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汉明长河
摘要
一、引言
二、大同教的历史背景
三、大同教的主要内容
1.信仰上的人神一体:大同教主张人与神是一体的,人可以通过修炼和实践达到与神合一的境界。这种信仰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之情。
2.政治上的“禅让制”:大同教强调政治上的民主和公平,实行禅让制,即部落首领或君主在年老时将权力传给贤能之人,而不是传给自己的子孙。这种制度在尧舜禹时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3.议事机构的民主集中制:大同教倡导建立民主的议事机构,通过集体讨论和决策来解决社会问题。这种制度体现了古代社会的民主精神和集体智慧。
4.巡守制度:大同教还设有巡守制度,即定期派遣官员或使者巡视各地,了解民情,解决纠纷,维护社会秩序。这种制度有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5.经济上的公有制:大同教主张财产公有,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分享成果。这种经济制度有助于消除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和谐。
6.大同教是一种超部落联盟的宗教,是一种国家形态的宗教信仰,有利于国家建立与稳固。
四、大同教的颤变
1.社会结构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分化逐渐明显,出现了贫富差距和社会矛盾。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得大同教所倡导的平等和公有制难以维持。
2.政治制度的变革:夏代的建立标志着从部落联盟向国家的转变,禅让制逐渐被世袭制所取代。这种政治制度的变革使得大同教的政治理念失去了实践的基础。
3.宗教信仰的多元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宗教信仰逐渐兴起,如道教、佛教等。这些宗教信仰的多元化使得大同教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4.文化传承的中断:由于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动荡,大同教的许多教义和仪式逐渐失传,文化传承出现了中断。这使得后人对大同教的了解和研究变得困难。
五、周公制礼作乐
1.礼乐制度的建立:周公制礼作乐不仅确定了周朝的礼乐制度,还开启了中国古代礼乐教化之先河,对中国早期文化由对神的崇拜转向对人的重视起到了关键作用。
2.政治背景:周公制礼作乐的政治背景是周王朝的巩固和强化。周公吸取了殷商的教训,认为强势的残暴管理并不能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因而把道德理性作为治国的根本理念,着力于实现“礼治”,重视“德治”的管理效果。
3.文化转型:周公制礼作乐促使文化思想从宗教型向伦理型转化,并通过巫史分职,强化史官的作用,弱化巫师的职能,以礼乐教化来取代宗教迷狂,弘扬人伦礼乐,维护周王室的统治秩序。
4.礼乐教化:周公通过“制礼作乐”,使礼从过去注重于人神关系,转变为重视人与人关系,把人对神的敬畏,转变为对长辈的尊敬和对祖先的敬奉,以“尊礼”取代“尊神”。
六、周公制礼作乐对大同教的影响
1.宗教信仰的转变:周公制礼作乐使宗教信仰从对神的崇拜转向对人的重视,强调人伦礼德,弱化了宗教的神秘观念和宗教势力在政治管理体制中的重要地位。
2.社会结构的变革:周公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亲亲制度为核心的宗法制,导致上古宗教社会的全面瓦解,社会结构从宗教社会变成了宗法社会。
3.文化传承的延续:尽管大同教在周代逐渐瓦解,但其核心理念如“天下为公”、“人与天大同”等仍然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和思想。周公制礼作乐为孔子的礼乐论提供了理论资源,为儒家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文化土壤。
七、结论
参考文献
中华信仰复兴工程:中国最早的宗教—大同教. https://www.zhu9999.com/wap/world/4921.html
周公制礼作乐的时代背景.
https://wenku.baidu.com/view/5d1813d66a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f7.html
周公制礼作乐的时代背景. https://www.fx361.cc/page/2019/0620/8073007.shtml
重新认识周公“制礼作乐”的内涵和意义.
重新认识周公“制礼作乐”的历史贡献和现代意义. https://www.360doc.cn/article9ycuh
(编辑部)
来源于大同教的后世道教演变
1. 上古大同教的背景
中国上古时期,文化一统于“道”,这是一种原始观察自然的基本科学,与信仰天人一贯的宗教哲学混合时期。约当公元前四、五千年,中国上古史所称的三皇五帝,以至黄帝轩辕氏的阶段,为道教学术思想之远古渊源所本。
2. 大同教的瓦解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达:约当公元前二千二、三百年开始,即唐尧、虞舜、夏禹三代,为道教学术思想的胚胎阶段。这一时期,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开始发达,政治教化互为体用,君道师道合一不分。
学术分家:周末学术分家,神仙方技与老、庄等道家思想混合,为汉末以后道教成长的原动力。
3. 道教的建立与发展
汉末三国时期的道教:道教正式创立于东汉末年,其标志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
魏晋时期的道家:魏晋时期,道家思想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多种流派。
4. 道教的定型与扩张
北魏时代道教的定型:北魏时代,道教逐渐定型,与佛教并列成为中国正统宗教之一。
南朝的道教与陶弘景:南朝时期,茅山高道陶弘景吸收儒、释思想,继续改造充实道教的神仙学说和修炼理论,开创了茅山宗。
5. 道教的演变
唐初开国与道教:唐初,道教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形成了多种流派。
宋初儒道归元:宋初,儒道归元,华山隐士陈希夷等人物对道教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6. 明清时期的道教
明太祖与周颠:明太祖时期,道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重视,但影响力远逊于唐宋时期。
清康熙雍正与道教:清代,皇室尊崇藏传佛教,对道教采取严厉限制的方针,道教更加衰落,活动主要在民间。
7. 二十世纪的道教
十九世纪末道教的衰落:十九世纪末,道教逐渐衰落,但在民间仍有广泛影响。
当代学人研究道教学术的活动:当代,学人对道教学术的研究活动逐渐增多,推动了道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总结
中国上古大同教的瓦解与道教的演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从上古时期的自然观察和宗教哲学混合,到汉末道教的正式创立,再到唐宋时期的高峰,以及明清时期的衰落,道教在中国文化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通过这些演变,道教不仅在宗教信仰上影响深远,还在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2025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