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进士第 翰墨流芳 ——山左平阴朱氏家族纪略(二)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1/08/06|浏览量:3490

山左平阴朱氏家族自迁至平阴,迄今已近四百年。其间繁衍生息,传续多代。在清朝时期,累世诗书传家,道德文才并著,功名仕宦不绝。其中,顺治年间曾任工部尚书的朱鼎延,同治年间曾任浙江道、湖广道监察御史的朱学笃,尤为族人中之杰出者。他们居官清正,声望日盛,家道日兴,名列缙绅之列,使朱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昌盛一时。迨至清帝退位,民国成立,政体革新,族人昧于时势,脱离现实,不知顺应时代潮流,家运渐趋衰微,昔日荣耀,黯然失色。回顾其既往由盛而衰的历史,堪为后世子孙之教训。同时,也启示后人,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要认清形势,奋发有为,建功立业,以光大祖德。

四、家族主要人物

1.平阴朱氏七世祖——望庵公,讳祥,号望庵,初为徐州吏目,后为潼关巡检,顺治年间赠光禄大夫、工部尚书,清工部尚书朱鼎延之祖父,享年84岁。

2.朱同芳:高集镇朱海村人。清朝康熙十年(1671年),诰赠光禄大夫,工部尚书,管吏部左右侍郎事加一级,崇祀乡贤。 

3.朱鼎延:清顺治时期任云南道御史,负责监察工作,屡次向朝廷建议整顿治安,不计个人利害得失,放胆直言,因而博得朝野赞誉。后来担任盐政、学政,仍兼任御史,作风一如既往。他坚持做人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的原则,并能以身作则。后奉命督修皇宫(乾清宫),恪尽职守,提升为工部尚书兼任吏部侍郎,为朝廷所重用。他虽居高位,但不贪恋高官厚禄,毅然辞职回乡奉侍生病的老母亲长达十余年之久,可谓竭尽孝道。居家时,热心文化事业。清顺治十六年(1659),地方重修考院,他慨然出资捐助。当时著名学者施润章曾亲撰碑文记叙其事。此外,他潜心学问,钻研宋儒理学,除奏疏外,著有《知年初集》《蘧末菴集》行世,惜现已不存。

鼎延公少时受祖父望菴公的教诲,甚敬重祖父为人,曾亲自撰写祖父的行事,作为纪念:祖自幼习经史,后以家贫无以自赡,我曾祖即命入县为吏,虽入公门未尝坏一事,害一人。后考满得选掾曹,在吏部办事一年余。彼时值神庙初年(明神宗万历年间),时事太平,家给人足,在都中一年,犹携百金旋家。抵家后,我叔祖祚作吏,应赔补百金,本县严为追偿,我祖即出金救亡,家贫如洗弗恤也,其待弟之厚如此。虽未入庠,极重读书,课我父叔攻业最严。余幼时尝面训曰:“尔等不读书,异日差徭累,自悔之迟矣!”迄今忆之犹依依在耳也。又以手摩余额日:“异日光我门户者,必此人也。”余入黉宫食廪禄,我祖犹及见之,至堂叔弟鼎亨入庠,而我祖逝矣。其居乡也,和平严毅,传家以耕读、勤俭、忠孝、廉节,教子孙如是,故乡里亦如是。一生无不可告人之言,无不可对人之事,酒色财气四字绝不沾滞。初任徐州吏目,一毫不苟取,家泊如也。两任直隶潼关卫巡检,三月而即致仕归家,劝读课耕。其后我父入庠,日稍充裕,惟务勤俭,一毫不敢浪费,一时不肯自逸。年至耄期,眼明耳聪,饮食如故,即盛暑严寒,未有安寝至日出者。缘我叔世芳游荆襄,忧思成疾而终,亦数使然也。

鼎延公65岁那年与世长辞,地方人士崇敬他的为人,举行公祭安葬,并奉祀入乡贤祠。

4.朱鼎熙:廪膳生员(秀才),赠工部尚书同芳的二儿子。大哥鼎延在京做官,弟弟鼎鼐以贡生赴选任,鼎熙居家奉养母亲,极尽孝道。鼎延请母亲赴京城,母亲说:“我在家有你弟奉养,你为国家尽忠,你弟为家尽孝,我的快乐太多了。长途跋涉,不是我能承受的。”后来母亲有疾病,鼎熙公衣不解带侍奉数月。鼎延听说了上书请求还乡,归养母亲,而鼎熙公不久疾病发作不能起床了。

