月十四日亥时,在兴化仙游县惟兄之女。 ——添长孙,乳名天赐,讳隆祯,字公进,娶妻蓝氏,名朱使,文 乐之女,生于乾隆戊申年十月廿一日申时,生一子乳名仙宝,讳曰珍, 字 生于嘉庆庚辰年六月十九日亥时,乳名求使,生于嘉庆丙子年二月廿 七日夘。长天赐生于乾隆戊申年六月十五日午时。 ——次,天秋,生于乾隆癸丑年七月廿八日子时,出继,立起端 嗣, 长孙源霖(源林)生于道光丙戍年十一月初十日巳时。 ——三,天进,讳,隆道,字公就,生于乾隆丙辰年三月初八日 时, 配妻林氏,在古谷朝汉之女,名仕使,生于嘉庆戊辰年五月廿一日卯时, 生长子戊子年二月十日卯时,生一女名水使,生于(原文如此)。 【整理:贞房:焹——起辈(起照、起才、起树、起元)--天辈(天 赐、天秋、天进等等,当时可能未尽录入,或者未出生】 【朱氏人物志 朱汝清】为朱尔发四子,即元亨利贞之贞房,讳子焹, 字汝清,序九,生于乾隆乙丑年十月初五日辰时;其妻张氏,乳名星使, 同安镇辅弼晹谷张淑通之女,生于乾隆丁卯年三月十九日巳时,育有起照、 起才、起树、起元等。 【在流传下来的民间文书真迹中,找到与上述相对应名字的字据, 偶放在后,以印证历史】 55 * 说明:乾隆五十一年,即公元 1786年,时起尚 32岁。 56 文漈历史文书解读11: 族长朱惟君、朱世登 从目前资料中,都有体现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文漈朱氏有两位族 长朱惟君、朱世登,关于他们的材料不多。本则试对他们的事迹和作为以及 生平进行收集。 一、基本情况 【朱氏人物志:朱惟君】《粮数》一书中有载:朱惟君,系七代祖 朝 怀公的长子,与瑞孟是兄弟,即文漈朱氏第八代人。康熙59年(1720年) 时是族长。 【朱氏人物志:朱世登】 朱世登,在朱惟君之后,公元1733年是族 长。 57 二、 从流传下来的契约中找到他们活动的痕迹 1.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九月的一份协议(因破损严重,内容 不能全部掌握)关于建造水碓的,内有体现朱惟君、瑞品名字,签协议的名 字有朱世登等。 2.康熙三十年辛未年(公元1691年),在一份应为兄弟分家的文书中, 有兄惟君、弟瑞孟的名字,“公见兄瑞品”,疑是堂兄弟【名字与《粮数》 所载一致,其母亲黄氏。该书载,其父亲先娶王氏未育,后娶陈氏,但是王 氏一样伺奉。如此看来,其中的“王氏”应是黄氏】。 3.康熙四十年二月(公元1701年),朱惟君立字给同辈的瑞品关于修 缮房子文书,“在见侄世培、世济”。此文应是他手书。 4.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一份关于屯田招租的文书中,有“如 叶、子用、宗、尔乔、世登、瑞孟”(为惟君弟弟)名,没有朱惟君名字。 5.雍正2年时,在一份《立撮字》合约中,朱惟君作为叔叔辈的见证 人,主立约是朱尔乔向弟弟朱尔发购地葬父,还记有朱尔峻名,中人陈宗远 等名字。 6.雍正11年(公元1733年)8月的《连签合约》时族长是朱世登, 其中明确提到,康熙59年的族长是朱惟君。 58 59 文漈历史文书解读12: 阄书(分家合约) 在流传下来的文漈朱氏民间文书真迹中,很高兴看到先祖的一些分家 文书,或为《阄书》或者以契约的方式存在。了解、剖析这个特有的民间文 书文种,感受前人对于子孙繁衍发展的明晰的思路,至今有很好的借鉴和学 习意义。 