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

图文热点

明宗室吴王朱允熥后裔谱系考略

来源:管理员|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2025/05/19 15:21:57 浏览量:205

微信截图_20250519152129.png

明宗室吴王朱允熥后裔谱系考略

 一、天潢贵胄:洪武朝的嫡派宗支

明太祖朱元璋嫡长子懿文太子朱标,原配常氏(开平王常遇春之女)生嫡子三人:长子雄英早薨,次子允熥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幼封吴王,就藩杭州。继妃吕氏生嫡子二人,长允炆(即建文帝),次允熞、允熙。故懿文太子实为五子,史载“四子”盖因雄英早殇不计。允熥作为常氏所出,血统上更具嫡嗣地位,其封国“吴”为春秋旧壤,足见太祖对这支嫡脉的重视。

 二、靖难之变:从亲王到庶人的命运转折

建文四年(1402年)夏,允熥进京朝觐之际,燕王朱棣以“靖难”之名兵临南京。建文帝遣其归藩征兵,未及举事,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开金川门迎降。宫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终,朱棣即位为明成祖。允熥因身为懿文太子嫡子,且曾掌兵符,深为成祖忌恨。永乐二年(1404年)被废为庶人,禁锢于凤阳高墙。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突然“发愤死”,年仅四十岁,《明实录》载其“暴卒”,疑为成祖授意加害。

 三、遗脉存微:从宫闱到民间的隐秘传承

允熥独子载坤尚在襁褓,为老宫监王忠冒死负出,辗转藏匿于安徽民间。至洪熙元年(1425年),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大赦宗室,载坤已近三十岁,因畏惧朝廷追缉,更名“王和”,潜往山东莱州府莱阳县东海滨下夼村(今属烟台海阳市),隐姓埋名以农耕为业,遂著籍莱阳,是为莱阳君朱改为王氏始祖。

 四、耕读传家:从式微到望族的家族嬗变

(一)明清易代之际的蛰伏

载坤(王和)生三子:随、全、奈。全、奈无后,唯随传续香火。随生喜、臻,喜支脉失考;臻生文胜,文胜生存礼。至存礼一代,家道式微,“长为农,夫以没世”,历经成化、弘治、正德三朝,皆隐于乡野,不知其帝王后裔身份。

(二)康乾盛世的崛起

 存礼孙孟乐(约生活于万历至康熙年间)时,家道渐裕,至孟乐子宗杰(康熙年间),因经营海运贸易“暴富甲邑”,且“慷慨好施,乡里称为善人”,成为莱阳望族。宗杰生四子:高、增、升、发,开启四大房支:

1.长房高支:高子钰为上舍生(国子监生),钰子汉光、涟光为太学生。汉光生槛、模,槛支传农耕;模过继涟光,其孙樱为郡增生,“博学多材”;枫为邑优生,工诗古文;榛任翰林院待诏;楫“才优不遇”,以教读为业。

2.二房增支:增子铎、镯。铎子濯光生梓、林、果、棠,皆务农;镯四子泮光、清光、涖光、浩光,泮光无子,继侄椿(庠生);清光子椿、樽,樽为县吏;涖光子桓为武生;浩光子松、棩,松任漕运把总。

3.三房升支:升例赠武信郎,子鑑、鈁、錧。鑑为庠生,孙樱、枫、榛、楫见前文;鈁官越骑校尉,子潜光、澧光,潜光子杓为盐商;澧光子荣、棫、柄、柏,柏为乾隆朝举人,任肥城教谕;錧无子,继兄子增光。

4.四房发支:发子鋐、鏡、銘。鋐为庠生,孙杲、楠、楷(太学生);鏡子浵光、溥光(庠生),浵光子枢为典史;銘子澄光、藻光、沛光,沛光徙居奉天铁岭,入汉军旗籍。

五、谱系钩沉:历史记忆的当代印证

此谱系虽不见于正史,然莱阳王氏宗祠现存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王氏宗谱序》,详述“始祖讳和,本姓朱,明宗室也”,且记载与《明实录》《明史》中朱允熥生平多有吻合。民国《莱阳县志·氏族志》亦载:“下夼王氏,相传为明懿文太子后,避祸改姓,世业农,清中叶多耆宿。”今莱阳王氏后裔仍保留祭祖时“不称名、不食肉”之旧俗,或为纪念先祖贵胄身份。

结语

朱允熥一脉历经靖难之劫、高墙之禁、民间之隐,从天潢贵胄至耕读之家,其谱系演变实为明代宗室政策的缩影。当皇权争斗的血雨腥风褪尽,这支隐匿民间的帝裔,终究在历史褶皱中,以族谱为笺,续写着另一种生存传奇。

(汉明长河)

世界朱氏网编辑部

2025年5月19日


  •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