鼎熙公仪表容貌出类拔萃,应试时某位学使见他,感到惊奇,在院子里乘轿旁观了很久,叹到:“人物倒是很优秀,可惜寿命不长啊。”因侍奉母亲无意进取,所以没有入秋闱中举人。有劝他做官的,他只是笑而不答。鼎熙公性情温和、平易近人,没有城府,向来喜欢简朴,喜好施予借贷者,审度给予。不主动索要回来。说:“他们有馀一定自己归还,与其要而不给,怎比不向对方索要,仍然能得到周全的交情。”正当他病得越来越重,母亲来探视,他依依不舍就像小孩子一样依恋,一阵大哭而逝去。终于应验了学使的话。

5.朱辉珏:朱辉珏清康熙年间为翰林院庶吉士,其父病危,辞职未遂,父病逝,痛悔不得终养有愧孝道,自此厌倦仕途,辞去职务,家居不出,精心致力于学问。他博通经史,钻研有关社会方面的知识,精益求精,并主张学以致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培养造就了不少人才。教学相长,使他成为宗族中最富有文化修养的读书人。他为文有文采。康熙五十八年(1719),地方建立义学,以使寒门子弟能有读书的机会,他亲自撰写碑文以记其事,为文洋洋七百言,记理论事,详尽周到,阐释精辟,才华毕现。此外,辉珏公自著有《餐英书屋诗文集》及古文词多卷,惜早已散佚。逝世后,邓钟岳状元公为其撰墓志。

6.朱续晫:字明远,号近堂,山东平阴人。大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两淮盐运使、监察御史。朱续晫为官清廉,刚直不阿,不畏权贵,弹劾奸佞,深得朝廷器重和百姓的敬仰。

据《清史稿•卷二百十五• 列传二 •诸王一》记载:“四年(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御史朱续晫劾福建巡抚王士任(王士任,山东威海卫人。雍正元年进士,由主事,累官至福建盐驿道)赃私,上疑不实,命续晫会鞫。德沛自承失察,直续晫而夺士任官,时服其公。”朱续晫如实上奏朝廷,朝廷批复说:“王士任由福建道员,朕屡加擢用至巡抚重任。伊稍有人心,自当洁己奉公,感激图报。乃荡检逾闲,婪赃作弊;朕初不意其负恩一至于此!昨据德沛列款奏参,已降旨革职,交德沛等严审定拟。今观朱续晫所奏,则王士任之丧心病狂,小人情态毕露矣,朱续晫据实陈奏、甚属可嘉。交部议叙。”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将王士任发配到边疆军营效力。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朱续晫协助编修闻棠到广东主持乡试,借机端正了广东考风,肃清了吏治,受到朝廷嘉奖。

7、朱续孜:字无逸,号勉亭,妻子孔氏,庶妻房氏。平阴县让庄铺村人(今济南市平阴县安城镇让庄铺村),乾隆乙酉科贡元,乾隆卅三年(1768年)戊子科举人、解元, 敕授文林郎,曾任江宁南捕分府淮安军捕分府,扬州仪征与兴化县知县,补授徐州府砀山县知县,曾编纂《平阴县志》(嘉庆十三年版),例封儒林郎,寿89岁,葬于安城乡毛铺村。

8.朱续志:平阴人,字念修,康熙五十年(1711年)举人,进士出身,乾隆五年知偃师县事。他到任后,看到县城处于伊洛河下游,明朝隆庆年间知县王环所修城外王公堤,不足以抗河水暴涨,便率领群众对堤防加厚2尺,增高3尺。涨水季节到来,没有形成灾害。他重视教育,建西亳书院,重修了杜预墓和杜甫墓,以教育本邑贫苦子弟,补助其生活待遇,所造成的人才和偃师原有的两程书院并盛。他同样重视纂补《偃师县志》,受到广泛称赞,人称“朱志”。朱念修墓志铭为正方形,由进士及第资政大夫礼部左侍郎邓钟岳撰文,蒋元益书,耿贤举篆盖,现存放于朱海村。

9.朱崇庆:朱崇庆在未发迹时,家境不宽裕,寄食于城北任宅庄岳父家中,奋发自励,刻苦攻读,企求功名,终于考中了举人、进士,连捷成名,从而步人仕途,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升任广东粮储道,与抗英民族英雄林则徐为同僚。林则徐当时任兵部尚书、两广总督,朱崇庆是其高层部属。同年,鸦片战争爆发,他协助林则徐处理后勤工作。战争期间,他适在温州,因战败,遭到指责,后来职满回家,置产业以为生活之需,家境渐改前观,居家督导子弟勤学苦练,终于培养造就出族中杰出的人才——朱学笃。

10.朱学笃:学笃公字祜堂,号实甫,清道光六年(1826)生于聊城,少年时读书颇善质疑,其父崇庆即认为日后必成大器。果然,于咸丰九年(1859)殿试时荣登二甲第一,是谓“传胪”。此后,在朝在野,多有建树,颇享赞誉,在宗族中为少有之才。他一生值得追念的事迹很多,现择其要者简述之。

