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卯:清代德教残碑之考证(河南嵩县)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4/06/11|浏览量:472

朱新卯

河南嵩县闫庄镇上菜园村朱氏家族有一通残碑,中部现存大字为:“……芾朱老夫子德教碑”。由于历史原因,右上部残损并失落,致使近半碑文和中间上部几个大字不得而知。2020年,朱氏家族续支谱时,我只好按现存内容抄写下来入了谱。

在我模糊的记忆里,此碑立在村东大路旁,并盖有碑楼。遇到下雨天村里到处泥泞,我和村里的小孩们常来碑楼里玩。偶尔也有路人到此暂避风雨。1958年,为建辘轳井台,大队派人将碑楼扒掉,石碑及石材垒在村中井台上,二龙戏珠浮雕碑头立在井台上安放辘轳。上世纪九十年代,村里用上自来水,辘轳井被废弃,多年后村里为拓宽和硬化道路,又扒掉了辘轳井台。

2011年,家父病重,我回老家尽孝,在村中无意发现散落的四块残损石碑。出于对古文化保护责任和意识,我将其收藏于家中。

听村里老人说,这通碑是为颂扬朱文公后裔第25世孙孔阳公的从教功德,由众学子和子孙们同立的。

为考证残缺部分的内容,我曾专门拜访嵩县古汉语造诣颇深的李恒雀老师。当时,据他分析,中间现存的第一个大字“芾”字应是朱老夫子的名、字或号。细想想,他说得也不无道理。但是,经后来查朱氏宗谱,其“芾”字,与碑主人名、字或号并无丝毫关联。因此,此碑的缺失部分一直成为待解之谜。

2022年6月,宜阳县韩城镇朱家沟宗亲来嵩磋商续谱事宜。我们一行陪同他们到了闫庄镇大朱村,首先拜谒了朱熹祠,又到村西祖茔拜谒。在清道光二十二年所立的墓碑前,宗亲们认真辩读碑文,我才发现,碑的上部中间大字有“瓜瓞绵绵徽国公朱子六世嫡孙任泗州判元末迁嵩朱公讳裳字可斋墓”,看着“瓜瓞绵绵”一词,让我有点匪夷所思。

知道自己碑文知识比较匮乏,虽然对这个词意也略有所知,但对此形制有所不解。忽然,我又联想起老家的那通残碑,最上那个“芾”字,既然与被立碑人的名和字无关,失落的莫不是一个词语?我常见现代碑头上刻着龙凤图案,中间还有:“流芳百代”、“源远流长”之类的词语。难道在几百年前,这类词语与碑的名字是融为一体的?

于是,我又和几个文友反复研讨,并查了有关资料,从《诗经》查出王珪诗句:“甘棠方蔽芾”,又根据德教碑的颂意,一致认为最上边的词语应该为:“甘棠蔽芾”,下接:“朱老夫子德教碑”。

关于此碑文的撰写署名为:“……教喻姻眷晚春如程膏田拜撰”。经查《河南嵩县宋岭程氏支谱》,程膏田,程氏后裔28世孙,字春如,河内县教喻,钦加五品衔。又查1985年版《嵩县志》,1905年,程膏田曾任高等小学堂第三任堂长;1907年,兼任嵩县师范传习所所长;1908年,又任嵩县师范讲习所所长。至于姻眷晚,即姻亲晚辈。

由此得知撰文上部缺失文字应是:“河内县五品”五字。

另外,立碑年限的确定,是根据残碑残缺的长度和现存的字距计算,也只剩三个字的位置,并参考原浮雕二龙戏珠碑头中下部刻有“皇清”(篆书)二字,综合考证,年代落款缺失的只能是:“光绪卅”三个字。

至于碑文正文,因为残缺将近一半,故无法考证,只好留作遗憾了。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