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朱礼彬
山东省莒南县朱家洼子村坐落在坊前镇南六公里。龙王河南岸,三河交界(龙王河,龙头河,砚柱河)五岭之中(刘家岭,东南岭,榆树岭,东北岭,摩天岭)近水靠河,土地肥沃,要岭有岭,要河有河,要川有川,林茂梁丰,有坊前小江南之称,几百年居住在这块土地上,因地势低洼朱姓居多,故名朱家洼子村,因连年遭遇水灾,1974年迁移南岭、北岭、南湖,建立新村,仍沿用原名。
据《朱氏世谱》载,明朝初年,始祖自江苏省挡路村与宗人初迁来,几人不甚可考。同胞兄弟四人,(几人不甚可考,是与兄弟四人一起来的人无考证)大公之后迁居江南惠墩埠庄、惠子坡庄,祖茔亦迁去,旧茔处地名大林上,一名棋盘地。一支迁居大店镇朱家庄子。
据《重修莒志民社志》载,朱氏原籍江南沙河,迁莒初居大店,继迁蟠龙官庄,朱姓人户发展快,成为首户,于清朝末年改称为朱家庄子。
一支迁居莒南县石蓮子乡朱家庄,据《重修莒志民社志》载;原籍江南沙河,迁莒初居大店,继迁朱家庄。据考,朱姓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迁立此村,取名朱家庄。
一支迁石蓮子5公里漾沟。据《重修莒志民社志》载,原籍江南沙河,迁莒初居大店,继迁朱家庄,分四支,一支迁居漾沟。
三公后裔朱文缙,迁居于卢山前朱家官庄。自江苏省赣榆县石桥镇朱家官庄迁出的村有:九世祖朱明伦,迁黑林镇吴山前朱家良庄。十一世祖朱永贵迁娄家官庄。十二世祖朱仲有、朱仲富迁大庄子村,十三世祖朱彩田迁海头镇小河口村。十四祖朱身龄迁居青口。十三世祖朱继德自朱家良庄迁居青口。三公祖茔在老庄西癸山丁向。
四公乏嗣,葬于老庄后,地名凤凰顶。以上祖茔文化大革命期间迁大车沟果圆,茔前有墓碑记载。二公后裔三世祖朱在元、朱在久。朱在元三子朱景止、朱行止、朱仰止。朱景止后裔为朱家洼子村的老五份,为什么叫老五份?因朱景止生二子长子朱三纲,次子朱三淮,朱三纲生三子,朱三淮生三子,朱三刚的次子朱崇夏之子朱可成迁居江南沙河镇,家中叔兄弟五人共同分老林地的财产,叫老五份。朱行止一子朱三乐。后裔居朱家洼子村是我们这一支。
一支朱成名迁居江苏省赣榆县石桥镇王集村,朱有明一支居朱家洼子村。始祖八世有文钦、文穆、文兴、文合,文斐、文成之兄弟。有文晓者其子仕美、仕姜,出居关东沈阳城,地名关王庙,以铁匠为业,早年有书信捎来,今不可考,居朱家洼子村。
朱氏迁居关东很多,以黑龙江省东宁县道河镇岭后村最多,称为东北朱家洼子,东宁县其他村也有分支,其他县市也有分支。四世祖朱仰止,字拱山,葬北河老林,迁居江苏省赣榆县金山镇后远庄子村,几子不可考。自远庄子村迁出的村有:六世祖朱太玄迁居大伞尔庄,八世祖朱检自大伞尔庄迁居赵家湖村,八世祖朱昆自大伞尔庄迁居大官庄村,一支自大伞尔庄迁居历庄镇殿马厂村,六世祖朱思远三子凤銮、凤银、凤钳,迁居罗阳乡南小河朱家圈村,十二世祖朱析林迁居安东县北镇万家庄村。十世祖朱建位二子敬春、敬兴迁居吴家林村,十一世祖朱海三子迁居西张夏庄村,十三世祖朱修礼迁居胡家村,朱修復迁居安东县西北乡胡家庄村,十二祖朱宦林、朱丛林,十三世祖朱修爵,朱朱祯迁居新浦,十四世祖朱身宽迁居前垤上村,十四世祖朱身俭迁居黄庄,九世祖朱维二子朱朱怀智,朱怀有自大伞尔庄迁居东巩齐村,十世祖朱怀宜,十一世祖朱和二子朱立廷,朱顺廷自朱家洼子村迁居东巩齐村。
