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起源及分支始祖先人生卒纪年
轩辕氏黄帝之后,高阳氏颛顼之裔,陆终氏第三十九世后裔,邾国第一代国君邾国曹挟为邾姓先祖,在邾国称国君二十余世。至战国时期邾国被楚国吞并,其后裔为避祸去掉邾字耳旁,改为“朱氏”。邾姓先人世代在邾国相传望出,至此四徙各居一方,现讳介世数即不可考矣,古代的邾国大抵位于今日山东省邹城市。
朱氏自有史以来此系先人世代为官,帝王将相数百名,沐浴天下执掌国事。在东晋时期,先祖曹挟第五十八世嫡裔朱龄石世居江东,至义熙九年(公元413年),任晋军元帅,后升任相国右司马,其有三子,因奉公执法迁居安徽。至其六代孙大唐宰相朱敬则在安徽成为名门望族,至十五代孙朱瑰之九世裔朱熹,在南宋时创谱分支, 即以朱瑰为始祖。黄帝第一百一十七世之后,先祖邾挟第七十二世之裔,朱瑰为安徽朱氏分支始祖。
因有数百名先人官吏, 难一一列举,只叙述有特殊事迹的先人简历
1.祖居安徽朱氏分支始祖,朱瑰字舜臣,又名通,号环,生于大唐宣宗大中元年岁次丁卯(公元847年)农历八月十五日寅时,卒于唐昭宗哀宗五代后梁辽太祖乾化五年、祯明元年岁次乙亥,公元915年。唐昭宗大顺二年三元及第,任徽州刺史兼节度总兵,在唐天祐元年岁次甲子(公元904年)57岁领兵镇反婺源,至此在婺源建府邸安居百世。
2.二世先人,朱廷俊字文智,生于后梁乾化二年岁次壬申(公元912年),卒于北宋淳化五年岁次甲午,公元994年。
3.三世先人,朱昭元,字致尧,生于后周显德元年岁次甲寅(公元954年),卒于北宋祯宗咸平二年岁次己亥,公元999年。
4.四世先人,朱惟甫字传美,生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岁次己卯(公元979年),卒于北宋仁宗至和元年岁次甲午,公元1054年。
5.五世先人,朱振字文举,生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岁次戊申(公元1008年),卒于北宋神宗熙宁十年岁次丁巳,公元1077年。
6.六世先人,朱绚字子敬,生于北宋仁宗景祐五年岁次戊寅(公元1038年),卒于北宋徽宗宣和四年岁次壬寅,公元1122年。
7.七世先人,朱森字良材,生于北宋英宗治平三年岁次丙午(公元1066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岁次壬申,公元1152年。
8.八世先人,朱松字乔年号韦齐,生于北宋绍圣十三年岁次丁丑(公元1097年),卒于南宋绍兴十三年岁次癸亥,公元1143年。
9.九世先人,朱熹字元晦,号晦庵,生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岁次庚戌(公元1130年),卒于南宋庆元六年岁次庚申,公元1200年。孔子再传弟子哲学家朱熹号称屏山先生,一生传承孔子儒家文化,著书千卷,执教育人兼奉公执法。他曾经在安徽,徽州城南五里紫阳山建起了讲书堂,先后又在福建与婺源建校,以紫阳山书屋为堂号,共建紫阳堂号三处。他执教施政,桃李遍江南。
其曾经在翰林院任御师,得皇封爵号为徽国文公太师。后授予宋宁宗恩赐翰林院庄园文公府,内设博士大厅,门里双阙。其一生竭力弘扬孔子文化, 在公元1162年,携带通关文牒来古中都邑孔子讲书堂施教。至清乾隆五十一年岁次丙午(公元1786年), 被奉举御列为十二哲学家之一。朱氏先人世居安徽,世代为官报国。在南宋宁宗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为弘扬孔子文化,命其孙朱钜等人,携带通关文牒从官率族定居中都邑。世袭正七品教育官,治理孔子讲书堂传承育人,世代沐至圣之泽,保护孔子圣地。
清光绪二十八年冬月,慈禧太后钦赐御书匾额
10.十世先人,朱埜字文之,生于南宋绍兴二十四年岁次甲戌(公元1154年),卒于南宋端平元年岁次甲戌,公元1234年。
先人朱钜至皖迁“古中都”今汶上县孔子讲书堂朱氏之始祖
治理孔子讲书堂一系列先人的生卒和任职纪年
11.十一世先人,朱钜字庚一,生于南宋乾道十年岁次甲午(公元1174年),卒于南宋理宗淳祐四年岁次甲辰,公元1244年。此公学识渊博,德才兼备,在南宋宁宗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受祖父朱熹之命,携带通关文牒,率族来中都发展儒家文化。接管治理孔子讲书堂,登坛拜圣,代兼正七品儒学教育官, 传承育人,大力兴办教育。此公晚年念乡不已,因原籍有田产家园,老幼亲眷,子孙林立而奉公。其逝后还籍安葬,只留下四子朱济带数十名籍无牵挂的宗亲定居中都,繁衍生息,传承育人。此公一生流洋传教,使两国和谐太平,深受宋金两界人民的欢迎。终后由宗亲协助其子治校,此一系治校至明嘉靖时期朱天祥传承十二世。至今裔传三十余代,历经八百二十余载,世代沐至圣之泽,守护孔子圣地。
12、十二世先人,朱济字孔泽,生于南宋嘉定十四年岁次辛巳(公元1221年),世先人卒于南宋恭皇德祐三年岁次丙子,公元1276年。在南宋淳祐四年岁次甲辰(公元1244年),登坛拜圣,世袭正七品教育官,治理孔子讲书堂传承育人。
13.十三世先人,朱椿字国寿号有年,生于南宋理宗淳祐四年岁次甲辰(公元1244年),卒于元仁宗延祐五年岁次戊午,公元1318年。在南宋恭皇德祐三年岁次丙子(公元1276年),登坛拜圣,世袭正七品教育官,治理孔子讲书堂传承育人。
