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朱氏

图文热点

绍兴市朱氏

来源:管理员|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2024/07/04 21:29:03 浏览量:974

绍兴,简称“越”,古称越州,是浙江省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文化和生态旅游城市  。截至2018年,全市下辖3个区、1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陆域总面积为8273.3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绍兴市常住人口5270977人,城镇人口335.33万人,城镇化率66.6%,常住外来人口达79万人。

绍兴朱氏12万多人

绍兴市区朱氏     始祖:名胜非,字权正,又字复礼,号藏一,行太三,南宋初年随驾自河南上蔡县南渡迁居浙江天台县,旋又迁居临海县,后到绍兴。始迁祖:胜非后裔榮,行榮一,元代自会稽县(今属绍兴县)江北里龟村迁居山阴县(今亦属绍兴县)白洋村(今属安昌镇)。

 始祖:湘,字文阳,又字仲汤,南宋淳祐元年(1241)自会稽县(今属绍兴县)西墅村(今属马山镇)赘居本邑余贵村。始迁祖:承祖,字叔敬,南宋咸淳(1265-1274)初年自余贵村迁居本邑赏家村(又名赏方村,今东浦镇赏祊村)。

 始祖:汛,—字孝祥,西晋时迁居乌伤县(义乌市)蒲墟村(今属赤岸镇)。始迁祖:燉,行千四,宋代自崇德县(今属桐乡市)玉溪(京杭大运河在今石门镇段之别称)迁居山阴县(今属如兴县)腾豪村。春秋时,越王勾践屯兵会稽山。西汉时,朱买臣公常居会稽,曾任会稽太守。早在汉代,在绍兴城北建有朱太守庙,有会稽官民贡奉。该庙在元朝至元五年(1339)作了重修,并立有:“重修朱太守庙之记”,碑额拓片在上海图书馆珍藏。宋代朱熹官为浙东路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向宋孝宗条陈七事,得赈钱三十万,以救绍兴等民生,并在任内力惩地方贪官,至今传为佳话。

   绍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代朱氏谱牒遍及华夏,远涉重洋。西汉人诩公后裔迁居山阴,现有《山阴吴沪村朱氏宗谱》(今为绍兴渔后村),有详实记载。西晋人汛公的后裔也迁居绍兴,有《绍兴腾亮朱氏宗谱》记有大量史述。

上虞区朱氏   上虞区朱氏5500余户,人口近2.5万人,居姓氏的第16位。上虞朱氏源流有:朱姓原籍山东,其始祖在宋时,随高宗南渡定居虞东乌金山下(今朱家巷),后分徙新朱巷,宋淳熙间(1174—1189),其后裔朱文,爱西溪湖湖光山色之美,遂傍湖寓居;朱氏祖先明时上任上虞教授,居二十三甲(今属不详),后遭兵燹,“负谱而游”,至沥海(今属沥海镇)定居,后裔分履盖东,现聚居在上虞东关镇朱家楼,嵩坝乡下朱村,朱港乡朱巷、前店、麻园、朱胜、赵下、龙浦乡、朱龙山、朱陵等地。

  始祖:则,字宗准,行千十,明初自安徽婺源县(今属江西)宦居浙江古虞(即今上虞市)二十三甲。始迁祖:道五,行億,明代自二十三甲迁居本邑窦堰村(今属沥海镇)。

  始迁祖:谟,字禹言,号怀青,行千十,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自山东青州(今益都县)迁居浙江上虞县邑东始宁乡金乌山(在今上浦镇境)西北。

   始迁祖:汝疆,字经甫,号达庵,行万七,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随驾南渡临安府城(今杭州市),旋迁居上虞县桂林村(今沥东镇蔡林村)。世系修录至第二十世。

诸暨市朱氏    诸暨市中朱氏6000多户,人口22000多人,居姓氏第17位。分布在全市13个乡镇,100多个自然村。历史上最早入迁的朱氏为西汉名臣朱买臣,从会稽兰亭里迁入五泄牛头山下结茅居住卖柴为生。到宋代有多支朱氏入迁诸暨:

  (一)朱熹从弟朱熏,官为暨阳(即今诸暨县)州判,解职后尊父训管理暨阳陶朱山买臣公庙之祭祀,故卜居陶朱山之阴,成为朱氏一大望族。现分居在本市陶朱、莼塘、花山、高湖、泌湖、长阑、三都、应店街、东和小坑、鱼塘顶等40余个自然村,共有人口7800余人。分支远迁萧山、婺源、会稽、义乌、安吉、黄岩、杭州、南京、苏州以及湖广、广西、山东等省区。

