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历史

图文热点

邾国姓氏源流考略

来源:管理员|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2021/03/16 14:57:53 浏览量:3296

邾国虽为东夷附庸小国,却国祚绵延近千年,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衍生出诸多姓氏。后虽亡国,而其相关的姓氏依旧传承下来,间或有所变化,却万变不离其宗,皆与邾国的历史、人物密切关联,人口迁徙流动,却根源永系邹峄。邾国的姓氏是邾国历史文化最直接的延续与反映。兹根据有关资料,对邾国的姓氏源流略加考述如下。

2.png

一、曹姓

据《世本》《史记》等文献记载, 邾国为陆终之子安之后裔,曹姓,对此应无疑义;又有周文王之子叔振铎被封于曹地,为姬姓曹国。邾国灭亡后,曹姓仍旧存在;曹国灭亡后,遗民或以国为氏而称曹氏。前者为曹姓,后者为曹氏,皆合称为新的曹姓,亦可谓曹氏, 此乃中原地区曹姓的两大来源。

《急就篇》有“曹富贵”,颜师古注文亦云曹氏来源主要有二,又云“齐有曹开亦称曹族”。齐有曹氏而非曹氏源于齐, 此另当别论。正因为同流异源,稍显纷杂,后世对于曹姓之由来,容易产生分歧,一个典型的事例是,三国曹魏时, 曹姓为皇族国姓,然皇族内部对自身姓氏起源就有着前后不一的认知。一种观点认为,战国时,邾国被楚所灭,子孙分散,其中有定居沛者,秦末曹参曾为沛县狱吏,后辅佐刘邦灭项羽,封平阳侯,惠帝时,继萧何为相国,曹操一族即为曹参之后。

据《新唐书》卷七十五下《宰相世系表五下》,曹姓出自邾国,唐有河南曹氏,为当地望族,唐末曹为唐懿宗朝宰相。《新唐书》对曹姓之起源与世系流传仅寥寥数语,列表亦甚为简略, 与对大姓名门的详细论列形成鲜明对比,可见汉唐以来,曹氏并非世族华胄,魏晋时期亦难入清流,门第平平, 人物稀少,自然不太为世人所重。至南宋,邓名世撰《古今姓氏书辨证》,亦云曹氏源自邾国,且对曹参以来的后世传承有详细的叙述,又列出两汉以来曹氏的各支郡望,则曹氏之发展情况略显清晰。

曹参以后,曹氏默默无闻;至三国,曹操一支崛起,贵为帝王,多出将相,然不过昙花一现,晋以后难免零落,陈留、清河二房,官不过太守,应属地方豪族。

唐宋以来,渐有起色,河南曹氏出宰相,真定曹氏有曹彬,但这一时期,士族制度衰败,官爵不再囿于门户,取士不问家世,英雄不问出身,郡望已基本丧失原有的政治、文化意义, 只有些许社会意义,是故虽有将相而亦难言所在宗族之尊显,与其谓之某姓某氏,不如谓之个人贵贱,两宋以后更是如此,故而虽有诸多曹姓名人,终究以直言其人其事如何,不再提一姓一族如何,时代确实不同了。

秦汉以降,曹氏之升降起伏大概如此。邓氏又详尽列举了曹彬子孙后代的世系与官爵,其实际意义已然有限,不过点缀而已。

南宋章定撰《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以氏族为纲,而重在汇总人物,于各姓氏下详列历代史籍文献中所载名贤事迹,曹姓记有自春秋曹刿至南宋曹勋诸多人士,以唐宋时期人物为主,此亦可作为曹氏发展历程的另一类注脚。

5.jpg

二、朱氏

关于朱氏,《急就篇》有“朱交便”,颜师古注云:“舜臣朱虎,其后以为姓。”王应麟补注云:“《后汉书·朱晖传》曰:‘《东观记》曰其先宋微子之后,以国为氏,周衰诸侯灭宋,奔砀,易姓为朱。’”师古云朱虎为朱氏祖先, 王应麟引述章怀太子李贤注文云朱氏一支由宋氏改姓而来,此二者皆为唐人观点,似并不为后人所重,采用者较少, 王氏为其一也。《重修广韵》曰:“姓出沛国、义阳、吴郡、河南四望。本自高阳后,周封于邾,后为楚所灭,子孙乃去‘邑’ 氏‘朱’焉。”

