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人物
东汉太尉:朱宠
朱宠,字仲威,是东汉时期的一位重要官员。个人背景朱宠出生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年轻时好学,潜心研习《欧阳尚书》,并与弘农杨震交好,师从关内侯桓郁。官职经历颍川太守:永初元年(107年),朱宠被大将军邓骘征辟为幕僚,不久后迁任颍川太守,治理有声。他在颍川太守任内,还主持修建了启母阙,现存高3.17米,西阙北面有两方阙铭,一方为篆书启母阙铭,为公元123年时任颍川郡主簿的堂谿协所刻。大司农:建光元年(121年),邓太后病逝后,汉安帝亲政,其乳母王圣弄权,邓氏兄弟受宫人诬陷,大将军邓骘无故被遣,带着儿子邓凤绝食而死。朱宠作为大司农,对邓骘无罪遭祸痛心疾首,袒身载棺,上书伸冤。朱宠知道会触怒权贵,便来到廷尉寺等着受罚。尚书仆射陈忠未能得到邓骘的重用,趁机上书诬陷邓骘、弹劾朱宠。朱宠因此罢官回乡。后来,汉安帝有所悔悟,礼葬邓骘于洛阳北邙山,重新起用朱宠,任大鸿胪。太尉:永建元年(126年)二月,刚即位的汉顺帝任用他为太尉,与太傅桓焉共录尚书事,册封安乡侯。第二年七月,因事罢免,病逝于家。个人品德 朱宠官至太尉,家中依旧清贫,粗饭布衣。汉顺帝知道后,赐给锦被、腊肉,他却不要。学术成就。朱宠在罢官回乡后,著述教学,弟子包括“凉州三明”的张奂。历史评价 朱宠以笃行好学著称,初辟邓骘府,稍迁颍川太守,治理有声。顺帝时拜太尉,录尚书事,封安乡侯。他的事迹和品德在东汉时期广受赞誉。朱宠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荣耀,他的正直和勇气在为邓骘伸冤一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最终也得到了历史的公正评价。
【朱氏名人】汉大司农朱邑
原创 安徽朱氏公号运营 安徽朱氏 朱邑(?―前61年),字仲卿,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人。朱邑二十多岁时任桐乡(今安徽桐城)啬夫,掌管一乡的诉讼和赋税等,他处处秉公办事、不贪钱财,以仁义之心广施于民,深受吏民的爱戴和尊敬。几年后,朱邑升迁为卒史(官署中的属吏),他兢兢业业协助太守发展生产,处理日常事务,显示出卓越的才干。昭帝时,朱邑被举为贤良,任大司农丞。宣帝时被任为北海郡(今山东昌乐东南)太守。数年后,朱邑以“治行第一”选拔入京任大司农,掌管全国租税钱谷盐铁和财政收支,可谓朝廷重臣,后世常以“大司农”代称“户部尚书”。 汉朱邑墓【在桐城县西二十里石井西九域志汉大司农也有墓并碑】 碑记:“朱邑,字仲卿,西汉中叶庐江郡舒人。为桐乡(今桐城)啬夫。办事公正廉明。后被举贤良方正,任大名府农丞,擢北海太守,再以治行第一,选拔入京,任大司农,掌管全国租税钱谷盐铁和财政收支。他位居列卿,但严于律己,施行惠政。生活节俭,常以俸禄供乡里。”寥寥数语,便知朱邑的为官为人,令人肃然起敬。“汉朝陵墓有谁存,丞相通侯不足论。惟有啬夫茔尚在,年年父老荐鸡豚。”站在朱邑墓前,默诵着明末桐城诗人方文的诗句,思接千载,感慨万千。朱邑在桐乡任上,只是个啬夫小官,掌管一乡诉讼和赋税。何德何能超越王侯,于身后悠悠两千年,一直被老百姓祭拜呢?《汉书》记述朱邑:“少时为舒桐乡啬夫,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朱邑秉公办事,宽以待人,优抚老弱,老百姓感恩不尽。