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古塔(核心区域位于今黒龙江省宁安市)朱氏始祖议滃(明·辅国将军,清·骑都尉),自康熙元年“因事由京遣移宁古塔”后,便销声匿迹,留下许多不解之谜。其先祖是谁,祖籍何方?谁也讲不清楚,只有世代口口相传:“咱老朱家是朱元璋后人,老祖宗(始祖议滃) 是发配来的”。《清史稿》载:顺治十五年,十二月壬午,故明宗室朱议滃率众请降。可见其为朱明宗室,更加具体的《柳边纪略》载:“宁古塔有七庙……道人朱一翁,故南昌王后也。”
南昌王何许人也?历史学者成两种观点。
其一是朱元镇后裔说。据《明史》载,“南昌王”是元至正四年(1344),同太祖父母相继而殁的朱元璋长兄朱元镇,太祖称帝后,追封其为“南昌王”。此脉系再无南昌王,其子文正被谪而亡,文正之子守谦,洪武初年封靖江王。太祖为其亡兄后人朱守谦藩众所拟二十个派字:赞佐相規约、经邦任履享、若依纯一行、遠得袭芳名。其第十四字辈为“一” 字辈。分析推测,“道人朱一翁”是南昌王朱元镇后裔“顺情顺理”。
其二是朱权后裔说。另据《明史》记载:宁献王权,太祖第十七子(《八支宗谱》载为第十六子),洪武二十四年封,踰二年就藩大宁(内蒙古赤峰宁城县郊),永乐二年改封南昌。根据明制,朱权改封南昌后依然称宁王,但是明间多因其藩府在南昌而称其“南昌王”,也有称其“江西王”者。《明史》记载,朱元璋为宁王一脉藩众所拟二十个派字: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由此推断朱议滃是宁王朱权第十世孙。
清代大儒、流人杨越之子杨宾所著《柳边纪略》撩开了宁古塔朱氏源流的神秘面纱,关于宁古塔朱氏记载最早可见于《柳边纪略》卷三·十一頁载:“宁古塔有七庙…… 曰三官庙,在城东北百步,道人朱一翁,故南昌王后也,年七十二。曰子孙娘娘庙在三官庙东,朱一翁兼守之。”
书中记载之宁古塔本无塔,“数千里内外无寸碣可稽,无故老可问”,“弥望无庐舍,常行数日不见一人” 。“无疆界,无城郭,枕河而居”,“掘地为屋”。“树根盘错,乱石坑呀…… 山魈野鬼呼啸,堕人心胆”,“崎岖阴惨,不类人间”。是“中土之士,非流不至”的荒蛮寒苦之地 。杨宾在《柳边纪略》中叹曰:“绝域无文献,苍茫放浩歌”,史称“绝域”之地。流人之苦,则“生杂牛马为奴,死与山魈野鬼同澌灭” 。当年,一提起“宁古塔”,就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康熙元年初冬,杨越一路之上,坦荡自若,谈笑风生,有时全神贯注地“凝睇山川厄塞,诡形殊势,筆之于册”。在宁古塔流放的三十年中,他“倡满汉人耕与贾,而教之以礼仪”,对生产、经济、文化建设与发展贡献卓著。当年,北拒罗刹抗击沙俄时,曾参加水师。杨越同其子杨宾与吴兆骞、祁班孙、张缙彦等人,载入《黑龙江省志》、《宁安县志》等名人之孝行、寓贤之列。可見,“流人”对宁古塔历史文化贡献之大,影响之深远。
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帝南巡至苏州,杨宾与弟杨宝为父“请赦归” ,“以罪重不允”无望,杨宾便踏上“万里冰霜岀塞行”的省视其父之路。
一路之上,杨宾披星戴月,备尝艰苦。他秉承杨越调硏之学风,“所过岩疆要地,必停骖周览,从老校退卒,询访坠闻逸亊” ,“凡道里、城郭、屯堡、民情、土俗、方言、河山险巇厄塞,悉记之” 。乃至由京都至宁古塔沿途驿站之距离,计二千七百七十八里悉数记入《柳边纪略》之中。在宁古塔三个月之中,依然“询访坠闻逸亊”。他随同杨越游览名胜,凭吊古迹,访问故老,探访老兵宿卒的传说和杨越的亲历讲述,以及宁古塔历史地理等亊,无不记录于册,从而为撰写《柳边纪略》积累了丰富详实的史料。“宁古塔有七庙”一则中记述了他的亲历亲访:“曰西庙…… 有铜覌音一,八九寸,余以一牛强易之。庚午(康熙二十九年即1690年)二月初六日,僧寮火,观音殿以救免,余为僧作引募修,西行时已得六十金矣。僧名淨金,温州人也”;“曰既济庙,僧名天然,李其姓,河南诸生也…… 余父憐之,为梅勒章京言属守庙,庙额,余所书也。”可见杨宾对宁古塔七庙之述是亲历亲访所记。对诸庙之僧道都注以籍贯,唯三官庙以“道人朱一翁,故南昌王后也”记之,并“子孙娘娘庙,朱一翁兼守之” 。此处之“一翁”应该为朱议滃遁入道门后自称之道号也。