《通志·氏族略》云:“朱氏本邾也,姓曹,其世系见于邾。邾既失国, 子孙去‘邑’以‘朱’为氏,其后盛大者有沛国、丹阳、永城、吴郡、钱塘、 义阳、丹杨、太康、河南之九族,显于汉唐间,又有烛浑、可朱浑并改为朱氏,代姓也,则为河南之族。”二者皆言朱氏源出邾国曹姓,邾国灭亡后,百姓为表达对故国的怀念之情,易“邾”为“朱”,音同形异,改国号以为氏。《重修广韵》成书于北宋初期,记朱氏郡望有四,此当主要反映魏晋隋唐之状况。《通志》成书于南宋初期,记朱氏郡望有九,较之前者多出五个房支,此五处所谓郡望当为北宋一代的新兴群体,这时的郡望早已有名无实,故而言及朱氏郡望,当以《广韵》 所载四望为宜,其中尤以沛国朱氏最为贵显。

《新唐书》卷七十四下《宰相世系表四下》详载沛国朱氏的世系传承:

世居沛国相县。前汉大司马长史诩生浮,字公叔,大司马、大司空、新息侯,生下邳太守永,永九世孙吏部尚书尚,尚生质。司徒质生二子,禹、卓。禹司隶校尉、青州刺史,坐党锢诛,子孙避难丹阳, 丹阳朱氏之祖也。卓生扶风太守翻,翻生上洛太守越。越字元胜, 越八世孙丞相行参军询,二子济, 济生冲,冲生威则,散骑常侍、给事中,生腾字龙怀,陈郡太守,三子宪、斌、绰。绰字祖明,西阳太守,二子龄石、超石。腾裔孙建, 后周太子洗马,生僧宁,隋睢阳太守,生操。

据《汉书》卷九十三《佞幸传》, 沛国朱诩曾为汉哀帝宠臣董贤的大司马掾属,董贤自杀后,朱诩自劾去职,冒死收贤尸而葬之,为王莽所杀,时人义之,董氏虽为奸佞,朱诩却不失忠孝,盖亦为经学出身的仁德君子。

其子朱浮,《后汉书》卷六十三本传,为光武帝创业功臣之一,后位居三公,然为人“矜急自多”“陵轹同列”,尚权谋而乏德业,尚武功而无学术,爵位虽高而不营家学,故而后世不显,朱永之后九世无闻,至东汉末年方小有起色,亦难以持久,在东汉一代儒学兴盛、通经入仕的背景下,与弘农杨氏、汝南袁氏等相比,沛国朱氏自然难称世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沛国朱氏人物平平,多为郡太守一类浊官,超石、龄石为宋武帝刘裕开国功臣,以武功显达,朱氏无名流,自然非名门。

至隋唐,沛国朱氏仍未有明显的上升,朱敬则于武后时拜相,并无相应的家世背景,一言中的, 骤然而起,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亦与武则天独特的用人方略及其称帝前后的政治形势有关,不可以一般情理度之。

史载朱敬则“亳州永城人也,代以孝义称,自周至唐,三代旌表门标六阙,州党羡之。敬则倜傥重节义,早以辞学知名,与三从兄同居,财产无异。又与左史江融、左仆射魏元忠特相友善,咸亨中高宗闻而召见,与语甚奇之,将加擢用,为中书舍人李敬玄所毁,乃授洹水尉,长寿中累除右补阙”,由此可见朱敬则的非凡经历。

世代重孝义而不见官爵,为人倜傥有节义,兄弟通财而不争,结交朝中大臣,善辞学而不以科举出身,颇类豪族轻侠,不似高门子弟, 朱敬则的突起实乃时势所造,可遇而不可求,是故敬则之后,朱氏复归寂寥。

朱氏以沛国为首望,盖以其具有全国性影响且绵延流长,然就总体来看, 沛国朱氏于魏晋隋唐郡望中不过处于中等水平而已,首望尚如此,遑论其他房支。

义阳、吴郡、河南三郡望,亦有人物,《元和姓纂》皆加列举。吴郡朱氏,吴“四姓”之一,三国孙吴时期, 兴盛发达,西晋统一后,因地域歧视, 风光不再,逐渐沦落。义阳朱氏,东晋有朱序,后有朱修之,皆为武将。河南朱氏,乃北魏孝文帝改鲜卑贵族姓氏为汉姓时形成,落籍于洛阳周边,此非传统意义上的朱氏分支。以上三支,或限于时间上的短暂,或限于空间上的区域,影响较小,可视为朱氏发展流变过程中的支派与补充。

