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历史

图文热点

江西省崇义县知道公后裔横寨背朱氏迁徙路径

来源:管理员|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2021/10/18 09:41:50 浏览量:1941

据《紫阳堂朱氏族谱》:横寨背朱氏的开基始祖为朱为国,其天祖父朱知道“于宋代迁徙至唐江马其坝”。繁衍到朱知道玄孙(四世孙)朱彦时,家族开始外迁。公元1280年,朱彦(字三郎)之长子朱为章(字华延)携父彦“从马其坝徙居西华乡之麻田”。朱为章由此成为西华麻田朱氏一系的开基始祖,其后代子孙一直居住于西华麻田。

又,朱彦次子“为国,子满一,生殁失考,葬于至坪墇屋场里月形辛乙,先宋朝湖头、后元朝徙居崇邑章坊蜡树下。妣钟氏,生殁失考,葬于至坪章坊井边园里龟形,子有朋、有能”。朱彦三子“为亮,字满七,生殁失考,葬于至坪章坊井边园里龟形庚甲”。

基于朱知道迁居马其坝后在此居住历经五代,大致120—150年(代隔按平均25—30年计算)。宋代自公元960年至公元1279年,历时319年,其中北宋自公元960—1127年(历时167年),南宋自公元1127—1279年(历时152年)。由此可推定,朱知道大致是在南宋初年或北宋末年迁居唐江马其坝的。

朱为国宋时居湖头(今三江口老凤岗圩),元时徙居崇邑章坊,因此,其迁徙时间当在1279年(元朝始年)之后,最大的可能也在1280年。这一年其兄为章携父迁居西华麻田,而为国则携幼弟徙居崇邑章坊。这里所说的“崇邑章坊”,是今崇义龙勾乡寺里村的樟坊。之后,从《紫阳堂朱氏族谱》记载的朱为国后代子孙的墓葬地的地名看,朱为国一系曾长时期居住于樟坊及其附近的朱坊里、上角、牛呃潭(又作牛轭潭)一带。

微信图片_20210608155254.jpg

网络配图

据《崇义县地名志(1984)》:“樟坊,河沿多樟树。……清康熙年间刘姓从广东迁入建村,已15代。”又:“朱坊里,由朱、巷两姓建村,原名朱巷,“坊”“巷”谐音,故名朱坊里。……《吴氏八修族谱》,清康熙年间吴姓从上犹迁入,已15代。”

清康熙年间(公元1661—1722年)刘姓迁入樟坊,吴姓入居朱坊里,当在朱为国后人迁出此地之后,基于刘、吴氏迁入此地后至1980年代已历经15代,由此推测,朱为国后人大致是在康熙初年间自樟坊、朱坊里迁出而移居一山之隔的横寨背立基定居的。朱为国一系在樟坊、朱坊里一带居住了约390年左右的时间,历经13代。

朱为国后人从章坊、朱坊里迁出移居横寨背的始居地,从横寨背朱氏四个居住点的考察与分析结果看,可能是在老屋里,后来再析居另外三个居住点即塘泥坑口、竹山里、松屋背以及长龙南田的。老屋里可能就是因为这里是朱氏迁入横寨背的最早居住地而得名。另外,朱为国后人从章坊、朱坊里迁出,其中朱尚泾则是先迁小岭背高龙坑立基,后才移居松屋背的。

关于松屋背尚泾房系曾在小岭背高龙坑居住过一事,笔者小时候就曾多次听父亲及松屋背材栋、耀圭等长辈说过,并说松屋背厅堂樑架上就一直存放有高龙坑屋的一头大门。2019年暮春,笔者回乡田园调查时,大仚里张金柱老先生告诉笔者:他也曾听老辈人讲过这件事,并且还听说松屋背有一个小名叫七喜子的,就是在高龙坑出生的。

1769年,朱为国第16代孙朱昌新自横寨背析出,迁往崇义长龙乡南田村立基。据《江西朱氏源流志》记载:长龙南田朱氏,为国16世孙昌新于1769年从南康横寨乡迁长龙南田村下寨孜立基。

1964年兴建横寨水库移民动迁,横寨背朱氏举族外迁,其中松屋背朱尚泾玄孙蔚德、蔚昆系迁横寨背社坑口定居,朱尚洪及堂兄弟后裔蔚春、微聪、蔚晖系大部迁朱坊乡红心村车头立基,一户迁赤土乡小岭村杨杏子排上建房定居。

(信息来源:朱乐尧)

(有事找站长,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19819884266)

中华朱氏网群.jpg

长城.jpg


  •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