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

图文热点

中华信仰复兴工程:ll中国上古大同教的颤变与周公制礼作乐

来源:管理员|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2025/01/24 08:12:43 浏览量:481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汉明长河

摘要

本文探讨了中国上古大同教的颤变过程及其与周公制礼作乐的关系。大同教作为一种古老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理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入周代以后,周公通过制礼作乐,对殷商信仰进行了改革,建立了以亲亲制度为核心的宗法制,导致上古宗教社会的全面瓦解。周公制礼作乐不仅确定了周朝的礼乐制度,还开启了中国古代礼乐教化之先河,对中国早期文化由对神的崇拜转向对人的重视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引言

大同教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一种宗教信仰和社会理想,其核心理念是“天下为公”和“人与天大同”。这种思想在古代文献中有所体现,如《礼记·礼运》中的大同思想。大同教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还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主要内容、颤变原因以及与周公制礼作乐的关系等方面对大同教进行详细探讨。

二、大同教的历史背景

大同教盛行于中国上古社会,至少在夏代以前。夏代建立于公元前21世纪之前,这表明大同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大同教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当时的社会相对平等,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分享成果。这种社会形态为大同教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三、大同教的主要内容

大同教的内容丰富,包括信仰、教义、仪式、行为、文化、科学等多个方面。其核心理念是“人与天大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具体来说,大同教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仰上的人神一体:大同教主张人与神是一体的,人可以通过修炼和实践达到与神合一的境界。这种信仰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之情。

2.政治上的“禅让制”:大同教强调政治上的民主和公平,实行禅让制,即部落首领或君主在年老时将权力传给贤能之人,而不是传给自己的子孙。这种制度在尧舜禹时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3.议事机构的民主集中制:大同教倡导建立民主的议事机构,通过集体讨论和决策来解决社会问题。这种制度体现了古代社会的民主精神和集体智慧。

4.巡守制度:大同教还设有巡守制度,即定期派遣官员或使者巡视各地,了解民情,解决纠纷,维护社会秩序。这种制度有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5.经济上的公有制:大同教主张财产公有,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分享成果。这种经济制度有助于消除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和谐。

6.大同教是一种超部落联盟的宗教,是一种国家形态的宗教信仰,有利于国家建立与稳固。

四、大同教的颤变

大同教的颤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结构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分化逐渐明显,出现了贫富差距和社会矛盾。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得大同教所倡导的平等和公有制难以维持。

2.政治制度的变革:夏代的建立标志着从部落联盟向国家的转变,禅让制逐渐被世袭制所取代。这种政治制度的变革使得大同教的政治理念失去了实践的基础。

3.宗教信仰的多元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宗教信仰逐渐兴起,如道教、佛教等。这些宗教信仰的多元化使得大同教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4.文化传承的中断:由于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动荡,大同教的许多教义和仪式逐渐失传,文化传承出现了中断。这使得后人对大同教的了解和研究变得困难。

五、周公制礼作乐

周公制礼作乐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其影响广泛而深远。周公通过制礼作乐,对殷商信仰进行了改革,建立了以亲亲制度为核心的宗法制,导致上古宗教社会的全面瓦解。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礼乐制度的建立:周公制礼作乐不仅确定了周朝的礼乐制度,还开启了中国古代礼乐教化之先河,对中国早期文化由对神的崇拜转向对人的重视起到了关键作用。

2.政治背景:周公制礼作乐的政治背景是周王朝的巩固和强化。周公吸取了殷商的教训,认为强势的残暴管理并不能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因而把道德理性作为治国的根本理念,着力于实现“礼治”,重视“德治”的管理效果。

3.文化转型:周公制礼作乐促使文化思想从宗教型向伦理型转化,并通过巫史分职,强化史官的作用,弱化巫师的职能,以礼乐教化来取代宗教迷狂,弘扬人伦礼乐,维护周王室的统治秩序。

4.礼乐教化:周公通过“制礼作乐”,使礼从过去注重于人神关系,转变为重视人与人关系,把人对神的敬畏,转变为对长辈的尊敬和对祖先的敬奉,以“尊礼”取代“尊神”。

六、周公制礼作乐对大同教的影响

周公制礼作乐对大同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宗教信仰的转变:周公制礼作乐使宗教信仰从对神的崇拜转向对人的重视,强调人伦礼德,弱化了宗教的神秘观念和宗教势力在政治管理体制中的重要地位。

2.社会结构的变革:周公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亲亲制度为核心的宗法制,导致上古宗教社会的全面瓦解,社会结构从宗教社会变成了宗法社会。

3.文化传承的延续:尽管大同教在周代逐渐瓦解,但其核心理念如“天下为公”、“人与天大同”等仍然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和思想。周公制礼作乐为孔子的礼乐论提供了理论资源,为儒家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文化土壤。

七、结论

大同教作为中国上古时期的一种重要宗教信仰和社会理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内容包括信仰上的人神一体、政治上的禅让制、议事机构的民主集中制、巡守制度以及经济上的公有制。然而,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政治制度的变革、宗教信仰的多元化和文化传承的中断,大同教逐渐瓦解。周公制礼作乐不仅确定了周朝的礼乐制度,还开启了中国古代礼乐教化之先河,对中国早期文化由对神的崇拜转向对人的重视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对大同教和周公制礼作乐的对比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演变和发展,以及它们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参考文献

(编辑部)

来源于大同教的后世道教演变

1. 上古大同教的背景

中国上古时期,文化一统于“道”,这是一种原始观察自然的基本科学,与信仰天人一贯的宗教哲学混合时期。约当公元前四、五千年,中国上古史所称的三皇五帝,以至黄帝轩辕氏的阶段,为道教学术思想之远古渊源所本。

2. 大同教的瓦解

  •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达:约当公元前二千二、三百年开始,即唐尧、虞舜、夏禹三代,为道教学术思想的胚胎阶段。这一时期,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开始发达,政治教化互为体用,君道师道合一不分。

  • 学术分家:周末学术分家,神仙方技与老、庄等道家思想混合,为汉末以后道教成长的原动力。

3. 道教的建立与发展

  • 汉末三国时期的道教:道教正式创立于东汉末年,其标志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

  • 魏晋时期的道家:魏晋时期,道家思想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多种流派。

4. 道教的定型与扩张

  • 北魏时代道教的定型:北魏时代,道教逐渐定型,与佛教并列成为中国正统宗教之一。

  • 南朝的道教与陶弘景:南朝时期,茅山高道陶弘景吸收儒、释思想,继续改造充实道教的神仙学说和修炼理论,开创了茅山宗。

5. 道教的演变

  • 唐初开国与道教:唐初,道教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形成了多种流派。

  • 宋初儒道归元:宋初,儒道归元,华山隐士陈希夷等人物对道教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6. 明清时期的道教

  • 明太祖与周颠:明太祖时期,道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重视,但影响力远逊于唐宋时期。

  • 清康熙雍正与道教:清代,皇室尊崇藏传佛教,对道教采取严厉限制的方针,道教更加衰落,活动主要在民间。

7. 二十世纪的道教

  • 十九世纪末道教的衰落:十九世纪末,道教逐渐衰落,但在民间仍有广泛影响。

  • 当代学人研究道教学术的活动:当代,学人对道教学术的研究活动逐渐增多,推动了道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总结

中国上古大同教的瓦解与道教的演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从上古时期的自然观察和宗教哲学混合,到汉末道教的正式创立,再到唐宋时期的高峰,以及明清时期的衰落,道教在中国文化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通过这些演变,道教不仅在宗教信仰上影响深远,还在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2025年1月10日)


  •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