就《通志》所载朱氏郡望而言,沛国、丹阳、永城、吴郡、钱塘、义阳、 丹杨、太康、河南九地,河南不论,其余八地,都在泗水以南的江淮流域,与朱氏起源的邾国故地所在的邹城一带相比,朱氏发展迁徙的主要方向是向南,这一点无疑是明显的。

据《旧五代史》,后梁太祖朱温为宋州砀山县人, 即今安徽省砀山县附近,靠近沛县;据 《明史》,明太祖朱元璋“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自沛而来,三迁之地,亦不出淮泗之间。凡此种种,皆可为朱氏后来流变轨迹之明证。

大槐树_20191210150704.jpg

三、颜氏

西汉史游《 急就篇 》有“ 颜文章”,颜师古注曰:“其后邾武公名夷父字曰颜,故《春秋公羊传》谓之颜公,其后遂称颜氏,齐鲁之间皆为盛族。”比颜氏注文更早的《陈留风俗传》及葛洪《要字》皆主此说,盖为师古所据以立论,虽邾武公能否当时即有爵谥仍可商榷,但作为颜氏起源, 仍可成说,则颜氏出自邾国,为邾武公之后,以字为氏,即曹姓颜氏。至唐代林宝撰《元和姓纂》,所述颜氏起源略有变化,除源自邾国外,另有新说, 其文曰:“又王俭《谱》云出自鲁侯伯禽支庶,食采颜邑,因氏焉。真卿尚书 《谱》云未验何所凭(案真卿语作未知俭何所凭)。”

据此,颜氏似有二源,一自邾国为曹姓颜氏,一自鲁国为姬姓颜氏,前者以字为氏,后者以邑为氏。然颜氏本族人士,无论是颜师古还是颜真卿都不认同鲁国起源之说,且此说晚出,固当存疑。其后的《重修广韵》《通志·氏族略》皆因袭颜氏二源说,却无新的资料依据,同样难以取信。颜氏唐代无宰相,故《新唐书》不载其世系与郡望, 《元和姓纂》有之,颜氏子孙虽散处齐鲁间,乃至更大范围的扩展,然皆以琅为郡望所在,琅颜氏与琅王氏、 琅诸葛氏往往并提同举,皆位列名族。孔子贤弟子七十二人,颜氏居其八,则颜氏自初始即以经学文章显于世,其后子孙文采盛于官爵,虽无权位而多至清显,良有以也。

据《元和姓纂》,汉有大司农颜异,济南人;颜驷,江都人;后汉有袁绍将颜良。后又详及琅颜氏谱系,其文曰:

后汉临沂人魏徐州刺史颜盛, 始自鲁琅玡。曾孙舍,西平靖侯, 晋永嘉过江居丹阳,生髦、约。髦生畅。畅孙师伯,宋侍中、左仆射。 约孙延年,光禄勋。延年生竣、 测、奂。竣吏部尚书,奂五兵尚书。五代孙协,生之仪、之推、之善。之仪后周御史大夫、平阳公, 五代孙温之,司门郎中。之推北齐黄门侍郎,生思鲁、愍楚。思鲁记室,生师古、相时、勤礼。(此处脱姓名,应为师古)为侍郎、秘书监, 生移庭,职方郎中,曾孙迢,元孙庶。相时,秦府学士、礼部侍郎, 生益期,期曾孙交。勤礼生显甫, 显甫生元孙、惟贞。元孙滁州刺史,生杲卿,常山太守,赠太保、司徒、忠节公。孙证右庶子,生纵、 览。惟贞生允南、真卿、允臧。允南司封郎中,真卿工部尚书、太保, 赠司徒、鲁文忠公。允臧生,楚州刺史。

由此可知,琅颜氏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最负盛名,颜师伯为刘宋宰相,颜延年二子官居八座,颜之推一代文宗, 门户粲然;至隋唐,颜师古博学冠世, 颜杲卿、颜真卿君子楷模,精忠报国, 褒赠哀荣,且书法超迈,世人景仰,颜氏可谓济济多士。琅颜氏所体现的笃学经史、忠厚传家、风俗醇正的特点与邹鲁一带为人称道的学风、家风、世风颇为吻合,可见两者间紧密的历史与文化关联,颜氏可视为洙泗地区文化家族的典型代表。