(山东莒南县坊前镇朱家洼子村朱礼彬)
作者简介
朱礼彬,字紫文,1953年5月29日生,1973年1月13日毕业于山东省莒南县坊前镇中学,高中毕业后1974年6月1日任村卫生室会计,1983年10月入党,1984年农历闰十月四日下午在农村基层改制换届选举中,被选为村委副主任,经济社社长,计划生育主任职务。
1985年3月被县委授予“计划生育先进工作者”,1986年4月1日调乡卫生院赤脚医生管理委员会任会计,1987年1月1日回村开“福祥中医”诊所,1989年通过山东省卫生厅统一考试,获中医师资格证书,同年获西医士证书,1990年被山东省卫生厅授予“优秀乡村医生”称号,1997年4月1日起任村卫生室室长。
自1974年任会计以来,除干好本职工作以外,向老中医朱身伟、徐广枢学习中医中药知识,医术渐进,后经勤奋自学,在农村能够治疗一般病、常见病和妇科病,并对当时农村顽症出血热、脑血管病有独到研究。
1987年起研究开始农村史料,1986年开始保管朱氏《瑞鹿堂》世谱。编写了朱氏《来龙去脉》小册子,1992年建设《康泊新亭》与朱国心、朱礼山、朱身尧等三人共同设计而建,是莒南县第一个农村公园,亭上的图案系礼彬和身尧二人绘制。
朱礼彬于1983年起利用业余时间,研究绘画与书法,是本次朱家洼子村修订《朱氏世谱》主要编辑人之一。
朱家洼子村的姓氏变迁
朱家洼子村除姓朱的外刘姓共39户。刘姓是老住户,相传朱姓迁居朱家洼子村以来,住在村东南角,被赶走了刘姓住在西北角。朱氏到了刘姓家中,刘姓把朱氏先祖留下来,然后朱氏定居下来。到现在刘姓人户发展比较慢,朱姓发展比较快。后来,刘姓一支迁居东北官束村后,不相往来,朱姓与刘姓亲戚连亲戚。
朱家洼子村王氏有两支,一支自壮岗镇西坡村迁来,因朱氏是外祖父。一支自壮岗镇大演马村迁来。
蒋氏八户,由临沂市沂南县铜井乡辉泉村迁来。
张氏七户,一支自山后孙邮村迁来,初来者为张木匠。一支自本镇竹墩村迁来,朱氏为外祖父。
(2020年2月9日20)
一支九世祖朱凡迁居坊前北涧里,因村坐落在山涧(赵家村)。一支八世祖朱海迁居庐山后东庄(现在改称东朱家沙沟),一支十一世祖朱伯田自东朱家沙沟村迁居即墨。十三世祖朱恒田一子廷玉迁居江南。
据《重修莒志·舆地志》载:顺安乡大朱家沙沟。相传明朝成化三年(1467年)朱姓由朱家洼子村迁居至鲁家沙沟村南建村,取名朱家沙沟村。十一世祖朱伯恭自大朱家沙沟迁居东南沙沟村,十二世祖朱仲言自大朱家沙沟迁居江苏省赣榆县北草城村,九世祖朱凤迁居王家沙沟。
一支朱文明迁居小朱家沙沟。
一支十世祖朱福安迁居庐山后小朱家沙沟。据《重修莒志·舆地志》载:顺安乡小朱家沙沟,朱福安于明朝崇祯年间(1628——1644年)迁居沙沟旁建村,取名朱家沙沟,为区别临近重名村,因村小人户少,改称小朱家沙沟,后因紧依东朱家沙沟,故改名西朱家沙沟。
一支九世祖朱岗迁居大山乡山底村。
一支九世祖朱文学迁居坪上镇麻峪子村,因村有一水汪,村民多在此汪沤蔴,而取名蔴汪。清朝初年,水汪被洪水冲成沟峪,遂改称麻峪子村。
一支于明朝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朱姓迁居后小朱城,因小朱城村前有一形似城的土地,故名朱城。清末,陈姓迁居,改称为朱陈。1915年分为两个村,称前朱陈和后朱陈。
