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

图文热点

《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介绍

《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是我国建国后编纂的第一部、规模最大、最具权威的古今地名工具书。全书6万余条,1000多万字,由主管地名工作的民政部组织编写,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该书经全国几十个编写单位、几百个作者历经十年的艰辛磨砺,于2005年7月正式出版。 ​  本书内容分为古地名、旧地名和今地名三大部分,古地名收列1912年以前古代存在的郡、州、府、路、县及古地区、古山、古水、古桥、古镇等有关自然地名和人文地名。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负责编写。旧地名收列1912年以后设立,后又撤销的旧县、旧市、旧区和旧地区名。由中国地图出版社负责编写。今地名收列2004年6月以前存在的各省区市、县,建制镇,重要集镇以及山、河、湖、海和交通水利、名胜古迹等自然地名和人文地名。由各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和有关大学地理系负责编写。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的泱泱大国,您要深入了解她,首先必须从地名入手。打开《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首先映入你的眼帘的便是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以及34幅各省区和港澳台政区图,并附有近百张精美的彩照。后面便是洋洋大篇的古今地名介绍,书后附有数十幅历史地图。把我们引入地名的万千世界。

2023-03-02

明朝中央主要机构官职一览(附品级)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一王朝,建立于公元1368年,灭亡于1644年,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政府的中央官制,在洪武初年,仍沿袭汉唐旧制。后来随着明太祖统治力量的逐步加强,才定出自己的一套新制度。据《明太祖实录》卷239载,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六月,太祖御奉天殿,敕谕文武群臣说: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事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经过时间的演变,明中期的制度,与初期大有差别。 内阁 明初有设左右丞相,不久即废。洪武十五年(1382年)十一月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设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品秩皆为正五品。至成祖时置内阁,只以内阁诸臣参与机务,至此以后不再有丞相之名。明仁宗增置谨身殿大学士。明初,内阁无实权。之后内阁地位逐渐升高,权限逐渐增大,到明世宗时,内阁终跃至六部之上。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自此,内阁成了中央最高的的决策机构。 中极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 旧名华盖殿 建极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 旧名谨身殿 文华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 武英殿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 文渊阁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 东阁大学士 一人 正五品 内阁 宗人府 洪武三年(1370年)置大宗正院,二十二年(1389年)改为宗人府,管理皇家宗室事务。永乐后,宗人府多由勋戚掌事,管辖的事都移交给礼部办理,宗人府名存实亡。 宗人令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左宗正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右宗正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左宗人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右宗人 一人 正一品 宗人府 经历 一人 正五品 宗人府经历司 三公、三孤 三公指太师、太傅、太保,三孤指少师、少傅、少保,公、孤立官无专授,实际上是一种虚衔。中期以后,成为勋戚及文武大臣之加官、赠官。文臣无生加三公之例,只能死后追赠。万历年间,张居正为太师,实掌朝政,是特例。另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这些均为加官,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权力。 太师 无定员 正一品 三公 太傅 无定员 正一品 三公 太保 无定员 正一品 三公 少师 无定员 从一品 三孤 少傅 无定员 从一品 三孤 少保 无定员 从一品 三孤 太子太师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 太子太傅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 太子太保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 太子少师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 太子少傅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 太子少保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 六部 图片来自网络 明代中枢六部初置于洪武元年,各部设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隶中书省统辖,分理国家诸事,其职至重。《昭代典则》说: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始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设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主事,仍隶中书省。帝(太祖)召六部尚书入见奉天殿,谕曰:“朕肇基江左,军务方殷,官制未备。今以卿等分任六部。国家之事,总之者中书,分理者六部,至为要职。凡诸政务,宜悉心经理,或有乖违,患及天下,不可不慎。 洪武五年(1372年)定六部具体职掌,并于岁终进行考绩,分其优劣,以行黜陟。六部官员相对稳定,不得轻易调动,凡有劳绩者,则在本部升用。自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后,即升六部品秩:尚书为正二品(建文中曾一度提为正一品,永乐时复旧),侍郎正三品,郎中正五品,员外郎从五品,主事正六品。 六部尚书、侍郎都是堂官,由皇帝直接领导。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郎中、主事等 吏部 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洪武六年(1373年),吏部分三个属部,即总部,司勋部,考功部;十三年(1380年),增司封。二十二年(1389年)改总部为选部。二十九年(1396年),改定文选、验封、稽勋、考功四个清吏司。 尚书 一人 正二品 吏部 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吏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吏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吏部司务厅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吏部文选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吏部验封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吏部稽勋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吏部考功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吏部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吏部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吏部文选清吏司 洪武三十一年增设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吏部考功清吏司 正统十一年增 户部 掌管全国财政,还掌管土地和户籍。