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略报国振长缨
——济南进士朱童蒙军事奏疏与宦绩新考
尹祚鹏
朱童蒙(1573—1637),字求我,号五吉,今济南市莱芜区羊里街道城子县村人。他是一位文武兼备的传奇进士,著有《疏草》《勘辽纪事》《抚延章奏》《独葵轩文集》《论兵尺牍》《易翼》《去吴》《宦游诗稿》等20多种著作,惜除《博阳朱氏族谱》外,其余均散佚。《明实录》等史料中保存的朱童蒙奏疏填补家谱文献与地方志书空白,特别是其屡献兵策、守卫边疆的奏疏凸显其武略报国的忠直风采。
一、清正家风,兼修文武
朱童蒙名与字取自《易·蒙》:“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其父朱绅,隆庆二年(1568)选贡,先后任河北元氏县丞、陕西镇安知县、韩王府理刑官等职,治理严格,雷厉风行,因不能阿谀上级而弃官归家,办家塾,种桑田,帮助贫乏亲友,以“清正”二字为传家宝,教育六子皆有所成,如次子朱启蒙,贡生,任沂水县儒学训导、邹县教谕;四子朱包蒙,附学生员,肥城镇所守备,著名中医,事载县志。三子即朱童蒙,为朱绅原配张氏所生,幼年聪颖,朱绅对其寄予厚望。张氏去世,朱童蒙年龄尚幼,继母孟氏和婉仁爱,协助朱绅以慈训代义方,教育子女孝悌之道、忠义宽仁之心。据族谱传记,成年后的朱童蒙“身长八尺,宠眉丰髯,准如载筒,体貌魁伟,志气豪爽,善骑射,性朴直慷慨,不诳言。人有急,挥金与之无吝啬。与人有隙,能忘。”
朱童蒙18岁结婚,生活穷困,不得不两次卖掉粮田,甚至卖掉妻子陪嫁的首饰。他坚持读书,徒步往返60里路参加月考,晨出暮返,从未间断。一次无粮,忍饥进城,晚上冒雪而归,衣服湿冻,脚不能行,只好在途中到朋友家借住一宿,次日返回家中。19岁补邑庠生,26岁在济南孔氏家庭教授私塾。28岁参加督学使在济南府招收全省人才的考试,在赴试者3000多人中名列第一名,补为廪膳生,名声大震,到私塾求学者日增。万历三十一年(1603)考中举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考中进士,开启仕宦生涯。魁梧慷慨、尚武豪爽以及早年磨难经历为朱童蒙武略报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转饷辽东,主持乡试
万历四十年(1612),朱童蒙任中书舍人,任职八年,期间转饷辽东为后来从事军事工作积累经验。万历末期,后金与明朝驻辽军时战时停,驻军缺饷严重,军心不稳,边境形势紧张。明廷急需选派要员赴辽送饷,官员多视送饷为畏途,文官朱童蒙毅然担责前行,押送军饷,百倍警惕,克服路途种种险阻,安全把军饷送至目的地。他调查发现军饷短少千余金,守边将士情绪低落,缺乏战斗力。朱童蒙传达皇帝问候,及时发放军饷,将士感恩,热情高涨,军威大振。朱童蒙心情激动,祝福守边将士习武练身,确保边疆安宁。朱童蒙顺利完成使命,受到赞扬。
万历四十六年(1618)六月,朱童蒙在广西主持乡试。《续修博阳朱氏族谱》记载:“阅历三时,跋涉万里。其人情之狡猾,道路之艰苦,疾病之纠缠,备尝不无不至,公未尝言劳也。及阅卷,惟公惟慎,皆一时名流,粤人大服。”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八月,朱童蒙升任兵科给事中。十一月,受东林党人、兵科都给事中杨涟推荐,朱童蒙前往辽东会勘经略熊廷弼功罪。熊廷弼,今湖北武汉江夏区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万历四十七年(1619),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中被后金击溃,熊廷弼代杨镐经略辽东,任上斩逃将,造军器,修城堡,派兵扼守各要塞,互为应援,召集流民,安定人心,守备大固,使后金军不敢轻进。镇守辽东的一年中,熊廷弼屡屡催促朝廷调将、援兵及饷银等。明熹宗即位,他因主张坚守不进兵而为诸多言官所劾,明廷委派朱童蒙前往调查。