一、清朝朱尔发为四个儿子的分家文书 (本份文书的全部内容还需回村拍摄后,待进一步解读) 二、清朝嘉庆元年朱汝章为四个儿子的分家书(此书保存完好) 60 61 阄书小序 (朱汝章) 盖闻日映荆花,遥想田真盛迹、风吹梨树。近推张氏芳模,念及若此 遗风,奚忍遽(急的意思)言分拆。虽然树大,则枝茂流长而派别,即欲勉 强同居,犹恐反生嫌隙,于是邀请族亲、僚友就于祖宗堂前拈阄为准,遂命 天长地久四字为阄。天房名起云,长房名起富,地房名起端,久房名起敬, 俱各成立婚娶已毕,一家大小计有十余。吾力疲倦难以独理,谨将吾之祖父 所遗田园、屋宇及自己手置物业、器皿、家私等项,计其肥瘦、量其重轻, 吕(?)搭均匀,唑(作)阄为定,自分之后务要各掌各业,毋得争长竞短。 伏望尔之兄弟四房各房增进、各派增崇,俾(使)世世子孙有继有述,以张 我朱氏家声。云尔今欲有凭,亲立阄书四本,各执一本永远存照,是为序 㫖 【朱氏人物志朱汝章】为朱尔发次子,即元亨利贞之亨房,讳子焕,字 汝章,序七,生于雍正乙卯年(1735年)七月十三日戍时。嘉庆元年(1800 年)为四子天长地久四房,即起云、起富、起端、起敬四房作阄书书四份,各 执一份,时朱汝章为66岁。 62 三、清朝乾隆同安张氏的一份分家文书 这份文书系文漈朱氏朱汝清作为姐夫,为其妻的娘家作见证的一份分 家文书。 (一)从本文书分析: 1.与文漈朱汝清兄弟一样,均使用“元、亨、利、贞”四个字作为四 房别称。这也说明当时流行使用一些吉利的字眼作为各房的代称。 2.古人心思缜密,如在文书中使用的”在见、公见、中见”,似乎代表 着在本契约中不同的地位与作用,体现了与立约主人不同的亲疏关系。 3.古人对于立嗣的重视,很多事情都围绕这个方面展开。 (二)从朱、张及与其他姓氏的关系来分析 1.朱汝章与张氏的相份文书相关11年。朱汝章(朱尔发第二子,为亨房) 为四个儿子所进行的分家,亲书《阄书》的序言,时间为嘉庆元年(1800 年)。在此之前,他作为他弟弟朱汝清(朱尔发第四子,为贞房)的亲友团 成员(另有一人是朱汝清上一辈朱邦侯)到同安进行合约见证,此时是乾隆 五十四年,即公元1789年,这两件事情相差11年。 63 2.关于代书人【余尔荃】。这两个家庭中的重大事件的文书代家人,均 为余尔荃。在《阄书》的身份是“代书亲人”,而在张氏的《合约》中是“代 字”,这说明余尔荃是朱氏的亲戚。至于是何种亲戚关系,还有待进一步论 证。三、朱氏与周边的张姓,以及另外发现的陈姓、邵姓、鲍姓、于姓, 甚至余姓等等有通婚往来,并且互相参与家族事务的见证和谋划、协理等方 面中。而且,朱氏、张氏在相同的地方共同开荒种田,收获庄稼成果。 四、分家后父子在财产关系上在例证 这份文书立于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十二月。内容如下: 立卖契 侄起云父手分有阄,分下杉橰仔二派,大小计有百余根,座 落本乡土名野猪博上下等处,南至子远墓仑,西至德板田上至横路仔,下至 振宗荒田为界;又一所土名荒田仑下,东至德起山,西至德板山,上至田, 下至小坑为界,四至分明。今因乏用,自愿托中送卖与伯汝美处为业,叁面 言议,卖出价钱七百文正,其俴即日交訖,其杉木听付伯砍划。划削砍伐办 卖听从其办,亦不得盗砍。杉朹自卖之后云亦不敢言说等情,云阄下与兄弟 无干,在先并无重张典当他人,交家不明系云出头支当,不涉伯之事,今欲 有凭,立卖契一纸,又缴子纯原典契一张,共成二纸,统付为照。 乾隆 五十一年十二月 立卖契 侄 起云 在见 父 汝章 代字 中 陈仲彩 64 从上述分析: 一则,此契约立于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而《阄书》正式立于 嘉庆元年(1800年),也就是早于14年。