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朱氏

图文热点

扬州朱氏概况

来源:管理员|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2022/12/10 13:49:57 浏览量:1181

扬州,江苏省地级市,长江三角洲中心区27城之一。 是世界遗产城市、世界美食之都、世界运河之都、东亚文化之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具有传统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 ,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有江苏省陆域地理几何中心(扬州高邮市)之称,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又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被誉为扬一益二、月亮城。  

       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   ,中国大运河扬州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扬州列入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城市之一。下辖3个市辖区和1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总面积6591.21平方千米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扬州市常住人口为4559797人。 

       扬州市市朱姓人口约为15.8万人。

       扬州市早在明清时期就成为东南地区朱姓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扬州朱氏,以婺源朱氏、朱熹后裔居多。婺源朱氏分支,元代末期,朱环20世孙朱道兴迁居扬州东乡,后裔分居于李墅河西、田家桥南等地。

朱熹后裔4支:一是元明之际,熹公6世孙朱善(胜一公)由苏州经镇江迁居扬州东乡,后裔有迁江都。二是邗东朱氏,熹公8世孙朱旺山(朱善之孙)为始迁祖,后裔又分衍为6个支派。三是熹公埜房6世孙朱崇道(朱炜长子),从镇江城东儒里迁居扬州嘶马镇(今属江都),后裔迁居万家厦。四是熹公在房4世孙朱清自婺源迁居苏州,清公5世孙君亮、君礼、君显兄弟又于明成化年间迁泰兴,后裔繁盛,散居于附近县市。

       此外,所辖县市有江都的北宋名臣朱光庭后裔分支、泰兴朱家港朱氏、靖江严朱氏等。

 江都区朱氏

       江都朱氏,属扬州朱氏分支,系朱熹后裔。元明之际,熹公6世孙朱善(胜一公)由苏州经镇江迁居扬州东乡。善公生三子:兴四、兴五、兴六。兴四即为江都朱氏一世祖。扬州邗东朱氏,系江都朱氏的分支,始祖朱旺山,为朱善之孙。其后裔又衍分为6个支派,十分繁盛。

       江都朱氏另一支是北宋名臣朱光庭后裔分支。南宋时,庭公裔孙朱铭台随父由平阳(今属浙江)赴江都任职,遂定居该县。明清时,其后裔分居于三号港、马家庄东九圩、课洲四圩、顺常滩、沙头、胡家庄、邰伯镇等地。

 高邮市朱氏

       始迁祖祯武公是先贤祖——文公的一支后裔,原居住在苏州,明建文末年,为避战乱而迁入高邮东北乡。始迁地当时是一片涝洼,茅芦遍野,也无村名。祯武公率领家人筑埠而居,围垦造田。其后,定居此处,并定名为朱家庄(现属张轩乡管辖)。

朱家庄原建有朱氏宗祠,位于全村中心,前后两幢,每幢五间,还配有东西厢房。日寇侵华期间被毁(1943年)。尽管如此,朱氏子孙仍然崇祖敬宗,每到清明节  ,朱氏族人隆重集会,布衣蔬食,虔诚祭祖,同时宣扬朱氏门中爱国守法、敬老爱幼、团结互助、和亲睦邻的好传统。朱家庄的朱氏宗谱,于1998年完成了续修工作。

朱家庄始祖祯武公始,至今已传十七世。这支后裔在朱家庄生活约六百年,现有二千余人。现在朱家庄的朱氏子女,已分布到全国各地,最多的地方是上海市,朱家庄差不多有一半人口在沪。也有个别去台湾。

 宝应县朱氏

       宝应县有朱氏后裔。宝应县图书馆现藏的宝应《朱氏家乘》(清刻本),宝应《朱氏支谱》民国钞本,记载着宝应朱氏发族史。

原文阅读

朱自清


[公元1898年-1948年]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故又自称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毕业后在江苏、浙江多所中学教书。在大学学习和中学任教时期开始了新诗创作。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影响很大。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开始创作散文并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散文作家。1931年留学英国,1932年回国,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兼任中国文学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任西南联大教授。1946年回北京清华大学旧居,1948年8月12日病逝。

