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我不是潘金莲》中的“心”与“非心”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2/06/02|浏览量:480
编者按:这是本人2016年12月写的一篇随笔,近日在整理文档时发现,这篇文章有一定的价值,当年是通过看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感想。8年过去了,物是人非。现在看看这篇文稿,感觉还不错,暂时记录于此,保存文献。
《我不是潘金莲》中的“心”与“非心”
《我不是潘金莲》是2016年导演冯小刚拍摄的一部新片,说的是一位村姑李金莲,因为假离婚引起的一系列不断上访的电影。作品小切口,大深入,反映了当代中国的现实,看后令人忍笑不俊,令人反思,是一部活活生生的现实图。
一、故事的主要内容与及其评价
1.《我不是潘金莲》是从赣南一个村姑上访开始的。李金莲为了让在县食品厂开车的老公秦玉河在单位分房计划中,能够分到房子,达到迁居县城的目的,自己提出来与老公假离婚。——不知什么时间,中国社会连最落后的农村都知道了假离婚,都拿婚姻当儿戏。正是由原来的一颗“真心”,变成了“非心”。李金莲的悲剧就是从这个“非心”开始的。实际上,从1997年全国开展住房私有化以来,在房地产问题上,鼓励人人单身,鼓励人人离婚。
2.发言判决离婚以后,老公秦玉河却假戏真做,在单位分到房子以后,找了另外的女人。秦玉河假戏真做,在李金莲的“非心”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从现实中,这也是有政策背景的。以上这种情况,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中国遍地皆是。
为此,李金莲不服,找到了在法院工作的与自己拐弯抹角十八杆子都打不着的关系表弟王公道,要求判决离婚是假的。——此举的目的是李金莲想借助外部的力量复婚,想重新回到“真心”的境地,没想到“非心”已经产生,就再也回不到原点。
3.王公道依照法律,告诉她离婚没有真假,有了离婚证就是真离婚。——法官王公道依据法律,做了实事求是的回答,没有隐瞒私情,维护了法律“真心”。然而,李金莲由于没有得到满足,于是在一个酒场结束的深夜雨中拦截到了法院院长,告的不仅是前夫秦玉河,同时加上了被告曾经收受其一盒腊肠的王公道,事情不断地扩大。法院院长的随从不耐烦地告诉她,不服从法院的判决,可以上诉,控告王公道贪污受贿的事需要到检察院。随后离开了。到这里,法院院长的随从虽让态度不好,但也是已经实事求是地明确告诉了她,重视了法律之道,维护了发的精神,仍然处在“真心”阶段。
4.面对法院院长的解释,李金莲仍然不满足,后来拦截了县长的专车,导致了在车上吃饭的县长洒了一身饭。这次李金莲诉求更多,除了秦玉河、王公道之外,还加上了法院院长。面对倔强无知的村妇,在大庭广众之下,县长只得扔下“我不是县长,我是秘书,你等着,我去给你找县长”话之后溜之大吉。实事求是地说,县长的做法有些不妥,但安排信访局长去处理这个事也是工作之道。可以说是处于“真心”,不得已而用“非心”。
5.在得知县长溜之大吉后,李金莲决定到市里上访。她采取的上访途径仍然是街头喊冤。控诉的对象又增加了县长。市长出发几天后,发现李金莲仍在街头喊冤,就说,我好几天在不在单位,难道副市长都不在家,不能处理?随从说,没有得到市长的指示,不好处理。——这表面上是维护市长的权威,实际上失去了处理问题的“真心”,这也反映了在普遍加强“一把手”权力的同时,存在着副手不作为、不想作为、不敢作为的问题。面对上级精神文明建设检查的情况下,说了一声,让他“暂时避开一下”的话语后,便去忙别的工作去了。李金莲被派出所关押下来。————这说明什么?可以说市长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处理一下,是出于真心,在层层传达以后,到派出所层面,惟上是从,滥用职权,处于“非心”,导致李金莲事件更加复杂。
6.此时的李金莲也心灰意冷,不想再上告,但是,在她心中的那个颗心始终想得到一种答案,就想当面质询当时的离婚是真的还是假的?面对李金莲的逼问,秦玉河说出了李金莲结婚前就不是处女的事实,说她就是潘金莲。——秦玉河以假为真,得到好处后,仍然不止步,以“非心”扩大是非。