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洪武六年(1373年),户部分设五科,即一科、二科、三科、四科、总科。十三年(1380年),分四个属部,即总部、度支部、金部、仓部。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改总部为民部,次年,又分四部为河南、北平、山东、山西、陕西、浙江、江西、湖广、广东、广西、四川、福建十二部,每部仍分民、度、金、仓四科。二十九年(1396年),改十二部为十二清吏。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司为北京司。永乐十八年(1420年)。废北京司,设云南、贵州、交趾三个清吏司,宣德十年(1435年),罢交址司,定为十三司。户部另有一些直辖机构,如宝钞提举司、印钞局、广盈库、军储仓等。 尚书 一人 正二品 户部 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户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户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户部司务厅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浙江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江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湖广清吏司 郎中 三人 正五品 户部陕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广东清吏司 郎中 二人 正五品 户部山东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福建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河南清吏司 郎中 四人 正五品 户部山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四川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户部广西清吏司 郎中 三人 正五品 户部贵州清吏司 郎中 三人 正五品 户部云南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户部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户部四川清吏司 宣德七年增设,后仍革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户部云南清吏司 宣德七年增设,后仍革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 宣德以后主事 七人 正六品 户部云南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浙江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江西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湖广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陕西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福建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河南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户部山西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户部山东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户部四川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户部贵州清吏司 照磨 一人 正八品 户部照磨所 检校 一人 正九品 户部 提举 一人 正八品 户部宝钞提举司 副提举 一人 正九品 户部宝钞提举司 后革 典史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宝钞提举司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钞纸局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钞纸局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印钞局 后革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印钞局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宝钞广惠库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户部宝钞广惠库 嘉靖中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广积库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广积库 嘉靖中 典史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广积库 嘉靖中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户部赃罚库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户部赃罚库 嘉靖中革 大使 五人 正九品 户部甲字、乙字、丙字、丁字、戊字库 副使 六人 从九品 户部甲字、乙字、丙字、丁字、戊字库。丁字库二人,嘉靖中革一人,并革乙字、戊字二库副使。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广盈库 副使 二人 未入流 户部广盈库 嘉靖中革 大使二人 正九品 户部外承运库 后革 副使二人 从九品 户部外承运库 后革 大使一人 正九品 户部承运库 副使一人 从九品 户部承运库 嘉靖中革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行用库 后革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行用库 后革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太仓银库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太仓银库 嘉靖中革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御马仓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御马仓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户部军储仓 后革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户部军储仓 后革 副使 四人 未入流 长安、东安、西安、北安门仓,各副使一人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张家湾盐仓检校批验所 隆庆六年革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张家湾盐仓检校批验所 隆庆六年革 礼部 主管国家凶吉大典,礼仪与祭祀,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洪武十三年(1380年),定每属部设郎中、员外郎、主事各1人。二十二年(1389年),改总部为仪部。二十九年(1396年),改为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个清吏司,另辖铸印局。 