4.十四世先人,朱勋字文德,生于南宋咸淳三年岁次戊辰(公元1268年),卒于元惠宗至正元年岁次庚辰,公元1340年。在元仁宗廷祐五年岁次戊午(公元1318年),登坛拜圣,世袭正七品教育官,治理孔子讲书堂传承育人。
15.十五世先人,朱境字汝达,生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岁次壬辰(公元1292年),卒于元惠宗至正十九年岁次己亥,公元1359年。在元惠宗至正元年岁次庚辰(公元1340年),登坛拜圣,世袭正七品教育官,治理孔子讲书堂传承育人。
16.十六世先人,朱钿字子畴,生于元仁宗延祐元年岁次甲寅(公元1314年),卒于明洪武二十五年岁次壬申,公元1392年。在元惠宗至正十九年岁次已亥(公元1359年),登坛拜圣,世袭正七品教育官,治理孔子讲书堂传承育人。
17.十七世先人,朱渌字宗宁,生于元惠宗至元五年岁次己卯(公元1339年),卒于明永乐十一年岁次癸巳,公元1413年。在明洪武二十五年岁次壬申(公元1392年),登坛拜圣,世袭正七品教育官,治理孔子讲书堂传承育人。
18、十八世先人,朱栗字伯恭,生于元惠宗至正二十七年岁次丁未(公元1367年),卒于明景太七年岁次丙子,公元1456年。在明永乐十一年岁次癸巳(公元1413年),登坛拜圣,世袭正七品教育官,治理孔子讲书堂传承育人。
19、十九世先人,朱昌胜字庆五,文武名士,生于明洪武二十一年岁次戊辰(公元1388年),卒于明成化十六年岁次庚子,公元1480年。在明永乐六年国难之时投军报国,立功后被授衔上将,任职二品节度镇守南京。其受永乐皇帝的恩赐衣锦返乡,光宗耀祖,在讲书堂西南二百米处,设庄园建家祠,施建了一处楼阁庭院,扎基方圆200米,名为将军府庄园。此公至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五十二岁谢官还乡,登坛拜圣,世袭正七品教育官,治理孔子讲书堂,大力兴办教育。此公是定居在此二百余年中取的第一大功名,当时在汶上县城西是第一家官宦大族,报国救民,名扬四方,深受广大社会人民的赞誉。
附注:当年的将军府庄园建筑设置
恩赐将府五出进,扎基青石砌青砖,滚龙石坎门口卧,上包通框高闸板,檀木龙柱鼓石座,楠木大梁沙木梱,红松椽子砖登顶,琉璃青瓦灯笼檐,返水房顶四出厦,龙舌含珠挑角山,斜山站角滚龙脊,大畜大兽斜脊站。越南花檀做门窗,广东红木雕隔山,将府南北三十丈,东西扎基二十三,坎主阳门排八卦,重重厢房带厨间,后建花园前设阙,亭台轩榭相生辉。黄花铁梨打橱柜,床榻桌椅黑紫檀,条几上供功名证,单书铁卷奉中间,龙匾御像中堂挂,官衔灯笼门上悬。敕封旗杆两丈三,锦缎黄旗飘空间,刺绣上将朱昌胜,二品节度守南京,报国平乱尽忠孝,世代受禄振大明,汗马功劳皇恩荡,恩赐响场千顷田。
朱昌盛生三子,泰宣、环、维,泰宣嘉祥支祖,维十里闸支祖。六品文案兼七品教育官朱环为古中都讲书堂朱氏之祖
20、二十世先人,朱环字佩珍,生于大明景太五年岁次甲戌(公元1454年),卒于明嘉靖三十年岁次辛亥,公元1551年。此公才华横溢,在明成化年间中取六品功名,奉公于兖州府文案。经大族和政府一致推选,在明成化十六年谢职还乡,登坛拜圣,代兼正七品教官,世袭第十代讲书堂主,治理孔子讲书堂传承育人。他学识渊源,至嘉靖中期,其闻,国家为保京杭运粮河畅通,计划圈建马踏湖堤蓄水。因其世代治理讲书堂,以讲书堂为家,他心中郁闷,八十七岁饮酒含泪,为沐至圣之泽养先贤之遗德,保留文物影像,绘下了讲书堂、钓鱼台圣迹图。此图成为传家之宝,世代供奉,至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圈建湖堤峻工而蓄水,淹没了孔子讲书堂和钓鱼台圣迹亭。
至玄孙朱名僧攻研书法,其依高祖遗留的画图为素材。古图渐废后,至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三十世先人朱大澍为朱氏创修家谱,即有朱名僧再绘此图。当年朱环按钓鱼台真迹绘的六角亭,因朱名僧年老体弱精神不支,把六角亭减化为四角柱。至1982年朱氏第九次叙修宗谱,依朱如珍先生为谱务导师,他尊圣敬宗。其受老族掌朱如篪先生之命,暨其孙传纲提供了本县朱氏的住处位置,协助画师朱玉朴先生,描绘了六县的朱氏住址图。经众族人协议,美画钓鱼台圣图,四角柱又复原了六角亭。
21、二十一世先人,朱训字则法,生于明成化八年岁次壬辰(公元1472年),卒于明嘉靖二十三年岁次甲辰,公元1544年。在明嘉靖元年岁次壬午(公元1522年),登坛拜圣,世袭正七品教育官,治理孔子讲书堂传承育人。
22、二十二世先人,朱天祥字临堂,生于明弘治二年岁次已酉(公元1489年),卒于明万历五年岁次丁丑,公元1577年。此公温文善良,学识渊源有本,在明嘉靖二十三年岁次甲辰公元1544年登坛拜圣,世袭正七品教育官,治理孔子讲书堂传承育人,。因蓄湖把讲书堂圣泽书院迁至汶上县城,后改名书院小学(今汶上城实验小学北区)。国家为了保护名胜遗迹,即任命此公授九品俸禄世袭监护孔子圣地。至十一世先人朱钜定居中都治理讲堂,至明嘉靖三十四年天祥公在职,世袭七品教官十二世,治校历经三百五十九年。此公宅心仁厚,忠孝慈善,家有永乐皇帝敕封的良田千顷,他轻财重义,济助人民,赞助社会,恤孤怜贫,常施财救难。在嘉靖中期,收留了数十名七刘八张的乞丐难民,这些难民受其眷顾数十年,至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马踏湖蓄水,朱氏大族各奔东西,此公为遵使命,守护名胜故址和祭祀先人不舍故土。率子孙四代50余口和毛氏家族20余人以及乞丐难民60余名迁湖东岸定居。在公元1573年建立了朱家庄,政府与民众一致推选天祥公兼掌庄政,其为朱家庄之庄主。