北宋以后,颜子与孟子皆配享孔庙,明清两代,颜子、孟子等氏嫡系得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而颜子的地位甚至一度超过孟子,由此可见颜氏一门在儒学传承体系中的崇高位置。唐宋以来,颜氏代有人物出,亦偶有高官显宦,而主要仍为文臣清流,在朝在野, 匡世载道。孔氏、颜氏、孟氏诗书传家、文脉绵长,皆为我国独具特色的政治象征意义浓厚的儒学文化贵族,与中国传统学术及政治相始终。

颜氏源自邾国,自当主要分布于邹鲁地区,后齐地有颜氏,又以琅为郡望,则其渡济水、越泰山而北至三齐, 由蒙山西南谷地而东至沂沭流域的迁移路线大致是清晰可辨的,这种迁移是一个持续而缓慢的过程,自春秋战国以来不曾间断。遇中原战乱,颜氏则由沂沭而南至淮泗,再过江而至江南,魏晋、 两宋、元间,大体如此。总之,由西而东,由东而南,是颜氏的主要活动路线,进而构成了颜氏在大江南北的总体分布格局。

四、娄氏

《元和姓纂》载娄氏起源:“《风俗通 》,邾娄国之后,子孙以娄为姓。”意即娄氏出自邾国,邾亦称邾娄,朱氏取邾,娄氏取娄,各取国名一字以为氏。《左传》中,齐国有大夫娄堙,则娄氏时已扩展至泰山之阴。林宝列出娄氏四处郡望,即齐国、南阳、原武、河南,并各述其人物:齐国,汉太常奉春君娄敬改封建信君,赐姓刘氏。 南阳,后汉末娄圭居南阳。原武,唐纳言师相武后,生思颖,介休令,思颖生志学,千乘令,志学生图南。

可见娄氏并非根深叶茂之大族巨姓,汉唐间的传承世系不明、人才稀少,且前后断裂、脉络不清,恐难入豪门世族之列。四处郡望中,以原武娄氏最为突出,武后时有宰相娄师德, 进士出身,文韬武略、忠厚长者,一代名臣,然亦后继无人、归于没落。对于原武娄氏的起源,《新唐书》卷七十四下《宰相世系表四下》不认同来自邾娄的看法,以为“出自姒姓,夏少康裔孙东楼公封于杞,为楚所灭,子孙食邑于娄,因以为氏,阳城诸县有娄乡是也”,即源自杞国姒姓,以封邑为氏。 此种说法,《通志·氏族略》等文献皆不见采纳,较为孤立。据《元和姓纂》 与《通志》,出自杞国者另有所指,非娄氏,乃楼氏,“娄”“楼”同音异形而为二氏,不当混同。

河南娄氏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时由匹娄、伊娄、贺娄等代北姓氏更改而来, 于北朝尤其北齐一代贵宠一时,此支娄氏非传统意义上的娄氏,应加区分而无须多论。

《通志·氏族略》引《风俗通》 云:“邾娄之国,子孙或以娄为氏,或以邾娄为氏。”《元和姓纂》曰:“公羊邾娄子曹姓也,子孙以国为氏。”邾娄作为国名,出邾氏、出娄氏,亦出邾娄氏,然未见邾娄氏之人物,邾娄之为氏可与娄氏归并而加以综合考察。

3.png

五、郳氏、倪氏、 兒氏

邾国三分,小邾、滥国同宗同源, 则二国之姓氏亦当纳入邾国姓氏的考察范围,滥国后随黑肱叛入鲁国而姓氏无闻,小邾所出姓氏尚可稽考。

据《元和姓纂》, 兒氏,“ 郳黎来之后亦为兒氏, 良六国时人,见《吕氏春秋》”,后有千乘兒氏,西汉御史大夫兒宽即出本支。

倪氏,“邾武公封次子于郳,是为小邾,后失国,子孙为邾氏,避仇改为倪,汉有扬州刺史倪彦,以中山倪氏为郡望,唐刑部侍郎倪若水即为中山藁城人”;据《通志·氏族略》, 氏,“邾武公封次子于, 是为小邾,后失国子孙为郳氏”,而不言郡望所在。 郳氏、倪氏、 兒氏皆出于小邾,小邾又称郳, 郳或写作倪,或写作兒,都属于以国名为氏。以邾武公为始祖或以郳来为始祖,其实一理,不必强分,概皆为小邾后裔,且三者同音异形,通假通用,一视同仁可也。