 (二)朱熹仲子朱埜,差任湖州德清新市镇户部缴赏酒库,因庆元二年父亲朱熹被诬为“逆党”,当时朱埜获悉赶赴临安,赤胆忠心,保护父亲,由临安随父避难来到诸暨,于是年7月在诸暨城南门拜访哲学家周敦颐后裔,朱熹为周氏写了谱序。接着父子遊访五泄山朱买臣公旧居,尝览朱买臣读书堂,埜尊父训定居于此。熹公与黄开同赴会稽山主峰东白山麓深处岭上黄,在黄开家旅居。而埜公就在五泄山麓筑宅西朝文笔山,应名上朱,并继娶戚氏传承一族。裔孙分居本市上朱、赵家埠、梅山、相公殿、六蓬、古塘、郭家坞等村,其支派远迁兰溪、桐庐、浦江、富阳、杭州、上海、苏州以及香港等地。

    (三)朱胜非后裔朱胜朴,在南宋时从义乌迁入诸暨灵泉乡,应名下朱,现已传承到27世。后裔远迁上海、台湾、美国等地。.

    (四)朱熹裔孙朱总,先世建安,元末官为绍兴府判,解职后定居绍兴黄山,后转迁诸暨店口镇山,现分居朱一村、朱二村、朱三村,其裔孙远迁海内外,成为诸暨一大望族。

    (五)始迁祖朱宗茂公、四六公、二七公,南宋瑞平间(1234—1236)从义乌赤岸迁入诸暨桐树林。赤岸朱氏有四子十八派(后裔与名医朱丹溪同族),桐树林为第十七派,现分居在桐树林、上新屋、璜畈阳、庙下畈等村,至今已传承30世,成为诸暨又一大望族。

    (六)汉朱穆后裔朱厦,曾居徽州,后迁婺州,派出乌伤山盘,又派出赤城黄岩,又派居仙居东门,又派居天台之后朱。现居诸暨石门天师堂始祖二公,名升,字德超,原籍天台后朱,始祖在明初避地迁至诸暨华溪孝义乡之石世谷,万历乙卯(1615)再迁石门天师堂,至今已390多年,在此虽只有朱氏200余人,但支派远迁东阳、临海埠头、白水店前和处州等地。

    (七)还有一些省内外朱氏入迁诸暨,分居在诸暨城镇马剑三门头、田东、朱载、鲍溪、五泄上吴院、泄下、三都官庄、夕卜新、白洋头、后龙塔、苍湖朱家、草塔朱宅、安华崇新庵、街亭朱曹坞、金田、平愿山、岭北孚家坞、平山头、枫桥紫薇等村。现存诸暨市朱氏宗谱,据不完全统计,有44种版本,计501册。

嵊州市朱氏    嵊州市朱氏1500余户,人口5600余人,居姓氏第11位。始祖:禄,字洪基,号野塘老人,五代后周时迁居义乌县蒲墟村(今属赤岸镇)。始迁祖:祖兴,明代自义乌县石塔村(今属义亭镇)迁居嵊县钱村(今崇仁镇前村)。后裔繁衍聚居还有三合乡朱孟村、富润乡朱家堰,剡北乡前朱、后朱,白鹤乡上朱村等地。

新昌县朱氏  新昌县朱氏2100余户,人口8000余人,居姓氏第24位。朱氏主要聚居点在朱家山、朱家奇、朱家塘、上朱部、下朱部等村。

   始迁祖:朱英,登进士第,官任司马,因朱温篡唐作乱,怕受株连,于唐乾符二年(875)带妻子逃到新昌王渡居住,其后裔分布让里、东赵、旁坑等地。始迁祖:朱珉,字如玉,山东青州人,生聪、颖二子。其后裔除一支迁居天台外,遍及新昌全境,在县东王渡街建有朱氏大宗祠,乌石坑有余庆堂,沙溪村有奉思堂。还有朱迪,南宋时任新昌县令,任满后隐居滕公山黄庭;五代朱琳、朱承福的后裔有很多也在新昌繁衍。

(资源来源互联网和朱氏宗亲,如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2022年4月3日13:01:58)

朱赓


[][公元1535年-1609年,明朝首辅]

朱赓(1535年8月12日-1609年1月4日)字少钦,号金庭,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卒后赠太保,谥文懿。

初入官场  朱赓是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嘉靖四十年(1561年)举于乡。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在科举考试中考中进士,后改庶吉士,不久后被授予翰林编修的职位。

万历六年(1578年)因为侍读改任日讲官。适逢宫中大兴土木,修建园林。朱赓讲解宋史极力言说“花石纲”的危害,皇帝为之震动。后来历礼部左、右侍郎,后来因为继母去世而守孝归乡,于东武山处建逍遥楼读书其中。

起复重用  万历二十九年,赵志皋去世,沈一贯掌权,请求增加内阁大臣。皇帝一直担心臣子结党,因此想要采用隐居的或是久未出仕的大臣担任。下诏朱赓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朱赓并未奉召,但皇帝并且准许。第二年四月进京,就上捐一年的俸禄来帮助修筑大殿。当年秋天,上疏极陈矿税之害,不久后与沈一贯沈鲤共献“守成、遣使、权宜”三论。