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是著名的诗人、散文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他出身于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在北大读书时,生活十分贫苦。其间参加过“五四”运动并结识了0人邓中夏,但他此时只在“荒郊”中彷徨,未能走上革命道路。在清华任教时,他曾和学生-,亲历了“三•一八”惨案,写了《执0前大-记》一文进行控诉。他写作《背影》等散文,“意在表现自己”,展示“人生的一角”,开展对人生的批评。1927年大革命失败,他“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苦闷中埋头研究古典文学。“九•一八”事变,他思想开始转变,曾参加“一二•九”运动。抗战后期,他拒绝到蒋介石0中做官。1946年李公朴闻一多先后被-特务暗杀,他写诗歌颂闻一多,预言在火的遗烬里必然“爆出个新中国”,他还冒危险参加了李、闻追悼会。1947年他又冒“坐牢”的危险反对-反动派任意逮捕人民,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签了名。他集成一副“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的对联勉励自己。此时,他生活清苦,一身重病,但仍在《 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了名。临终前嘱咐家属:“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配给的美国面粉”,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朱自清先生早期的诗作,既有对未来的向往,对光明的渴望,又常常流露出一种“游丝”般的怅惘和希望幻灭的苦痛。他的散文,有较高的艺术成就。他善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平易的叙述表达出来;笔致简约,朴素,亲切,文字多用口语而加以锤炼,读来有一种娓娓动人的风采。1924年以后,他也曾写出一些热情如“火山崩裂”的文章,比如“五卅”惨案后写的《血歌》,亲身参加“三•一八”-后写的《执0大-记》等,这些文章具有很强的战斗性。

从20年代后期开始,朱自清躲进书斋,潜心研究学问,过着一种谨严的学者生活。他在《那里走》一文中宣告自己要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姑作安心地过目子。我是想找一件事,钻了进去,消磨了这一生。”

抗战胜利了,朱自清热切地希望“有血有肉的活中国”早日出现。可是,-0再次挑起内战,把血淋淋的屠刀砍向人民。1945年,昆明发生“一二•一”惨案,1946年7月,-特务相继暗杀了爱国民主人士李公仆、闻一多,残酷的现实深深地教育了朱自清先生,他在日记中悲愤地写道:“自李公朴被刺后,余即为一多安全担心。但绝未想至发生如此之突然,与手段如此之卑鄙!”自此以后,朱自清更加坚定地战斗在争取民主与解放的道路上。1947年2月23日,参加签名 -当局任意逮捕人民的宣言;5月24日,签名呼吁和平的宣言,并亲访各学院教授征求签名。1948年3月,朱自清胃病复发,病情日趋严重;4月12日,清华教授为“反饥饿,反-”而-,朱自清扶病参加,是宣言起草人之一;6月18日,签名 美帝扶植日本并拒领美援面粉的宣言。8月初,病情恶化;临终前,朱自清仍谆谆嘱咐家人,说他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0配售的面粉。

朱自清的高风亮节,赢得了人民的敬仰,赢得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他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到:“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迈先


[公元1918年-1951年]

东海景点 东海特产 东海地名网 [手机版]

朱迈先(1918年9月—1951年11月),朱自清先生的长子,小名九儿,阿九。他就是朱自清在《儿女》散文中提到的,让朱自清先生年纪轻轻就背上“蜗牛壳”的头生子。阿九自幼喜欢读《水浒传》、《西游记》、《三侠五义》。朱迈先1918年9月出生在扬州,那时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朱自清,只有21岁。

朱自清北京大学毕业后,辗转于江苏、浙江一带的几所中学教书,因此,童年时代的朱迈先大部分时间都在扬州祖父母身边度过。1925年,父亲朱自清北上,只身去清华任教,随后母亲武仲谦带着最小的两个弟妹去了北京,他们兄妹四人仍留在祖父母身边。不久母亲去世,父亲于1932年新娶了后母,第二年,父亲和继母陈竹隐才将他接到北平去念书。这时他已14岁了。父亲将朱迈先送进北平城里的崇德中学(现北京31中)念书,他很快成了班上的高才生,日后成为电影界名人的孙道临那时与他是同班同学。

在崇德中学读书期间,朱迈先是学生中的活跃分子。在校期间,他还负责学生自治会的刊物《崇德学生》。除此之外,朱迈先还经常向一些文学刊物投稿。那时,在国内的一本由茅盾主编的颇有影响的报告文学集中,就收录了朱迈先以“幸不留”的笔名撰写的《北平一日》的文章。朱迈先的所作所为还在同学中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著名剧作家黄宗江、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等人的影响很大。早些年,杨振宁先生回国探亲时,曾向我国驻英大使陈肇源询问过朱迈先的下落。