加上他 “为人淳厚,笃于故交,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汉宣帝重用他,大臣们敬重他。虽位列九卿,仍旧生活简朴,自己的俸禄用以接济困难户,以至家产无存……这样的好官,谁不念叨呢。汉书《朱邑字仲卿》原文及翻译原文:朱邑字仲卿,庐江舒人也。少时为舒桐乡啬夫,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迁北海太守,以治行第一入为大司农。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器之,朝廷敬焉。是时,张敞为胶东相,与邑书曰:“明主游心太古,广延茂士,此诚忠臣竭思之时也。直敞远守剧郡,驭于绳墨,匈臆约结,固亡奇也。虽有,亦安所施?足下以清明之德,掌周稷之业,犹饥者甘糟糠,穰岁余梁肉。何则?有亡之势异也。昔陈平虽贤,须魏倩而后进;韩信虽奇,赖萧公而后信。故事各达其时之英俊,若必伊尹、吕望而后荐之,则此人不因足下而进矣。”邑感敞言,贡荐贤士大夫,多得其助者。身为列卿,居处俭节,禄赐以共九族乡党,家亡余财。神爵元年卒。天子闵惜,下诏称扬曰:“大司农邑,廉洁守节,退食自公,亡强外之交,束修之馈,可谓淑人君子,遭离凶灾,朕甚闵之。其赐邑子黄金百斤,以奉其祭祀。”初,邑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故为桐乡吏,其民爱我,必葬我桐乡,后世子孙奉尝我,不如桐乡民。”及死,其子葬之桐乡 西郭外,民果共为邑起冢立祠,岁时祠祭,至今不绝。 是故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若赵广汉、韩延寿、尹翁归、严延年、张敞之属,皆称其位,然任刑罚,或抵罪诛。王成、黄霸、朱邑、龚遂、郑弘、召信臣等,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生有荣号,死见奉祀,此廪廪庶几德让君子之遗风矣。 《汉书•循吏传序》 译文:朱邑,字仲卿,是庐江府舒城人。年轻时是舒城桐乡的农民,为人廉洁公正,待人宽容,做事本着对人慈爱和有利的原则,从不粗暴无礼地对待别人,抚恤慰问老人和孤寡无依的人,凡遇到他的都得到很好的对待,深得当地吏民的敬爱。后提拔为太守卒史,因贤能优秀被推举为大司农丞。后升任为北海太守,因考核他的政绩和德行第一而成为大司农。为人淳朴厚道,和故旧的关系深厚,但生性公正,不能拿私心和他结交。天子很看重他,朝廷官员也很敬重他。 这时,张敞做胶东相,给朱邑写信说道:“贤明的君主内心里学习远古的圣君,广泛地招纳贤才,这的确是忠臣竭尽自己的能力的时候。只不过我守在这僻远难治的郡县,被规矩所束缚,胸怀短狭,原本没什么奇才。即使有,又向哪里施展? 您凭着清明的德行,掌管着国家的农业,就好象灾荒之年吃糟糠都是甜的,丰年的时候美食佳肴是多余的一样。为什么呢? 有和没有的情况是不同的。过去陈平虽然有才干,但也需要魏倩的帮助才能被提拔重用,韩信虽然是奇才,也依靠萧何才能被信任 。考察过去各个朝代的英俊之才,如果一定非得是像伊尹、吕望那样的人才推荐,那么这个人其实不用您就会崭露头角的。”朱邑很感激他这番话,努力向朝廷举荐贤人;有很多人是得到他帮助的。他虽然身在高位,但生活节俭,自己的俸禄用来给族人和乡亲们使用,家中没有剩余的钱财。 他于神爵元年去世。