至万历登基大赦天下,国家寻找当年受冤的一门王氏官吏,才得知:这些乞丐原是从山西逃避官府追捕的一族王氏官吏。王氏在此隐居20余年终得被平反昭雪,并世袭官职补赏二十四年的俸禄,又还给山西老家被国家控制的田产家园。王氏善族义气深重,为报天祥公的收救之恩,拿出钱款给朱氏建房,设石磨,建石碾,穿青砖饮水井回报其恩。王家井、王家碾(井址在隅首南20米处可鉴),碾、磨废后被埋入大坑东北角,垫于行塘路口。王氏为与第二故乡祈祷福祉,免去病灾,大族捐出大批资金,在魏家湾选定地势。至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设建了华佗大殿及真武大殿,设市场、建戏楼,起三月三庙会造福一方。因建庙基地由荣氏善族捐献,所以庙宇命名为荣家庙。因庙会红火热闹, 使一方繁荣昌盛, 远扬了荣家庙, 淹没了魏家湾(今汶上县次丘镇荣庙村)。因王氏大族眷念故土,国家批文列,三年之内全族必迁回原籍,只留下一家王氏看管庙宇。因始迁的老人逝后都葬在湖里,所以每年农历二月份,王氏族掌定派几名后裔来马踏湖祭祀,备带礼品看望朱氏世代故交,顺便管理庙会,连年如此,长达三百余年之久。
至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又来给朱家庄建立了火神庙,为朱氏免去天灾水患,才有了干湖变良田。在民国三年,王氏把治庙和庙会税收的重任交于名人贤士,武术教头张咸科先生掌管。在民国三年,王氏把他的管庙人带回原籍,从此王氏善人再也没来过朱家庄和荣家庙。王氏世代为报天祥公的厚德深恩,才于一方造福数百年。天祥公德高望重,名扬省内外,深受国家及广大社会人民的赞誉。此公晚年把庄政族权付予了四子孙朱光连,至公元1577年寿终,享年88岁,在朱家庄东南里许新林安葬,方位艮山坤向。
23、二十三世先人,朱冕字纯荣,生于明正德十二年岁次丁丑(公元1518年),卒于明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公元1587年。此公天性忠厚,学识渊深,因孔子讲堂迁至县城,其设建私塾,传承育人, 大力兴办教育,后世承三世,历经七十五年。此公一生从教桃李满城,为人低调,谦和诚信,处世自称业儒生。公逝后葬于庄东南老林,至公元1606年,其子朱光连去世迁其坟,在朱家庄东北里许安葬为主墓,新林方位艮山坤向。至大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其十一代孙朱远迁与其修坟祭祖,为此公立墓誌名碑,流芳千古。
24、二十四世先人,朱光连字忠诚,生于明嘉靖十三年岁次甲午(公元1534年),卒于明万历三十四年岁次丙午,公元1606年。
25、二十五世先人,朱继字建堂号尚儒,生于明嘉靖三十四年岁次乙卯(公元1555年),卒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岁次已未,公元1619年。
26、二十六世先人,朱桂凤字甫臣,生于明万历元年岁次癸酉(公元1573年),卒于清顺治十二年岁次乙未,公元1655元。此公在万历中期例授儒林郎,议叙六品衔, 任职兖卅府文案,其奉公廉洁,爱民如子,深受广大社会人民的爱戴。公德高望重,教子有方,世人无不赞扬。公生四子,其长子朱灼字鉴光,黉门监生,议叙七品,在南旺社区任职乡官。次子朱炳字学若,监生,议叙七品衔,在外县任职乡官。三子朱㷧字文光,吏员宣德郎,议叙六品衔,任本县丞兼本县儒学教谕。四子朱焕字龙光,文武名士兼乡村讼师,代为乡邻排纠解难于争讼事等。
在大明天啟年间,朱灼字鉴光中取黉门监生,议叙七品衔,任职南旺社区乡官。当时,明朝治辖的南旺社区超于今日的南旺镇五倍,北靠开河、鹿湾、温口,东临南站、康驿、水店,南界长沟、大张楼,西辖红运梁宝寺。
在崇祯5年,国运衰败土匪猖獗,群雄四起天下大乱,忠正耿直的官吏实难执政。有一日,本邑宰下达了清操山湖之令,当时南旺运河段发生了搁浅翻船事故。此公先去抢险救员及清理河道,却被奸人诬陷,举报他是故意延误了蜀山湖操匪。朱灼清正蒙冤不服,与县官争执被拘押。其父朱桂凤预料不妙,急命四子朱焕、堂侄朱灿去安徽托人解救。朱焕、朱灿二人奔快马进皖昼夜不停,在回程的半道上累死快马一匹,兄弟二人跨坐一匹马带回来御影及祖传的功名证物。桂凤公与朱名僧善施巧计,把御像和单书铁卷高悬在客厅,院内两侧已布好水缸阵,水缸皆积满水。因朱灼被拘押定罪不服,县官一气之下亲带人马来朱家庄清操家当。进大厅见御影当场吓倒,水缸阵齐发,水满庭院,县官瘫倒在客厅,院内有十几个污吏爪牙只吓的滚爬在地,架住县令落荒而逃。
县令回城后先与朱灼消除案卷,官复原职,急忙请来州官府台讲情说和。州官、府台带着厚礼来朱家庄拜请桂凤公,在县大厅大摆宴席,县令跪拜,认错赔情。因朱灼清正廉洁,州、府与他褒奖加赏,此事轰动了省内外。也是在公元1573年,建朱家庄60年以来的第一件大奇事。从此朱家庄名声大震,德威远扬,此事至今仍流传说。
(朱桂凤有四子:灼、炳、㷧、焕)