“道人朱一翁,故南昌王后也。” 茫茫书山文海之中,实如沧海一粟,万难一得。但仅此一筆, 便打开了宁古塔朱氏家族百年寻根问祖之门。
拨开层层历史迷雾,诸多史籍相互佐证,终见宁古塔朱氏从历史深处走来。相传宁古塔朱氏始祖议滃曾修建宁古塔观音阁,族人称“西阁是家庙”,为什么又遁入道门记为“一翁” ?谱载之始祖“义翁”,是否有改易姓名之嫌等一系列疑问。
朱氏家族现存十部家谱。在多次家谱的考查中,发现一部没记时年的绢质彩绘谱单(有学者称是乾隆,嘉庆年间谱)中记有:“供俸朱議翁之位” 。其“議” 字的发現,提供了新的探硏线索。
据《明史》载:“洪武中,太祖以子孙蕃众,命名虑有重复,乃于东宫、亲王世系,各拟二十字……” 。在四百八十字中,“yi” 音者,包括“ 一” 、“ 宜”、“儀”、“議”、“彝” 等共十一字之多,独没有谱载“义翁”的“义” 字。是调硏中,一度误为始祖“义翁”是否有“改易姓名”之嫌的原因之一。
其“議”字,是明太祖朱元璋为宁藩所拟二十个派字: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之第九字辈,宁献王朱权第十世孙。这一发現,为确认始祖“议翁”是宁献王后裔找到了直接依据。其“翁”字,就字义和汉族文化习俗而言,初生者不可以“翁”字命名。“翁”者,只是对长者的尊称,或指老年男子,或老年男人的自称。
《明史》载,太祖“各拟二十字” 中規定:“子孙初生,宗人府依世次立双名,以上一字为据,其下一字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为序”。宁藩中“议” 字辈,是以“水” 旁命名,其“翁” 应为“ 滃”。这是“太祖以子孙蕃众,命名虑有重复”不可更改的祖制。且“子孙初生,宗人府依世次立双名”,太祖即有千万子孙,也无重名者。“义翁”、 “议翁”是“议滃”的同音误筆,而“一翁”是其遁入道门后的道号,与南昌宁藩《盱眙朱氏八支宗谱》(以下简称《八支宗谱》)所载“统鋚长子,议滃,号仲山。辅国将军”相若。其父统鋚,鎮国将军。祖父谋垅,江西南昌宁藩建安郡(惠和)王,遵祖制依序而列。
最终,在《明史》、《南明史》、《清史稿》、《清实录·世祖章皇帝实录》和《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中,分别查到了有关“议滃”的历史记载。
《南明史》载:“议滃,宁王裔。江西亡,起兵山中。永历十二年十二月,与都督王祐,经略彭坤文武百余人,兵三千余人诣南昌降清。”
《清实录·世祖章皇帝实录》载:“顺治十五年戊戌十二月,壬午,江西巡抚张朝璘奏报,故明宗姓朱议滃,伪都督王祐,伪经略彭坤等及伪文武官一百余员,并从贼三千余人,诣南昌县投诚,请加叙录,下所司议。”
《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载:“康熙元年壬寅,五月,甲申,授投诚故明宗室奉国将军(《八支宗谱》载:辅国将军)朱议滃为拜他喇布勒哈番(即骑都尉)。” “骑都尉”与谱载相吻相合。
历史记录了议滃的坎坷传奇的人生,鉴证了宁古塔朱氏家族是明太祖朱元璋子孙,宁献王朱权后裔,本正源清。