(一)职任谏官,不避权贵:学笃仰承先人优秀品格,并使之发扬光大口为御史后,矢志不坠家风。他弹劾官员,奏陈各方利弊,无不尽言。尤其对军国大事,更是直言敢谏,而且言辞激烈,不稍顾虑。陈他人不敢陈之事,说他人不敢说之话,有时矛头直指当朝权贵。他平素对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左宗棠、闫敬铭等大员巨宦,一向尊敬,但遇有公议,尤其是事关大局的事,却从不姑息迁就。率直指陈,甚至参奏,表现了一个监察官员刚正不阿的作风。曾挽清王朝江山于即倒、为满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曾国藩,晚年不思进取。学笃参劾他为保全自己的既得地位,患得患失,不肯尽力,并批评他的做法是“持盈保泰”。这真是一语中的,何其确当!蒙古亲王僧格林沁有鉴于学笃参奏曾国藩一事,也不敢掉以轻心,说出深惧“朱学笃之流”的话来。这些权倾朝野的达官显贵,如此忧惧朱学笃,从侧面显示了朱学笃坦荡正直、不畏权贵的品格。然而由此,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对朱学笃持正率直的作风,却更加敬畏。学笃公居官如此,退职还乡也是如此。他以缙绅身份,每议地方事务,无不尽言,是非功过,绝不姑息含混。人有过失,就当面指出,因而人人敬畏。直到他去世后,地方人士仍深切怀念他的正直作风。

(二)警惕外患,见微知著: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趁机入侵,清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之事接踵而至,清廷国际地位日趋低落,国家命运岌岌可危。但朝廷慑于太平天国及捻军的革命气势,对这些农民起义倾全力进行残酷的军事镇压,只顾安内而忽视御外。朱学笃目击时艰,深为忧虑。他独具慧眼,卓尔不群,具本上疏,提出“内忧不足虑,可忧者乃为外患”的条陈。同时,他提出要加强外交工作,力图富强,以御外侮。与此同时,他又向当局提出,应充分监视帝国主义在我国的阴谋活动,以防变生不测。当时,外国人在京城内建高层建筑,他奏请要充分注意其借此窥望禁地,免生后患。凡此诸事,可以看出朱学笃公关心国家、民族利益的用心和身为“言官”尽忠职守的品质。后来,此起彼伏、接连而至的外敌人侵,充分证明了朱学笃的先见之明,他也因此引起朝廷的注意,慈禧太后为此还亲自召见了他。

(三)急公好义,扶困解难:朱学笃一生关注国家大事,同时也非常关心地方事务。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捻军近迫山东,土匪也乘机蠢动,百姓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为了保境安民,他督办城防,率先倡导,捐献巨款,募集兵勇,加以训练,设防堵御,免除了城破人亡的灾难。光绪四年(1878),东昌一带遭受严重旱灾,大批饥民蜂拥至聊城,扰扰攘攘。学笃公目击心恻,慷慨带头捐献巨款,放赈施粥,拯救灾民。他的这一善举,使地方富绅深受感动,也紧随其后,自愿捐献粮米金钱,进行多方拯救。幸存的灾民,深感其恩,都说“朱二大人救活了我”,表达了内心的万分感激。这“朱二大人”的敬称,于是就在民间流传下来。直到上世纪30年代,还时而能听到老年人对他的这种称呼。此外,遇有灾困,人们向他求援时,他总是慷慨解囊,尽力相助,并以之为常事。光绪九年(1883),黄河泛滥,洪水冲破城堤,聊城县城万分危急。朱学笃当机立断,再一次向富有人家劝捐集资,保护堤防,终于战胜了洪水,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使全城百姓得免灭顶之灾。在这场抗洪战斗中,他自愿承担艰巨任务,尽心竭力,出谋划策,备极辛劳。在炎炎烈日之下,亲自督率人众奔走抢险,长达三个月之久。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虽为缙绅,不顾自己的身分,竞能裸腿赤足,亲自下水与平民百姓并肩堵御,充分表现了他关爱乡亲、无私忘我、顾全大局的崇高风范。为纪念这场抗洪护堤的战斗,事后曾立碑于南大堤口,惜今已不存。

(四)致力文教,嘉惠士林:朱学笃公深受父祖教训,立身行事一向严谨,而兼及于学子后进口在乡主讲启文书院,教育士予,并创立“笔花馆”,研讨文章写作。光绪八年(.1882),他应省任道镕中丞邀聘,于省城济南主讲泺源书院,并担任山长。该书院当时为全省最高学府。他教育士子要端正学风,应学以致用,不能专为功名仕宦;学子应培养高尚的情操,优雅的气质,学会做人,至于文艺才能的修养还在其次。他诲人不倦,奖掖学子,遇有面临辍学的贫寒人家的子弟,就用自己的束脩资助他们安心就读。他从事的这些教育活动,培育了不少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学生中也多有成就者。咸丰、同治年间,千古奇丐堂邑县武训行乞兴学。朱公认为,此乃振兴文化的旷古义举。他敬佩武训的人品及善行,乃赋诗称颂。