尚书 一人 正二品 礼部 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礼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礼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礼部司务厅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礼部仪制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礼部祠祭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礼部主客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礼部精膳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礼部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礼部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礼部仪制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礼部祠祭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礼部主客清吏司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礼部铸印局 副使 二人 未入流 礼部铸印局 万历九年革一人 兵部 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明朝中后期,兵部架空了五军都督府,权力骤然提升。其堂官往往督军出征,本部操赏罚进退将帅之柄,职权尤重。洪武六年(1373年),分三个属部,即总部、驾部、职方部。洪武十三年(1380年)再增库部,二十二年(1389年)改总部为司马部。二十九年(1396年)改为武选、职方、车驾、武库四司。另辖会同馆,大通关等机构。 尚书 一人 正二品 兵部 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兵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兵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兵部司务厅 郎中 二人 正五品 兵部武选清吏司 郎中 二人 正五品 兵部职方清吏司 郎中 二人 正五品 兵部车驾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兵部武库清吏司 万历九年并革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兵部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兵部武选清吏司 后革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兵部武库清吏司 后革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兵部职方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兵部 主事 三人 正六品 兵部武选清吏司 主事 四人 正六品 职方武选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兵部车驾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兵部武库清吏司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兵部会同馆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兵部会同馆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兵部大通关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兵部大通关 刑部 管理天下刑名。洪武六年(1373年),刑部分四个属部,即总部、比部、都官部、司门部。八年(1375年),增设四科,分属于四部。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改总部为宪部,分四部为河南、北平、山东、山西、陕西、浙江、江西、湖广、广东、广西、四川,福建十二部。二十九年(1396年)改为十二清吏司,永乐十八年(1420年)除北平司,增置云南、贵州、交址三司。宣德十年(1435年)革交址司,遂定为十三清吏司。 尚书 一人 正二品 刑部 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刑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刑部其属 司务 一人 从九品 刑部司务厅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浙江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江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湖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陕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广东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山东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福建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河南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山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四川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广西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贵州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刑部云南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刑部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刑部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浙江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江西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湖广清吏司 万历中革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陕西清吏司 万历中革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广东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山东清吏司 万历中革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福建清吏司 万历中革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河南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山西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刑部四川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刑部广西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贵州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刑部云南清吏司 照磨 一人 正八品 刑部照磨所 检校 一人 正九品 刑部 司狱 六人 从九品 刑部司狱司 工部 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洪武六年(1373年),分四个属部,即总部、虞部、水部、屯田部。八年(1375年)增立四科。二十九年(1396年),定为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四个清吏司。另辖宝源局、军器局等。 