朱迈先还是当时北平-的积极分子。那时的他已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与北平的许多大学生一起走上街头--,积极投入到“一二·九”-之中。1936年,还在读高中的朱迈先就已经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含恨冤死

“卢沟桥事变”后,朱迈先受党组织的委派,回到了老家扬州中学读书。在这里,朱迈先一面读书,一面从事救亡活动,并受命担任中共扬州特委支部书记,还和中共地下党员江上青(-总书记之父)等人在扬州组织了“江都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宣传抗日,慰劳抗日战士。

1939年,朱迈先组织的宣传团接受“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的领导。朱迈先来到武汉后,曾向董必武提出要去延安学习的要求,董必武根据他的能力,劝他不去延安,直接进入广西的11集团军从事政治工作。朱迈先在组织的安排下,担任该军131师一个团的上尉指导员。1942年,131师调守南宁曾参加过桂柳会战。次年,朱迈先被派往19师工作,在师长蒋雄手下任中校政工队长。

抗战期间,朱迈先一直在国民党部队里从事抗日宣传工作和-工作。由于他文化水平高,加之党的教育和家庭的影响,他没有养成国民党军队中那些军官的官僚作风,又能平等待人。那时的他,已是一位很受部队战士欢迎的军官。抗战胜利后,蒋雄的191师开往海南岛的三亚,朱迈先也来到海南。到海南后,由于长期的劳累,朱迈先因病住进了医院。在医院里,他认识了护士傅丽卿,后来两人结为夫妻。

1949年6月,蒋雄从部队转到桂林任专员后,又举荐朱迈先任自己的秘书。同年12月,桂林解放前夕,由于朱迈先等人的积极工作,蒋雄手下的70000余名军政人员起义。其后,朱迈先进入广西军政大学学习。1950年学习结业后,朱迈先被安排到桂林松坡中学任教,该校的董事长就是蒋雄。在同年12月的“肃反”运动中,蒋雄和朱迈先被捕,一同被押到了湖南宁县。1951年11月,宁县法院以莫须有的“匪特”罪,判处朱迈先死刑,并立即执行,年仅33岁。

一个民主斗士的儿子,就这样被自己的同胞的枪弹击倒了,从此含冤九泉之下!

新宁县法院经过认真复查,终于在1984年作出结论:1951年的判决书纯属错判,朱迈先属于起义人员,且起义后表现良好,撤销原判,恢复朱迈先名誉。

蒙冤33年的朱迈先,冤案终于得到昭雪,活着的人感到高兴,九泉之下的朱自清、朱迈先父子也会感到欣慰的。在我撰写这篇拙作时,正好接到远在广西的朱迈先遗孀傅丽卿寄来的两张朱迈先年轻时的珍贵照片,希望照片用过之后,送往朱自清故居陈列,“让他们父子永远在一起”。

朱闰生


[公元1925年-2011年]

朱闰生(1925—2011年),朱自清的二儿子,即《荷塘月色》中的闰儿。原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

1935年就读于东关小学.童年时,虽然朱闰生与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很短,但“父亲给我的教益足够我一生受用,他是个真正的君子”。

与父亲在一起的日子,朱闰生耳濡目染父亲高尚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热情,继承了父亲执着追求光明和真理的天性,虽然伴随着党和国家的命运,经历了风风雨雨,坎坷波折,但他那颗坚贞的心却一直没变。每当听到别人喊他“忍深”这一学名时,他就禁不住勾起了对城东小学学生生活的美好回忆.回眸母校长长的走廊,宽阔的圆门,踏出那幽深的古巷,多少东关学子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之中,朱闰生也成为地下斗争中的一名勇士。

年轻时,朱闰生曾经为了学习新闻进入国民党党报工作。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这份工作十分难得。可后来,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是父亲的死使我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的正义感和强烈的爱国心深深地震撼了我。”从此,朱闰生开始参加党的地下工作。