此时,朱汝章52岁(1735年生)。 从文书中有写起云从父亲手上分下山场财产。这说明,相隔14年之后,朱 汝章重新进行新的财产分割。 二则,从内容来看,父亲将财产转移给儿子了,则儿子就是主人了,父 亲只是见证人了。这充分说明前人对财产的主体所有权认识非常清晰,责任 认定非常明确。 65 文漈历史文书解读13: 朱汝万搬至何处? 2024 年11 月14日晚,收到金瑞兄发来的两张文书相片,关于先人 朱汝万搬迁至县中居住的记录 朱汝万,汝字辈,为入文漈的第十世朱氏。结合其它的史料,相关记 载为: 1.乾隆28年即1763年,汝万转让菜园给叔尔发(是否堂叔?)。 2.乾隆34年,尔发卖上厝西边横楼外围一坪卖出价二千文;乾隆36 66 年,汝万迁居去县中(具体何处?),36年,汝万卖后门竹林一所,迁居 去县下(指何处?)。 由此可以推算,汝万多不在村里居住。他从1763年或者更早就开始变 卖、转让田园、厝产等,在此8年后即1771年后正式迁入县中(县下)居 住,同时处理好所有财产。不如朱汝万是何原因迁居,是否现在永泰县葛岭 岭镇溪洋村的朱氏支始祖? 一、迁往何处: 关于县中:在《粮数》中关于朱起上的妻子乳名炳使,县中倪金祥之 女。由此说明,现在的三洋下或者往下的地段,当时可能称为“县中”。 二、何故迁出 三、何时迁出 朱汝万于1771年后正式迁入县中(县下)居住 67 文漈历史文书解读14: 相传的“古溪状元”应为“古溪尊王” 现在的同安镇文漈村朱氏,系明朝军屯朱保后代。由于村小,没有保 留下来太多的文化古迹。村人对于村里“文革”前的文化现象,只靠口口相 传有个信仰是“古溪状元”,且在村头的水尾口有塑像,古迹已难寻找,也 一直找不到切实的文字记录。 由于是朱熹后代,村人崇文,“状元”符合人民的价值追求。依稀记得 我小时候在水尾小学读书放学路过下厝村集体“仓厝”时,看到过那里的二 层摆有搭轿等如同做戏用的那些物品,还挺精美的,那个仓库没有门,只用 什么遮掩一下。本人的《我的家乡文漈》为此写道:“村中长老口述,水尾 堂周边有“古溪状元”塑像。相传为始祖朱宝公所立,足见朱宝公对于文化 的重视。解放初,每年正月还有请出巡游全村。直至前些年,村里还保留着 凤冠霞披、轿摆仪仗。” 村人寻求论证的“古溪状元”,经过论证应该是“古溪尊王”了: 一、2024年10月27日在清朝传下的《粮数》(文際元房考亭朱起上 立,另有日志介绍)中“古鸡王物业付值年福首两人收用”。由此可见,文 漈村尾,即今天地点“水尾”处原有古迹应该是“古溪王”或“古溪尊王” 了。 二、查阅永泰县民族与宗族局编印的《永泰县宗教与民间信仰场所概 览》(2017年3月编),可以看到同安镇的兰口村聚圣堂(同安镇政府围 68 墙内右侧)有祀“古溪灵显尊王”、丹阳村丹阳堂有祀“古溪尊王”、上庄 村赤洋的龙庆堂有祀“古溪尊王及夫人”,云台村安里紫云岩寺有祀“古溪 尊王”等等。该书及左岸散人《永帮故事-永泰众神谱:古溪尊王》均述“古 溪尊王原名陈胜,字伯显,敕封威烈侯,全称“古溪灵显尊王”。”同时, 还没有看到把“状元”作为配祀的对象。 三、我村曾有陈姓人氏居住,特别尊崇“古溪尊王”,似乎也好理解。 而且,既便,周边无姓陈的村依然有供。信仰的传播往往辐射性很强 的。 此,应可以定论。 69 文漈历史文书解读15: 清中后期永泰同安对女人的称呼 近日,在解读文漈历史文书中,发现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文化现象, 就是对于女人的称呼。