三、公正勘辽,屡上兵策
会勘前,朱童蒙上疏请求早日获得申谕和敕命关防,决心“辽按公实无隐,与臣协力,及在廷诸臣,平心静观,共息议论”。明熹宗下旨要求他秉公核实,不要受中外关防议论请托影响。十二月初七,朝廷下命铸造钦差辽东会勘关防印信,颁发给他。天启元年(1621)闰二月底,朱童蒙完成勘辽使命,上疏汇报指出熊廷弼自万历四十七年(1619)八月至泰昌元年(1620)十月任职辽东经略期间,后金兵进攻山城、王大人及蒲河等地,被杀掳者有二三十处,属于罪过。而保障辽阳、沈阳、奉集、虎皮驿等重要城市和数万生灵,开河建闸,是功劳。因为熊廷弼督责严格,盛气凌人,导致流言四起。明熹宗认为朱童蒙会勘明确,熊廷弼功不可没,朝廷亟需用人,决议及时起用“以为劳臣任事者劝”。
三月,朱童蒙在勘辽过程中,对辽东形势全面考察,上《以勘辽报命条陈彼中情形机宜列为十款》奏疏,提出针对性治兵策略:一议经略督抚、二议监军守巡、三议将帅、四议有司、五议士卒、六议粮饷、七议复称、八议屯田、九议转运之苦、十议考选。在督抚一条,他提出“监军高出、崔儒秀等久著劳勚,宜急超擢以鼓众心。”在屯田一条,他根据各地将近万顷可以开垦的土地,建议增设通判监督实施,缓解边关粮食问题。在考选一条,他指出要经常练兵比武,选拔将才:“将吏不明试则材不见,不尝试则材不日长。”“晓然洞其抱负,悉其技能,然后可以收真材之用。”奏疏显示了朱童蒙过人的胆识、智慧和勇于任事的责任感。明熹宗认为“诸款关切机宜,该部酌议具覆”,升朱童蒙为工科右给事中。八月,朱童蒙担任兵科左给事中。
天启二年(1622)四月,朱童蒙就南部军队领饷问题上疏要求严格按照人数领饷,指出有一兵就准许一兵的费用,同时核查北地募兵充数人员,追回冒领的余银以佐国库,奏疏下部评议。月底,新兵以索饷银为名,在参将杨国治门口鼓噪鼎沸。五月初,朱童蒙上疏建议抓捕带头者杀头以儆效尤,同时弹劾本营游击董大胜、陈应元不能节制。明熹宗敕令兵部评议,褫夺杨国治官职,把董大胜和陈应元降级为守备,士兵归张士显管理,杀掉为首哗乱者。
同月,朱童蒙上《疏陈兵务六款》,提出“登莱淮兵、蹈海远臣、赞画钱粮、蓟门镇臣、黔中塘报、募兵器械”六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他在奏疏中指出:“监军梁之垣与毛文龙戮力海外,请大开海运,多给米豆火药器械及饷银数十万,宜敕速发接济。”“杜应魁募兵移驻马房操练,盔甲器械累请不给,工部速宜估计发银,令其自造,无藉口库藏空虚,以误机会。”奏疏引起重视,下部议。由奏疏可见,朱童蒙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绝非空谈道德性命。同月,兵部委派贾祥前往浙江招兵,一路骚扰,被丁文朝告发,贾祥衔恨,捆缚丁文朝离开。朱童蒙、王国祯等上疏弹劾贾祥,朝廷下诏逮问贾祥。
六月,上疏陈救急七款:“全补州县正官、各道亲督兵马、援兵就近调取、招募在地土兵、制造防守器具、藩封奖劳捐助、都城蚤为防御。”得到兵部回复和天启帝赞同。七月,朱童蒙弹劾王三善做事犹豫不决以致丧失军队,要求让他戴罪讨伐贼寇立功。又指出广南丹狼兵不便于援辽,调入贵州,奏章下兵部讨论。
八月,升任兵科都给事中,掌管兵科的侍从、规谏、稽察、补阙、拾遗等事宜。同月,明朝廷悬榜招募灭女真兵者,金华道人刘镇华揭榜应诏,在总兵张士显营中操演阵法。张士显不能胜过他,就指责刘镇华为妖法,禁止士兵赴操。朱童蒙弹劾张士显不识阵法,嫉贤妒能,不能为大将。
十月,朱童蒙上《以武科壅滞,繇于它途之溷杂,因条二议》提出清理淘汰不合格人员和选拔卓异人员的建议,天启帝采纳建议并下诏提出明确要求。