郳氏、倪氏、 兒氏,郡望稀少,几无人物,可见皆为普通姓氏,官爵不显,宗族不盛,自然史籍中难觅踪迹; 但其分布范围并不狭小,相比作为小邾故地的滕州东南一带,三姓人物北至黄河下游的千乘国与幽冀之间的中山国, 南至长江下游的扬州,南北纵横、迁徙不定,其扩展的力度并不比大姓强宗逊色,这种现象也值得我们关注。

六、夏父氏、庶其氏、捷氏

《元和姓纂》言夏父氏“《左传》 鲁大夫夏父弗忌、宋大夫夏父微”而不及其起源,《通志·氏族略》所载与之略同。至南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方对夏父氏的起源加以说明,其文曰:“出自曹姓,邾娄颜公之子曰夏父,与鲁孝公同时,以国授其弟盱,盱请分国而治,则六分之而受其一,国人称焉。其后以王父字为氏,鲁文公时有夏父展,宋有大夫夏父祉。”

夏父氏为邾武公之子夏父之后, 夏父亦为一代邾国国君,以国君名字为氏,合乎情理。然所述夏父让国之事与 《春秋》经传所载不同,当以《春秋公羊传》为正,邓氏盖一时误记耳。各书皆不载夏父氏郡望,秦汉以后人物无闻,则其作为姓氏之微弱可知矣。夏父氏在鲁、宋,扩展范围有限,后世具体情况如何,不得而知。

据《元和姓纂》,庶其氏为邾国大夫庶其之后,唐代多分布于沛县一带, 《通志·氏族略》与之同。邾悼公在位时,庶其以漆、闾丘二城叛投鲁国,虽于邾国为叛臣,并不影响庶其氏源自邾国的历史事实。庶其氏无郡望,后世人物情况不明,分布、迁徙情况亦不明。 王献唐先生曾考证漆、闾丘的地望,认为即今邹城市西三十里的闾丘乡附近, 且言家藏邹城出土的汉代闾丘喜印,即以闾丘邑名为氏者,闾丘后虽入鲁,却先为邾国城邑,闾丘氏或亦可归入邾国所出诸姓氏之列,然各书均未明言闾丘氏之来源,故不敢确论。又有闾邱氏, 可等同于闾丘氏乎?又有闾氏,与邾国关系如何?此等问题,皆有待于将来之详查。

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捷氏为邾公子捷之后。捷为邾文公之子,邾定公即位后,捷奔晋,晋出兵欲助其回国夺位,未果,此后情况不明。捷氏无郡望,亦无人物, 分布、迁徙情况不明,与庶其氏一样, 皆为默默无闻的普通姓氏。

另外,有茅夷氏,《元和姓纂》与 《通志·氏族略》皆言为邾大夫茅夷鸿之后,其他情况不详。或言邾国有茅邑,子孙以邑为氏,到底如何,尚不能确论。

综上所述,曹氏、朱氏、颜氏、娄氏、 氏、倪氏、 氏、夏父氏、庶其氏、捷氏、茅夷氏等皆发源于邾国,以小国而能有如此蕴含,确实非同一般。 其中,就政治、文化、郡望地位而言, 曹氏、朱氏、颜氏、娄氏较为兴盛,余者表现平平;就分布格局而言,皆散处大江南北,繁衍生息,世代相传;就人物而言,文臣武将,英贤相继,后续绵延。北宋以来,宗族渐衰,门户渐消, 论姓氏更加注重人口数量与教育状况、 职业状况,《百家姓》如此,其他姓氏书也是如此,近现代以来的人口普查统计更是如此,邾国诸姓氏的地位就要重新考量了。然而,无论如何,邾国各姓氏的产生、发展、流变、兴衰、传承轨迹都或多或少地包含着与邾国相关的各方面的信息,若能加以有效地发掘运用,定可作为研究邾国历史及探讨区域文化的重要视角与宝贵资源,其意义是十分明显的。

(文章:吴庆,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编辑部配图)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朱氏网的立场与观点)

——THE END ——

(有事找站长,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

中华朱氏网群.jpg

如喜欢,邀请您到中华朱氏商城(电脑版)逛逛!

http://www.zhzhus.com/wap/store.html(手机版)


蝴蝶(飞舞).gif


  •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