同郡靳东暘先生,生性淳厚,言行如一,擅长文学,乐于育人。一身承担家族之事,为之排忧解难,怡然不以为苦,尤为难得。其所作所为,有关地方教化,影响至巨。学笃为其撰写生平事迹,以表崇敬,兼作倡导。该文洋洋洒洒一千三百余言,盛赞东暘先生之学养品德。东暘先生后世族人靳君维熙,聊城宿儒,饱学之士,被“海源阁”杨氏聘为塾师,宣统二年(1910)曾主纂《聊城县志》,名重乡里。于此,东暘先生之影响,可窥一斑,亦足证学笃公之赞,并非虚词溢美。

(五)孝悌仁恤,身体力行:古之学人,视忠孝为大节,学笃公亦然。父亲病逝,他哀伤至极,侍奉母亲,体贴人微,为常人所不及。他居官在外,时刻惦念老母,不贪恋官位,毅然辞职回乡,奉养慈亲,竭尽人子之道。孝亲如此,也能悌慈兄弟,其胞兄学身患重病,他忧心如焚,朝夕侍候,不离病榻,亲尝汤药,甚至焚香告天,祈求保佑,并表明以身替代的心愿。其堂弟学篯在京城任职,生活艰窘,无力还乡。学笃不但接回其一家人,并且还特地为其购置田产,以供其生活所需。学篯有三子,他视同亲生,供给衣食,且亲自导引教诲,尽心培养。其侄正伟日后经商发家,实有赖于学笃公的救助。

(六)擅长书法,翰墨流芳:学笃公博通经史,尤擅长书法,平生手书很多匾额、碑文、楹联等。较著者有“文明景运”横匾.至今仍悬挂于光岳楼上,为西关吕祖堂戏楼所书“歌管楼台仙阙下,夕阳城郭画图中”楹联,及为重修吕祖堂撰写的碑记,字体平整,结构谨严,劲遒丰艳,神气贯通,均堪称极品,惜已不存。至如今方知,朱学笃还书写过聊城海源阁藏书家杨以增的墓碑。他所书写的山陕会馆殿内壁上的《文昌帝君阴骘文》,取法颜帖《麻姑仙坛记》,字大如桃,气韵、魄力均达到出神人化的境界。近年,又陆续发现朱学笃手书的几幅对联、条幅,分散于聊城、冠县等地。这些墨宝为“古树著花上寿之相,明镜如水达人所期”、“万树鼻功德,一方享太平”,有些尚不详其文。朱成德老先生家中现仅有学笃公手书对联一副,“闭户著书多岁月,挥毫落纸如云烟”,联语表明了他喜爱撰文写字的情趣。他的书法,造诣颇深,是勤学苦练所致。据说,他进京会试,旅途中住店,必先练字而后才休息进食,如此坚持不辍,焉能不有所厚获?他书法宗颜,现家中仍存有“明搨郭公庙碑”帖,就是他在世时临摹的法帖。他擅长书法的影响及于后世,次子正履在他的亲自辅导之下,也写得一手好字;近世聊城书法界名人崔鼓源先生也擅长颜体,曾亲自对人说过,其成就也是受到学笃前辈的影响所致。

光绪十八年(1892)正月二十八日,一代学人、名宦朱学笃与世长辞。朝廷诰授通议大夫,晋封资政大夫、军机大臣、内阁首辅。李鸿藻亲自为他撰写了墓志铭。地方人士缅怀他的功德,尊谥为“孝毅先生”,并敷设木主于乡贤祠。民国时期,地方人士追念先贤,又请准入乡贤祠。

11.朱正履:朱学笃次子,他在先人的教诲影响下,也擅书法。正履公聪明颖悟,年少时写字就很可观。当时县衙门前立碑书文,都是由他承担。由于身材矮小,足登杌子方能书写。他记忆力特强,学笃公带他至府县,竟能在众官员面前背诵《论语》,连同注释在内,逐章背来,其声如流,一室皆惊,视之为奇才。由于博闻强识且写一手好字,考中了光绪乙酉(1885)科拔贡(定例善书者才能中试)。他的书法不同于颜体,十分秀丽,笔力劲遒,如铁钩银划,可透纸背。所书小楷具有《灵飞经》神韵。他曾在折扇上书写《兰亭集序》给予朱成德老先生,金字黑地确为珍品。他曾书写匾额“泰岱东来作翠屏”,悬挂在光岳楼底层面东,白地绿字,工整可观。此外,南关天主教堂门楣“天主堂”三字,亦其手笔。但这些手迹现在均已不存。现存者尚有《登光岳楼》五言诗石刻,自咏自书,至今仍嵌在光岳楼底层的墙壁上,可算是绝无仅有的了。朱正履作为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深受忠君之教,思想不免保守。当辛亥革命爆发,清帝被迫退位之后,他不满现实,消极处世,再不能发挥他的学识才能,至以遗民终其一生。