1949年1月下旬,扬州城区地下工作负责人将朱闰生和同为地下工作者的武乾派到南京开展秘密工作,其中一项任务便是“保护国家物资器材”。他俩到了南京后,通过关系打入国民党中央日报社,朱闰生当,武乾当记者,并以此身份作掩护开展工作。

当时,人民解放军直逼长江北岸,即将过江解放南京,南京国民党中央机关人心惶惶。朱闰生、武乾经多方打探,发现国民党江苏省直属粮库内存有一千多石大米。如果能将这么多的粮食保存好并转交到解放军手上,那可就解决了部队军需上的一个大问题。

朱闰生通过努力,做好了粮库内一位于会计的工作。于会计逐渐看出国民党败局已定,终于表示愿意为迎接南京解放出点力。

朱闰生又秘密去做仓库内几位工人的工作,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动员他们为解放做贡献,请他们加强对仓库的看护,防止坏分子偷盗和国民党特务的破坏。南京解放的前几天,仓库的几个头头已逃得不见踪影。于会计按照朱闰生的意见,干脆把仓库的牌子摘下,门窗严密关闭,对外造成一定的假象。

南京解放后,朱闰生、武乾按照上级指示,迅即与南京市军管会办公厅取得联系,并交出有关材料。第二天,军代表便接管了这个粮库,一千多石大米安全地回到了人民手中。

解放后,朱闰生为了充实自己、增长才干,以便更好地投入到新的革命工作中,又重新回到校园.从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毕业后,朱闰生留在了山西。他曾在山西省财政厅工作,担任过省政协委员。

时间转眼已过去七十多年了,荷塘依旧,蛙声依旧,月光依旧,当年小小的闰儿如今已是一位白发苍苍、笑容可掬的老人了。但他对祖国、对家乡、对母校的挚爱之情却一如当初,坚贞不渝。

2011年5月18日3时40分,朱闰生因病去世,享年86岁。

昨天8时整,朱闰生先生的追悼会及遗体告别仪式在山西省太原市永安殡仪馆恒安一厅举行。先生的家乡扬州市委书记王燕文、市长谢正义专门送上花圈寄托哀思,副市长董玉海等作为家乡代表,参加了追悼会及告别仪式。

朱物华


[公元1902年-1998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都区景点 江都区特产 江都区地名网 [手机版]


朱物华

朱物华(1902年1月3日—1998年3月11日),出生于江苏扬州。无线电电子学家、水声工程专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三、四、五、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朱物华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扬州邵伯镇。5岁进私塾,学习经籍、古文。1909年转入扬州第一小学。1915年他考取扬州第八中学。他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1919年中学毕业后,他同时报考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上海交通大学,都被录取。父亲主张进师范,早毕业挣钱养家。但他的兴趣在理工科,想进交通大学深造。正在这个关键时刻,大哥朱自清认为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况且考上交通大学也不容易,表示愿意节缩开支,支持弟弟上学。就这样,朱物华进入交通大学电机系。大学期间,他也始终保持好的成绩。1923年夏,朱物华大学毕业,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庚子赔款赴美留学生。

1920年8月,朱物华与冰心等乘轮船离开祖国赴美留学,进了麻省理工学院电机系。他选择尚未完全解决的难题——-整流器的电耗计算,作为攻读硕士学位的课题。1924年,第一篇论文《-整流器的管中电耗》顺利完成,获得硕士学位。同年考入哈佛大学,经过两年的专心研究,1926年6月,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滤波器的瞬流》在当时是属于电子学科领域中有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研究内容引起了美国日本科技界的重视。此论文曾在1928年日本东京万国会上宣读。

获得博士学位后,他进行了一年的考察访问,先后到了英国、比利时、法国、瑞士、意大利奥地利德国、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9个国家参观了先进的实验室和工厂,大大开拓了眼界。1926年在英国期间,他曾到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E卢瑟福(Rutherford)的实验室学习了离子、电子及离子辐射理论。

1927年8月,他怀着报效祖国的迫切心情,取道马赛回国,受聘于广州中山大学任物理系任教授,走上了教书育人的岗位。1930年,他转到唐山交通大学,任电工与物理学教授。1933年转到北京大学,任物理系教授。

七七事变爆发,北平、天津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湖南长沙,合组长沙临时大学。不久,迁云南昆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他随校南迁,先后讲授电力传输和无线电原理等课程。他是国内传播电视知识的先驱者之一。