三十四年,辅臣沈鲤、沈一贯去位,赓独当国,其时已七十有二,朝政日弛,中外解体,赓疏揭月数上,但十不能一下。御史宋焘、给事中汪若霖,相继-不成,先后见黜。赓缘二人言,力请更新庶政于增阁臣、补大僚、充言路三事,语言恳切,帝优诏答之而不行。乃素服诣文华门恳请,终不得命。

死后荣辱  万历三十六年生病,-乞休,疏二十余上,并未被准许。同年十一月在任上去世。遗疏表达了对时政的悲观色彩。

朱赓曾被授予少保兼太子太保,进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去世后,赠太保,谥文懿。御史鼓端吾再次上疏诋惠朱赓,给事中胡忻请停其赠谥,皇帝并未听信。

1.jpg

微信图片_20240704212736.jpg

(朱辉 13814595514)

朱儁


[][?-195年,东汉末年名将]

朱儁(jùn)(?—195年),字公伟。会稽郡上虞县(今浙江上虞)人。东汉末年名将。

朱儁出身寒门,少年时因赡养母亲而闻名。其为人好义轻财,乡里都敬重他。后被太守徐珪举为孝廉。迁任兰陵令,有特殊政绩,被上表推荐。不久拜交州刺史,仅率家兵五千人就大破叛军,平定交州。战后以功封都亭侯,入朝为谏议大夫。

光和七年(184年),黄巾起义,拜朱儁为右中郎将、持节。平定三郡之地后,被皇甫嵩上表推功,进封西乡侯,迁任镇贼中郎将。不久进拜右车骑将军,更封钱塘侯。后为河内太守,击退进逼的张燕董卓秉政时,想以朱儁为副手,遭他婉拒。李傕一时以朱儁为太尉,录尚书事。后行骠骑将军事,持节镇关东。

兴平二年(195年),李郭相攻时,郭汜扣留朱儁为人质,朱儁性格刚烈,同日即发病而死。

总评

朱儁镇压黄巾,手段过于血腥。但他不附董卓,明显其节,讽刺迁都,曲表其愤,欲乘傕、汜,更见其深谋远虑。对此,则应一分为二地给予评价。

历史评价

陶谦等:“将军君侯,既文且武,应运而出,凡百君子,靡不颙颙。’故相率厉,简选精悍,堪能深入,直旨咸阳,多持资粮,足支半岁,谨同心腹,委之元帅。”

:“近故太尉上虞朱公,天姿聪亮,钦明神武,策无失谟,征无遗虑,是以天下义兵,思以为首。”

范晔《后汉书》:“①皇甫嵩、朱儁并以上将之略,受脤仓卒之时。及其功成师克,威声满天下。值弱主蒙尘,犷贼放命,斯诚叶-袂之几,翟义鞠旅之日,故梁衍献规,山东连盟,而舍格天之大业,蹈匹夫之小谅,卒狼狈虎口。为智士笑。岂天之长斯乱也?何智勇之不终乎!前史晋平原华峤,称其父光禄大夫表,每言其祖魏太尉歆称‘时人说皇甫嵩之不伐,汝豫之战,归功朱儁,张角之捷,本之于卢植,收名敛策,而己不有焉。盖功名者,世之所甚重也。诚能不争天下之所甚重,则怨祸不深矣’。如皇甫公之赴履危乱,而能终以归全者,其致不亦贵乎!故颜子愿不伐善为先,斯亦行身之要与!” “②黄妖冲发,嵩乃奋钺。孰是振旅,不居不伐。俊捷陈、颍,亦弭於越。”

张预:“孙子曰:‘将能而君不御者,胜。’隽得假日月而破赵洪。又曰:‘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隽攻西南而掩东北。又曰:‘围师必阙。’隽解围而降韩忠是也。”

郝经:“嵩儁有大将之略,昧匡时之几,遂为桀逆所制,不能以功名终。”

蔡东藩:“黄巾之平,皇甫嵩为首功,朱儁其次焉者也。朱儁与皇甫嵩齐名,而谋略不及皇甫嵩,颍川之役,微皇甫嵩,儁且一蹶不振矣;若汝南陈国之平贼,亦赖嵩为主帅,而儁得分功,至移讨宛城,两月不下,必待朝廷之督促,方苦心焦思,用谋破贼,然亦幸遇赵弘韩忠之犷悍无谋,乃得为儁所算耳。”

(有事找站长,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

(有事找站长,支持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

寻根问祖,查找家谱,就上朱氏家谱库,联系微信:19819884266。

微信图片_20220804184831.jpg


寻根问祖、编修家谱,传播朱氏文化,品“中华朱氏酒”、“朱府囍酒”。金世佳和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华情,19819884266。

朱府囍酒.jpg

中华朱氏酒9.jpg




  •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