12.朱名炤:(1863—1949),字潜斋,属于平阴朱氏巳册,平阴西三里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进士。初为翰林院庶吉士。辛亥革命后,曾先后任河南省项城县、长葛县及山东省济宁县知事、山东省省长公署秘书、河南省省长公署高等顾问等。他为官清正廉洁,不畏权势。1912年任河南省项城县县知事时,袁世凯的祖叔袁六,依仗权势私种鸦片烟40亩。朱名炤秉公执法,通知袁六限期拔除。几次派人督促,袁六置之不理。朱名炤调集十几辆大车和数十名民夫,强行将烟苗拔除,并运回县衙封存,同时将袁六捉拿归案。事发后,袁六派人到北京告状,袁世凯派人到项城调查,看到县衙内封存的烟苗及人证,只好不了了之。调查后,袁世凯为笼络人心,还以北京政府的名誉奖给朱名炤一幅绣有“强直可风”的锦锈大匾。不久,朱名炤为防袁家生事陷害,遂上书要求回乡省亲,河南省政府未准。改任朱名炤为长葛县知事,之后又改任山东省济宁县知事,任满后回乡闲居,常为县内中小学讲学。1935年受平阴县政府之请,编纂《平阴县志》,书成稿未印,约2.5万多字。1948年济南解放时,朱名炤闲居济南,人民政府以民主人士待之,每月供给两袋面粉。1949年病死于济南,享年86岁。

13.朱名焯:字闇如,朱名炤三弟,属于平阴朱氏巳册,平阴西三里人。曾任安徽省候补知县,保举三品衔,赏戴花翎候补知府,例授中议大夫。民国后曾任历任省议员、建设厅厅长。

14、朱名莲:又名蕴珠,平阴县山头村人,平阴县最早的女共产党员之一,明代永嘉侯朱亮祖后裔,平阴朱氏十八世孙,其父亲朱正吾,母高氏,父为庠生,清代山东解元朱续孜后裔,属于平阴孝思堂朱氏午册。正吾公仅生三女,长适丁某,次名莲,再次名媛。次女朱名莲丈夫熊善隆烈士是中共平阴县委第一任书记,平阴县第一任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平阿山区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婚后朱名莲生子朱泽民,历任平阴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平阴县党校校长等职。泽民生子二人,后恢复本姓熊氏。

子册名立,选布政使司经历,钦加同知衔,五品官衔。

学易:先候选从九品官,后诰封中宪大夫,任刑部江苏司主事(司长)

辉璘:浙江省嘉兴府秀水县知县,前任温州泰顺县知县。

勋名:陆军中尉,五等文虎章,国务院总理处副官、营长。

岭册续基:岑溪县知县敕赠文林郎。

熊光:乾隆丁酉拔贡,庚子顺天举人,甲辰进士,敕授文林郎,广西岑溪县知县,丙午、戊申、己酉三科会试同考官。

茂册景雍:康熙丙寅拔贡,候选教谕,晋赠儒林郎,翰林院编修,累封中宪大夫,贵州省军粮道。

作元:雍正癸卯科举人,甲辰进士,江南祁门县知县。敕授文林郎,晋赠翰林院编修。累封中宪大夫,贵州省粮道。掌河南道监察御史,朝议大夫,光禄寺少卿,乡饮大宾。

衍昶:敕授承德郎,京城东城兵马司正指挥。

鼎振:顺治壬辰拔贡,任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丞,升河南省汝宁府光山县知县,敕授文林郎。

总计,山左平阴朱氏,有清一代,出现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九人,内阁中书承旨一人,内阁侍读学士两人,知府巡检六人,知县十三人。辛亥革命之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族求学立身、敬业事国之优良传统得以发扬光大。取得大学及以上文凭者、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者、为官从政担任科级及以上领导职务者甚众。其中,十八世孙名魁公任台湾监狱总长。

五、社会关系

平阴朱氏既为官宦人家,名门望族,处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各方面的关系,无论交友,还是结亲,自然也要地位相近,门当户对。朱氏所交,有的是大名鼎鼎的政治要员,有的是社会名流,有的是富豪大绅。现将他们与朱氏家族的关系扼要叙写如下:

林则徐:林则徐是名闻全国、历史上享有盛誉的民族英雄。道光年间,曾与朱氏十五世崇庆公一同供职于广东,两家关系甚厚。

杜受田:山东滨州人,道光帝选他为皇子的师傅,咸丰帝深得他的教导。咸丰帝即位后,十分感念师傅的恩德,对杜受田一家给予了破格恩宠,杜本人身兼吏、工两部尚书,加封太傅,殁后又晋封太师,可谓位极人臣,世所罕有。不幸的是在一次奉旨查办案件的政治漩涡中遇到了麻烦。他为了顾全朋友又不欺瞒皇帝,在无奈之下吞金自尽,摆脱了尴尬的处境。消息传至京师,咸丰帝大为震动,当杜的灵柩运往京都,朝旨又破例允许进入京城。咸丰帝见到灵柩,竞以帝王之尊抚棺痛哭,其赐葬之隆重,更是非同一般。且看咸丰帝对他的悼念之词:忆昔在书斋,日承清诲,铭切五中。自前岁懔承大宝,方冀赞襄帷幄,谠论常闻;讵料永无晤对之期。十七年情怀,付于逝水。呜呼,卿之不幸,实朕之不幸也。这篇悼词遣词用字别具深情。至于此后对他家人的优待,更是皇恩浩荡。在封建社会,能得到如此殊荣,实为少见。学笃初娶张氏,张殁,又继娶杜家女儿为室,朱杜两家,结为姻亲,并与其家人官居侍郎的杜䎗合力训练团丁。在当时与杜家这样的家庭联婚共事,自是世所共羡,门楣增辉了。

李鸿藻:李是河北高阳人,同光之际,为朝廷重臣,入军机,为内阁首辅,并充任同治皇帝的师傅。在当时政治派系中,他是北派的领导人物。官至极品,在处理国家事务上,为朝廷所倚重。他和学笃都娶张氏女为室,谊属联襟,又同朝为官,因此,他对学笃知之甚详。学笃先他而逝,他乃亲为撰写墓志铭,记其功德,该铭文在详述学笃的人品业绩,盛赞其功业操守的同时,字里行间充溢着悼念、深惋之情。足见朱李两家交谊之深。

张曜:字朗斋,清末协助左宗棠平定新疆同乱有功,任命为山东巡抚。他是武员出身,文化修养欠佳,身为封疆大吏,曾经受人讥讽。于是,他发奋读书,铸“目不识丁”印章自勉,学笃和他交往甚密,往来书信不绝。他的信件朱成德老先生曾亲眼目睹。他在任中病危,招请学笃会面,学笃亲守病榻,亲侍汤药,直至他病革弥留。两家交谊自是非同一般。

傅绳勋:字秋屏,山东聊城人。傅绳勋的父亲傅廷辉历任河南怀庆、归德二府经历。傅廷辉夫人朱氏,是聊城庠生朱衍诗(家谱记载为衍蓍)之女,生有二子,长子傅绳勋;次子傅继勋(为傅斯年曾祖父),均读书成名,宦途如意。傅绳勋是清初顺治时期开国状元傅以渐的嫡孙,他与朱崇庆为甥舅关系,曾手书对联奉赠。朱傅两家同桑梓、共乡里,且同代为官,又为至亲,关系之密切,不言而喻。

杨以增:系山东聊城人,曾任江南河道总督漕运总督,元配徐氏,继配朱氏(朱光硃之女),朱氏生子绍和,继承杨以增为第二代海源阁主人,杨绍和在光硃公过世后为之立貤赠碑,可见祖孙二人之情深。杨以增以“海源阁”藏书而闻名全国。他家藏书秘不对外,一般人难得一见,却常邀朱氏族人如学笃、正履等,前去帮助护理所有的秘籍,这对一般读书人来说是难以企及的。朱杨两家,既有世交,又是表亲。杨以增谢世后,他的后人专请朱学笃书写墓志,刻石立碑于聊城西南田庄杨氏祖茔。此碑解放初尚存,现今则不明下落。

孙光祀:字溯玉,号怍庭。平阴孙官庄人。清顺治乙未年(顺治十二年1655)中进士,选庶吉士,翌年授礼科给事中。历刑、兵、吏、户、礼五科给事中、太常寺少卿翰林院提督四译馆,通政使司右通政,通政使,兵部右侍郎,前后任职20多年,惩贪剔弊,侃侃敢言。为官后迁至济南历城。著有《胆余轩集》八卷入《四库全书》。

孙光祀七子叔誾,国学生,考授州同,例授承德郎。出嗣敬祀,聘平阴贡生、广东南海县知县朱鼎鼐女。孙光祀一女嫁给平阴廪生朱鼎熙之子、候选州同景奭。两家关系可为至亲。

毕道远:又名东河,山东淄川人。清同光年间先后任兵部尚书兼顺天府尹(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兼首都市长),此职非重臣不能担任,足见朝廷对他的倚重。后又任仓场总督,位同封疆大吏。“毕东河”名重一时,其家世显赫,为淄川名族。他的嫡系孙女嫁于朱氏,是朱成德老先生的生母,其先世早在康熙、乾隆时代即是功名仕宦之家,其后代也有人在安徽、江苏任过知府、知县。值得一提的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因与毕同籍,曾作过他家的教书先生。毕道远擅长书法,所书秀雅俊逸,极有天赋。慈禧太后对他的书艺极为欣赏,特准他上奏不用例定字体而用行书,其书法艺术之高超,可以想见。朱氏往日存有许多他的墨宝真迹,现尚存其为学伯兄宪堂所书对联一副,词为“茶簾清与鹤同梦,竹榻静听琴所言”,文雅字秀,堪称佳品。