一般情况下,古人对女人在书面上的记载只称姓,如 称鲍氏,李氏、王氏,甚至于墓碑上也仅写“*氏”或者“*氏孺人等。但文 漈朱氏一份保存完好的清朝时期私人记载《粮数》中看到一个很新奇的现象, 就是对于女人都有记载名字,而且都是好听的名字。 如:朱尔发妻子乳名球使,同安黄连坪村人鲍姓人家(康熙戊子年生); 朱汝美妻子乳名理使,同安兰口村辅弼人; 朱起上妻子乳名炳使,同安洋中村人,乾隆庚辰年(1760年),所生 女儿乳名㨗使; 朱孔扬女儿乳名勉使,乾隆乙已年生。 另外,该书还有:冬使、香使、喜使、廪使、未使、清使、鸯使、银 使、传使、水使、金使、凤使、求使、水使、仕使、朱使等等女人的乳名(上 述每个人均有生辰和出生地记述)。 70 文漈历史文书解读16: 具催禀 《具催禀》,是一张很有“意思”的文书,篇幅不大,书写认真、用词讲 究,属于上报公文性质。今晚再次读之,感觉“播放”了一部清朝乾隆年间 永泰县同安一带乡村讼争故事的电影(涉及到人物14人)。 一、先进行点校 具催禀于仲明为冒葬纲占叩息讯究事,明以越造伤坟事控林名尊等。蒙 批准示勘、吊验讯究尊缴契混聋,仁台荷批讯明示勘藏执官票并侯讯究 (此 八个字原文划去,旁边写“余容另叙”),但尊父其燦,原谋明叔伯商,私 授土名石佛上土记一穴,明祖藻玉恐其盗葬,始以谋买,继以遵批谕复事叩。 前主王批饬保邻查覆,票被燦兜,托中保张行远之父季舜驱处。明祖曲从, 换立契卖,燦立欠字俱系舜执。兹尊恃匿票,内恐强葬等语影冒罩占,独不 71 思着覆之,票系乾隆廿四年四月初一日给明祖,卖寻不系大**冒之后。如果 已葬有骸,向伊父契买,故写“择吉开掘造坟,向后进葬,彼虽欲盖弥彰, 难逃犀照至契界一丈二尺,那有剩余土径”。彼擅称界外右侧帮造,越占何 知?更惨者,契价银四两,与欠字相符旧,冬局换分交。经远验照,原土开 造,安有坟骸,吊鞫(审讯)昭彰,岂容背约以无价之契买甲占乙,证明叠 诈,创伊父欠字与覆票抵塞。明乡居躬黎一族三丁,控犹未足,反将无辜朱 起上、得板一网尽罩,显籍营兵声势横占。莫此为甚不已,绘明图说号叩。 廉仁太老爷明烛万里,片言立决,恩赐讯究,契与欠字抹销、糜越占莫展, 戴德切呈。 被禀林名尊、林名章等 保卢仲旺 李主批侯讯 干证原中张行远 (说明:加粗的为人名。上述为初步点校) 二、涉及人名 地 本文书篇幅不长,但涉及到人名众多,且处不同身份、地位;涉及范围 应该是包含今天的同安村及周边的多个村庄。所涉各方人员如下: ——原告方及无辜方 1.于仲明,估计是永泰县兰口村人,至今该村仍有于姓。 2.明祖藻玉,应该是于仲明的的爷爷。 3.明叔伯,即于仲明的叔叔、伯伯。 ——被告方(即“甲占乙”方) 72 4.林明尊,当地群众。 5.林明章,当地群众。 6.尊父其燦,即林明尊的父亲林其燦。 ——官府 7.太老爷:清朝时一般称州县官为太老爷、太爷,此次估计是县太爷, 即县长。 8.王主,应是县主簿,前任,王姓。 9.李主,现任主簿,李姓。 ——替官差办事方 10.季舜,张行远的父亲张季舜,与张行远一样是中人、保人身份。 11.干证张行远,即证人张行远。张还兼中间人、保证人的身份,如乾 隆43年11月为张季仁作《立领字》的见证人(见附图)。张行远父亲张季 舜,也与下图中的张季仁的季字辈相映衬。张行远应该是永泰县同安村人, 与同安文漈朱氏关系密切,多份朱氏合约均由张行远作为中间人和代字人。 12.地保:卢仲旺。地保是替官府办事的,有任命的,但是没什么级别 的,有一定权力,在地方起很重要作用。关于地保记录,网络几无可查,还 需进一步论证。 ——无辜方 13.朱起上,文漈朱氏人[朱尔发长子长孙,朱汝美长子,讳本长,生于 乾隆乙亥年(1755年)三月十四日酉时,妻子乳名炳使,县中倪金祥之女], 善于经营,当时拥有山林田产附近较多,成为受牵连的“无辜之人”。 73 14.朱得扳,文漈朱氏。 三、相关情况 (一)催禀:是下级官员向上级官员报告事情并请求指示的文书,通常 用于催促上级对某事项给予答复或处理,相当于今天的报告。 (二)本催禀主要内容:这是一封由证有张行远、地保卢仲旺署名,就于 仲明事状告林明尊、林名章以“无价之契买甲占乙”,请求太老爷下令尽快 查处。 (三)墓穴,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很多的民间历史文书均与此有关。 (四)此文书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形态、诉讼制度,反映了一些人的人际 关系等,非常珍贵,值得细细研究。 (五)当时的县主薄是否姓王、李,还有待核对。 附录:1.由张行远作为见证人的《立领字》文书 74 2.同性质的文书 75 文漈历史文书解读17: 朱氏与外姓的往来 永泰县同安镇文漈村上厝生产队的朱金瑞读后发来微信:“很好,也 解读的很正确。我们厝之前的“五保户”,大家称之尾婶婆就叫妹使,她是 小脚女人。我小时候,她非常疼爱我。” 时间往回推二、三百年,那时的交通,文漈朱氏通往外界的只有一条条 小小的道路(主要是通同安村、通章坑村、通旗东村的小路等)。人员外出, 包括到同安、珠洋、丹阳,兰口、县中(今天洋中片)、城关等等,都是靠 脚完成的。为了挑盐,要远赴莆田;为了买东西到城关,要在城关住宿或者 在界竹口过夜(据说,当时的富泉界竹口非常繁荣)。本日志试从史料中找 出一些朱氏与外界真实往来的材料,以说明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 一、婚姻之间的往来 通婚间的交往应该是姓氏之间最多的交往,目前有看到的有邵氏、倪氏、 鲍氏、于氏、檀氏、林氏、黄氏等等。比如:与同安张氏通婚(朱汝章妻张 氏),丹阳邵氏通婚(朱孔扬妻邵氏),与县中倪氏通婚(朱起上妻倪氏), 朱尔发妻子鲍氏等等。 二、耕种之间的往来 如乾隆43年12月,张季仁给朱家的字条(附后)。这个字据写的内容 是发生在乾隆40年至43年间的事,朱家把佃田转给张家,这田原纳税在江 家,之后江家又把田卖给连家,现在朱家又把田赎回去,于是由张家字条子, 委托专业中间人作保。小小一张纸条,虽不起眼,说明了这个田的来龙去脉, 讲清各自的职责,也值得体味当时田地之重要,以及围绕田之间的人与人的 76 关系。 从目前史料,朱氏特别与张氏由于相邻,在山林田园等方面的交错密 切。朱氏与张氏至于江家与朱家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三、求学之间的往来 如朱孔扬到同安樟坂连氏处读书,后为连氏族谱撰写序言(见《文漈 历史文书解读7:朱孔扬》),这个情形似乎并不多见,也算是为朱氏增添 荣光的事。 四、作保之间的往来 一是朱家为外姓作担保。如《文漈历史文书解读12:阄书(分家合约)》 关于朱家到同安村张家为其分家作见证等事务,系亲戚间的往来。 二是他姓为朱氏作担保、代字。目前找到真实史料,有张姓、陈姓、 邵姓等为文漈朱氏作中人或代字,说明当文漈村与邻近的几个姓就有密切往 来,如:张姓的有张行远等;陈姓的有陈宗远、陈元义、陈仲采等;邵姓的 有邵师量、邵师星等等。