十二月,山东徐鸿儒领导的白莲教起义被平定,针对善后事宜,朱童蒙上疏建议安抚灾民、赈济百姓、表彰战功,要求发帑银十万两抚恤战后余生的灾民,同时蠲租三年,以收拾人心。这对于安定山东局势和民生起了重要作用,明熹宗予以赞同批复。
四、担任兵备,催收马价
天启二年(1622)秋,朱童蒙上疏反对门户党争影响朝廷公平选拔官员,认为东林党人、左都御史邹元标与左副都御史冯从吾在京城创设首善书院讲坛容易引发是非,要求禁罢,并劝勉邹、冯二人爱惜身体,干好本职工作。明熹宗下诏省改书院。随后给事中郭允厚、郭兴治接连上疏要求毁书院、汰生员,语词激烈。邹、冯二人上疏请求辞职,明熹宗下旨挽留。《春明余梦录》卷六十五所收东林党人、内阁首辅叶向高奏章认为朱童蒙奏疏并无驱逐邹、冯之意,“亦未敢过疑童蒙之有他也。”叶向高希望放下争论,想法解决兵士粮饷问题,各自安心切勿猜疑。朱童蒙因此受到影响,于天启三年(1623)二月,被外放浙江,任苏松兵备道、湖广参政。天启四年(1624)十二月,受到东林党人、浙江应天右佥都御史周起元弹劾,朱童蒙说:“合则留,不合则去,如鸡肋耳。”坦然上疏称病辞归。不久,被明熹宗召回,担任太仆寺少卿。天启五年(1625)六月,朱童蒙受朝廷委派前往山东济南、兖州二府,催收天启四年至五年的马价银。明初规定各地蓄马以供边备,后以南方不产马而改征银,储太仆寺常盈库,称作马价银。
五、巡抚延绥,立功边疆
天启六年(1626)闰六月,朱童蒙升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明朝在北部边疆设立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其中延绥驻地在今陕西榆林。湖北进士、陕西按察司提督学政佥事钱天锡《明诰敕累封太淑人朱太母孟氏合葬墓志铭》除叙述朱绅孟氏事迹外,还称赞朱童蒙恪守忠孝之道和突出的武略才干:
三水五路之冲,警报狎至,赖公足食缮兵,获有宁宇。……观公之为四镇长城也。……中丞自中翰擢谏院,肝胆在舌,凡所疏陈皆中利病。……既而以言见忌,参知东吴兵事,登车按部,凛然烈日秋霜之气。……旋有开府延绥之命,吞韩吐范,经纬毕具,狡虏方出没不测,赖公斩获过当,其廓清方略已见于天下矣。
朱童蒙同年所撰的《赠尹母陶孺人节孝诗》七言长诗亦体现其爱国忠孝观念,如末尾诗句云:“生前生后两无亏,待谢九泉诚有以。国人感汉口为碑,圣主警闻名勒史。昼有日兮夜有月,此心日月可同揭。明有人兮幽有神,此心神人可共陈。坟前风诏著贞石,千古昭垂岂有斁。”民留口碑,名勒青史,日月鉴照,著于贞石,不仅是朱童蒙对陶孺人节孝的赞颂,也是对自己从戎报国的严格要求。
天启七年(1627)二月,继母孟氏去世,朱童蒙上疏请求丁忧守制。明熹宗对他颇为倚重和信任,对其夺情镇守边关。三月,朱童蒙上疏指出边饷欠款30余万两,边关将士嗷嗷告饥,请求先发一半,陆续补发完毕,再次请求丁忧守制。明熹宗命令“刻期发饷,朱童蒙夺情料理,不准守制”。四月,朱童蒙建议副总兵殷体信移镇保宁,革除长乐,设守备以统领,提拔武将职务,同步减少军费开支,一举两得,被兵部采纳。五月,朱童蒙获得十万两边饷,分发士卒,“顿起三军莱色”。
七月,朱童蒙取得延镇大捷,亦称“榆林大捷”。据《明实录》记载,朱童蒙在蒙古诸部中的丁旗部骚扰边境中发现战机,立即派出三路人马,主动进攻,杀敌首七人,含敌酋王子干儿骂,败退五六千骑兵,使得延绥一带边疆获得稳定安宁。消息传到北京,天启帝“天颜大喜,入告宗庙”,加恩赏赐,朱童蒙升任督察院右都御史、资政大夫,成为正二品官员,孙朱昙荫封锦衣卫指挥佥事。朱童蒙乘机第三次上疏要求为继母孟氏丁忧守制,天启帝“温旨褒美,许回原籍”,在敕命中评价朱童蒙:“宣皇灵之威惠,抚羸除暴……静察机宜,虎帐树安攘之略。丁酋破胆,叩玉塞以求怜。”期望他“边冲重地,开府隆阶”。