尚书 一人 正二品 工部 左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工部 右侍郎 一人 正三品 工部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工部司务厅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工部 营缮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工部 虞衡清吏司 郎中 五人 正五品 工部 都水清吏司 郎中 一人 正五品 工部 屯田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工部 员外郎 二人 从五品 工部营缮清吏司 员外郎 一人 从五品 工部虞衡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工部 主事 五人 正六品 工部都水清吏司 主事 三人 正六品 工部营缮清吏司 主事 二人 正六品 工部虞衡清吏司 主事 一人 正六品 工部屯田清吏司 所正 一人 正七品 工部营缮所 所副 二人 正八品 工部营缮所 所丞 二人 正九品 工部营缮所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文思院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工部文思院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皮作局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工部皮作局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鞍辔局 隆庆元年革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鞍辔局 隆庆元年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宝源局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宝源局 嘉靖间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颜料局 后革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军器局 副使 二人 从九品 工部军器局 后革一人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节慎库 嘉靖八年设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织染所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织染所 大使 一人 正九品 工部杂造局 副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杂造局 大使 各一人 未入流 工部广积、通积、卢沟桥、通州、白河各抽分竹木局 副使 各一人 未入流 工部广积、通积、卢沟桥、通州、白河各抽分竹木局 提举 一人 正八品 工部大通关提举司 万历二年革。 副提举 二人 正九品 工部大通关提举司 后革 典史 一人 未入流 工部大通关提举司 后革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工部柴炭司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工部柴炭司 督察院 图片来自网络 由前代的御史台发展而来,主管监察、弹劾及建议。不仅对审判机关进行监督,还拥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权利,是直属于皇帝的最高监察机关。洪武十三年(1380年)五月罢御史台。十五年改置都察院。这个机构为明代所创设的,与前代御史台之制不甚相同。 左都御史 无定员 正二品 都察院 右都御史 无定员 正二品 都察院 左副都御史 无定员 正三品 都察院 右副都御史 无定员 正三品 都察院 左佥都御史 无定员 正四品 都察院 右佥都御史 无定员 正四品 都察院 经历 一人 正六品 都察院经历司 都事 一人 正七品 都察院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都察院司务厅 照磨 一人 正八品 都察院照磨所 检校 一人 正九品 都察院 司狱 一人 从九品 都察院司狱 监察御史 一百十人 正七品 都察院(浙江、江西、河南、山东各十人,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各七人,陕西、湖广、山西各八人,云南十一人。) 六科 明初,承前代制度,统设给事中,不分科,洪武六年(1373)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力却很大,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如有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御前会议,审理有罪官员。最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力,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予执行。 吏科都给事中 一人 正七品 吏科 户科都给事中 一人 正七品 户科 礼科都给事中 一人 正七品 礼科 兵科都给事中 一人 正七品 兵科 刑科都给事中 一人 正七品 刑科 工科都给事中 一人 正七品 工科 吏科左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吏科 吏科右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吏科 户科左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户科 户科右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户科 礼科左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礼科 礼科右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礼科 兵科左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兵科 兵科右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兵科 刑科左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刑科 刑科右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刑科 工科左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工科 工科右给事中 一人 从七品 工科 给事中 四人 从七品 吏科 给事中 六人 从七品 礼科 给事中 八人 从七品 户科 给事中 十人 从七品 兵科 给事中 八人 从七品 刑科 给事中 四人 从七品 工科 五寺 五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大理寺 司法复核机关。明代的大理寺与刑部、都察院合称为“三法司”,国家的重大案件,常由“三法司”会审。但是中期以后,大理寺执法之权被夺,实际上只能核阅案卷而已。 卿 一人 正三品 左少卿 一人 正四品 大理寺 右少卿 一人 正四品 大理寺 左寺丞 一人 正五品 大理寺 右寺丞 一人 正五品 大理寺 司务 二人 从九品 大理寺司务厅。 寺正 一人 正六品 大理寺左寺 寺正 一人 正六品 大理寺右寺 寺副 一人 从六品 大理寺左寺 寺副 一人 从六品 大理寺右寺 后革 评事 四人 正七品 大理寺 太常寺 主要负责祭祀的礼乐之事,是祭祀礼乐事宜的实际执行机构。 卿 一人 正三品 太常寺 少卿 二人 正四品 太常寺 寺丞 二人 正六品 太常寺 典簿 二人 正七品 太常寺典簿厅 博士 二人 正八品 太常寺 协律郎 五人 正八品 太常寺 赞礼郎 三十一人 正九品 太常寺 司乐 三十四人 从九品 太常寺 奉祀 一人 从七品 天坛、地坛、朝日坛、夕月坛、先农坛、帝王庙、祈谷殿、长陵、 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显陵、康陵、永陵、昭陵各祠祭署,俱一人 祀丞 二人 从八品 天坛、地坛、朝日坛、夕月坛、先农坛、帝王庙、祈谷殿、长陵、 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显陵、康陵、永陵、昭陵各祠祭署,俱二人 吏目 一人 从九品 太常寺牺牲所 光禄寺 主管祭享、筵宴、宫廷膳馐之事。 卿 一人 从三品 光禄寺 少卿 二人 正五品 光禄寺 寺丞 二人 从六品 光禄寺, 典簿 二人 从七品 光禄寺典簿厅 录事 一人 从八品 光禄寺 署正 一人 从六品 大官、珍羞、良酝、掌醢四署,各一人 署丞 四人 从七品 大官、珍羞、良酝、掌醢四署 监事 四人 从八品 光禄寺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光禄寺司牲司 副使 一人 未入流 光禄寺司牲司 后革 大使 一人 从九品 光禄寺司牧局 嘉靖七年革。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光禄寺银库 太仆寺 主管马政和畜牧的机构 卿 一人 从三品 太仆寺 少卿 三人 正四品 太仆寺 寺丞 四人 正六品 太仆寺 主簿 一人 从七品 太仆寺主簿厅 大使 一人 未入流 太仆寺常盈库 监正 一人 正九品 太仆寺牧监 后革 监副 一人 从九品 太仆寺牧监 后革 录事 一人 未入流 太仆寺牧监 后革 群长 一人 未入流 太仆寺群 后革 鸿胪寺 国家礼仪规范的实施操作者和处理外交和接待外国人士的机构。 卿 一人 正四品 鸿胪寺 左少卿 一人 从五品 鸿胪寺 右少卿 一人 从五品 鸿胪寺 左寺丞 一人 从六品 鸿胪寺 右寺丞 一人 从六品 鸿胪寺 主簿 一人 从八品 鸿胪寺主簿厅 署丞 一人 正九品 鸿胪寺司仪署 署丞 一人 正九品 鸿胪寺司宾署 鸣赞 九人 从九品 鸿胪寺 序班 四十八人 从九品 鸿胪寺 中央其它在京机构(文官)

2023-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