皇帝非常爱惜同情他,下诏书称赞他:“大司农朱邑,廉洁有节义,缩减自己的饭食以示节义,在外面没有有钱有势的朋友,自己也不接受别人送的礼物,称得上是贤人君子。现在遭到凶难,我非常同情他,赐给他 的儿子黄金百斤,用来祭祀他的父亲。” 当初朱邑病重弥留之际,嘱咐他的儿子:“我原来做桐乡的官吏,那里的百姓爱戴我。死后一定要将我埋葬在桐乡。后代子孙供奉我,也不如桐乡的百姓。” 等到他死后,他的儿子把他埋在桐乡的城西,老百姓果然一起为他立墓修祠堂,年年在祠堂祭拜他,至今没有中断。 因此汉朝好官吏,在这个时候涌现很多,称得上是复兴之世了。像赵广汉、韩延寿、尹翁归、严延年、张敞这些人,都很称职,但是他们滥用刑罚,有的被判处死罪。王成、黄霸、朱邑、龚遂、郑弘、召信臣等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使百姓富裕起来了,他们离开了那个地方时深受百姓怀念,活着时有光荣的称号,死后被人供奉祭祀,这些令人敬畏的成绩和美德简直要使君子遗风逊色了。 《汉书•循吏传序》朱邑后人枞阳朱氏世系1.邑(字仲卿,庐江舒人也。少时为舒桐乡啬夫,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迁北海太守,以治行第一人为大司农。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器之,朝廷敬焉。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卒。邑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故为桐乡吏,其民爱我,必葬我桐乡。后世子孙奉尝我,不如桐乡民。”及死,其子葬之桐乡西郭外,民果共为邑起冢立祠,岁时祠祭,至今不绝。墓在县城西南9公里处(今属范岗镇朱公村)。唐元和八年(813年)重修其墓并立碑,大书法家李邕书丹。后碑毁,子孙继为立碑,碑面文:“汉大司农朱邑之墓”,上方横额“循良事业”,两边楷书楹联“云横墓首山生色,露滴碑旁草亦春”。碑西侧建有朱公祠,今已毁圮。现墓地护墙倾圮,墓冢微壅,碑石移作他用。二子:云、醇2.云(邑长子,字仲豫。二子:翊、鲔)3.翊(云长子。有作“霓”)4.浮(?----公元58年,字叔元,沛国萧人,初为光武帝的大司马主簿,迁偏将军,大将军幽州牧,公元26年封舞阳侯,29年封新息侯。永平元年被明帝误赐死。5.佑((?----公元47年,字仲先,南阳宛人,仕至建义大将军。卒于武帝建武二年。)6.岑7.晖(公元10年----89年,字文季,南阳宛人。太学士,永平初为郡吏,后卫士令,临淮太守,元和中为尚书仆射,太山太守,尚书,拜骑将军。永元六年病卒。)8.公义(名颉)9.寓(名陵。)10.栋11.鼎12.瑶13.良志14.纲15.孟康16.钺17.文吉18.苑19.令仪20.祈21.梦群22.昆23.序24.湛25.师古(新安始祖,唐末避黄巢之乱,878年由姑苏迁歙县篁墩。四子:珉、瑰、璋、諽<瑾>。明太祖朱元璋为珉后裔。)26.瑰(字古僚,号舜臣。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进士,原籍歙县黄墩,904年为置茶院,迁婺源,后裔尊为婺源始祖。葬婺源县万安乡松岩里连桐山。三子: 廷隽、廷杰、廷滔)《朱子文集大全类编》卷一《支派源流》:“一世茶院公讳瓌,字古僚,号舜臣,其先吴郡人。唐广明间,黄巢作乱,避地歙之黄墩。天佑中,以刺史陶雅命,总卒三千,戍婺源而督其征赋,巡辖浮梁、德兴、祁门四县,民赖以安,因家婺源,是为婺源朱氏始祖。”