27、二十七世先人,朱㷧字文光,生于明万历二十四年岁次丙申(公元1596年),卒于清康熙八年岁次已酉,公元1669年。此公德才兼备,明天启初年进取六品功名,吏员宣德郎,任职本邑县丞兼儒学教谕。他为人正直,德才兼备,廉洁奉公,一尘不染,不惜余力报效祖国。至崇祯三年宣德郎上檄兖州府,为发展社会教育,设建孔子讲书堂。经核准,他在朱家庄隅首东侧路北建起了学堂。在当时,因国力薄弱,此公有良田数十顷,自出建校资金,他愿献出财产弘扬孔子上文化,批文条例为私建公有制的国学堂。因此地是孔子初仕圣地和讲学之处,又是崇祯帝的批文印章,所以堂号故名为崇圣讲堂。在当时崇圣讲堂,是汶上县第一处私建公有制的国学院,在方圆数百里是独家学堂。因此公在县城兼职繁忙,有家父六品赋闲官儒林郎桂凤公,带领师弟朱桂成、朱桂鸾及弟子朱熠、朱炳和养子朱名僧等人掌管治校。在公元1630年,仲夏吉日为学堂剪彩授课,大敞校门拉开了教书育人的序幕,四方学子纷纷前来求学,桃李满洲府。他优免学费为国家培育出无数的栋梁之才,赢得了四方社会人民的赞誉。
经兖州府上檄呈文表彰,在崇祯五年四月钦赐御书匾额,四字曰∶“儒学正宗”, 恩赐世代受禄,掌管本邑文教兼开崇圣讲书堂。至公元1644年群雄四起,大明灭亡,他忠孝仁慈,爱民如子,见百姓遭受战火之难,心中郁闷而身体欠佳,49岁弃职返乡。接替年过古稀家父肩上的重担,治理讲书堂传承育人,世袭监护孔子讲书堂,钓鱼台古迹遗址。因此公德才兼备,政绩卓著,大公于国家和人民,满清政府屡次来朱家庄拜请他回城复职,皆被他彻底拒绝。国家依然按大明设置款待此公,官复六品,赏戴蓝翎,赐绿袍银鱼带,官衔灯笼等。在顺治元年十月钦赐御书匾额,四字曰∶“儒学重光”。 敕任汶上、东平两邑教官,名曰:夹河套儒家学派的代表人,世袭受禄兼开学堂,为朱氏接续了大清的功名证物,官衔灯笼。公屡次赢得了国家的嘉奖表彰和广大人民的赞誉,一生光明磊落,谦和诚信,做人低调,善教子孙和弟子。为了让后人防骄戒躁,以养谦恭友善之德,明令弟子不树不记。所以其后裔及有才识的再传弟子皆遵其遗志,书丹撰文不落款,处世逢场不逞能。公一生报国助民功德无量,为本县开创了笫一处国学院。为一方开创了三百余年的教育,桃李遍天下,名扬省内外。至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寿终于崇圣讲书堂,享年73岁。
28、二十八世先人,朱圣均字成美,生于明崇祯七年岁次甲戌(公元1634年),卒于清康熙五十二年岁次癸巳,公元1713年。
29、二十九世先人,朱鉷字键秋,生于清康熙九年岁次庚戌(公元1670年),卒于清乾隆八年岁次癸亥,公元1743年。
30、三十世先人,朱大章字裕衡,生于清康熙四十七年岁次戊子(公元1708年),卒于清乾隆六十年岁次乙卯,公元1795元。此公才华横溢,善教门徒,在乾隆八年,世袭儒家学派六品教育官,桃李遍省城,世袭监护孔子名胜故址。在公元1783年暨其子,协助大澍公为环公支创修了家谱,曾经修建崇圣讲书堂,传承育人,大力兴办教育。为国家育出了无数的栋梁之才,屡次赢得了国家的嘉奖表彰及广大社会人民的赞誉。此公一生治校善教弟子,为社会育出的功名官吏数不胜数,灾慌年济助人民赞助社会,远扬了朱家庄的才识道德。
31、三十一世先人,朱晏字云清,生于清乾隆二十三年岁次戊寅(公元1758年),卒于清咸丰五年岁次乙卯,公元1855年。
32、三十二世先人,朱应举字元贞,生于清乾隆五十九年岁次甲寅(公元1794年),卒于清同治十二年岁次癸酉,公元1873年。此公忠孝善良,学识渊博,德才兼备,世袭夹河套教育官,议叙六品,赏戴蓝翎。世袭监护孔子讲书堂、钓鱼台遗址,掌管治理崇圣讲书堂兼掌朱氏族权。在公元1828年为弘扬儒家文化废除园田,开发了一处庄园和学堂,崇圣讲堂迁至庄南新校址,故名南园学堂。他开阔了教书育人的摇篮,善教门徒,为乡里及四方培育了一批批优秀人才,屡次赢得了国家的嘉奖表彰及广大社会人民的赞誉,家有良田数十顷,轻财好施,赞助社会。其心地善良,做人低调,谨遵先人的遗志,书丹撰文不落款,凡遇荣誉让他人。此公在公元1850年接任朱氏族掌,统管大族井井有条,使全族宗亲都安居乐业, 深受广大人民的爱戴。
33、三十三世先人,朱远谋字长志,生于清道光十二年岁次壬辰(公元1832年),卒于宣统三年岁次辛亥,公元1911年。此公温文和善,忠孝仁慈,精于诗书,少年受业兼代课,为四方成就了多人。世袭夹河套儒家学派的教育官,议叙六品,赏戴蓝翎,世袭朱氏族权兼世袭护理孔子讲书堂、钓鱼台名胜故址。同治元年修建了南园学堂,优免学费善教门徒,桃李满城,为乡里及四方培育了一批批优秀人才,赢得了社会人民的爱戴。他德高望重,乡绅贤士,报国济民而不息余力。在光绪十年,他协助其子朱如鉴先生,翻建扩大了南园学校,拉开了教书育人的序幕。因其子在县城兼职繁忙, 他为了国家的教育替子治校, 带领弟子后又带再传弟子执教。为社会培育了无数的栋梁之才,为共和国之教育奠定了基础。其心地善良为人厚道,优免学费为四方育人, 多次授予国家的嘉奖及表章,屡次为朱氏叙修家谱。此公一生为教育呕心沥血,兢兢业业治理学堂,桃李遍省城,名扬之四方。其执教八十不下岗,积劳成疾而殉职,深受广大社会人民的赞扬。