代字人找邻村或者可体现公正、客观,当然本村有 文化且会书写的应该较少。 五、墓葬之间的往来 当时为了风水,可能在较远的地方寻找适合安葬的地点。如,朱尔发墓 在富泉乡蜚英村,花银购地安葬(尔发妻子鲍氏,下面可能有些“人脉”)。 乾隆13年(公元1748年)陈允崇向朱尔发族在文漈鹧鸪坪买地造墓。 六、纠纷之间的往来 如《具投呈》中张行干述文漈朱氏偷砍其杉木而投诉状,这也主要是 朱张两姓相邻,土地相挨,难免产生一些纠纷。《具催禀》中提到朱氏,必 77 然与张姓、林姓等有所交涉。 (关于陈姓在文漈的历史和去向,见《文漈历史文书解读19:陈姓与文 漈》) 附录: 下面二张文书,均提到同一个地名“薭广垅”。 78 文漈历史文书解读18: 特殊的“立送字” 所谓“穷则思变”,在这份光绪24年(公元1898年)2月的“立送字” 文书,得到充分体现。 一、点校 立送字 亨贞房长叔煌卿、龙卿等 七世祖葬在本乡文漈地方土名后门 垅处所,坐申向寅,今因年久损坏,荒废无钱修理,与侄同祖兄弟相议,将 此七世祖朝怀公坟墓付与: 侄同祖、聿祖兄弟修造,其:中壙付侄埋葬父柩,西壙付同姪帮造寿域, 同姪兄弟喜充俴四两正,每两折俴捌百文正,付公币(?)为祭扫七世祖坟 墓之资。其俴即日随字交足,其七祖坟听姪兄弟随便择吉修造、帮造、改造 安葬,自送之后叔等永不敢言说生端之理,各家允愿,不敢翻异,今欲有凭, 立送字一纸,付执为照。 光绪二拾四年二月 日立送字 房长叔 煌卿 龙卿 79 由卿 仝姪 伯受 华祖 公见 张昭敦 大发祥 (壙:墓穴) 二、相关情况 执笔姪 伯安 由于是清朝光绪后期的字据,字迹端正,内容非常明了。 1.此立送的主体:为房长叔煌卿、龙卿、由卿。关于亨房,为元亨利贞 的第二房,即由朱汝美传下,朱煌卿为其后;贞房为元亨利贞的第四房,即 由朱汝清传下,朱龙卿、朱由卿为其后。 2.七世祖朝怀:《粮数》上有关七世祖朝怀的墓葬记载。朝怀为朱惟君、 朱瑞孟之父。 3.侄与姪,在古代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侄代表兄弟的儿子,姪代表女 子称呼兄弟的子女。本文书中在不同的地方分别用现侄、姪,侄好理解;用 姪的是否姐妹的子女,或是其他什么原因? 4.文中出现的同祖、聿祖,以及落款的伯深、伯受、华祖等人与煌卿、 龙卿、由卿的关系,还需要结合上述的侄、姪等因素进行分析。 80 81 文漈历史文书解读19: 陈姓与文漈 本批次的文漈历史文书未发现之前,关于本厝(文漈村文漈21号)的 历史,主要还是根据老人的口述:原来这厝为陈姓的“仓厝”,后来,姓陈 的逐步搬走了。 从目前所阅读过的文书来看,这个口述的真实性有极大的可能。关于陈 姓与文漈和朱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作为一个独立话题单 列出来。由于史料极少,还需要逐步充实、完善。 1.中人有大量的陈姓。发现有代字(笔)和中间人的有陈宗远、陈仲彩、 陈元义等等。较早的是雍正二年(公元 1724)的《立撮字》(见附图,由 陈宗远作为代笔人;乾隆28年的《立缴还契》(涉及朱汝万、朱尔发之间 的菜地转让)中也提到“陈宗远”(似乎是汝万的代理人)。 2.乾隆13年(公元1748年)陈允崇向朱尔发族在文漈鹧鸪坪买造墓(当 时族长可能是朱尔发)。 3.“古鸡尊王”与陈姓密切关系,也似乎也说明朱氏进入文漈后在传承 这个信仰。 82 2024 年11 月29日星期五汇编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