崇祯元年(1628),因延绥大捷,朱童蒙恩荣三代,朝廷命令在莱城东关为朱童蒙建“五世恩光坊”。
六、居乡育子,诗文留声
《博阳朱氏族谱》在《中丞公传》记载朱童蒙“素性赣直,不善迎合,淡薄自持,耻曳裾权门。”崇祯元年,“逆珰败,朝廷遍索党逆者,党人乃得大肆毒蛰,株连善类,惨不可言。公素以刚介自持,略无瑕玷可借,仅以私恨谪公衔。公未尝以介念也。”阉党打击东林党期间,朱童蒙巡抚延绥一概没有参与。东林党重新上台,扩大株连打击,朱童蒙落职,未能尽展其武略报国的才华。居乡期间,朱童蒙修寺立集,资助族中穷人,建立家族义仓、家庙,扩建朱氏茔田。晚岁与子侄亲友醉酒于山涧,乐以忘归,又为陶钦庵亭阁题写“涉趣亭”。朱童蒙吟咏济南的诗歌优雅清新,如《元宵游羊里寺》后半阙云:“醉悟禅中意,闲之静者机。天花岂碍眼,处处有玄微。”《大明湖同赵文学泛舟》诗云:“树里湖光出,群鸥立不惊。莲衣拂水乱,兰棹逐风轻。邂逅来相契,当樽缔久盟。渔人沧浪里,鼓枻弄歌声。”东林党人、淄博进士、吏部郎中王象春《读朱五吉诗》对朱童蒙颇为推许,描述朱童蒙虬髯和诗歌生动有趣:“诗如铁板唱江东,时尚靡靡惭子夜。……天为此道存雄风,此髯堕地迦陵迓。”
崇祯二年(1629)和五年(1632),朱童蒙与进士亓诗教、谭性教为恩师、举人亓才崇祀学宫乡贤分别撰写叙文和祭文,称赞亓才高尚德行。朱童蒙教育子侄富有成效,长子朱廷倬,廪生,谦虚谨慎,勤学善文,俭约守规,38岁不幸去世,朱童蒙为亡子撰写墓志,沉痛之情溢于言表。次子朱廷佺,重然诺、轻财货,以藏书读书为乐,朱童蒙生病,起卧守视三年如一日,督课弟侄与亲友子弟二十余人入邑庠。大饥之年,赖其全活者四十余家。侄子朱廷位,清顺治三年(1646年)进士,担任河南唐县知县,廉洁奉公,一无所染,上司问其作官之道,他回答说:“不要钱”,补任江西广昌知县,缺乏路费,卖田而行。因刚直而得罪满人上级,被污蔑获取赃款万两,忧愤去世,童仆挨家挨户募捐才使他下葬。
崇祯十年(1637)朱童蒙病逝。莱芜乡贤进士吴暐为之撰写《明督察院右都御史朱童蒙墓志铭》,墓碑已残损,所余吴暐铭文赞语略摘如下:
“笃生名硕,为邦之光。胸罗武浑,笔驾文芒。”“掖垣忠直,皎日秋霜。丹心耿耿,谏草辉煌。抢才楚粤,秉现娄江。内迁囧司,开府绥疆。威扬沙漠,动纪旅尝。龙章宠秋,读礼还乡。苍生系望,衡心徜徉。”
朱童蒙为官传其父清正家风,向朝廷屡陈兵策,对镇守辽东、保卫边疆、平定叛乱、安抚百姓、保证兵饷做出积极贡献,是一位精通兵法的军事家和一位勇于担负责任的能臣干吏。
【作者简介】
尹祚鹏(1973—),济南市莱芜区人,研究生学历,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济南市莱芜第十七中学高级教师,民盟山东省委会文史委委员,地方史志专家,济南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团委员、理事,山东历史学会家谱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山东省作家协会等会员,曾获民盟中央盟史研究工作先进个人、山东省年度教育创新人物、山东省刘勰文艺评论奖等荣誉。编著《鲁西尹氏文化大观》《莱芜印象·古文选粹》等书。
电话:18063406269
详细地址: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凤城街道鲁中东大街72号院东方明珠花园3号楼4单元401室
邮编:271100
银行卡号:6228482348236148178(中国农业银行)
开户行信息:中国农业银行莱芜分行营业部 莱芜区鲁中西大街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