34、三十四世先人,朱如鉴字镜铭,生于清咸丰四年岁次甲寅(公元1854年),辛于民国六年, 岁次丁巳公元1917。此公忠孝善良,才华出众,光绪六年太学生。经兖州府呈文举荐,被敕封为正七品监察官,在汶上县任职,掌管政法委的工作,代兼汶上县第一法律代表人。他知识渊博,曾经在汶上县衙门外设办讼师事务所一处,为社会人民受理案件,其尽职尽责,深受广大社会人民的欢迎,司法的工作服务于人民,也锻炼了他自己。有一次因执行特殊公务,他被人诬陷与县长争讼,在兖州府对簿公堂,竟告倒白县令。兖州府台授予他金牌一枚,凭金牌见府官可以免跪,在府衙内可以出入自便。他名扬四方,本府黉宫学院拜请他加入了股份,其为黉宫兼当了法人代理,业余时间并与学子授课。
光绪十年他在故里翻建扩大了南园学堂,外乡学子纷纷慕名前来求学。因其在县城兼职繁忙,拜请其父老教授六品教官,朱远谋先生掌管治校。其带领弟子朱应聘、朱应选、朱应魁、朱庆元、朱国杨等人协助治校,为村里及四方培育了一批批优秀人才。镜铭先生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为人民排纠解难,树立文明村风。他德高望重, 家有良田数百亩,灾荒年境他施粥解救饥民。自出钱款设石碾、石磨方便百姓,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探测到甘泉,又穿了青砖甜水井。还给乡民预测天气,以减少天灾的损害。如:雨季到来大豆可以推迟收割以防霉变等。此公一生功德无量,名徒众多,人社巨广。他离休时,州、府与本邑宰赠于他匾额物品荣誉作奖赏留念,他却拒之不受。他说:我能为国家效力,能为社会人民服务,这就是赐给我最大的奖赏。他返乡后,四方的乡绅贤士、儒家学派、名徒弟子、社会名流和百姓都纷纷前来拜访,皆请求给他立德行碑,流芳千古,又被他彻底拒绝。
此公每每书撰牌匾碑志皆落启他人的印款,他尊师重教,奉举有才识有德望的贤士,从不树立自己的名誉。此公、光绪三十年退休,命长门弟子朱远闻接任其职,并授其字号为鸣鹤。晚年竭力协助弟子治理南园学堂,他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其世袭族权三世,世袭六品教育官八世,世袭治理孔子讲书堂十二世,监护孔子名胜遗址十二世。至民国三年他把世袭职务全付于了名徒弟子朱如安的身上,并授其字号为若盘仁卿。其报国助民为乡村的教育事业立下了卓越功劳,积劳成疾而病故,他的功德事迹在当时人人皆知又代代相传。殉职后,教育的重任就落在了其弟子朱远珍、朱玉彬、朱士彬、再传弟子朱如珍等人的肩上。
35、三十五世先人,朱士彬字逸文,生于光绪十六年岁次庚寅(公元1890年),卒于民国八年岁次己未,公元1919年。 此公忠义善良,宣统年间太学生,施教于家校。民国三年经全体干群的一致推选,接任朱远昌先生的庄长之职,尽职尽责,其奉公于艰难困苦的年月里。民国七年军阀混战,土匪猖撅,进村烧杀掠抢。此公为保护村民的安全,卖掉了家中数百亩良田,带领全村民筑围墙,建城防,多方协调筹措,捐献大炮三门,济助人民度过了六年的艰难时期。为保护全村百姓的安全,他风里来雨里去昼夜巡防不息,执教兼庄政,心力并用积劳成疾而殉职。此公一生报国助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国为民立下了卓越功劳,深受广大社会人民的爱戴。
36、三十六世先人,朱良弼字辅臣,生于民国元年岁次壬子(公元1912年),卒于民国二十八年岁次己卯,公元1939年。
37、三十七世先人,朱来平字文安,生于民国十九年岁次庚午(公元1930年),卒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岁次己酉,公元1969年。此公书香圣门,官宦才子,世代奉公兼教。其才华出众,忠孝仁慈,谦和诚信,为人低调,是社会人民学习的好标榜。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本村担任村文书,任村支部委员兼乡村会计网长。因村班子中唯有他能写会算,所以村里的设计发展一切工作皆有他策划治理。在支部的大力支持下,他任劳任怨带领村民奔向社会主义的和谐道路上。数十年为公务廉洁奉公,一尘不染,当年他祖父保村民治安遗留的三门大炮,在五八年被他无偿的奉献于国家大炼钢铁。他离不开群众,下地干活带着信纸公章,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如有人找他办事,总要到地里去找,他光着脊背劳动,晒出满背水泡,仍大干不已。
因公务上级来客人皆由他领回家自己招待,数十年出发办公务他自带干粮,如遇不着卖开水的就靠喝凉水度日,不花大队一分钱。1962年5月,被汶上县人民委员会授予“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他牢记祖先的遗志大力兴办教育,在1965年,为发展教育把学校搬迁至村南。其建校选址、筹划、布置、安排,架上架下无不闪动着他的背影。如木料不足时,只要自己家里有的,就立即拿来用上,不要回报,与村里干群同心协力,使两排镶玻璃门窗的青砖瓦校舍顺利竣工。
1967年他迁葬村北自家祖林,把风水宝地让于一队打机井。1968年在村南打排井定点,又靠近他家的新林地,多数群众向他提议,不可再破坏了这块林地的风水。他说:“我不迷信风水,只要能打出好井,多打粮食群众不挨饿,即使破了风水也值得”。他说:“此事是大队策划定点要以公事为重,不能更改”。在打井时,因社员到坑塘去挑高压水供不上,如长时脱误就有打不成的危险。为了造福一队,他当机立断,在自家祖坟后挖掘土井一眼,安装水车就地取水,在村前为一队打成了第一眼好机井。他总是这样舍小家顾大家,有一次,他在打机井推钻杆时,钻盘出现故障,其为了保护他人,自己的腰部却被水磨棍打伤。他心里总是想着别人,唯独没有他自己。