27.廷隽(912年-994年,葬婺源二十四都来苏乡安丰里汤村。二子: 昭元、昭亨)28.昭元(四子: 惟甫、惟则、惟赞、惟节)29.惟甫(字全美,配黄氏。三子:振、迪、郢)30.振(汪氏。四子: 绚、中立、发、举)31.绚(名贵绚,汪氏。四子: 睿、虬、蟾、森)32.森(字良才,号退翁。(1075年-1125年),四子:松、柏、槔、柽)朱弁字少章,婺源松岩里人。吏部松之从叔父也。33.松(字乔年,1079年-1143年,为紫阳堂始祖。配祝氏。) 《朱子文集大全类编》卷一《支派源流》:“八世讳松,字乔年,号韦斋。生宋绍圣丁丑。政和八年,同上舍出身,授迪功郎、政和县尉。丁外艰,服除,更调尤溪县尉。历官左承议郎、守尚书员外郎兼史馆校勘。绍兴癸亥,卒于建州水南环溪精舍,寿四十七,迁葬崇安县上梅里寂历册中峰寺之北。”34.熹(配刘氏。编修《婺源茶院朱氏族谱》,并撰写谱序。四子:塾、文之、喈、在)(信息来源:朱寿兵)
桐城派先驱朱书 许岭镇太史故里
桐城派先驱朱书 许岭镇太史故里 安徽朱氏 桐城派是清中叶最重要的散文流派,因其代表人物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其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先秦两汉
朱邑之裔‖隐居教授朱可与
朱邑之裔‖隐居教授朱可与 安徽朱氏公号运营 安徽朱氏 《续修舒城县志》第435页: 朱可与 少好学,博览群籍,尤通《尚书》义。领乡荐,后废举业,慕古高士风,不乐仕进,隐居教授,以文行兼美著闻当时。(明隆庆志) 《续修舒城县志》第327页: 朱可与 通五经,尤长于《书》。天历已巳,领河南乡荐。庚午,成进士。后无意仕进,隐居教授,尝读《虞书》,有诗曰:“忆昔唐虞圣,仁义让其国。巍荡天门开,咸能配天德。时寗风雨慎(顺),德正纪纲立,垂拱一下平,生民跻寿域。千载读遗书,临风看无极。”卒,祀乡贤(旧志隐逸)。 注: 天历已巳,为公历1329年。 庚午:为1330年。 虞书:《尚书》组成部分之一。相传是记载夏朝之前的新兴王朝--虞朝之书。 寗:nìng 古同“甯”。「宁 」的异体字。
邾侠-邾国的第一代国君
邾侠,本名曹侠,因西周初年封于邾,故名邾侠,商末周初人,为邾国的第一代国君,朱姓始祖。邾国是邹城市历史上的诸侯国。曹侠为颛顼玄孙陆终第五子宴安的后代。宴安曾受封于曹,为曹姓、朱姓的共同祖先。至商代晚期,曹侠及其父辈带领其蛛氏族群居住在邾娄一带,达到其氏族的繁盛时期。由于他的氏族信奉的图腾是蜘蛛,故他们的居住地也称作蛛,后又改为邾。据民国年间史学家王献堂先生考证,邾人口语有拖音是邾娄,无拖音时发出的音是邾,故邾娄亦称为邾,为东夷民族的一支。周武王克商时,曹侠顺从民意,积极辅助周室,南征北战,讨伐商封王,屡立战功。为了"兴灭国,继绝世",团结收拢东夷部落,周王室又将商代早己存在的邾国加以承认,封曹侠于邾,成为周代邾国的第一任国君。邾国被封后,为子爵(时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曹姓。曹侠立国后,励精图治,注重发展生产,悉心族人教化。故曹侠之始,国力不断增强,成为东方仅次于鲁国的有实力国家,乃至于延续29世,存在了近800年之久,这与邾国的奠基者曹侠不无关系,为君之道正如明代著名学者唐荆川所云:"其君臣之贤多足称纪。而秉义守礼之风,类非当时大国之所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