许世英:是清末光绪丁酉(1897)拔贡,学笃次子正履与他同中是科,为同年之谊。清政府保送他们赴日本留学,正履辞而未往,许则学成归来历任要职:民国初年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30年代又任国民政府驻日大使。当时,中日外交正处于紧张阶段,许在日本与日本外相有田周旋,时常谈诗论赋,时人称之为“诗的外交”。就这样,许在日本一直敷衍到抗战爆发。正履于30年代初在济南去世,许世英由日本邮寄挽联,沉痛悼念。

朱庆澜:在清朝末年任黑龙江将军,以后又调任广东任职。入民国后脱离政界,长期专心致力于慈善事业,业绩显著,卓有声誉。朱正履与他夙有交谊,正履公去世时,他曾敬送挽联致悼。

傅斯年:傅斯年高祖父傅廷辉历任河南怀庆、归德二府经历。傅廷辉夫人朱氏,是聊城庠生朱衍诗(家谱记载为衍蓍)之女,生有二子,长子傅绳勋;次子傅继勋(为傅斯年曾祖父),均读书成名,宦途如意。傅少年时代,曾在东昌府朱氏家塾就读,与正履之子名晋、名昱同窗学习,朝夕相处,形影相随。当时傅家家计拮据,为了饱腹,他常给同学代做作业,以换取烧饼吃。塾师素知他文思敏捷,他代做的作业,一经塾师过目,塾师就觉察到是他在作伪。每当此时,塾师总是很幽默地说:“傅老大又吃人家的烧饼了。”名昱为朱成德老先生父亲,曾亲口对朱成德老先生说:“傅斯年曾吃过我的烧饼。”这可算一桩趣事。此外,傅斯年的母亲又曾认正履次孙成惠之母为义女。由于上述关系,成惠在30年代即由傅斯年提携,追随他任职。50年代初,傅斯年任台湾大学校长,又招成惠入台大共事,直至傅斯年去世。上世纪80年代,成惠自台湾回聊城探亲,曾携带傅斯年生前所收藏的善本《昭明文选》,将它捐献给本市,政府特奖给荣誉证书作为鼓励。

曲阜孔府十二府:山东曲阜孔氏衍圣公府闻名国内外,此外尚有五府、八府、十府及十二府,皆名门大户。十二府先人孔维洙的后世女儿,为学笃次子正履继室,继室之女侄又嫁于正履之子蓂阶,两代婚姻,关系甚为密切。乾隆时期,孔维洙与荣任尚书职位的皇帝宠臣张照(时人称张照为“张得天”,意为得到天子的宠幸)家联姻。孔、张皆擅长书法,同在十二府协作临摹历代名帖,长达十余年,收获颇丰,卓有成就。于是刻石珍存,名为“玉虹楼”碑帖,为国内书法之精品,艺术价值极高。朱成德老先生于上世纪30年代在曲阜十二府寄食,曾目睹“玉虹楼”石刻。

山东高唐尹集郝家:山东省在旧社会有八家巨富,称为“山东八大家”,高唐尹集郝家即其中之一。郝氏田连阡陌,兼营商贾。聊城光岳楼南旧有典当铺一所,即是郝氏所经营。此外,在省城济南郝氏还拥有房宅,规模宏大。郝氏族人中有个叫镜涵的,和朱正履出嗣的儿子名昱,分别娶淄川名族毕道远之后裔为妻室,朱郝两家具有联襟之谊。

周祖澜:周是聊城人,旧时代知识分子,民国初年北洋政府时期在北京任参议员之职,回籍后为乡绅。在二、三十年代的地方公益事务中,他没有不参与赞助的,并且经常为地方排忧解难,因此颇得人望。地方人士感念他的功德,曾为他立碑进行表彰,碑在光岳楼西,现已不存。他的弟弟曾任河北开州知县,政声颇佳。周祖澜的侄女,嫁与朱氏,为正履长子名晋的妻室。

除了上面介绍的十多家之外,朱氏在当地还有很多社会关系,如曾任东昌府同知的(同知职位仅次于知府,通称二府)周二府,曾任知县的许济清,以及光岳楼东崔氏,楼西安宅街傅氏、程氏与丁氏等诸多名家,也非亲即友,过从甚密。