为了给集体办事,他东奔西走,不辞劳苦,任劳任怨。1968年他去嘉祥急购机器零件,背干粮,喝凉水,不花集体一分钱。背着买回的零件,双脚磨满血泡,一昼夜步行近200里,到家时已没有了迈步的气力。他就是这样一心为公,不顾自己。他家两块好林地,地势高,土层浅、沙层厚,是真实的风水宝地。其曾祖父朱如鉴先生精通地理阴阳天文历法,他精心探测、花高价钱而选治。据有知识的先人传说,村北祖林能出高官厚禄,人人皆知。在打井时起葬其曾祖父朱如鉴先生,他的身躯已挂满了青红丝线并有红蛇缠身,腰椎下一大莲花穴托底,实是风水宝地,无偿的奉献于一队打井。
他正直磊落,大公无私,数十载排纠解难于乡邻,调解排除家庭、夫妻、邻里、街坊、宗族支派间纷争次数难以胜数。曾经为乡里解救了无数的轻生,他心血倾注于人民。数十年如一日恪尽职守,时常奔波,为公务日夜操劳而积劳成疾。他患上了胃溃疡、慢性肝炎。病危前他协助大队选好替职人,把大队一切账目清清楚楚的,交接于大队和新上任会计。因招待拖拉机司机耕地用后节省的二两香油在他家保存,他也一滴不少的拿出来交给大队。他一生为党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一生济世善待人民。寿终时全村干群都痛心流泪,并引起外乡的百姓及上级领导前来吊念,他为共产主义事业和朱庄村的人民,献出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生命。
(此公是一位厚德高尚、报国助民的好清官,也是建国以来朱庄村第一名廉洁奉公,一尘不染的共产党员好干部。人送绰号赛过焦裕禄,他的功德事迹人人皆知并代代相传)。
朱桂凤之长子长孙系先人的生卒纪年
1,朱灼字鉴光,生于明万历十八年岁次庚寅(公元1590年),卒于清康熙二年岁次癸卯,公元1663年。
2,朱圣培字仲生,生于明崇祯四年岁次辛未(公元1631年),卒于清康熙五十年岁次辛卯,(公元1712年)。
3,朱锳字粲三,生于康熙十二年岁次癸丑(公元1673年),卒于乾隆三年岁次戊午,公元1738年。
4,朱大海字含万,生于康熙四十六年岁次丁亥(公元1707年),卒于嘉庆五年岁次戊午,公元1798年。
5,朱华字春荣,生于乾隆十七年岁次壬申(公元1752年),卒于道光元年岁次辛巳,公元1821年。
6,朱清宁字广范,生于乾隆四十八年岁次癸卯(公元1783年),卒于道光二十三年岁次癸卯,公元1843年。
7,朱远迁字覆贞,生于嘉庆十九年岁次甲戌(公元1814年),卒于宣统三年岁次辛亥公元1911年。此公是汶阳朱氏第十一世厚德族掌,其一系世袭十一世,庄政族权277年。此公执法报国政绩卓著,其为朱家庄创修了庄史。因受州府遣调去县政府任职县吏,他把世袭庄政让于文武名士朱桂先生世袭兼任。把族权职务让于大儒士六品教育官,崇圣讲书堂堂主朱应举先生世袭兼任。
此公学识渊深,忠孝仁慈,才华出众,精于诗书,执教于讲书堂,为四方成就了多人。其世袭庄长兼任本社区文书,尽职尽责服务乡亲,赢得了四方人民的敬仰。当年经恩师族再长大澍公的呈文举荐,任命乡官。因才华出众,德才兼备,被敕封为本县县吏正七品。晚年退到二线,任职黑马沟社区治安巡防执法官,执政八旬不离岗。此公一生报国助民,为邑人排纠解难,料理诸家红白礼奠争讼事等。
他尊祖敬宗扬赖先人,在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邀请族众,给先人冕公修缮了墓志铭碑,亲笔书撰而不落印款。此公禀性谦诚,为人低调,授业黉门太学,官举七品县吏,但处世自称业儒其书丹撰文不落款,一生不树立自己的荣誉。他曾经三次为家族续修宗谱,尽心竭力兼撰序文,并捐献物资维持宗族的谱务。他好是正直,德高望重,寿长九旬,子孙成林,教子有方,恪守祖训。其温文典雅和睦乡邻,为人忠厚,善待世人,常为人民伸张正义。公是一方儒士官吏名扬四方,赢得了国家的嘉奖表章和广大社会人民的赞誉。
8,朱如礼字守德,生于道光十二岁次壬辰(公元1832年),卒于民国二年岁次癸丑,公元1913年。
9,朱庆元字兴起,生于咸丰十年岁次庚申(公元1860年),卒于民国二十七年岁次戊寅,公元1938年。
朱桂凤之长子三孙系先人的生卒纪年
1,朱灼字鉴光,生于明万历十八年岁次庚寅(公元1590年),卒于清康熙二年岁次癸卯,公元1663年。
2,朱圣基字建庭,生于明崇祯十五年岁次壬午(公元1642年),
卒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岁次已亥,公元1719年。
3,生于清康熙三十三年岁次甲戌(公元1696年),
卒于清乾隆四十五年岁次庚子,公元1780年。
4,朱大浴字清溪,生于清乾隆二十年岁次乙亥(公元1755年),卒于清咸丰四年岁次甲寅,公元1854年。
5,朱栲字格斋,生于清嘉庆二十年岁次乙亥(公元1815年),
卒于清光绪十四年岁次戊子,公元1888年。
6,朱应选字朝臣,生于清咸丰六年岁次丙辰(公元1856年),
卒于清光绪三十年岁次甲辰,公元1904年。
7,朱友德字进修,生于清光绪二年岁次丙子(公元1876年),
卒于民国十一年岁次壬戊,公元1922年。
8,朱如珍字席卿,生于民国三年岁次甲寅(公元1914年),