7. 仍不解气的李金莲,于是开始想雇凶杀人。找了自己的表弟,不行,找到了大街上杀猪卖猪的屠夫,想贡献出了自己身体为条件,想把秦玉河、法院院长、县长等一起杀了。面对如此庞大的杀人计划,屠夫还没有丧失理智,没有承接她的委托。——天下还没有都像李金莲那样失去理智,在“非心”大背景下,初心尚未完全丧失。
8.为了洗清“我不是潘金莲”的要求,李金莲下达决心到北京上访。无头无绪、无门无路的李雪莲投奔在某大宾馆当厨师的初中同学大头,偶然的机会在宾馆门口拦车喊冤,向出席该省人大会议时的中央领导控诉,中央领导在由省长参加的人代讨论发言会上严肃指出了反腐倡廉的重要性。李金莲上访事件遂成为全省、全国关注事件。——应该是,中央领导之心是“真心”,但是,有悖下面执行的人唯心处理了。其后果是,永安市的市长、光明县的县长以及法院院长,都被拿下,普普通通的法官王公道成为了院长。
9.电影的镜头到此告一段落,只是简单地说,十年过去了,李金莲每年都在召开全国人代会时就到北京上访,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上访专业户。为此县里每年都花费很多精力阻止李金连上访。这年春天,已经当上法院院长的王公道,提着东西去做大表姐李金莲的工作。在得知李金莲不再上访的表示后,王公道不再相信李金莲,县长、市长也去做工作,要求李金莲写个不去上访的保证。——实事求是地说,李金莲不去上访,是回归“真心”的表现。当李金莲回归初心的时候,被她折腾千万遍的各级官员却远离了“真心”,不再相信她,要她写出保证书,用“非心”待她。
10.被要求写保证书的李金莲准备再次上访。曾在北京宾馆工作的大头死了老婆,准备娶其当老婆。在机智地摆脱看守人员的情况下,在旅馆里有了肌肤之亲。享受肌肤之亲的李金莲决定不再上访,两人一起去逛黄山。——从这里可以看出,李金莲连续不断上访背后的原因是爱的缺乏,包括肉体之爱和精神之爱。维护家庭和谐,促进身心健康,是每一届政府应该倡导的,不能再为了经济利益出台一些破坏婚姻的政策。
11.本来大头能娶李金莲为老婆、赓续几十年的因缘是好事,然而,大头觉着通过娶了李金莲、浇灭了李金莲的上访念头是为政府解忧,要求县里为其在xx工作的临时工儿子转正。在爬完黄山后的旅店里与法院的贾聪明交涉时,被李金连听到,李认为大头娶她是有目的的,是对他的欺骗,于是再次决定到北京上访。——大头心也不正了,在得到女人的同时,还想得到更多的好处,正是人心不足,“非心”才使问题走向了反面。
12.在堵截李金莲上访的现场,贾聪明单独与郑众县长交流,告诉他不要堵截了,因为李金莲已经到黄山旅游去了,同时提出了希望进步的要求。——可以看到,人心都倒了赤裸裸要官的地步了。
13.在去北京的途中,李金莲发了高烧。层层检查的警察面对拿不出身份证的李金莲只好安排在北京郊区的乡镇医院治病。面对出院无钱的李金莲,医院只好派救护车送她到北京城里找老乡借钱付医药费。在大棚市场上,李金莲被埋伏在周围的王公道等人逮住,强行带走,同时告知秦玉河因车祸已经去世。告状失去了目标,李金莲彻底地崩溃了。
14.故事的结尾是,李金莲把自己老家的金莲牛肉面开到了北京火车站附近,曾经因李金莲上访案件影响的县长在她的面馆里吃饭。李金莲最终透露出心声,离婚的最终真实目的是为了生二胎。——面对着2015全国放开二胎的政策,这部电影最终还是对政策的反馈。无论官员,上访者,在这里都回归本性,都回归自然。
二、《我不是潘金莲》反映的各种问题
《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电影,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之后拍摄的,应该说这是近年来以至十几年来,中国电影届拍出的为数不多的好作品之一,它以电影的方式记录了当今中国现实。据导演冯小刚说,拍这部电影酝酿很久,只是因为某种原因没敢拍,只是到了2015年二胎政策放开后,才有此杰作。在嬉笑怒骂的作品中,人人深思。当今的中国在解决了食不果腹、衣不裹身之后,中国社会该如何走的问题。
1.《我不是潘金莲》反映了中国教育出现的问题。首先是教育缺乏连续性。当代中国教育存在严重的不均现象,中国广大的农村大多数的孩子往往初中毕业即踏上社会,从此以后在也无法受到正规的科学的教育。即使上完大学的人,一旦踏上社会后,正规的教育基本中断。假如李金莲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明白假离婚就是真离婚,她也不会再冒这个风险。即使找到了与她有点沾亲带故的王公道,也会到此为止。持续不断的上访,一个方面也是她无知的表现。其次是当代中国教育过分注重技术性,缺少了对“心”的滋养和教育。君不见,现在是人人都为钱而活着,从来没有见到为“信仰”而献身的人。在赚钱上、当官上,工科强于理科,理科强于文科,历史哲学中文成为最不赚钱的专业,教育成为谋生的手段,没有成为讲道传心的载体。最次,教育迷失了方向,育人比教人知识和技巧更为重要。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舍弃教育万万不可。