六、祖业家产

宗祠:朱氏宗祠设于城宅后进院落,为向阳砖瓦房三间。祠内供奉神龛三座,按辈份逐级排列木主。龛内陈列冥器,为小型木质日常生活用品桌椅床凳之类。每逢年节及先人忌辰,恭行致祭。

坟茔:祖茔在原平阴县县高集镇朱海子村(现属东阿县高集镇),十四世以上均归葬祖茔。朱鼎延后裔至十四世另置新茔,位于聊城县城东北任宅庄。茔地面积数十亩,地势宽敞,柏树成行。墓门东向,门侧巨杨两株,参天直立,颇具气势。茔内坟墓排列有序,有碑石掩埋墓中,不立坟外。茔地雇有姓房的人家专司守护,并建房使其居住其中。茔地空闲处则种植作物,收获归房姓所有,作为报酬。每逢祭期,家中备妥祭品,即由护墓人运往茔地陈设,族人由长辈率领,于墓前遵礼恭行致祭。祭毕供品即归护墓者收用。此墓地于50年代由于政府建设需要,墓葬分别迁往城南南顾庄、城东张庄。文革期间,张庄坟墓被毁。学笃公墓志碑石于迁茔时流落聊城三中,家中现尚存碑帽。

房宅:楼北朱氏初由朱海村迁到聊城西高庄,继又迁至城内朱府口街,最终迁至光岳楼北以西袁宅街(亦称袁家宅子)定居。房宅购自袁姓尚书家,官宦宅第颇具规模,复经扩建修葺,占地面积广大,屋舍楼台相连。整个宅院南面临袁宅街,东靠光岳楼北大街,北近万寿官街,西临文明街,占地之广,城区罕有与比。朱鼎延后裔自十四世崇庆兄弟在此聚族而居,计分为“箴我堂”、“敬箴堂”及“东院”三部分。“箴我堂”居中,“敬箴堂”居西.“东院”居东。三处宅院紧紧连在一起,三座大门座北朝南,相互陪衬,颇有气势。三部分中,尤以中门最具观瞻:门楼高耸,内外石饰,照壁相对,壁后为空旷广场,家世、功名匾额高悬,俨然高门府第。大门以内前后左右院落相连,房舍基本为砖瓦结构,抱柱厦檐,石砌台阶。其中楼房五间,大厅两座为主要建筑,其他多为住房,并有宗祠、仓库、磨屋、炊房、储藏室、马厩。院内还有花园、平台,树木花草点缀其间。“东院”经营商业,其店铺、栈房、作坊等屋舍也排列有序。朱氏居此经营百余年,入民国后屡遭兵匪战乱,族人数次离家避难;兼之伪军强住、别姓杂居,又无专人看管,难免遭人盗窃毁损;加之风雨侵蚀,长期未得彻底修缮,屋宇厅堂等建筑渐非原貌,但大体还完整可观。至1947年聊城解放,当时家人正在乡下居住,大片房宅无人看管,遂为政府暂管,仅留“东院”房舍数间。不久,政府派员到乡下与家人面议购买此宅,未妥,即用为民校。五、六十年代地委大院又设于此,后于文革期间拆掉改建,昔日面貌便荡然无存。

田产:朱鼎延后裔自分居后,各支均有田产。“箴我堂”田产在聊城城南南顾庄,“敬箴堂”田产在城东张庄,“东院”田产在城东张庄及城北邱庙,总计不下千亩之多。田亩之外还有房舍,称为“乡庄”。所有田亩雇用佃户代耕,麦秋收获主雇按成分配。以“箴我堂”为例,主方得三成,雇方得七成,一应税捐杂差概由主方负担。每逢夏秋,佃户们送粮柴至城,叫作“送城”。所有耕种、纳税、杂差、结算及管理诸事务,均聘有专人负责。被聘者长于核算,为主人代劳,通称为“掌柜的”。各支均有聘任,如桓姓、赵姓、魏姓、施姓及李姓诸人,均系外县人氏。由于家人不从事生产劳动,人不敷出,坐吃山空,不得已剜肉补疮,典卖田产,田产因而逐年转入他人之于,如“箴我堂”到解放时,所余田产已属不多。

店铺:朱鼎延后裔“东院”一支,十七世正伟为人精干,开始经营酱菜业,店铺设于光岳楼北大街西侧(今范筑先纪念馆对过偏北),字号为“永泰昌”,当地称之为“永泰昌油坊”。由于正伟善于经营,生意兴隆,拥有栈房、作坊、店铺等,占地甚广,雇用掌柜、店伙多人。该店酿造的白酒,味醇质佳,堪称佳酿,享誉城乡,远近闻名。公私合营后停业。(作者:朱传墉 山左朱氏巳册-父世冉)。

(有事找站长,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19819884266)

中华朱氏网群.jpg

长城.jpg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