抗日战争结束后,他应上海交通大学之聘,任电机系教授,开设了电视、电传真等课程。

20世纪40年代中期,朱物华在国内大学任教时,指导研究生完成旨在解决阴极烧毁问题的《电子枪式磁控管分析与设计》课题,在理论上把电子源与Em作用空间分开,开辟了新方向。在50年代初,法国科学家才发表关于注入式磁控管的论文,而国际上的该类产品在50年代末才刚问世。

新中国成立后,他出任交通大学工学院院长,交通大学副教务长。

1955年,他服从祖国的需要,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务长兼副校长。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并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参加了全国十二年科学远景规划会议。

1961年他被调回上海交通大学任副校长,并任国家科委电子学组、声学组组员。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声学学会理事。

在这10多年时间里,朱物华根据电力线路上测试的噪声频谱密度数据,提出用相对功率谱密度和逐段积分的计算方法,得出了相关系数ρ与相差时间τ的关系曲线,揭示出了使电力线路传输较高频率的载波信号不致降低信噪比的内在关系。朱物华还提出了计及电感分布电容来选取电路参数和提高滤波器性能的新设计方法。这些都为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文革”拉大了我国电子科学技术与世界水平的差距。当时发生在中东地区的战例,使朱物华深感要高度重视电子技术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撰写的《电子战争》论文鲜明地提出了在电子对抗设备中,其电子观察设备除了对敌方活动进行预警外,还要执行探测和识别目标的任务。而电子干扰设备则用来降低敌方兵器的效能,提高己方兵器的生存率。他的这个见解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多次应邀在有关会议上做报告,对发展我国电子对抗技术起了指导作用。

1978年他出席全国科学大会,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同年7月出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1980年,他辞去校长职务,担任顾问,但仍继续培养科学事业的接班人,给研究生讲课、指导实验,培养硕士生、博士生多名。

1983年2月,朱物华赴美参加第二届国际离岸力学与极区工程学术讨论会,做了《数据处理在模型螺旋桨空化噪声测量和分析中的应用》的报告,受到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的重视,会后,得克萨斯州授予他“荣誉公民”的称号。1988年10月,中国科学院授予朱物华“从事科学工作五十年”的荣誉证书,次年11月授予他荣誉奖章。

朱物华在任上海交大副校长、校长及至顾问期间,对建设和发展我国水声学科的贡献,还在于他对重要水声设备基础研究的重视上。1965年,他代表学校与其他单位一起承接的一项水声设备研制任务,在当时是一项国家重点工程的组成部分。在和有关研究所和工厂的联合试制攻关下,经过3年的努力,所研制的样机通过了海上试验,该成果获得了1978年的首届全国科学大会奖。1970年10月,他又率领有关教师协同有关研究所与工厂一起研制一种综合声呐,制成的样机的战术技术性能,优于当时的类似仿制品,且功能齐全,综合性强,达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获得了国防工业办公室授予的科技进步奖。

春深老树雯芳菲,一代宗师世所稀;教泽流长遍中外,无言桃李自成蹊。

这是朱物华的学生,在北京等地工作的25位专家、教授,于1992年联名庆贺他们的恩师朱物华教授执教65周年纪念会的颂诗。

朱物华自1927年开始教学和研究工作,60多年来培养了大批科学技术人才,学生中如杨振宁马大猷刘恢先、严恺张维邓稼先等都是国内外著名学者。他在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视基本功,认为从事科学技术的青年必须打好扎实基础,一要练好绘图功,培养画各种图形的能力,要求把实在的物体形象描绘出来,不能走样;二要练好实验功,培养检验某种理论或假说的能力,要求亲自动手操作,不能眼高手低;三要练好运算功,培养按公式或原理计算的能力,要求迅速、准确、没有差错。此外就是外语功,掌握一门外语等于拿着一把进入科学殿堂的钥匙。如果缺少外文基础,眼界就会受到限制,深造就会感到困难,即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难以进行国际交流。这些都是他多年来宝贵经验的总结。

1992年,在朱物华执教65年庆贺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专函赞扬朱老“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辛勤耕耘几十年如一日,为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兼国家教委主任-题词称赞朱物华“严谨治学,桃李芬芳”,国家教委的贺电称赞他“严谨治学,辛勤育人,不愧为一代师范”。

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


  •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