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

图文热点

朱熹后裔在广东顺德仙涌

来源:管理员|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2025/05/28 02:14:57 浏览量:117

根据仙涌朱氏族谱记载及现存的朱氏宗祠、朱子学堂、紫阳楼、紫阳家属、紫阳学校、紫阳公园、祖墓群等实物证明,证实广东顺德仙涌村朱氏家族的始祖埾公,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公朱熹的季子。现将相关参照资料及文化遗产详述如下:
一、族谱考证
仙涌朱氏族谱清晰记载家族上七代世系为惟甫、振、绚、森、松、熹、埾,代代传承,无一线之隔。据族谱所述,朱熹育有四个儿子,分别为长子塾、次子埜、季子埾、四子在 。

埾公生于宋隆兴癸未年(公元1163年),逝于宋嘉定壬午年(公元1222年)。当时,朱熹与好友罗公同朝为官,二人志同道合。面对朝廷官场黑暗、官宦相争的险恶环境,彼此深有同感。后来罗公辞官,前往南雄从商,二人仍保持密切联系。为保护子嗣,朱熹与罗公商议,采用“过继保苗”之法,将季子埾公过继给罗公,但埾公始终未更改姓氏。埾公成年后,罗公将女儿许配给他为妻,二人育有两子,长子釿,次子鉞。

朱熹晚年遭受奸臣攻击,被冠以“伪学罪首”之名,落职罢官,饱受政治迫害。埾公担心受到牵连,便携带妻儿乘坐竹筏远走他乡。行至清远琶江湾停泊时,埾公与长子釿上岸入村,打算卜居于此。然而,突发暴风雨,浪涛汹涌,将竹筏冲走。太婆罗氏怀抱次子鉞及婢女,随竹筏顺水漂流,最终抵达现今仙涌村的所在地。罗氏孤立无援,只好抱子登岸,暂时居住下来。

埾公与长子釿返回岸边后,不见竹筏及妻儿,悲痛欲绝,无奈之下,只能与长子釿留在琶江居住。朱熹病重时,埾公曾回建阳探望问安,并将妻儿失散之事告知父亲。朱熹叮嘱儿子先回琶江立业,教导儿子成材,同时全力寻找妻儿,不必挂念建阳。此后,埾公在琶江抚养长子釿,四处寻觅妻儿踪迹。历经二十多年,终于在仙涌村寻得妻儿,一家人得以团聚,共同生活。
二、先祖的建基立业与丰功伟绩
自埾公及妻儿在仙涌村立足,至今已历经八百多年的岁月。经过历代族人的繁衍发展,埾公后裔人丁兴旺、子孙昌盛。其家族分枝广泛:长子釿的后裔在清远市、英德市等地区开枝散叶;次子鉞的后裔则在顺德仙涌村、弼教村、北滘镇、容桂镇、中山市南头镇、怀集县、番禺横江村、钟村、樟边村,以及广西柳州和东南亚等地区不断发展壮大 。

八百多年来,仙涌村朱氏族人艰苦奋斗,将原本的荒滩、沼泽地逐步开发利用。通过修筑堤坝防洪、开挖河涌排涝灌溉等举措,开辟出良田几千亩,把仙涌村建设得繁荣昌盛。近年来,仙涌村更是屡获殊荣,先后被国家授予“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称号。

截至1950年,仙涌村曾建有祠堂20多座,历经岁月变迁,目前仅保存6座,其中3座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朱氏始祖祠规模最大,始建于明朝万历乙酉年(公元1585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该祠牌匾由广东按察使司王令题写,考思堂牌匾则由赐进士出身的南京工部尚书资政大夫陈绍儒题书。此外,村内还留存有紫阳楼、朱子学堂、紫阳学校(校名由民国立法院院长于佑任题书)、紫阳家属、紫阳公园及祖墓群等建筑。

现存的祖墓群位于广州市番禺大夫山森林公园内,共有始祖至七世祖墓16座。1950年前,每年清明节,全体朱氏族人都会集中前往拜祭祖先。1950年至1994年期间,祭祖活动被迫停止。1995年,族人自发上山寻找祖墓,并对其中8座进行了修建,剩余8座尚未修缮。自1996年清明节起,族人又恢复了每年的省墓祭祖活动。1998年,政府将大夫山建成森林公园,并通知所有坟墓需迁走,未修建的不得再建。为此,当地族人向广东省朱熹学会反映情况,引起学会领导高度重视。学会随即与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联系,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派股长(研究员)杨森带队,组织考古学专家进行现场考察论证。专家组对照仙涌朱氏族谱相关记载进行核实,一致认定该墓群为距今700多年的古墓群,是目前已知朱熹后裔家族墓群中,墓穴数量最多、年代最为久远的墓群。专家组还出具了《对番禺市大夫山朱熹后裔家族墓群保护意见》文件,当地政府依据该文件建议,同意将墓群作为古文物予以保存。如今,每年清明节的第三个星期天,朱氏族人都会集中上山举行省墓祭祖活动。

仙涌村朱氏族人长期以来积极组织学习朱子文化、《朱子家训》,致力于让朱子文化的思想教育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将朱子文化代代传承,发扬光大朱子精神。

广东顺德仙涌紫阳宗亲会

2024年8月18日
  •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