卒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岁次壬戊,公元1982年。此公民国时期书法家,社会名士,世袭朱氏第十代六品教育官,任夹河套儒家学派的代表人。1934年任职沟南乡文书兼执教育,1939-1953年任崇圣讲书堂第十二世堂主。1941年承袭六品教育官,1946—1953年执教兼朱家庄文书。此公精通书法,他的书法以柳帖、小楷为主,取欧颜之精髓,外柔内刚,执笔高悬、自然迅速,字而端庄峻秀。他曾经多次参加书法比赛,1932年为徐相君先生立碑志(次丘徐楼人),汶上县书法协会在东高庄三区立考场,此公取得了第一名,他用柳帖为徐先生书丹了德行碑,落款恩师李树芳(白石郑城人)。
1934年为杜三爷讳绍孔先生立碑志(刘楼乡赵庄人),汶上县书法协会在南旺社区设立考场,此公又赢得了第一名,他用小楷为杜先生书丹了德行碑,落款其师高仲堂字云声先生(寅寺攒庄人)。1934年在济宁地区考第一书法家,1936年在荣家庙院书丹万善同归大碑志,其落款名人贤士张咸科先生(荣庙仁士)。
1952年接到县政府通知,各村的会计携带本村帐目,到县政府培训学习,统一更换新帐册。全县九百个村文书聚集在县大礼堂,这些会计都是村里的顶尖文人,有个别人看到了不花钱的笔墨纸张,就挥笔现字,引起了你书他写,形成了书法赛场。
两天后发了新帐本,是0.6的小条格、大帐册,每人发一支毛笔、一瓶墨水操填帐目。只有此公一人用0.3的小字操填了帐本,其写的小字就像电脑排的版一样,字而端庄竣秀。县长、书记亲临现场主持,皆对此公赞不绝口的欣赏不已。许师爷曰,朱先生是我的启蒙恩师,他书撰过许多碑文牌匾名志,多次参加市县书法比赛皆取得第一名。众人皆知许殿源是好书法,在县委大院是第一大文士,经许秘书介绍此公后,那些现书写字的会计,个个自惭羞悔的赞曰:朱先生才是真正的文人。县领导当场请求此公给县政府写了多幅条幅大字,县长在招待所宴席款待了此公,又发予他奖品和荣誉证书,上写着汶上县优秀会计第一名。1953年退职后,其为朱庄村第三次叙修了村志。公为汶阳朱氏第十五世载史人,1934—1954年其书法荣获市县第一名。
1954年为朱氏第八次叙修宗谱,为了给家族省150块现大洋,他用小楷与朱氏书丹排版宗谱。公习书法先柳后楷,他常以柳帖为佳作。在当时,因公出身富农,政策紧张,为遮人耳目便用小楷书谱。写版前先与族人约定,曰是当代济宁市第一书法家戚某人书之。他数十年为邑人书撰碑文牌匾,皆落启他人的印款,他尊师重教,奉举有才识有德望的乡绅贤士。此公一生不树立自己的荣誉,赢得了广大社会人民的尊重和赞扬。至1982年为朱氏第九次叙修宗谱任业务导师,其心力并用兼撰序文,昼夜不息积劳成疾而病故,享年69岁,完成了他报国助民和育人的历史使命。
9,朱玉祥字瑞轩,生于民国二十四年岁次乙亥(公元1935年),
卒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岁次乙酉,公元2005年。
朱氏宗族任职奉公先人的生卒纪年
二十五世功德先人,朱伦字冠五,生于明嘉靖三十九年岁次庚申(公元1560年),卒于明崇祯五年岁次壬申,公元1632年。此公德才兼备,明万历时期文武名士,在万历四十七年,因胞兄朱继患病殉职及胞侄在外奉公,其代承庄政族权奉祭宗事,代护理名胜故址,掌管私塾学堂。其兴办教育,善教弟子,为四方培育出大批的优秀人才。其治理乡村百业兴旺,赢得了国家的嘉奖表章,深受社会人民的尊重和赞扬。至胞侄朱桂凤55岁谢官还乡,则命其侄接受了祖传的世袭三职。
朱炳字学若,生于明万历二十年岁次壬辰(公元1592年),卒于康熙元年岁次辛丑,公元1661年。
二十四世功德先人,朱名僧字行五,生于明万历三十一年岁次癸卯(公元1603年),卒于清乾隆四十八年岁次癸卯,公元1783年。明晚清中时期,著名书画家朱名僧字行五,生于万历三十一年岁次癸卯(公元1603年)。朱名僧家父朱格、是二十二世先人天祥公的第五子,他的年龄小于其侄光连公。朱格中年不立子,年近花甲丧妻刘氏,因家有财产而盼子娶妻许氏,于大明万历三十一年生一娇子。因独子娇生,为保长命,认和尚为师,而赐名为名僧。
朱名僧,生时丧母,靠堂孙妻宋氏孺贤人乳养成长,三岁丧父,受堂孙朱桂风的教养成才。其有叔兄弟十名,四伯家大哥长于他近70岁,最小的叔伯兄也大于他40岁。他自幼禀性墩厚,受到大家族的欢迎,他聪明灵敏可爱,温文善良可佳,经10年通读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在大明天启年间取秀才进举人得中功名,议叙五品,在兖州府任职银曹掌使。他忠正耿直,在做官时不肯逢迎上司,但颇能关心百姓的疾苦,因灾荒年他擅自开仓赈灾,拨款济困,被除去功名而罢官收监,经堂孙桂凤公多方筹措,花出了大量银钱方得出狱。
他自幼宽厚仁慈,知恩知育,在当年桂凤公给他定亲,他不肯,他再三推迟说:先求功名,后成家立业,因受到挫折他看破了红尘,不再为官仕途成家立业。他自幼受桂凤公的教养恩惠,出狱后,长期协助养父朱桂凤治理讲书堂,业余时以写字绘画挣钱孝敬家族亲人。至大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桂凤公去世后,他了无牵挂,53岁出家到南旺龙王庙为僧。
他擅长书画,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独创精神,他常以竹、石、动物、山水为素材,用笔秀劲潇洒,多而不乱,少而不疏,芳兰数丛,浓墨画花,秀逸多姿;墨色淋漓,天趣横溢。他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重视深入生活,观察写生。他的书法以篆、行、楷并以隶书为主,兼有画意的美感,他独创一格,古朴不俗。