一支迁居闫家乔旺村。
一支五世祖朱世传迁居东赤石沟村,因村坐落在一条有赤(红)石的沟崖,故名赤石沟,明朝正德年间(1506
——1521年)在村西旁又建一村,亦称赤石沟,为示区别,按方位称该村为东赤石沟。
一支迁居江苏赣榆石乔镇侍家庄子村。一支五世祖兄弟三人,大公朱志晓住居普天寺,二公朱志焕住居朱家龙王头,三公朱志英迁居泰安
又一支朱志全,朱志全后裔不知何处。五世祖朱志晓于明朝弘治年间(1488-1620年)来莫家龙头村北里许建村,取名朱家龙头。为区别邻近村重名,1937年以村东古庙普天寺更名普天寺村。五世祖朱志焕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迁居位于于家龙头前建村,且朱姓居多,故称为朱家龙王头,后演化为朱家龙头。朱在久之子四世祖朱金玉自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朱家洼子村迁居竹墩村。相传,宋将杨文广征南至此,把战死的兵将埋在村后,并助起土墩,以此取名筑墩。明末村东多竹园,遂改称竹墩村,地堰上多栽植梨树。六世祖朱喜高自竹墩村迁居诸城县老庄子村,几子不可考。知有一子名芝。七世祖朱学兄弟几人不可考迁,居莒县北石埠子村,十世祖朱仕荣自竹墩村迁居土泥巷村。
一支九世祖朱彭自景泰五年(1454年)由朱家洼子村迁居笔架山阳,名曰朱家岔河,朱姓建于岔河之间,故名朱家岔河,后张姓迁入,朱张两姓共居,名曰岔河村。自岔河村迁出的村有:十世祖朱丛建迁居安东卫,十一世祖朱珍、朱钦迁居红沟,十二世祖朱殿祥迁居河庄,朱来文迁居塔巷村,朱来起、朱来全迁居柳沟村。
一支十二世祖朱广先迁居郯城县新庄村,由新庄村迁出一支到江苏沭阳县,未联系。
(注:自朱家洼子村迁出的各村各支的世次,按照朱家洼子村的先祖为第一世排列。其他的村庄由于家中没有老谱不能全面说明,因文化大革命老祖谱丢失了二十七本,具体迁出的先祖是几世迁出的无从考证,希望宗亲有这方面资料在网上发给我,我再给补充一下。各位宗亲给提提意见和建议。(朱礼彬,2020年2月9日)
朱家洼子村朱姓世系
始祖(二公)一世
二世(长支)
三世在常(长支)
四世安止(三公)
五世三友(二公)
六世崇之(长支)
七世朱铎(长支)
八世文进(长支)
九世朱玘(二公)
十世成熹(三公)
十一世朱韶(大公)
十二世继敞(大公)
十三世明太(四公)
十四世身龄(二公)
十五世正运(大公)
十六世廷心(二公)
(2021年9月27日11:12:39,补充,2023年5月8日修改)
(有事找站长,支持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
寻根问祖,查找家谱,就上朱氏家谱库,联系微信:19819884266。
寻根问祖、编修家谱,传播朱氏文化,品“中华朱氏酒”、“朱府囍酒”。金世佳和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华情,198198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