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献词

祭 祖 献 词 风熙熙恰值季春,柳依依又是祭祖日。     维公元二○一四年农历三月初三日朱氏后裔孙即合族人等,谨备香纸灯烛粢盛莱酒肴珍体之仪,虔诚申敬于我族始祖君亮公之墓,虽形归窀穸,但懿德永存,同时也是弘扬先祖朱熹‘仁、义、礼、智、信、”理学思想的一次集会。 先祖朱喜的《朱子家训》日:“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关于“慈”:“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孙子不可不教。关于“孝也”喜事父母为孝,必养且敬,以礼审事。只有这样,家庭才和睦,家业才发达,代代才兴旺。 ­父老们,同辈们,我们中华朱姓是苏阊朱氏,明初移民,流长源远,双半千年,胄衍百代,叶茂技繁,泱泱大族,英才辈出,先祖们的脚印虽已被岁月的流逝而深深的掩埋,但古老的中华文明却因有家庭文化的记载而得以世代相沿,一脉相传。优秀的中华文明历史也因有了家庭档案的代代相续而得以生动的叙述流传。 我们今天祭祖集会,目的主要是为了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从而来和谐社会、增加我们家族的凝聚力。朱熹文公所创立的新儒学思想体系,不仅在中国影响了宋、元、清几个朝代,直至今日,而且影响了朝鲜、日本、新加披,以至欧洲。朱喜文公是我们朱氏宗族的光荣和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光荣: 吾辈身为公之子孙,生当闽学群贤后裔,放眼五洲风云,立足四化大计;决计协力同心,深研公之学术思想,整理闽学宝库,发扬继承,去粗取真,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振奋民族精神,复兴祖国文明,弘扬传统文化,继承先祖业绩,把民族精神投入到爱我中华、振兴中华的潮流中去,为经济建设服务,永远把你们的家训、家规作为座右铭,紧跟党,实现四化,让祖国走向繁荣富祥,使我族子孙荣华富贵万年春! 最后:合族眷等鞠躬拜敬,上至始祖高曾,下及伯叔兄弟,祖宗永绥墓堂,荫佑子孙承膺百福,奕叶繁昌。在此,对吾祖宗,诚发誓言,顶天立地,忠孝为先,苦学上进,家风不变,艰苦创业,崇尚节俭,团结互助,同宗颜面,尊上爱幼,睦友亲邻,光耀门庭,振兴中华,勇往直前,以慰祖宗英灵,,福寿康宁,裔胄繁荣.伏维尚飨!                           苏迁君亮公十七世裔孙:朱 明(民)                             公 元 二0一四年三月初三日  

2019-11-12

附:为什么朱君亮公后裔到血塔港祭祖?

附:为什么朱君亮公后裔到血塔港祭祖? 读姚思荣先生1999.7.17著作《丁溪场社会经济史著》姓举例朱姓一段。 朱:朱君亮明季苏迁兴化县于马庄(在今东台市廉贻乡小戴庄之西北。该乡明,清及民国时期隶兴化县)后祖孙三代葬于马庄(笔者注,一世朱君亮、二世朱均谨、三世长尚用次尚卿),约在万历36年(1609年)草堰场灶民。掀起私垦风潮后,小海场丁溪相继形成私垦格局,由于私垦后需要大批劳力,所以朱君亮长房(尚用)的六个孙男(笔者注:景富、景水、景道、景受、景德、梅兰)、次房(尚卿)的两个孙(笔者注:怀元、南山),同时从于马庄迁入丁溪场杨家舍、杨宝宝舍、血塔港三地落户。经过明末清初的繁衍,朱已成大族,其在双垛子南半边一支朱氏曾在道光末年,﹝笔者注:道光贰拾捌年肆月,即1848年4月﹞修过《朱氏家谱》(今存于朱明先生府),并申请当时驻东台场两淮泰州分司备案,并加盖泰分司正方形官印(笔者注:印影见一九九五年八月版)《江苏大丰朱氏源流志第一卷第102页》。朱君亮子孙后裔,曾在血塔港地方建立朱氏宗祠六间,其前殿补建于光绪十五年(1890年),这一年遵照丁溪场大使的指令,血塔港改名福泰港,以表示吉祥。其实血塔港之得名为港中有红色陶土所致。 后殿为祖堂,不知始建时间,大约大会早于道光二十八年,双垛子建谱并呈请泰州分司备案时。朱氏家族重视修谱藏谱,福泰港、杨家舍、双垛子。南团等共有五本《朱氏家谱》,其中相同者仅见两本。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新编《江苏大丰朱氏源流志》主要内容,并不是全大丰的朱氏源流志,仅仅是明季迁入丁溪场的朱君亮一系及明季迁入小海团的朱君礼一支。 注::姚恩荣为江苏省中国经济史学会会员、 中国谱牒学会会员、大丰巿地方志编委会顾问。                                                      笔者: 朱根龙                                               二○一五年三月初三日

201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