他高寿180岁,在南旺龙王庙当了百年的头等执事大方丈。在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因创家谱,被请到朱家庄,他详细陈述了朱氏祖先的历史,协助大澍公为环公派创修了昭穆倒叙的汶阳朱氏支谱。他描绘了孔子讲书堂、钓鱼台的两幅画图,他记忆力超人,为朱氏创谱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他叙述了老祖先昌胜公当年在中都邑投军报国授军衔上将,任职二品节度镇守南京。他受皇帝的恩赐衣锦还乡,在故里讲书堂乡修坟祭祖建家庙,恩赐响场、良田千顷、官衔灯笼、大旗杆、皇帝御影、单书铁卷,受皇帝赏赐将军府庄园等历史。
朱名僧公是为朱氏创谱提供资料的第一大功德贤士,也是被国家除去功名的栋梁奇才。他年高得道,知识渊博,晚年得到乾隆皇帝的欣赏和赏赐。乾隆屡次南巡,皆到南旺龙王庙居住数日,敬请高僧赐教,他给乾隆皇帝提供了许多的珍贵资料。晚年为国家做出了大量的贡献,乾隆皇帝亲笔书撰为其立了功德碑,流芳千古。其逝后葬于南旺龙王庙公墓,寿终180周岁,卒于乾隆四十八年冬(公元1783年),他的事迹在解放前人人皆知,又代代相传。
三十世功德先人,朱大澍字霖仓生于乾隆十九年岁次甲戌(公元1754年),卒于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此公书香圣第,黉门太学生,恩荣耆寿九品衔。其忠孝仁慈,学识渊博,恪守庭训,善教门徒,曾经担任本社区总管兼书记员。他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服务邑人,善待百姓。他尊祖敬宗,上继祖先功德,下益于族人。在乾隆四十八年,他召集家族众人商议,追宗求源创修家谱。他带领堂兄大章公、大海公、族兄大林公等人去南旺龙王庙,请来了二十四世族人朱僧大和尚,给叙述朱氏的历史根源。
得道高僧寿高180岁,在他的详陈之下,此公记录了草本,上知祖先的根源,下知在老庄户失散200余年家族宗亲的名号和去处。他根据草本走访,按支寻名,终于完成了追宗求源的大事。他统一了朱氏大家族,并研究出昭穆倒叙的修谱程序,为家族创修了汶阳朱氏宗谱。此公德高望重,名扬四方,深受族人的爱戴及四方百姓的赞扬。
朱大顺字象坤,生于乾隆二十五年岁次庚辰(公元1762年),卒于道光十四年岁次甲午公元1834年。
朱桂字轮香,生于嘉庆五年岁次戊午(公元1798年),卒于同治元年岁次壬戌,公元1862年。
朱兆福字锡五,生于道光六年岁次丙戌(公元1826年),卒于宣统三年岁次辛亥,公元1911年。
朱远昌字云奎号乐仙,生于道光三十年岁次庚戌(公元1850年),卒于民国十一年岁次壬戌,公元1922年。
三十四世功德先人,朱如安字若盘号仁卿,生于光绪十五年岁次已丑(公元1889年),卒于民国三十年岁次辛巳,公元1941年。此公文武名士,世代官宦圣门书香,清末时期儒学礼生,授衔正七品漕运使,任黄河至微山湖航运, 名为济宁段运粮官。一门官吏,德善之家,乡绅贤士,社会名人,德威名震四方。他学识渊源有本,忠孝仁义,曾经执教于崇圣讲堂, 善教弟子。在民国三年,继承恩师朱如鉴先生的世袭三职务,继任九品监护孔子名胜遗址,承任夹河套儒家学派的代表人,议叙六品,赏戴蓝翎及朱氏族权职务。此公至民国五年站立江湖,行侠范围: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江苏、安徽。至民国十八年踏遍六省,广结善员,花费了银钱万贯,为朱氏移考出数千年的翔实历史。1929年代兼沟南乡长,尽职尽责,服务乡民。其正直磊落,大公无私,在抗日战乱时期,因执法报国英勇不屈,摊上了官司,10顷的富贵变成了家贫如洗。他为国为民为家族为乡村的教育立下了卓越功劳。为修缮家谱心力并用,为乡邻主持红白礼奠和诸家争讼事等,济困扶危与邑人。至1941年为报国救民抵御日军而殉职,享年53岁,此公一生厚德令人难忘,巩积久而年淹故表题誌
三十三世功德先人,朱远闻字鸣鹤,生于光绪三年岁次丁丑(公元1877年),卒于民国二十一年岁次壬申,公元1932年。光绪后期太学生,在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承袭恩师朱如鉴先生的职务,在本县任正七品监察官,掌管政法委的工作。至中华民国任本县人大主席,在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退居二线,任黑马沟老社区督察官,加强治安联防,保护了一方人民的平安。民国五年至民国十八年,因朱如安先生长期在外奉公立于江湖,护理孔子名胜遗址和朱氏族权托于了此公代兼, 为大族奉祭宗事十四年。公数十年为人民料理诸家红白礼奠及争讼纠纷之事,屡次为家族修缮宗谱,名扬四方,深受广大人民的爱戴。
朱如篪字凤棲,生于宣统三年岁次辛亥(公元1911年),卒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岁次癸酉,公元1993年。
(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