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衙门档案》(全宗号三十一·第一册·第十二卷·九十五至九十六页)中,发现了一段满文档案记载,译文是:
“朱盛华说:我叫朱盛华,宁古塔赐给我的差事是鹰户。我的父亲朱议滃,是正黄旗张启龙佐领下人氏,是骑都尉。我的父亲朱议滃,是因为有人要赎回赏给他的人参果,被汉军正蓝旗谢□□(印章遮盖不清)讦告,于康熙元年(1662)被流放到宁古塔的。康熙四十五年(1706)病故。”
《宁古塔副都统衙门挡案》载,朱议滃是骑都尉,朱盛华是始祖议滃之长子,俗称“老长支” 。始祖也曾欲回故里,终未如愿。
这篇不足百字的记载,直接或间接地回答了多个问题,其要点是:“朱议滃,是骑都尉”和“因为有人要赎回赏给他的人参果,被汉军正蓝旗谢□□讦告,于康元年被流放到宁古塔的”等记载。在“传说” 、譜载和史証之间,构成了历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使寻根问祖,纲举目張。
《八支宗谱》的调硏考証,证实了宁古塔朱氏始祖议滃,在江西宁藩宗室的地位即明辅国将军。其祖父谋垅,建安(惠和)王。父统鋚,鎮国将军。其弟,议(氵+系),辅国将军。与明制相吻相合。
历史鉴证:宁古塔朱氏始祖议滃,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或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第十世孙,明辅国将军。“江西亡,起兵山中”。“顺 治十五年,率众降清”。“康熙元年五月,授为拜他喇布勒哈番(骑都尉)”。“康熙元年,因事由京遣移宁古塔地方”。
宁古塔朱氏家族是明太祖朱元璋后裔,本正源清,源清流洁。
宁古塔朱氏始祖議滃,康熙元年,因事遣移宁古塔。后遁入道门,兼守三官庙、子孙娘娘庙,自此销声匿迹,留下许多不解之谜。三百五十年来,議滃及其崛起的子孙,与宁古塔满汉民族息息相通,相融与共,风雨同舟,同舟共济。李兴盛先生主编的《黑龙江汉族文化》中称:“守三官庙的道士朱一翁(故南昌王后)等对道教思想的传播自然也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三百五十年来,在满汉民族文化、习俗的碰撞、交流与融合中,朱氏家族形成了具有多元文化的特点:既有朱明宗学文化的遗风,也有流人文化的色彩,既有宗教文化的传承,也有满族文化的习俗。
宁古塔朱氏家族,经历了明亡清兴,清盛清衰;经历了民国纷争,抗日烽火;国共决战到共和国诞生。无处不有议滃子孙的足迹和身影,共和国五星红旗也沾洒着议滃子孙的热血。朱氏家族的历史与文化早已融入宁古塔历史文化之中,成为宁古塔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二零一二年四月,江西南昌宁藩朱氏宗亲将《宁古塔朱氏家谱》编入《盱眙朱氏八支宗谱》。二零一三年一月二十七日,宁古塔朱氏后裔朱德岐老先生赴南昌参加“朱氏八支重修宗谱接谱大会”,并接谱回乡。 (本文主要内容均由朱德岐先生提供,宁安市政协文史委员会考证撰写,牡丹江市政协 2022-03-17 16:33 黑龙江)
(信息来源:网络)
世界朱氏网编辑部
2024年6月21日转发
同一个世界,追求不同的境界,世界朱氏网追求:创新、文明、祥和、拼搏!
(有事找站长,支持世界朱氏网,长按扫码)
寻根问祖,查找家谱,就上朱氏家谱库,联系微信:19819884266。
寻根问祖、编修家谱,传播朱氏文化,品“中华朱氏酒”、“朱府囍酒”。济南炎黄朱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198198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