2.《我不是潘金莲》反映法不胜法的问题。首先,当代中国,与五十年前的中国不同,不能说无“法”。其实当代的中国不是无“法”,不是法律不够的问题,而是“法”太多,太繁琐,而且有的法律条文还相互打架,反映了当代中国法律的融通性不够,水平档次不高,事事都需要具体法,如此下来,直到有一天,中国人上厕所都需要一部完整的系统法。其次,在用“法”上,缺少必要的人性化。南京彭宇案,就是依据简单的推理,影响了中国社会。面对层出不穷的“碰瓷”现象,老人跌倒不敢扶现象,我们不禁要问,人的道德良心何在?依法治国必不可少,缺少更加广泛的道德支持,万事纠纷皆依法行,法不胜法。李金莲事件说明,仅仅依靠法,是不能真正解决中国问题的。
3.《我不是潘金莲》反映中国官僚体系建设科学化的问题。中国的官是世界上最好当的官,当年李鸿章曾经对一个老乡说过,“你连官都不会干,你还能能干什么”。但是,中国的官又是最难当的一个职业。十八大以来,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官场与以前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我不是潘金莲》可以看出,官场已是战战兢兢,不是有人所说的那种当官就可以胡作非为。当代中国的某位官员,可能为一个拆迁、一个上访,甚至一顿饭都可以丢乌纱帽,缺少了必要的对“官人”的信任。不给中国的官僚体系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和制度,也不有良好的官场生态系统,也不会推进中国社会的科学发展。
4.《我不是潘金莲》反映中国制度出台短视化的问题。中国的法律是部门法,利益法,制定某个方面的法律的主体往往是从事该行业的主管部门,出台政策往往是从本部门、本行业的利益出发,缺少科学性、公正性,存在集团有利的倾向。当年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执行一对夫妻一个孩的政策时,就是这样决定的。进入二十一世纪,每一次房地产业的调控,无一不是让中国的老百姓“离婚”为代价的,这种目光短浅的政策,最终是得不偿失,坑坏了中国老百姓的人心,让人失去“爱”的归宿。《我不是潘金莲》因为婚姻而起,也因为找到婚姻而止。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指出:“希望大家注重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我们要认识到,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
在当代中国,离婚遍地皆是,一个村妇为了城里的房子,为了二胎,不惜拿婚姻开玩笑;一个村姑都知道通过假离婚的方式去得到某种好处
三、《我不是潘金莲》给我们的启示
1.教育必须全面化、终身化、用心化。中国的教育要改变教育方式,梳理终身教育的理念。离开学校教育后,要不断接受教育的思想和行为。要摈弃功利性,回归“心”的建设。
2.中国的治理在强调“法”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道德”建设。
3.建立良好的官场生态系统。
4.建立科学的“制度”出台制度。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质的飞跃,但是人的满意度越来越低,人与人之间的摩擦越来越越多,为何?富了皮囊,却没有富人心,人都不相信人。
所有的问题,归根到底,初心、真心对少设问题。修心修身必不可少。保持真心不忘初心,才能杜绝“非心”。 在当代中国,离婚遍地皆是,一个村妇为了城里的房子,为了二胎,不惜拿婚姻开玩笑;一个村姑都知道通过假离婚的方式去得到某种好处。
2016年12月12日10: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