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宿州胡辛庄考亭堂朱氏溯源
胡辛庄位于皖北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胡辛庄历史悠久,小学门前有唐朝大槐树。解放前为南北通衢,宋始设驿、铺,明清兴盛。徐州至宿州,设桃山驿、夹沟驿、符离水陆驿。桃山南有胡辛庄铺、闵子集铺等。驿、铺主要用途,即通途、通邮、通商等。明清驿有驿、站、塘、所、铺等。全国以北京皇华驿为中心,在县与县之间有大量的急递铺,铺与铺的间隔为十至二十里。当时地区设总铺徐州地区的总铺,设在“州治大门内右”,通信网向四面八方辐射。南线:七里沟铺、陡沟铺、尔家庄铺、孤票树铺、东珊铺,胡辛庄铺,在州治南达宿州界。是从徐州通往宿州(今安徽宿州市)的线路。
《明朝嘉靖三十年石碑碑文》
胡辛庄考亭堂朱氏祖居句容县,洪武四年徙居徐郡河北鸳鸯楼,相传迁徙过来为东三房和西四房,落户于徐州周围居住。而后后迁入胡辛庄一支,何时迁入已失考,根据先茔和人丁数量推断,应该在数百年。胡辛庄老谱也在文革后失火被烧,同时知晓徐州茅村柳泉祖源地的长者也早已逝去,解放前还有支族长者每年清明节去柳泉祭祖扫墓,目前仅确定考亭堂,徐州北柳泉、茅村一带迁移而来等些许信息。徐州一带考亭堂并不多见,也仅发现徐州北柳泉茅村一带考亭堂朱氏,人丁兴旺,事业发达。但是柳泉考亭堂老谱目前也无从查找,一说文革被烧,一说在解放战争期间被一军官带至南方,时至今日无从考证,但可确认与胡辛庄支派为同一堂号,后续的寻祖寻亲工作还将继续开展,同时族人有志之士也请留意发现更多信息。江苏徐州柳泉一带有多本考亭堂新谱,基本上以子固祖为确切的资料记载。从始祖迁徐的洪武四年到天启年的200多年则无任何资料文字记载。
江苏徐州柳泉子固祖墓碑
先祖迁居胡辛庄久也,相传今胡辛庄小学之前为朱氏家堂庙,解放后改建为胡庄小学,培养了若干国家栋梁。目前校内有明朝嘉靖三十三年的双龙石碑一座,其文曰“夫徐之城南去舍六十里 名曰胡辛庄,南北都邑之要道”,“今有本族首善士朱公諱??然素有好善之心自憫其傾頹欲效先覺之所為復方之念夫善心非舉寨力难成…”祠堂庙在文革被毁,曾经参与文革破四旧的老人回忆,从朱林砸到闵祠(闵子骞之祠堂墓地),朱林就是学校后面的朱氏先茔林地,大概10-20座坟墓,有石台,石碑,墓碑等,这些物件也在文革中被毁,多被用作修桥和建筑之用,无可考。仅存目前的双龙石碑一座,双龙石碑的赑屃(龙龟)底座埋在今学校西侧地下2-3米之深。80年代由于学校扩建,朱氏族人将先祖之茔地迁入东山、西山等多地安葬。笔者小时候就出生在祠堂庙隔壁的院落,同时就读于此小学。清朝年间有刘姓族人迁居附近,因此后人也传为朱刘二家祠堂庙。庙门前曾有唐朝古槐树一颗,树洞可站立二个成年人,文革被毁。过去还有石桥二座,桥下流水清莹,庙前商贾云集,有人市、酒馆、材行、交易市场等,人来人往,热闹极致。文革后,由于祠堂和林地遭到破坏,朱氏族人就各自居住、供祖,红白喜事仍然聚之议之,来往亲密,长幼有节,敬爱有加,此亦为考亭堂朱氏的优良家风。
明朝嘉靖三十年双龙石碑
老谱传之班辈:奉从孝作向。大概清朝、民国使用,1965年由于有族人去世,长辈们在丧事后,集中议事,讨论共续班辈:学全永世发,保泰仁安乐。
曹村镇胡辛庄各房分布情况:
1. 皖北萧县官桥镇刘林
2. 皖北宿州埇桥曹村镇胡辛庄
3. 其他未知
关于考亭堂堂号:
考亭堂,考亭,地名,位于沧州建阳县(今属福建省)城关西门外。北面有青山,东西南三面有麻阳溪水缠绕,环境优美。相传五代南唐黄子陵居此,其父死后,葬邻近山麓,子陵每日至墓省视,思亲之意甚笃。后年迈体弱,步履维艰,如是筑亭于宅旁,取名望考亭。常登考亭望其父墓,其地因名考亭里,朱熹晚年退居此地。熹居此地后,继续从事教育工作,修竹林精舍又改名沧州精舍作讲学馆。熹公去世后的四十四年,南宋淳祐四年(1244)诏立书院,理宗亲书“考亭书院”四字匾其门,以后称朱熹学派为考亭学派。后世以考亭为堂名。
紫阳堂:徽州有紫阳山,是熹公之父朱松读书成名的地方。熹公为怀念父亲,就将崇安五夫里原居取名“紫阳书屋”。自取一别号“紫阳”,世人称紫阳先生。宋理宗皇帝赐理学泰斗圣人朱熹子孙的居住址为“紫阳义居”。熹公后人,一部分称紫阳堂。考亭紫阳均为熹公标致,因此熹公后人有的支系称考亭堂,有的支系称紫阳堂,均是纪念先贤之意,也是自己本支姓氏的一个徽记。
目前国内确切的有文字记载的考亭堂堂号朱氏族人有:
江苏徐州铜山柳泉考亭堂朱氏
安徽宿州埇桥区胡辛庄考亭堂朱氏(源于徐州茅村、柳泉考亭堂)
湖南岳阳考亭堂朱氏
湖北崇阳通城考亭堂朱氏
福建罗源起步蓝田村朱姓,考亭堂
至于本族考亭堂堂号,是否与朱熹公后裔为同一堂号,尚无资料文字,需待考证,同时也欢迎宗亲提供信息线索,以求归宗!
111
参考文献资料:
1. 《考亭紫阳朱氏家谱》,考亭堂
2. 《徐州古代驿传》 孙茂洪
3. 《中华朱氏通志》 中华朱氏通志编篡委员会 .2007
4. 《福建姓氏志• 朱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